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bookmark

他們雖然不敢向扶桑軍投降,但顯然他們知道中原漢人文化的仁慈,沒有意外,中原漢人不擅殺俘虜。

城外的百里無忌、百里康見到遼軍投降,也輕輕吁了一口氣。

如果遼軍再不投降,只能火槍兵直接攻城了,因爲火炮已經沒有幾發炮彈了。

火炮的缺點在這個時代是致命的,沒有很好的道路,行軍和補給相當困難,而火槍兵的射程太近,不過二十丈,如今攻下遼陽城,如何守得住還是問題。

最主要的是,從守城遼軍口中得知,耶律璟和鐵騎兵已經返回上京,那百里義想必也被擄到上京了,而這個消息就斷絕了百里無忌通過軍事手段救回百里義的念頭。

而事實,憑藉現在的實力,遼陽城的明軍也無力繼續北攻了。

如今,要保住百里義的性命,只能靠交涉了。

但百里無忌絕對不想主動和談,這個時候誰先提出和談,那誰就會陷入被動。

百里無忌需要明軍在遼陽城堅持到和談完成,遼陽城遼國東南的重鎮,失去遼陽城,遼國就失去了東南的屏障,這是一手大牌,百里無忌不相信,遼國失去遼陽城還睡得着覺。

爲防萬一,百里無忌派人傳令於彭曉,令其艦隊北移至辰州(治所建安城,遼寧省營口市蓋州市),若遇不測,遼陽城中的明軍可向西南辰州撤兵退,到時在艦炮射程的掩護下。安全撤退應該不成問題。

……。

遼陽城失陷的消息傳到遼國上京,整個遼國朝廷震動。

明軍能輕而易舉攻下萬人防禦的軍事重鎮,這樣的戰力不能不讓遼國朝廷心驚膽顫。縱然是兇狠殘暴、自恃武力的遼帝耶律璟也不禁後怕。

他是見識過明軍火槍威力的,但他卻沒有見識過百炮齊鳴,而此時遼陽城的陷落讓他爲自己能迅速返回上京而慶幸,由此對耶律撒剌更是心生感激。

這次與扶桑國莫名其妙的戰爭損失了遼國十七萬大軍,而與明軍的短暫交戰,更是令鎮國之寶鐵騎兵折損了三成,這讓耶律璟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

遼國與明國不同。契丹族本身就是由各個部族匯聚而成,而整個契丹族人口不過一百多萬,遼軍真正的組成部分是來自奚、室韋、阻卜等二十多個部落。當然還有被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征服的原渤海國,也就是粟末靺鞨族建立的國家,粟末靺鞨族中的黑水靺鞨後來演化成女真族,就是後世滿族的祖先。

這麼多的部落匯聚在一起才建立了遼國。而真正掌握在遼國朝廷手中的精銳遼軍不過四十萬人。這其中大部分士兵來自與契丹族相近的部落。

唯有鐵騎兵全部是契丹族人組成,故不輕易示人,引爲鎮國之寶。

而如今十七萬大軍傷亡,鐵騎兵折損,讓契丹族對於遼國的統治力明顯下降。被遼國擄來的各個民族的外族人開始心生異志,猶以漢人爲多,也以漢人爲最。

遼國契丹官員和漢人等各族官員紛紛上書請求耶律璟與明國和談,避免兩線開戰。同時對遼陽府的陷落,一致請求通過和談。收回遼陽府。

甚至連當初被耶律阮軟禁在祖州(今內蒙巴林左旗西南)的述律平也上書耶律璟與明國罷戰,而在寫完奏摺時,這位七十五歲,名揚南北的述律太后死了。

在遼國上下一片呼聲中,耶律璟不得不答應與明國和談。同時爲了安撫以耶律婁國爲首的契丹皇族,耶律璟令耶律撒剌爲主,宣政殿學士李澣爲輔,負責與明國和談事宜,而底線是明國必須退出遼陽、來遠二城,對於燕雲十六州的歸屬,遼國官員雖然有不同意見,在遼帝耶律璟說了一句“此本漢地,今以還漢,又何惜耶”?於是再無異議。

遼國此時的中樞官制分爲北面官與南面官兩大系統。

契丹以東向爲上,皇帝宮帳座西向東,官員分列宮帳兩側,因此官職都分稱北、南。

北面官管理契丹政事,南面官管理漢人事務,即所謂“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官制仍保存着契丹氏族部落制的某些痕跡。職名多源於突厥、回紇,建國後又採用漢人官制的某些職名。

