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的感覺是非常奇妙的,對速度的適應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從開始的驚懼,到後來的興奮,或者是到了最後停下來時的後怕,這都是正常的適應過程,多數人都有這種感覺。在每小時六十里的速度上,列車又行駛了一個小時,漸漸的人們就開始適應這個速度了,看到大家從緊緊地抓住扶手,到後來的慢慢的有說有笑,宋應星的臉色也漸漸的開朗起來,一直坐在他旁邊的徐光啓始終目不斜視,不知道在想什麼事情,薄珏和方以智這倆年輕人一直都不肯坐下來,在車廂裡跑來跑去,整個車廂裡氣氛很平淡。宋應星讓雷振聲把列車的速度降低到每小時五十里的位置上,保持這樣的速度到達了天津,整個試驗的前半段非常順利,在途中沒有發生任何事故。
在回程的過程中,列車需要進行極限速度測試,爲了防止意外發生,宋應星就讓這些大明科學院的大佬們下車,這是朱有孝特意吩咐的,就是宋應星也必須下車,留在車上的只有雷振宙和宋應星的弟子們,雷振聲也被要求下車,這讓大家都很無語,難道是怕死嗎?宋應星向大家解釋,不是怕死,目的是防止萬一,現在車上的人就足夠測試數據了,沒有必要大家都冒險,這是朱有孝安排的。
雷振宙對鐵路和機車有足夠的信心,在離開天津車站半個小時之後,就指揮着工人加快速度,慢慢的速度表就從六十里增加到了八十里,這個時候列車開始有些微微的顫抖,車裡的噪音開始增大,除了這些反應之外,就沒有別的反應。穩定行駛半個小時,看到機車沒有異常,雷振宙命令繼續加速,速度表在不斷的變化着,機車的抖動幅度有些增大,甚至開始有些顛簸,雷振宙面色冷靜,穩穩地下達着各種命令,讓測試員們心裡再次下來。當速度表顯示到每小時一百里的時候,機車明顯趕到了不好控制,尤其是蒸汽機發生了達到極限的響聲,時間只持續了一小會,雷振宙就命令減少用煤量,讓車速慢慢的降低下來,再次回到六十里的速度,機車就開始非常平穩下來。
通過極限速度測試,再進行了幾次剎車試驗,最終還找到了最經濟的車速,雷振宙就離開指揮台,接下來的事情就不用他管了,讓真正的火車司機開始駕駛,而且是輪流駕駛,讓以後負責機車運行的管理人員逐步適應管理列車的過程。經過後面兩個小時的不斷測試,讓大家都逐漸適應了這個龐大的列車運行,最終這列火車就順利的到達了北京車站,這次驗收過程就順利的結束了。
北京到天津的鐵路終於開通成功,機車帶動着九節車廂可以在鐵路上平穩的行駛,每節車廂可以運載四十五人,或者是相應重量的貨物,經濟的運行速度保持在每小時五十里左右。在這個時代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速度,一下子就把人們步行三四里的速度提高了十倍不已,讓人們從北京到天津來回的時間從十天縮短到了一天不到,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和貨物的運輸,各種效益得到明顯提升。
在大明內閣會議上,朱有孝親自主持了這次會議,會議的主體就是討論關於鐵路修建的問題。從北京到天津的鐵路一共花費了四十二萬兩白銀,但是它的效益是非常明顯的,無論是客運還是貨運,它的運輸能力都要比原來的運輸方便、節省,平均每裡一千五百兩白銀的費用,用不了十年就會完全收回成本,這是經過簡單測算就可以得出來的結果。朱有孝現在把這條鐵路直接賣給了工部,價格也僅僅是成本價,這完全就是奉獻,當然了,大明也是朱有孝的,相當於從內帑墊付的成本。朱有孝將建設鐵路的成本和今後的效益向內閣成員們做了一個大概的解釋,讓大家心裡有底,免得說自己白佔戶部的便宜。
