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借糧與放糧

鄭瑞翰帶着忐忑離開了李泰的小院。看着鄭瑞翰沉重的步伐,李泰在心底輕輕嘆息了一聲。

“殿下,你準備給這個鄭刺史一個機會?”陳柱憨聲詢問着。

雖然李泰的面色如常,但蕙蘭心思剔透,知道李泰心中並不好受,橫了陳柱一眼:“殿下心裡有分寸,你少管殿下的這些事。”

陳柱憨憨的一笑,卻不多言。

“這個鄭瑞翰現在只是知道他貪財,是否枉法還不能確定,所以……,所以還是看看再說吧。”李泰的語氣低沉,像是在對陳柱解釋,又像是在勸慰自己。

沉思片刻,李泰看向陳柱,低聲說道:“陳柱,你找幾個人出去打聽一下,這個鄭刺史平日裡爲人如何?聽聽百姓對他的評價。”

“是,殿下。屬下這就去。”

陳柱快步離去,李泰心中卻猶豫不定。

雖然打發走了鄭瑞翰,李泰卻沒想好是否網開一面。目前來看,他只能肯定鄭瑞翰貪財。是否有魚肉鄉里的事情還未可知。以李泰掌握的情況來看,鄭瑞翰最大的罪名是私賣官糧,從中漁利。

在天災的前提下,衆多災民由於鄭瑞翰的私賣官糧而缺少口糧,平心而論,就這一條,鄭瑞翰死上一百次都足夠了,李泰原意就是如此。但目前來看,有太子李承乾的這封信墊底,李泰就不能直接砍了他。所以,李泰給鄭瑞翰一個機會,三天之內補上官倉的糧食,也勉強算將功補過。

李泰心中的想法是,如果鄭瑞翰能在三天之內補滿糧倉,那麼李泰可以忘記鄭瑞翰私賣官糧的事情。如果補不上,那李泰也不會手軟。給過鄭瑞翰機會,是鄭瑞翰沒有把握住,等回到長安,對李承乾也好說話。

當然,這種處理方式是建立在鄭瑞翰平日裡沒有大的劣跡上面,如果鄭瑞翰和他的便宜丈人廖成祥一個德性,平日裡魚肉鄉里、無惡不作,即便是鄭瑞翰補足了官糧,李泰也還是會高高的舉起屠刀。

這種處理方式,已經是李泰在不違背內心原則的基礎上,爲了照顧太子情面所進行的最大限度的讓步。

李泰端起殘茶喝了一口,就見文宣連呼帶喘的跑了進來。

李泰去永嘉縣沒有帶着文宣。而是讓他留在洛陽代表越王府開設粥棚。文宣心中一千個不願意,有李泰的吩咐,他也不能違抗。

李泰昨天回來的時間,文宣還在城外盡心盡力的放粥。等文宣回來的時候,李泰又已經休息了。一早文宣去拜見李泰的時候,李泰卻還沒有起牀,文宣只能是匆匆忙忙的離開,又跑到城外去舍粥。直到現在纔算抽出空來拜見李泰。

文宣一見李泰,眼圈就有些發紅,對李泰行禮過後第一句話就說:“殿下,小人想你了。”

看着文宣眼圈微紅,李泰被太子信箋打擾的心情忽然間好了起來,笑着說道:“這才分開幾天啊,有什麼想不想的,別說孩子話。”

文宣像個孩子似的,有些扭捏,眼睛直直的看着李泰,想要說些什麼。但是嘴角動了幾次,開口時卻說的是賑災放粥的事情。

文宣剛剛說了幾句,就被李泰打斷:“文宣,放粥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你這樣熬着是不行的。洛陽的郭縣令不是給你分派人手了嗎?”

看着文宣點頭,李泰笑道:“文宣,你希望將事情辦得圓滿,這我能理解,但你要知道事情不是一個人能夠全辦下來了,跟在我身邊,你以後的需要辦的事情很多,要學會抓大放小,學會放權。比如說這個開設粥棚的事情,既然郭縣令已經爲你安排了人手,你就要學會將事情交給他們辦理,你只要掌握大致方向就好。事事躬親,萬事親力親爲,就是累死了自己,也未必能辦好事情。”

文宣被李泰的話說的連連點頭,剛想說話,門外傳來一個聲音。

“殿下,說的好!”

