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陳愚直的彙報,袁崇煥也感覺頭疼,請來孫元化商議對策。孫元化現在發現自己原來所想的法子在這裡也用不上,這裡的土質鬆軟,就是挖出小洞也陷不住馬蹄,比不上在遼東,那時還是寒冷季節,土地都凍着,而且土質也相對來說比較硬,現在孫元化好像也沒有太多的辦法。
袁崇煥想了想說道:“要不這樣吧,咱們加上陳愚直的部隊分成三部分。既然蒙古人機動性強,咱們就利用他們的優勢設一個局,我帶五千輕騎裝備十挺手搖機槍前去誘敵,您帶領五千步兵的大部分迫擊炮在三十里外等候支援,中間是陳愚直的五千騎兵,墜後二十里,距您十里,萬一蒙古人襲擊,您可向前靠攏,尋求陳愚直支持,我會在半個時辰內趕到。如果我在前面遇敵,您和陳愚直就左右包抄,爭取全殲。現在對付蒙古騎兵沒有太好的方法,只能憑藉火器的銳利來對付,炮兵儘可能的早開炮,遲緩敵人的衝擊速度,火槍兵一旦被騎兵突入,只有挨宰的份,所以您一定要注意。”
孫元化想了想,“萬一蒙古人直接攻擊中間的陳愚直的部隊呢?而且一擊就走,甚至說將他擊潰後,而直接襲擊你我的部隊呢?或者是直接派一部分兵力攔截後面的部隊,或前面的部隊攻擊後面的部隊呢?這些最好我們都能預先有準備,尤其是陳都指揮使的部隊,恐怕根本就抵抗不了半個時辰。”
袁崇煥想了想說道:“要不這樣吧,我們押後,讓陳愚直的部隊在前面,一旦接敵,敵人人數少了允許他們進攻,我們包抄,敵人多的時候就向我們的包圍圈裡誘敵,只要是不潰敗我們就有收拾敵人的機會。”
當二人把這個策略告訴陳愚直時,陳愚直先是驚訝,以爲二人把他當炮灰了,心中哇涼哇涼的,等到後來看到這朝廷派來的這一萬人馬的裝備時,才知道這可能是唯一能夠擊敗蒙古人的戰術。最終表示一定不會潰敗,無論是進攻,還是撤退,都會盡心盡力,保證不會拖後腿,不過最好能支持個千把人。孫元化也怕陳愚直頂不住,就派出了一千炮兵,並且告訴陳愚直,不許損失一個,這些兵都是皇上的心頭肉,嚇得陳愚直差點不敢要。
既然策略已經定了下來,只要執行就行了。陳愚直帶着五千輕騎出發了,錦衣衛已經將大概的情報彙報上來,在延綏鎮西二百里處發現大約三千蒙古騎兵,目標大概是馬河鎮,因爲大部分鄉村已經被搶劫的差不多了,這一次的目標是個小鎮。
袁崇煥命令陳愚直走後,就安排孫元化帶領炮兵和陳愚直留下的一千輕騎隨後跟進,自己則分兵兩路包抄,爭取一舉迅速吃下這股騎兵,也算開門紅吧。袁崇煥的計劃確實不錯,但是往往是計劃趕不上變化,錦衣衛送來的情報也不錯,但是那三千人只是蒙古人的先頭部隊,而大約還有一萬人的蒙古騎兵正在長城口外聚集着呢,等到錦衣衛發現這一萬騎兵越過長城,錦衣衛的快馬就趕回報信,這時候孫元化的部隊已經出發了。袁崇煥也是在半道上遇到了信差,急的差點就要瘋了,一邊急着趕路,一邊派人向延綏鎮報信,讓他們小心加強防守,以免爲敵所趁。
原來這土默特的素囊臺吉也不是吃醋的,自從一部分西遷的蒙古人過來以後,土默特部落素囊臺吉接受了他們的加盟,實力也就迅速強大起來,隨之野心也就膨脹了,加之這些人的增多,糧食也不夠吃了,便開始了對延綏附近的掠奪,他更大的野心是消滅延綏的部隊,控制長城兩側,那就進可攻,退可守了。
