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一節

“說得好啊。”鮮于輔贊道,“一直以來,本朝都尊奉‘以夷制夷’之策,但在實際實施中,因爲偏見和自大,大漢人從骨子裡就瞧不起外族,把外族人當作異類,像對待畜牲一樣對待他們,根本沒有理解‘以夷制夷’之策的精髓。”

“過去班超將軍在西域的時候,把西域諸國的人當作自己的兄弟,結果西域諸國人人臣服,西域穩若磐石。但等到班超將軍死了,繼任者任尚、段禧因爲沒有班超將軍的胸懷和策略,嚴苛酷虐,施政不當,結果短短數年內,西域諸國便紛紛叛亂,導致朝廷不但和西域斷絕了聯繫,更爲再次征服西域耗費了上百億的錢財。”

“西疆上百年的羌亂更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我們回頭去看看這段百年曆史,不難發現當年只有皇甫歸、張奐等少數文武大吏能夠在一段時間內穩定西疆,原因很簡單,就是像段?將軍那樣毫無節制地屠殺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朝廷的‘以夷制夷’之策並沒有錯誤,關鍵在於執行的大臣能不能正確理解這個策略。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認識到這個策略的本質,這種認識上的錯誤直接導致西疆百年來戰亂不止,朝廷頻頻用兵,以致於數十萬將士埋骨荒原,軍資更是耗費了數百億之巨,活活把大漢拖垮了。”

“我們再來看看匈奴。孝靈皇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護匈奴中郎將張修因爲和匈奴大單于呼徵不和,擅自斬殺呼徵,改立右賢王羌渠爲大單于,此事埋下了隱患,繼而直接導致了須卜骨都侯和白馬銅的叛亂。匈奴人歸順朝廷快兩百年了,爲什麼還不能融入大漢?張修爲什麼膽敢誅殺匈奴人的大單于?雖然張修爲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他一時的衝動給大漢造成了多大的傷害?當年爲了平叛,我們死了多少將士,耗費了多少錢財?”

“這就是錯誤理解和實施‘以夷制夷’之策的後果,歸根到底,還是……”鮮于輔指了指自己的腦袋,然後又指了指自己的心窩,“因爲我們自己沒有正確認識到‘以夷制夷’的精髓,好心做了壞事。本來想穩定邊疆,穩定社稷,但結果事與願違,反而挑起了邊疆戰亂,禍害了社稷。”

鮮于輔有些激動,臉色蒼白,咳嗽得更加厲害。

雷子坐到他身邊,輕輕拍打着他的後背。鮮于輔搖搖手,把雷子推開,繼續說道:“以夷制夷之策的精髓是什麼?本質是什麼?班超將軍、班勇將軍、皇甫歸將軍、張奐將軍……這些先輩們用他們一生的征伐,給我們做了完美的詮釋,那就是平等。要像兄弟一樣對待他們,要給他們做人的尊嚴,要給他們活下去的希望,要讓他們看到生存和發展的未來。”

“胡人也是人,他們有生存的需求,有做人的尊嚴,我們不能把他們當作牲畜,需要他們的時候就拿出來用用,用完了就丟到一邊不聞不問,甚至張口就罵,伸手就打,甚至肆無忌憚地剝奪他們生存的權力,把他們逼到死亡的深淵。”鮮于輔用了拍了拍自己的胸脯,“這些年,我們捫心自問,如果沒有這些胡族鐵騎,沒有他們的忠誠和勇敢,沒有他們的累累白骨,我們能走到今天嗎?我們能爲大漢打下中興的基石嗎?”

