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怒一號總重六十八斤,其中彈體藥重三十六斤,兩層殼體重八斤,外殼體中的預置碎片重二十四斤,共計二百六十八顆碎片。
此彈一經爆炸,方圓一里之內,都是它的有效殺傷範圍。
如果有兩顆以上的炸彈在一里之內爆炸,它們相互彌補殺傷死角,所造成的殺傷力數倍增加。
“天之怒一號”的作戰目標是敵軍士兵。
所以爲了配合攻城,百里無忌讓軍械坊另外試驗製作的一款炸彈——“神之怒一號”,它的總重爲八十斤,炸藥重六十八斤,殼體重十二斤。
此彈專門用於配合步兵攻城,對城池的各個城門門樓處進行投擲,產生的震盪摧毀力,如同五寸火炮炮彈的威力,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上面可以看懂,百里無忌這次是想建立日後明軍新的作戰體系。
以空中火力打擊去彌補此時地面火槍兵的火力單薄和火槍兵生存能力的不足。
而八條小型炮艦——車輪船,將江河中的水戰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戰略位置,畢竟,明國國內江河縱橫,可以說,控制了江河,等於控制了半個明國。
而這一切,也許經過這一次征討大理戰爭之後,整個軍隊體系會漸漸浮出水面。
在百里無忌的計劃裡,明國經此戰之後,整個國家將進入和平時期,也許會有小型的內亂髮生,但今後的數十年內應當再沒有外敵能威脅到明國。
那麼明軍保持一百一十多萬的編制。已經足夠維持對國內和國外的威懾力了。
而建立幾支能克敵制勝的新型兵種,做爲明軍的種子部隊,以應對未來明國可能會受到的威脅。以此奠定明國數百年的生存空間。
百里無忌來自一千年後的未來,雖然無力令明國整體科技有質的飛躍,但來自未來的他對制空權、制海權有着充分的認識。
只有掌握了這些,明國在未來百里無忌不在了的時間裡,才能從容應對來自遙遠國度的海上侵犯,不至於再出現“在海岸架設一門大炮,就能讓對手臣服”的屈辱。
百里無忌傾力地打造着楊廷式的“轟炸隊”。把自己能想到的和僅聽說的全部寫在紙上,希望能對軍械坊的改良起到一些幫助。
事實上,百里無忌是不可能真正對工匠和科技起到什麼實際作用的。他所能作的只是爲明國選擇該發展什麼和不該發展什麼,或者說哪些可以捨棄,哪些必須保留和發展。
國力終究是有限的,有針對的選擇關乎到明國能掌握東亞。甚至影響整個世界的時間長短。
百里無忌畢竟不是神。哪怕他來自未來,但一個人的力量無法去改變整個世界。
能在五代崛起,最主要的並不是百里無忌掌握着火槍、火炮這些火器,而是他順應了這個時代百姓渴望和平的心願。
所謂大治後必有大亂,大亂後必有大治。
大唐數百年的盛況奠定了其滅亡之後的大亂之局,而經過五代數十年,大治的格局也將形成,百里無忌順勢而爲。最令其欣慰的莫過於收復了燕雲和解體了遼國。
而在百里無忌心中,讓其現在還深感憂慮的不是解體後的遼國或者已經滅亡的阻卜、吐蕃。而是被明國以特別方式佔領的東瀛。
遼國解體之後,各族分裂,大規模的遷徙讓其再無能力聯合起北方各民族,而開始強大的明國完全可以利用這一點,對北方遊牧民族分而治之,甚至可以讓各族相互牽制相互敵視。
但東瀛不同,雖然駐有五萬明軍,但這個民族如果覺醒,勢必會對明國的殖民掀起反對的巨浪。
百里無忌不是個仁慈之人,雖然他不提倡殺戮,但仁慈僅僅是對待自己的親人和族人。
正象他對待阻卜和西州回鶻,百里無忌不乏血腥的手段。
他也想過以血腥地方式徹底解決東瀛的威脅,但經過仔細考慮,還是否決了這個想法,因爲這與明國長遠的利益是不利的。
百里無忌知道從東瀛再往東有着哪一些國度,也知道之後的世界會形成怎樣的格局,如果真將東瀛一番血洗,那未來,明國將直接面對來自歐洲的挑戰。
雖然現在明國有了某些領先於它們的軍事科技,但畢竟明國建立的時間不長,外憂剛定,內患並未徹底消除。
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去穩固和發展。
百里無忌將阻卜各族數十萬人移民東瀛,就是爲了牽制扶桑族覺醒的速度,大量地滯後其覺醒的時間,而在這長長的時間裡,無論是阻卜各族、明國駐軍還是扶桑族,都將完成民族間的融合。
不管願意不願意,這一切都將無可抑止地發生。
而到時,也許經過數十年後,大量的混民族後代成長起來,將對土生土長的扶桑族、阻卜族形成新的挑戰,東瀛真正想要獨立的日期將遙不可及。
而明國將大力發展艦隊和空中打擊能力,這將使得明國在軍事上對周邊各國形成壓倒性的震懾力。
如此,百里無忌才能真正地將帝位移交給後代,將明國的政治權力下放到中書省。
經過這麼些年的戰爭,若說不累,那是假話。
除非是天生的戰爭狂人,沒有人能連續作戰、日日殫精竭慮而不感覺心累。
百里無忌顯然不是戰爭狂人,他也需要休息,已經四十三歲的他想要一份只屬於自己的生活。
而在他的心中,埋藏着一個深深的遺憾,那就是盧詩韻。
他期待能活着看到這個此生唯一令他心動的女人。
他甚至祈求蒼天,希望盧詩韻能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平安地活着。
主宰天下生靈生死的帝位在現在百里無忌的內心深處,就象是已經花不完的金銀,僅僅只是一堆金屬,取之無用,舍之可惜。
使得百里無忌不用下決心放下的真正原因,只是沒有合適的接替者。
百里靖北還小,無法接受這一份重任,但如果要從別的人中選擇一個接替者,那恐怕會讓剛剛統一的明國再次陷入分裂和戰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