李泰擡頭一看,杜正倫笑着邁步走了進來。口中讚賞道“殿下說的好,說出了上位者辦事的心得。”

李泰本想再提點文宣幾句,見到杜正倫來到,知道沒有時間在和文宣交流了。

將杜正倫迎進門來,李泰笑道:“昨晚剛剛分開,今天又見面了,杜侍郎,這是又有什麼事情了?”

見到李泰說道了正事,杜正倫神色一正,低聲說道:“殿下,老夫昨夜回去後考慮了一晚。還是認爲這興洛倉和含嘉倉是不能開的。即便是開倉,也要等長安的政令下來。”

李泰問道:“那這些災民的口糧問題怎麼解決?沒有糧食,你的以工代賑的謀劃就進行不下去啊。”

“能暫時開展起來的。”杜正倫笑着爲李泰解釋:“殿下,老夫是這麼想的。”

“這河南山東自顧多豪傑之輩,士族門閥林立,崔、盧、李、鄭、王,‘五姓七家’都身處在河南山東之地,加上各個稍小一些的士族,他們的實力還是很強大的,糧食也是不缺。如今百姓有難,他們必不會袖手旁觀。老夫就想,能不能和他們商量一下,殿下和老夫同爲保人,請他們借糧於各個州縣。”

“這樣一來,你我既不用冒着風險打開興洛和含嘉二倉,又能夠爲災民籌集夠糧食,豈不是一舉兩得,兩全齊美的事情。”

杜正倫的想法是好的,但他忘記了一件事。就是這門閥士族勢力很大,已經在李世民容忍的範圍之外了,若是又世家大族參與賑濟災民一定會爲李世民所不喜。私開國倉用來賑濟災民,李世民會在你表面上訓斥,心中卻未必埋怨。但結交士族門閥。借糧用以賑災,或者李世民在表面上會讚賞,但心中卻是一定不高興的。

兩相比較之下,李泰寧可開倉放糧,也不想去結交門閥大族。特別是這種提高門閥大族的聲望,變相打擊朝廷威信的事情,李泰是一定不會做的。李泰心中清楚的很,從唐朝初期,一直到武則天當政,都將打擊門閥作爲一項隱藏在暗處的大事來辦。摻和到門閥大族中的皇族,沒有幾個人有好的下場。

不管是杜正倫迫於時代的眼光沒有意識到這點。還是病急亂投醫之下忽略了李世民的態度,李泰是不會在這方面犯錯誤的。這種立場性的錯誤一旦犯下,將會遺禍無窮的。

所以聽完杜正倫的想法,李泰毫不猶豫的吐出兩個字:“不行。”

杜正倫瞪大了眼睛,不解的看着李泰,卻聽到李泰緩緩的說道:“杜侍郎,別的事情小王都可以依照你的想法辦理,但這事是絕對不行的。如果你感覺非得這樣處理才能解決賑濟災民的問題,那麼就請您自己當這個保人吧。小王絕對的不參與其中。”

聽到李泰斬釘截鐵,毫不猶豫的回答,杜正倫感覺到這裡面有蹊蹺。眼睛轉動了幾圈,小聲的向着李泰問道:“殿下,老夫這個想法有什麼不妥之處嗎?”

李泰把眼睛一閉:“小王不知道,但小王是一定不會參與其中的,或者還會寫信給長安,反對這種方法。”

聽到李泰越說越嚴重,杜正倫心中肯定這番謀劃一定有漏洞,對李泰一拱手,虛心的請教:“殿下,聽你這麼一說,老夫的想法一定有不對之處,還望殿下教我。”

若是別人表示反對,杜正倫不一定在意,但李泰的反對卻是不同的。他是得到李世民青睞的朝廷重臣,李泰卻是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子。兩相比較,在李世民面前,李泰更吃香一下,也就能聽到他所不知道的事情。