“但我們是如何對待他們的?我們曾承諾,讓他們遷徙到邊郡,但自從天子和朝廷到了晉陽後,朝廷的策略變了,我們至今還沒有實現這個承諾。”

“他們又是如何對待我們的?中原大戰需要他們,他們去了,給了我們牲畜和草料;關中大戰需要他們,他們也去了,還帶去了牲畜和草料;河西大戰需要他們,他們還是去了,幾乎所有的牲畜和草料都是他們提供的;今天扶羅韓和射隆舉兵叛亂了,大漠上的很多部落還是堅定地站在我們這一邊,沒有背叛我們。開春後,他們還要再次聚集在一起,幫助我們平定叛亂,穩定大漠。”

“他們做到了一個兄弟應該做的事,不管他們心裡是怎麼想的,也不管他們是否有重霸大漠的念頭,他們都在我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毫不猶豫地伸出了雙手。”

“我們呢?我們難道不應該感激他們的幫助?不應該回報他們的忠誠?不應該給予他們兄弟一般的信任?”

“但我們做了什麼?我們何曾感激過他們?我們何曾回報過他們的忠誠?我們何曾給予過他們兄弟一般的信任?”

“沒有,我們從來就沒有,我們一直高高在上,我們認爲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都是應該的

。他們就是牲畜,就是奴僕,就是蠻夷,他們應該給我們做這一切。如果他們不做,如果他們有怨言,如果他們違揹我們的意願,他們就是叛逆,就是毫無人性背信棄義的野狼,就應該把他們的腦袋全部砍下來。”

“這就是我們的大漢人對胡人的態度,對以夷制夷之策的理解。胡人只能無條件地給予,無條件地服從,我們則只要坐享其成就行了。所謂的以夷制夷,不過就是利用愚蠢、貪婪、野蠻的胡人去對付同樣一羣胡人。在大漢人的眼裡,胡人沒有尊嚴,沒有地位,甚至沒有生存的權力。我想殺你就殺你,不需要理由,就象張修砍下匈奴大單于的腦袋一樣。相反,如果胡人有了抗拒的舉動和念頭,如果胡人拿起武器爲生存而戰,大漢人會說什麼?瞧,這就是胡人,愚蠢、貪婪、野蠻的胡人,他們就像狼,永遠都喂不飽,永遠都不知道感恩圖報。大漢人從來就不想想自己給了胡人什麼?自己是如何對待胡人的。我們認爲自己天生就是胡人的主人,在我們的腦海裡,從來沒有想過要回報胡人,要對他們信守承諾。胡人背叛了,叫背信棄義,但大漢人逼得胡人無法生存的時候,那又叫什麼?”

屋內寂靜無聲,只有鮮于輔激動的聲音迴盪在衆人耳邊。

“以夷制夷之策從出現到現在,幾百上千年了,可以一直追溯到大周朝,甚至追溯到更遙遠的夏、商年代。它之所以出現,是因爲生存的需要。”

“縱觀歷史,中原人和大漠人之間的戰火自始至終就沒有停息。尤其到了災患頻繁的年代,這種爲生存而戰的戰鬥就更加激烈。北戎、匈奴、東胡、鮮卑、羌、烏丸、氐等等,如果算上西域諸國和遼東的扶余、高句麗等國,中原人爲了守住疆土,曾經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但這種爲生存的戰鬥不會停止。”

“西北兩疆的貧窮不會改變,大漠的貧瘠和荒涼同樣不會改變。所以像冒頓、檀石槐、慕容風、六月驚雷這些以攻佔中原爲畢生心願的外族首領們,一代代也會層出不窮。只要生存的問題一天不能解決,他們就一天不會放棄努力。”

“中原人爲了守住疆土,想盡了辦法,修建長城,勞師遠征,和親安撫,以夷制夷……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在西北兩疆都已平定,在已經實際控制大漠的情況下,以夷制夷之策顯得非常重要,這是穩定西北兩疆和大漠最好的辦法,也是唯一的辦法。”

“但朝廷至今沒有修改對外策略,至今沒有重視以夷制夷之策,至今還把重兵戍守和修建長城做爲穩定西北兩疆和大漠的最好辦法,這根本就是錯誤的,根本就是捨本逐末,根本沒有吸收幾百年來邊疆戰亂的教訓。”