可以說,這是一國兩制的雛形。

耶律撒剌、李澣二人領旨之後,遂向遼陽城派遣了使者,以約定和談日期。

而百里無忌正在遼陽城等待着遼國出言和談,雙方一拍即合,迅速定下五天後進行兩國和談,而在此期間,兩軍停戰。

這時,從燕雲陳延正傳來一個壞消息,周國駐守鎮州成德軍節度使郭崇和駐守定州的義武軍節度使孫行友有調兵北上之象,請求百里無忌給予指示,如何應對。

百里無忌有些驚訝,郭威不象是言而無信之人啊,極有可能是周國兩個節度使見有機可乘,擅自調動兵力,想趁火打劫。

於是,百里無忌覆信,命令陳延正加強警戒,不得率先開戰,如遇攻擊,則可以還擊,但不得南下進入周國疆土,一切待自己回去之後再行定奪。

同時,百里無忌釋放信鴿,傳信金陵徐世銘派遣使者與郭威交涉,以確認情況。

五天後,在遼陽城中,百里無忌親自主持了與遼國鐵騎兵統領、總漢兒司事、中書令耶律撒剌、宣政殿學士李澣的和談。

正式會談開始時,百里無忌第一句話便是,和談的前提是明國都指揮使百里義的安全返回。

這令李澣很意外,遼軍有俘虜明國大將麼?李澣帶着詢問地眼神望向耶律撒剌。

耶律撒剌面不改色回道:“明國皇帝陛下,百里義確實在上京,而且過得很好,他已經不打算回到明國了,縱然您是明國皇帝,也不能勉強百里義回到明國吧。”

百里康聞言嗤之以鼻,說道:“這話由你來說不合適,得百里義自己來說。”

耶律撒剌卻不理睬百里康,對百里無忌施禮道:“明國皇帝陛下,百里義已是我的丈夫,我的話自然有效。”

第九十四章第九十六章第一百六十二章第31章 滅楚戰爭(八)第二十九章第十六章第34章 就醫失敗第一百七十一章第八十七章第六十七章第5章 孫少的糾結第56章 花蕊夫人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一章第一百零五章第二百六十四章第48章 將軍難免陣前亡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四章第1章 逃婚(一)第一百七十四章第二百四十八章第81章 盧詩韻的眼淚第二十一章第一百二十九章第一百六十三章第七十四章第36章 廖匡齊的母親第一百零八章第三章第4章 人滿爲患第94章 後院不能起火第35章 軍中鬧事第七十四章第十三章第四十七章第一百六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一百九十八章第二百五十七章第58章 第一戰,伏擊戰第六十三章第五十四章第91章 東渡扶桑第一百八十章第一百六十五章第71章 百里康的騎兵第一百五十七章第七十七章第一百三十三章第一百五十五章第八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一百六十八章第20章 再見,江陵第二百零七章第一百七十六章第三十五章第32章 以武立威第一百零九章第二十八章第87章 天災人禍第六十九章第二百七十七章第一百七十三章第73章 南漢滅亡第一百三十九章第7章 滅國戰略(一)第86章 醫署衛隊第26章 滅楚戰爭(三)第二百一十六章第八十二章第五十三章第59章 全殲的代價第一百零四章第一百四十三章第一百五十章第四十五章第四十章第66章 彭士愁降服第二章第一百三十四章第二百二十章第八十九章第一百零二章第一章第一百四十六章第一百十四章第二十八章第十三章第39章 豐收與戰爭第一百二十五章第七十三章第一百一十六章第一百九十四章第六章第79章 使君的區別第六十三章第二百六十七章第二百八十一章
第九十四章第九十六章第一百六十二章第31章 滅楚戰爭(八)第二十九章第十六章第34章 就醫失敗第一百七十一章第八十七章第六十七章第5章 孫少的糾結第56章 花蕊夫人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一章第一百零五章第二百六十四章第48章 將軍難免陣前亡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四章第1章 逃婚(一)第一百七十四章第二百四十八章第81章 盧詩韻的眼淚第二十一章第一百二十九章第一百六十三章第七十四章第36章 廖匡齊的母親第一百零八章第三章第4章 人滿爲患第94章 後院不能起火第35章 軍中鬧事第七十四章第十三章第四十七章第一百六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一百九十八章第二百五十七章第58章 第一戰,伏擊戰第六十三章第五十四章第91章 東渡扶桑第一百八十章第一百六十五章第71章 百里康的騎兵第一百五十七章第七十七章第一百三十三章第一百五十五章第八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一百六十八章第20章 再見,江陵第二百零七章第一百七十六章第三十五章第32章 以武立威第一百零九章第二十八章第87章 天災人禍第六十九章第二百七十七章第一百七十三章第73章 南漢滅亡第一百三十九章第7章 滅國戰略(一)第86章 醫署衛隊第26章 滅楚戰爭(三)第二百一十六章第八十二章第五十三章第59章 全殲的代價第一百零四章第一百四十三章第一百五十章第四十五章第四十章第66章 彭士愁降服第二章第一百三十四章第二百二十章第八十九章第一百零二章第一章第一百四十六章第一百十四章第二十八章第十三章第39章 豐收與戰爭第一百二十五章第七十三章第一百一十六章第一百九十四章第六章第79章 使君的區別第六十三章第二百六十七章第二百八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