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皇上,臣有折。”
一聲呼喝打斷了柴榮的思緒。
柴榮凝目一看,原來是司徒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館大學士範質,柴榮回道:“範愛卿有何事奏?”
“皇上,臣彈劾禮部侍郎劉溫叟在今年二月春闈中有舞弊之舉。”
柴榮一聽,原本就不快的情緒變得更加煩躁,問道:“範愛卿可有證據?”
範質回道:“臣有人證、物證,人證就在殿外等候皇上問詢,物證請皇上細看。”
說罷,範質將手上摺子遞給宦官,由其轉交柴榮。
柴榮細看,摺子中寫道,今年春闈中,考試的詩賦、文論、策文已經全部封存,十六人進士,其中李覃、何日嚴、楊徽之、趙鄰幾等四人,應當及第。而嚴說、武允成、王汾、閭丘舜卿、任惟吉、周度、張慎徽、王翥、馬文、劉選、程浩然、李震等十二人,學藝未精,均當落第。但考官禮部侍郎劉溫叟舞弊,故被取進……。
柴榮冷哼一聲,喝道:“禮部侍郎劉溫叟可在殿中?”
劉溫叟顫抖着走出隊列,向柴榮施禮道:“臣在。”
柴榮道:“對範司徒彈劾之事,你可有異議?若有異議,可召人證對質。”
劉溫叟早已做賊心虛,聞言趕緊跪到在地,求告道:“臣有罪,望皇上恕罪。”
柴榮見劉溫叟自己認罪,便將那摺子拍在龍案上。下旨道:“春闈一案,其中李覃、何日嚴、楊徽之、趙鄰幾四人,應當及第。而嚴說、武允成、王汾、閭丘舜卿、任惟吉、周度、張慎徽、王翥、馬文、劉選、程浩然、李震等十二人。學藝未精,均當落第,令他們刻苦攻讀,等以後再試。禮部侍郎劉溫叟在選拔士人上有過失,據其過失,理當貶謫,現特予寬恕容讓。劉溫叟免予定罪,將來的貢舉公事,再令有關部門另外製訂條例上奏。”
範質大驚。如此一樁科舉舞弊案,竟被柴榮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這科舉事關國家社稷。如此放任。怎可服衆,正待上前勸諫。
柴榮卻再次開口道:“朕意已決,衆卿還有事奏嗎?”
範質聞言一聲輕嘆,只好走回隊列。範質知道,柴榮登基之後,急於舉拔賢士,凡稍有才華者,皆收容封官。卻不加篩選其中有才無德者,去年。右拾遺趙守微被彈劾,趙守微本爲一村民,相貌木訥樸實不加修飾,前一年以平民身份上書論事,世宗因急於舉拔賢士,便任趙守微爲右拾遺,聽到的人對此都感驚愕。後趙守微被其岳父告狀,揭發他的醜行。
而柴榮知道後,也僅僅將右拾遺趙守微杖擊一百下,發配到沙門島。而如今劉溫叟亦是如此,但柴榮旨意已下,範質又能如何?
右諫議大夫尹日上前奏道:“皇上,原周國使者王樸,背棄周國,此大逆之罪,理應嚴懲;明國擅殺我國兵部尚書張昭,更不可容忍。臣懇請皇上下旨,誅王樸,嚮明國宣戰,只全國威。”
一時間,殿上一片寂靜,所有人的眼睛都看着柴榮,誰都知道,這個時候嚮明國宣戰,那是自找死路。
許久,柴榮都沒有說話,他的臉開始變得鐵青,眼見雷霆之怒就要發出。
這時,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王溥上前奏道:“皇上,臣奉命改造汴京,如今錢物已經籌備齊全,只是牽扯到拆遷的官員、百姓不與配合,如何處置,還望皇上示下。”
汴京城建築雜亂,道路逼仄,擁擠不堪,柴榮在登基時就已經有了改造擴建汴京的想法,一國之都總得有個樣子的,汴京的大部分道路不過十幾到二十幾步寬,皇帝的車輦都過不去,只是周國國庫空虛,有心無力,而滅佛運動,給周國平添了相當的財富,這就讓柴榮擴建汴京的心再次活躍起來。
“王尚書,汴京改造勢在必行,詔告汴京臣民,等擴建完畢,官府用地之外,拆遷者可以在剩下來的地上自由建造兩倍於前的房屋。如此,若還有官員不與配合,斬;若還有百姓不配合者,驅之。”
“……臣遵旨。”
幸虧王溥老成謀國,見勢不妙,便岔開話題,這一對答,消去了柴榮心中不少的怒火。
官員們已經聽出柴榮今天心情非常不好,沒有要事,都不想再上奏了。
這時,李谷猶豫是不是該上前稟告柴榮王樸之事,正思忖間,柴榮開口問道:“左藏庫使符令光可在?”
符令光應聲道:“臣在。”
“朕令你大量製作軍士棉衣,以備下半年周軍御冬之用,至今已經一月,進展如何了?”
“呃……。”符令光一愣,自己一直忙着爲改造汴京籌備物資,竟忘記了此事。“皇上,臣惶恐,製作棉衣之事,臣還未着手……。”
“大膽!棉衣關乎我軍士氣、戰力,豈容你擅專?來人,將他拖出去砍了。”柴榮大發雷霆,怒吼道。
在場所有不敢喘大氣,都以爲柴榮“砍了”之語是在嚇唬符令光,以警示其不可違逆皇帝旨意,所以都沒有上前去勸諫,可不想,柴榮大吼之後,竟拂袖而去進入內宮,羣臣方纔反應過來,宰臣們想勸諫解救符令光,但柴榮卻不在,這君無戲言啊,於是符令光被殺死在街上。
符令光出自功臣世家家庭,在朝廷內廷歷任宮職,以清廉謹慎自守,長期主管繁重紛雜的事務,很有廉潔幹練的名聲。柴榮一向看重他的爲人,經常加以重用,現在因小錯而被誅,人人都感到他死得冤枉。
柴榮今日的言行,令整個周國朝堂風聲鶴唳,而李谷自然也失去了向柴榮稟報的機會。
走出殿外,李谷向王樸簡單述說了殿中發生之事。
王樸聞言大驚,柴榮一向待人以善,怎會如此小事就殺了符令光。
李谷擔心現在王樸若見到皇上,恐怕有性命之虞,於是勸說王樸明日再來。
王樸雖然失望,但此事卻心急不得,只好隨李谷迴轉李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