“爲什麼?”鮮于輔手指李弘,然後又一一指向玉石、鮮于銀、衛峻、雷子,“因爲你們都沒有把胡人當作兄弟,因爲在你們的眼裡,胡人天生就是賤種,天生就是奴僕,天生就是畜牲,天生就是你們屠殺的對象。因爲你們喜歡殺人,因爲你們從來就沒有想過爲什麼要殺人。”

“幾百上千年了,中原人殺了多少胡人?何曾滅絕了胡人?北戎人沒有了,匈奴人出來了,匈奴人敗亡了,鮮卑人出來了,羌人出來了,烏丸人出來了,氐人出來了,胡人殺得完嗎?胡人能滅絕嗎?一代代的殺戮,要到什麼時候才能終止?”

“殺戮解決不了生存問題,要想解決生存問題,漢人和胡人必須攜手合作,必須像兄弟一樣齊心合力,互相幫助,這樣才能看到生存的希望,看到後人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的希望,否則,大漢不可能長治久安

。”

“歷史給我們的教訓太多了,因爲和胡人互相廝殺導致亡國的例子也太多了,我們應該痛定思痛,應該爲了大漢的強盛制定一個符合實際的,切實可行的對外策略。”

“我不停地上書朝廷,我反覆解釋邊疆現狀,我告訴他們,穩定邊疆的措施不是重兵戍守,也不是修建長城,而是要解決胡人的生存問題。”

“陳勝、吳廣爲什麼舉兵起事?赤眉、綠林爲什麼舉兵起事?黃巾軍爲什麼舉兵起事?和胡人一樣,也是沒有活路,也是無法生存了。漢人沒有活路了,都要去搶,都要舉起大旗征伐天下,何況胡人?重兵戍守擋得住胡人對生存的乞求嗎?萬里長城擋得住胡人對生命的渴望嗎?擋不住,根本擋不住。”

“以夷制夷的關鍵在於‘以夷’,如何‘以夷’?如何才能讓歸順大漢的胡人忠誠於大漢,甘願爲大漢浴血奮戰?很簡單,生存,給予他們生存,保障他們的生存。如何才能讓他們爲了大漢而甘願拋頭顱灑熱血?同樣很簡單,讓他們成爲大漢人,讓他們融入大漢,讓他們的身體裡流淌着大漢人的血液,讓他們得到大漢人的信任,得到大漢人的尊嚴。”

“要想做到這一步,需要時間,需要大漢人和外族人的共同努力。但更重要的是,朝廷需要即刻改變對外策略,我們需要即刻改變觀念,改變戍守邊疆的策略。”

“我需要你們的幫助……”鮮于輔衝着衆人連連拱手,“今日的朝政控制在北疆大臣手中,只要你們和我一起聯名上奏,和我一起齊心協力,朝廷的對外策略一定會發生改變。爲了確保這個策略能夠持續實施並且得到正確的推行,我們需要一個能夠正確理解‘以夷制夷’之策的天子,需要一幫能夠正確理解‘以夷制夷’之策的大臣。所以,我們要做的事還很多很多……”

鮮于輔仰天悲嘆,“我不行了,我的時間不多了。我希望臨死之前,能看到朝廷頒佈一個正確的對外策略,這是我今生唯一的心願了。”

衆人吃驚地望着鮮于輔。

“羽行兄,現在還是新年,你不要說這種不吉利的話。”李弘安慰道,“你今天這番話,提醒了我們。我們的確做得很不足,對策略的理解也有很大錯誤。我們幾個會想辦法解決此事。你這番話我會原原本本地告訴殿下,告訴子烈(徐榮)、飛燕(張燕)和仲淵(李瑋)他們。希望他們能重視對外策略並且馬上做出修改。”