修建鐵路的好處顯而易見,這個議題自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接下來朱有孝就向大家提出要大量建設鐵路的計劃,而且還要建設全部都是複線的鐵路,朱有孝向大家介紹了複線鐵路的好處,它基本上不受機車交匯的影響,可以持續的發送多次列車,雖然成本要比單線的高出一倍,但是效率要高出幾倍,別看現在出行坐火車的不多,以後形成了習慣以後,運輸量將會成倍的增加。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是,隨着大明國土的不斷擴大,交通運輸的制約越來越大,就是連信息傳遞都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是鐵路交通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從從領土的最南端到北京有四千多里路,如果用八百里加急送信,大約需要六七天的時間,這其中還得是馬不停蹄,也僅僅是幾個人可以到達,如果需要大軍出動,沒有幾個月的時間,恐怕是做不到。
如果修建了鐵路以後,情況將會得到極大的改變,就以機車的平均速度每小時六十里計算,一天一夜就可以行駛一千多裡,而且報信的人可以在車上得到充分的休息,時間也幾乎縮短了一半,最重要的是以後的運兵速度,除了整隊時間,上了火車以後,四五天時間就可以快速到達目的地,而且士兵根本就不會太累,這是最大的軍事好處。
朱有孝的建議是,首先要將北京到天津的鐵路修建成複線,接下來就是繼續向唐山、秦皇島延伸,將來還要將鐵路修建到東北,將整個東北進行鐵路網絡化,將那裡的資源源源不斷的運入關內。從北京向南方的鐵路要修兩條,就是後世的京廣線和京滬線,其次還要修建隴海線,這是爲了更好的鞏固西域地區,這條鐵路會修建的時間比較長,但是一定要修建好,朱有孝打算是分段進行修建所有的鐵路,修好一段就運營一段,儘量減少費用。朱有孝的這些建議得到了內閣成員們的一致同意,接下來就是讓工部負責計劃的實施就行了,事情變得非常簡單。
預計中需要優先建設的是京廣鐵路,修通京廣鐵路以後,各種物資就比較好運輸了,所有的鐵路都要使用唐山鋼鐵廠的鋼軌,這是因爲宋應星對唐山鋼鐵廠進行了改造,只有這裡纔可以生產出合格的鋼軌,安徽鋼鐵廠和邯鄲鋼鐵廠還沒有來得及改造,預計將在明年在進行改造,畢竟這還是需要花費很多精力的,但是因爲唐山到天津的鐵路很快就會修建,到時候也可以滿足鐵路的需要,至於隴海線,那裡需要的鋼軌就可以通過京廣線和京滬線運輸過去就行了。
石子採用就地取材的方式,現在這種石頭畢竟哪裡都有,沒有必要限制在一個地方,運輸成本都是一個巨大的數目,完全沒有必要。水泥的生產也需要儘快的擴大生產,這不是什麼大的問題,它要比鋼鐵生產簡單多了,在後世的小水泥企業遍地都是,工藝相對簡單,只要嚴格把握住原料的質量,按照規定的工藝生產就可以了,沒有太多的問題。
鐵路要經過相當多的河流,在現在這個時期,各個河流的水量要比後世都大得多,爲了解決鐵路橋樑問題,朱有孝就向雷振聲、雷振宙兄弟提出了現場澆築技術的問題,這是後世的一項先進技術,它的好處是牢固,比預製件要結實多了,既然鐵路工程是一項永久性的工程,那麼它的第一個要求就是需要具備牢固的特點,但是缺點也是很明顯,施工困難加大了不少,爲此要增加一部分費用。不過在朱有孝的思想裡面,只要是爲了質量問題,花費一定的代價也是必須的,他在後世見過這樣的施工,那就是現場澆築樓頂,要比採用預製板搭建的樓頂好處多多了,現在拿來教給雷氏兄弟,也許會成爲雷氏兄弟的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