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李信可不是幾天前可比的了,他收降的二萬多土兵已經擴展到近五萬人,那些被他忽悠的土兵一個個像喝了雞血似的,興奮的北都找不着了。分了地、分了錢、分了糧食,然後李信就說,你們分了這些財物,是誰分給你們的,那是皇上,安邦彥爲什麼現在要造反,是因爲你們搶了他親戚的財物,現在他想着再搶回去,你們願意把財物再送回去,然後等着砍頭嗎?不願意的話就組織起來當民兵吧,也不用你們上前線直接拼死拼活去打仗,打仗是孫大人、戚大人領的朝廷軍隊的事情,你們跟着我替二位大人背糧食、看俘虜、替你們的親戚朋友分田地、分糧食就行了。於是呼啦一下子,李信的隊伍就擴大到了五萬,李信的二千親兵分成五波,每波四百人帶領一萬土兵,就成了孫承宗、戚金二人的後勤部隊,大旗上都繡着“殺了奢崇明,奴隸不受窮”,“跟着朝廷走,百姓都富有”,一時之間氣勢如虹。
孫承宗、戚金二人沒有了後顧之憂,輕裝急進,十日之間已經接近貴陽,整頓人馬,安營紮寨,準備尋找合適的地形和方式一舉擊敗安邦彥的人馬。貴州的地形非常不適合大軍作戰,俗話說的“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就是指自然環境惡劣,尤其是天氣變化對於火槍兵的影響非常大,雖然已經採用了紙殼子彈、藥包式***,但是好天氣還是比較有利的。
安邦彥現在非常惱火,已經圍困貴陽十五天了,貴陽城還是穩如磐石,他們也不出城作戰,就是固守城池。其實他不知道,在歷史上他圍了貴陽城九個月也沒有打下來,土兵的攻擊能力太差了,何況這次是朱有孝下的命令,不許出擊,穩固防守,正面圍殲叛軍的是朝廷大軍。
安邦彥得到朝廷軍隊只有三萬援兵是大喜,決定調集全部主力部隊,一舉擊敗援軍,然後貴陽城肯定士氣低落,這樣就能順勢而下城。於是安邦彥調動十萬土兵北上迎擊孫承宗、戚金的部隊。兩軍在修文城東十里的地方相遇,安邦彥仗着人馬是孫承宗、戚金的三倍多,妄圖一舉衝散朝廷軍隊,就採用了背水作戰,十萬大軍渡過河水安營紮寨,因爲前面就是難得的開闊地,正好適合大隊人馬衝擊。
而孫承宗、戚金之所以選擇這裡安營,也是因爲前面地形開闊,便於炮兵射擊,河水後面就是原始大森林(就是後世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也怕安邦彥潰兵進入森林,那樣就很難清剿了,這樣看着明面上就是把有理地形讓給了安邦彥,其實是設了一個陷阱,可以讓叛軍無處可逃。
天啓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這一天天氣非常好,貴州迎來了一個難得的好天氣。不幸的是這一天孫承宗、戚金的三萬大軍正和安邦彥的十萬大軍對峙。朝廷大軍早已紮好了堅固的大營,就等着叛軍的衝擊,迫擊炮早已測量好了目標,擊發槍已經上膛。
安邦彥看到朝廷的軍隊擺出的是防守陣勢,以爲是弱不堪擊,不敢正面搏殺,就先派出了一萬人試探性攻擊。這一萬土兵在一個土司的帶領下,一個個喝了雞血似的衝了上來,在進入一百步範圍以後,火槍兵開始射擊,土兵們看到,只要寨子上面一冒煙,“砰”這邊就倒下一個人,隨着“砰”聲不斷,寨牆底下倒了一片土兵,不到一刻鐘的功夫,就有近千人倒下。雖然土兵們也見到過明軍的鳥銃,卻沒有想到在這麼遠的距離上也能死人,等到接近寨子時,突然間“砰、砰、砰”聲大作,死人就像割稻麥一樣快,頓時心裡就快崩潰了。站在後面指揮的的土司被一位槍手從二百步遠的地方一槍狙擊斃命,剎那間整個進攻就崩潰了,向水瀉似的譁就退下去了,明軍也沒有追擊。
自以爲探出虛實的安邦彥,接下來十萬大軍一擁齊上,企圖一擊得逞,這時詭吊的事情發生了,就在叛軍士兵距離大寨一百五十步的時候,明軍寨門大開,一排排的火槍兵衝了出來。與此同時,明軍的迫擊炮、“二踢腳”小炮開始齊鳴,剎那間整個戰場被炮彈所覆蓋,“二踢腳”小炮覆蓋的範圍大約五尺方圓,迫擊炮的覆蓋範圍大約一丈方圓,土兵們哪裡見到過這種陣勢,以前的無非是鐵球滾過去壓死一片,那也有跡可循,能夠躲一下,現在炮彈直接從天上掉下來,一炸死一片,連躲的地方多沒有,那有多恐怖啊!