而且他自問這些天和李泰相處的還算比較融洽,李泰的反對不應該是爲了反對而反對,這樣考慮下來,他越發的肯定,李泰是因爲某種他不知道的原因,而不肯和世家大族借糧。

若是李泰的反對沒有這麼堅決,他或者會拋開李泰獨自和世家大族借糧,但李泰此時的表現讓他心中沒底,也不敢堅持自己的決定了。

杜正倫以請教的口吻詢問着李泰,這就讓李泰有些難辦了。李泰總不能說是從後世的文獻中得出消息,說李家有意打壓各個門閥士族吧。有李承乾泄露宮中禁語的例子在前,李泰也不能多說、胡說。但杜正倫的目光直直的盯着自己,若是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恐怕杜正倫會想偏了。

在李泰考慮再三之後,還是決定稍稍的點撥一下杜正倫,至於他能不能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不關自己的事了。

“杜侍郎,你有沒有想過,若是世家門閥參與到朝廷賑濟災民的行動中來,那麼朝廷的顏面何在?那樣豈不是說,朝廷還不如世家門閥嗎?再有,現在的世家門閥舍糧不過是一家一戶的行爲,產生不了大的影響。但是由你出面向各家借糧,就無意中將這些世家門閥捏合在一起,倘若被百姓誤解爲是世家門閥在賑濟災民,那麼你又將朝廷顏面置之何地?”

李泰模凌兩可的回答讓杜正倫心中的疑問更重了,朝廷顏面是要顧及的,但他卻不認爲由世家大族參與其中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杜正倫無法接受李泰的理由,皺眉問道:“殿下,世家門閥參與賑災,似乎沒什麼關係吧。或許影響不太好,但面對這些缺衣少食的災民,兩廂其害取其輕,讓災民填飽肚子纔是重要的啊。”

杜正倫的話裡話外有勸誡自己的意思,這讓李泰微微一笑,緩緩的說道:“杜侍郎,這件事若是被有心人利用呢?又會如何?”

“誰會有心利用?”杜正倫反問一句,厲聲說道:“無論是誰,若是想利用這件事打擊朝廷威望,老夫絕對不會善罷甘休。”

杜正倫的固執又開始了,這讓李泰半晌無語。有心不管他的死活,但看在杜正倫一心爲災民辦事,他又於心不忍。

考慮了一番,李泰才緩緩的說道:“杜侍郎一心爲民是好的,但有些事情要有個度,過猶不及啊。杜侍郎是一心爲公,或者有人會誤解。依照小王來看,杜侍郎還是三思而後行爲好。”

“誰會誤解?誤解什麼?”杜正倫仍然帶着幾分不服氣,剛剛反駁完李泰,看着李泰閉着眼睛若有所指的搖頭,忽然間心頭靈光一現,臉色大變,語聲急切的問道:“殿下說的莫非是……。”

沒讓杜正倫把話說完,李泰搶過話頭:“我什麼也沒說。是杜侍郎你自己瞎猜的。”

看着李泰一副傻愣愣,什麼都不知道的樣子,杜正倫緩緩的嘆了一口氣:“殿下,有那麼嚴重嗎?我這不也是爲爲了災民嗎?”

杜正倫一驚之下,連自稱都變了,由常說的“老夫”改口爲“我”了。由此李泰知道杜正倫想明白了,更是不肯多說了,笑道:“小王不知道,小王什麼都不知道。一切都是杜侍郎自己在拿主意。”

杜正倫神色一正,低聲對李泰說道:“無論如何,老夫還是謝謝殿下的提醒。老夫記在心中了。“

李泰不以爲意的擺擺手,笑道:“幾句閒話,或者還是小王多慮了呢,杜侍郎不要放在心中。”

李泰可以輕描淡寫的不當一回事,杜侍郎對這份人情必然要記掛在心裡,考慮了半響之後,杜正倫嘆息一聲,有些灰心的說道:“罷了,罷了。這件事情就此作罷,老夫也犯不着辦糊塗事。”

“那災民糧食問題杜侍郎又怎麼解決呢?”

杜正倫無奈的說道:“還能怎麼辦?只能等待朝廷調集糧食了。糧食不夠,什麼都不敢去做。”

不知道杜正倫是真的心灰意冷,還是裝出樣子給自己看的。但是不管怎麼樣,李泰的卻無法對這些災民坐視不管:“杜侍郎,昨晚小王就已經說過了,有辦法解決的。”

杜正倫慘笑一聲:“殿下,這借糧都不行,私自開倉又能行嗎?”