“這趟邊疆之行,對陛下的震撼很大。在金雪原的時候,陛下曾說,如果他是鮮卑人的首領,他長大了一定要率軍攻打大漢,由此可見邊疆和大漠的困苦對他觸動很大。他會是一個好皇帝,會完成我們的心願。”

李弘轉頭望向閻柔,“羽行兄病倒了,北疆的事就交給你。”

“你呢?你要回長安?”閻柔問道

“不,我打算帶陛下到遼東去一趟,然後到烏侯秦水,到火雲原。”李弘笑道,“我要帶着陛下看看這廣袤的萬里疆土,讓他知道大漢的雄偉,讓他知道大漢的窮苦,希望他能把西北兩疆和大漠牢牢記在心裡。大漢能否中興,關鍵在於西北兩疆和大漠的穩定,將來還有西域的穩定,只要這些地方穩了,大漢的繁榮昌盛指日可待。”

“遼東烏丸的叛亂剛剛平定,東部鮮卑的內訌餘波尚未平息,此刻去遼東太危險了。”玉石急忙勸道,“大將軍,你還是回長安吧。殿下到了晉陽後,三番兩次催你回京,你爲什麼就是不聽?”

“我不回去,殿下就不會回去,這樣仲淵可以在子烈、飛燕的支持下,大刀闊斧地推行改制,沒有人可以阻擋他的‘攻勢’。”李弘嘆道,“仲淵等了很多年了,好不容易等到機會,我不能讓他半途而廢啊。殿下如今大權旁落,又被仲淵逼得遠走晉陽,心裡的憤怒可想而知。過段時間,改制之策一一推行實施了,初見成效了,她大概就能理解仲淵的艱難和忠誠了,她對仲淵的怨恨也會漸漸消散。”

“但是……”雷子苦笑道,“到了那個時候,朝堂上的矛盾大爲緩和,大司馬和丞相幾乎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他們在朝野上下非常有威信,權勢更是如日中天,這對大將軍來說……”

“我需要他們建立比我更大的威信,我需要他們的權勢和我旗鼓相當,甚至超過我……”李弘看看衆人不解的目光,笑着說道,“但他們做得還不夠,威信還不夠大,權勢也還不夠大,我還要給他們更多的時間。”

“爲什麼?”衛峻吃驚地問道。

“有件事,你們心裡大概都有數。”李弘猶豫了片刻,決定還是解釋一下,“我們都是一起從幽州走出來的,我們生死與共,親如兄弟,我也不打算隱瞞你們。早點說出來,你們也好有個心理準備。”

衆將神色凝重。鮮于輔衝着李弘微微一笑,似乎對他這種做法很贊同。大家都是兄弟,有些事早點說出來有好處,免得將來惹出不必要的麻煩。

“就是雯兒和秀兒的事。”李弘低聲說道,“過幾年,她們兩個總有一個要進宮,那時我就是外戚了。”

“外戚和後宮不得干政,這是大漢律的規定,這是原則,這是大漢之所以逐步走向敗亡,這是我們打了二十多年的仗,這是導致幾十萬將士和上千萬百姓悲慘死去的根本原因。”李弘用力揮了一下手,“從張溫等七位老大臣到晉陽重建朝廷開始,從我們開始中興大業那一天開始,這個原則就重新成爲大漢一條不可更變的律法,凡違背者,以謀大逆論處,殺無赦。”

衆人駭然變色。雖然誰都知道李弘會成爲外戚,但誰都不會想到李弘會主動離開朝堂,即使李弘今天說出來了,衆人還是難以置信,內心極度震駭。

“或許你們說,不讓雯兒和秀兒進宮,但此事我能做主嗎?整個朝廷都在逼我,我能不答應嗎?我答應了,就是外戚,我成了外戚,我還能繼續把持權柄嗎?我繼續把持權柄等於踐踏大漢律,那麼,大漢律失去了尊嚴和威儀,大漢還能中興嗎?我們打了二十多年的仗還有什麼意義?”