在望遠鏡裡,戚金看到了安邦彥,直接命令十門迫擊炮轟擊,排炮過後安邦彥屍骨無存,主帥陣亡,土兵們頓時崩潰。周圍響起了震天的喊聲“殺了安邦彥,奴隸好分田”,“趕快放下槍,不死也不傷”“跟着朝廷走,百姓都富有”,不用說這又是李信的傑作。
安邦彥率領的十萬叛軍,在迫擊炮和“二踢腳”小炮的轟擊下崩潰,在火槍兵的排射前骨酥,在李信的口號誘惑下紛紛舉手投降,不到一個時辰的功夫全軍覆沒。清點戰果,明軍仍然是損失可以忽略不計,除了幾個倒黴蛋被流失射中外就是崴了腳,扭了腰,根本就沒事;叛軍方面,安邦彥被戚金指揮的排炮炸得屍骨無存,十萬叛軍死傷不到五千,除了狡猾反應快的土司帶着兩個部落一萬多人渡河逃跑,其餘的全都做了俘虜。
俘虜仍然交給李信處理,這傢伙除了自己忽悠以外,還讓嚐到甜頭的部下,也就是他收服的那些土兵們去做思想工作,這他媽也太簡單了,一天功夫,李信的大軍,也就是民兵隊伍吧,就擴大到十萬人了,然後李信就帶着這十萬民兵去打土司,分田地去了。
貴陽城內,貴州巡撫王三善恭恭敬敬的向孫承宗施禮:“大人真乃天神下凡。安邦彥叛軍十萬,圍困貴陽半月有餘,下官束手無策。大人一到,如滾湯澆雪,叛軍瞬間瓦解,真是令下官佩服得五體投地。”
“王大人客氣了,此非老夫的功勞,上託萬歲鴻福,下拜將士用命,戚大人指揮有方,方能滅此宵小之輩。王大人日夜守城,也頗辛苦,老夫自會上報皇上爲大人請功。”孫承宗也不攬功,把戚金也給擡了出來,覺得王三善沒有提戚金,怕王三善失禮。
王三善本來確實沒有看得上戚金,因爲在明朝文官主政,四品的文官可以訓斥二品的武將。但見孫承宗主動提及戚金,就知道失禮了,就趕緊又恭維了戚金幾句,其實戚金根本就沒有這心思,只要有仗打就行,不在乎這些虛禮,也就稍微客氣了一下。
隨後貴州的大小官員們設宴招待了孫承宗、戚金、李信等將官一行。宴請完畢,李信專門拜訪了王三善,貴爲巡撫的王三善初時也沒有把李信當回事,只以爲李信是孫承宗的學生,因爲李信對孫承宗執禮甚恭,但看到孫承宗對李信也很客氣,方知道此李信亦非常人,請教孫承宗才知道這李信乃是皇上的親信,可把王三善嚇了一跳,心的話幸虧剛纔沒有失禮。
李信找王三善的目的就是把朱有孝的意思點給王三善,讓他明白自己收容俘虜、優待俘虜的意圖,並不是自己沒有任何緣由私自招兵十萬,希望王三善能夠配合自己的行爲。王三善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馬上就看出來李信將來絕對是個貴人,就自覺的把李信和自己放到了平等的地位上來談話。
馬上就要過年了,戰事再緊也得讓將士們過年啊,孫承宗、戚金、李信三人稍加商量,就決定過罷年後再進軍。
三人商議怎麼徹底平定川貴的叛亂,自由發表意見。孫承宗認爲要想徹底平定叛亂需要把包括奢崇明家人在內的所有親戚、兄弟全部擒獲,水西安氏政權徹底分化成小部落,讓他們沒有反叛的能力就行了。戚金更簡單,說是隻要把敢於反叛的人都殺光了,他們想反叛也反叛不了了。李信則告訴大家,皇上的意思是收攏人心,改土歸流,徹底摧毀現有的土司制度,實行府縣管理方法,因爲土司就是當地的土皇帝,他掌握着當地人的生死權利,只有讓這些人不存在了,普通百姓只要能夠吃上飯就不會造反,但是這就需要武力配合,官府配合,然後就可以永遠消除土司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