李泰微笑着搖搖頭:“杜侍郎,你怎麼還不明白呢?不管是興洛倉還是含嘉倉,都是朝廷的糧倉。用朝廷的糧食,賑濟朝廷的百姓,誰又能說什麼?最多也就是治你我二人的私開官倉之罪,何況這罪名能否成立還兩說。即便是有罪,救活了這麼多的百姓,也是功大於過,小王我都不怕,在朝廷之上,有很多老友的您又怕什麼呢?”

杜正倫心道:“我的老友再多,也不如你父皇一個人好用。”

心中能這麼想,杜正倫絕對不會傻到將這話說出來。仔細的考慮一下李泰說的這番話,重點放在最後的幾句,仔細的考慮李泰話中的含義,忽然間心中一動,笑着對李泰說道:“殿下,不管哪座糧倉,老夫是不敢下令打開的。不過……。”

杜正倫話音一轉:“不過殿下若是下令開倉,老夫絕對不管。甚至還可以署名在殿下手令之後。”

賑濟災民是杜正倫的份內之事,下令開倉也應該是他主導纔對。杜正倫是年老成精,他身爲安撫使的差事不僅自己不管,還推到了巡察使李泰的身上。讓李泰下令開倉,他尾隨其後。開倉的主導落在李泰身上,他不過是脅從。這樣如果有功的話,雖然他功勞小一點,但也跑不了他應得的那份。如果是過,那麼有李泰在前面頂着,他也受不到多少責罰。

李泰心中一轉,就明白了杜正倫的算盤。也不說話,只是似笑非笑的看着杜正倫。久久不語。

半響過後,杜正倫的臉上漸漸不自然了,老臉上顯露出一抹羞紅,乾咳一聲之後,緩緩說道:“殿下勿怪,老夫也是無奈之舉。雖然老夫在朝廷老友衆多,但這政見不合的也一樣不少,所以……。”

李泰哈哈一笑,打斷了杜正倫的解釋,搖頭說道:“杜侍郎,不用解釋了。興洛倉是朝廷爲了戰備而準備的,不能擅動。就像您說的,這含嘉倉名義上還是皇家糧倉,小王身爲皇子,雖然沒有權利動用,但眼看着災民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也要不得已的逾越一回。”

李泰說完這些,盯視這杜正倫,緩緩的說道:“杜侍郎,不管含嘉倉的看管人員同意與否,這含嘉倉小王我是開定了,但開倉之後的事情就要勞煩杜侍郎了。後續的糧食分派,向各個州府送糧,以及這個過程中的監管問題都是您的事情了。小王就都撒手不管了。”

“這本就是老夫分內之事。”杜正倫聽到李泰肯帶頭開倉,心中自然高興,笑着說道:“殿下,糧食如何用,用在那裡,這是老夫分內之事,當然不敢在勞動殿下操心。不過這監管之事,還需要殿下幫忙。您纔是正牌子的巡察使,那是你的責任啊。”

杜正倫是好意分權,將權利分給李泰一部分。也同時暗示自己的清白,不會在賑濟當中漁利。

李泰卻是自家事自家知,微微一笑:“杜侍郎,永嘉縣的事情早已傳到長安了吧。或者長安來的信使已經在路上了。你說,我還能在洛陽呆幾天呢?”

杜正倫只顧着高興,到忘記這茬了。聽到李泰提醒,杜正倫一怔之後,到是沒有多說,苦澀的一笑之後,若有所指的說道:“殿下……,你保重。老夫先去安排糧食調運之事。”

李泰衝着杜正倫一拱手,笑道:“放心吧,離開之前小王一定將事情安排好了,馬上就將開倉的手令寫好,交給您。”