“你去哪?”衛峻急促地喘了一口氣,緊張地問道

“我還能去哪?當然是這裡了……”李弘指指腳下的地面,“這是我的家,我回家,我爲大漢戍守北疆。”

“陛下主政了,你走了,但殿下還在,她短期內不會交出權柄,這不成了後宮干政嗎?”閻柔馬上想到了一個可怕的問題,說話的聲音不由得有些顫抖。

“這就是我讓子烈、飛燕和仲淵迅速在朝堂上建立威信,並且任由他們權勢增長的原因。”李弘說道,“我之所以帶着陛下遠征西北兩疆,之所以讓無畏(燕無畏)帶着風雲鐵騎駐守晉陽,就是爲了讓他們控制全局。將來我走了,殿下的事是個很大的麻煩,能不能逼迫殿下順利交出權柄,關鍵就在朝廷。如果朝堂上沒有幾個實力相當的大臣,天子要想掌控全部的權柄,難度很大。後宮干政,遲遲不願交出權柄,這在本朝歷史上有很多先例,爲了防患於未然,我們必須早作準備。”

衆將暗自驚駭。想到大將軍離開朝堂後,天子和長公主之間的爭鬥,衆人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

深夜,李弘和諸將起身告辭。

“子民,你什麼時候走?”鮮于輔問道。

“二月。”李弘想了一下說道,“不出意外的話,二月中我就帶着陛下先到盧龍塞,然後去遼西,再到遼東、樂浪兩郡。時間允許的話,我帶他到扶余、高句麗巡視一下。”

“那你大約何時到烏侯秦水和火雲原?”

“應該在五月前後。”李弘說道。

“要不要把這個消息先告訴柯比熊?”

“可以。”李弘說道,“本來我想到了遼東後再告訴他,既然你知道我的意圖,那就先告訴他吧。希望他能在五月前,把扶羅韓和射隆的事解決了。當然,這個時間太短了一點。”

“我恐怕堅持不到那個時候了。”鮮于輔突然說道。

李弘臉色微變,走到鮮于輔身邊,抓住了他的手,“羽行兄,再過幾年,我們兩個要調個位置,你到京城去,我在北疆,如果你……”

“子民,我真的不行了,我有預感……”鮮于輔淡淡一笑,“如果你回來的時候,我已經死了,你記住喪事一定要簡辦,切記。”

李弘悲楚萬分,一時無言以對。

第二天,小天子在中軍將軍賈詡、左中郎將段炫的陪同下,趕到驃騎將軍府看望了鮮于輔。

閒聊當中,鮮于輔提到了穩定西北兩疆的策略,他的建議和賈詡的想法極其相似,兩人談得非常投機。小天子坐在鮮于輔身邊,不時插嘴詢問,三個人有說有笑,氣氛很熱烈。

二月中,小天子和大將軍李弘率軍離開薊城,北上巡視盧龍塞。

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九節(下)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中)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八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七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八節經學與周禮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上)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九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二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三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五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三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二節經學與周禮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中)第3章 風起雲涌第四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九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七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三節岳飛墮落的天使二漢簡中所見物價考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五節中國古代軍隊的指揮與調遣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五節漢民族主義者和大中華主義者的觀點分歧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四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上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上)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八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節第8章 破謀定龜茲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三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下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六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九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八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作者錢穆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二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三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八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下)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五節
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九節(下)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中)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八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七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八節經學與周禮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上)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九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二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三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五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三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二節經學與周禮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中)第3章 風起雲涌第四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九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七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三節岳飛墮落的天使二漢簡中所見物價考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五節中國古代軍隊的指揮與調遣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五節漢民族主義者和大中華主義者的觀點分歧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四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上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上)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八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節第8章 破謀定龜茲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三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下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六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九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八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作者錢穆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二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三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八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下)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