進攻馬河鎮確實是一個幌子,目的是把明軍吸引過來圍殲,這和袁崇煥制定的策略差不多,只不過最後的結果誰也料想不到。
當陳愚直帶領輕騎兵趕到馬河鎮時,三千蒙古騎兵也正好趕到,五千對三千,無論是陳愚直還是對方的蒙古人都沒有絕對取勝的把握,這時候孫元化的炮兵發揮了作用,一百門“二踢腳”小炮,五十門迫擊炮一輪齊射,就讓準備發動衝鋒的蒙古騎兵損失慘重,在五百到三百步的距離上,蒙古人損失近一半人馬,這時陳愚直的騎兵也開始發動衝鋒,迫擊炮開始隔斷轟擊,僅僅不到兩刻鐘的功夫,蒙古騎兵就潰敗了。這潰敗和撤退不一樣的,根本就沒有任何秩序,陳愚直一看敵人還有不到一千人,頓時大喜,命令部隊窮追不捨。
再說素囊臺吉的一萬騎兵在兩側向馬河鎮包圍而來,他們原本的意圖是讓這三千前鋒拖住陳愚直的部隊,隨後趕來的主力迅速圍而殲之,然後根據明軍的增援情況或擊退或消滅。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前鋒已經潰敗了,而孫元化已經趕到了馬河鎮。
雙方都是不期而遇,留在馬河鎮的炮兵歸建,孫元化剛剛進入馬河鎮,外面的蒙古騎兵就已經包抄而來。這馬河鎮雖小,但畢竟還是鎮子,而且因爲臨近邊關還修了小小的城牆,於是孫元化就命令輕騎兵上城牆觀測敵情,防止敵人爬城,迫擊炮瞄準城門外兩側準備吊射。
蒙古騎兵看到明軍不多,而且多數是步兵,就迅速集結到四個城門進行強行攻城,孫元化的迫擊炮就進行吊射覆蓋轟擊,一時間蒙古騎兵是損失慘重,經半個時辰的血戰,蒙古人看到守城的明軍炮火太猛,就開始撤退了,準備重新集結再次組織進攻。
這一次蒙古人不再從城門進攻了,而是選擇較爲平坦的南城門兩側進攻,半個時辰以後,只見蒙古騎兵每人抱着一個草袋子,裡面盛滿了黃土,快馬跑到城牆邊扔下袋子就走,孫元化的炮兵雖然不斷轟擊,但是因爲馬快,而且稀散,效果不大,結果不到一個時辰就在南門外鋪出了近五十步寬的一條大路。
就在孫元化看到沒有辦法組織蒙古人鋪路的時候,就命令十挺手搖機槍佈置到大路的兩側,中間是五排火槍。蒙古人看到鋪好的大路,認爲明軍已是甕中之鱉了,於是就順着大路一起涌了上來,就在離城牆三十步的時候,火槍和手搖機槍一起響起來,火槍蒙古人還見過,這手搖機槍的威力卻是太驚人了,一顆子彈在三十步的距離上可以穿透五個人,一時之間蒙古人就像被割到的麥子一樣,瞬間倒下一片,整個近一百步寬的路面被堵的嚴嚴實實。迫擊炮、“二踢腳”小炮還在不停地轟擊,不到一刻鐘的時間裡,蒙古人的進攻就徹底失敗了,面對手搖機槍的可怕殺人速度,蒙古人幾乎要崩潰了。就在這時,袁崇煥的人馬趕到了,孫元化趁勢發動反擊,裡應外合將剩餘的蒙古騎兵打得大敗而逃。戰事以遭遇戰開始,結果以明軍的大勝而結束,十挺手搖機槍的威力自此被認可,它成了明軍對付騎兵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