第121章 規勸第235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第168章 喬崢受傷第100章 小小警告第193章 達成默契(上)第241章 將死之言第133章 心甘情願的竹槓第163章 砸的就是你第144章 長孫府(上)第122章 藉機警告第234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207章 高潮(上)第150章 魚龍混雜第189章 離開陝州第54章 擔憂與醒悟第51章 長孫皇后探傷第13章 東宮應對第120章 賞賜第211章 欺人如欺天第172章 酒是好酒第52章 長孫皇后規勸(上)第85章 干卿何事(上)第32章 新人舊景(下)第214章 祭奠第9章 心魔難度第33章 嫣兒心事第43章 繞來繞去第239章 錯了第3章 承乾受屈第16章 事變前夜第81章 書法與收禮第18章 萬事俱備第60章 心思不同第183章 初到河南第77章 長孫安業第196章 固執的杜正倫第110章 都是搖椅惹的禍第179章 千金買馬骨..第134章 立政殿嬉鬧第94章 享受親情第49章 李世民暴怒第131章 李元昌第232章 藥引第55章 初見長孫衝第168章 喬崢受傷第104章 震懾第172章 酒是好酒第81章 書法與收禮第154章 逃脫第109章 砸店第211章 欺人如欺天第68章 不能花的金子第23章 喋血玄武門第77章 長孫安業第194章 達成默契(下)第90章 離別第48章 孔穎達告狀第198章 強項令第197章 買糧第8章 解毒迷霧第203章 河南府刺史(下)第68章 不能花的金子第45章 鬧劇過後第200章 故人來訪第89章 兩難(下)第94章 享受親情第97章 謀反餘波..第137章 替罪羔羊第106章 準備..第196章 固執的杜正倫第177章 轉變第105章 大棒之後的胡蘿蔔第164章 收尾第240章 舊事第40章 貞觀討論第211章 欺人如欺天第229章 病重第132章 李恪低頭第42章 威逼利誘第218章 借糧與放糧第70章 回到長安第40章 貞觀討論第71章 兄弟對話第94章 享受親情第91章 找茬生事第71章 兄弟對話第78章 明悟第18章 萬事俱備第160章 衝突第120章 賞賜第239章 錯了第39章 討論伊始第187章 請教第136章 雷霆之怒第193章 達成默契(上)第72章 李世民召見第216章 謀劃第19章 李泰當家第79章 升官(上)第88章 兩難(上)
第121章 規勸第235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第168章 喬崢受傷第100章 小小警告第193章 達成默契(上)第241章 將死之言第133章 心甘情願的竹槓第163章 砸的就是你第144章 長孫府(上)第122章 藉機警告第234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207章 高潮(上)第150章 魚龍混雜第189章 離開陝州第54章 擔憂與醒悟第51章 長孫皇后探傷第13章 東宮應對第120章 賞賜第211章 欺人如欺天第172章 酒是好酒第52章 長孫皇后規勸(上)第85章 干卿何事(上)第32章 新人舊景(下)第214章 祭奠第9章 心魔難度第33章 嫣兒心事第43章 繞來繞去第239章 錯了第3章 承乾受屈第16章 事變前夜第81章 書法與收禮第18章 萬事俱備第60章 心思不同第183章 初到河南第77章 長孫安業第196章 固執的杜正倫第110章 都是搖椅惹的禍第179章 千金買馬骨..第134章 立政殿嬉鬧第94章 享受親情第49章 李世民暴怒第131章 李元昌第232章 藥引第55章 初見長孫衝第168章 喬崢受傷第104章 震懾第172章 酒是好酒第81章 書法與收禮第154章 逃脫第109章 砸店第211章 欺人如欺天第68章 不能花的金子第23章 喋血玄武門第77章 長孫安業第194章 達成默契(下)第90章 離別第48章 孔穎達告狀第198章 強項令第197章 買糧第8章 解毒迷霧第203章 河南府刺史(下)第68章 不能花的金子第45章 鬧劇過後第200章 故人來訪第89章 兩難(下)第94章 享受親情第97章 謀反餘波..第137章 替罪羔羊第106章 準備..第196章 固執的杜正倫第177章 轉變第105章 大棒之後的胡蘿蔔第164章 收尾第240章 舊事第40章 貞觀討論第211章 欺人如欺天第229章 病重第132章 李恪低頭第42章 威逼利誘第218章 借糧與放糧第70章 回到長安第40章 貞觀討論第71章 兄弟對話第94章 享受親情第91章 找茬生事第71章 兄弟對話第78章 明悟第18章 萬事俱備第160章 衝突第120章 賞賜第239章 錯了第39章 討論伊始第187章 請教第136章 雷霆之怒第193章 達成默契(上)第72章 李世民召見第216章 謀劃第19章 李泰當家第79章 升官(上)第88章 兩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