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九垸行

事情果然如孫享福猜測的那樣,李世民一到山南道,王旭那些人便有了動作,這幾天,來一號垸田聽課的百姓越發多了起來,在這種春上農忙的時節,孫享福可不相信大家有那麼清閒,不僅如此,各個工地開始啓程北返的百姓,好像相約好了的一般,都跑來一號垸田跟孫享福道別,然之後才起程迴轉。

很快,這種情況就被密衛稟報給了李世民,這反而讓原本沒打算去九垸縣的李世民,有了去一下的想法。

倒不是說他有多在意孫享福的民心號召力太強,而影響到李唐的統治,因爲他知道,這是世家子弄出來的離間自己與孫享福的小手段,都是一些虛假想象,只是他有些好奇,孫享福會藉此機會,向這些人傳遞一些什麼,來瓦解世家的手段。

在周邊地區轉了幾天之後,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以及韋妃,燕妃,楊妃幾女,在幾個侍衛的簡單保護下,乘船來到了九垸縣。

這次過來,李世民連秦瓊,尉遲恭和獨孤謀等幾位比較顯眼的宿衛大將都沒有帶,而是像在善陽的時候一樣,給自己和幾位妃子們進行了一輪大的化妝,然後混跡到了百姓之中,他更想在孫享福不知道的情況下,將九垸縣看一遍。

還別說,由於化妝技術的日趨進步,他們幾人被裝扮好了之後,即便是經常見到他們的一些的大臣,一時之間都難以認的出來,更加別說那些普通平民了。

長孫淳在長孫無忌的指派下,成爲了他們此行的嚮導,自從長孫無忌上任之後,每次去孫享福那邊,都會帶着他,所以,這邊具體的情況,他算是比較瞭解。

“陛下,拐過這個江口,就到了九垸河,從九垸河,可以很快通往九垸縣治下各個鎮,您是要先去縣城所在的五號垸田看看,還是直接去一號垸田,看試驗田?”

“先去縣城吧!記住,到了那邊,叫我老爺就好。”李世民看了看那些青草十分茂盛的大堤坡,提醒長孫淳道。

長孫淳聞言一笑,點頭應道,“好的,老爺。咱們這就出發。”

九垸縣的吏治管理制度和縣衙的日常工作,纔是李世民最感興趣的地方,他想親眼看看,一個地方的官府,如何在被別人主導了商業,醫療,教育,養老,務工等等各個方面的工作之後,還能保持存在感。這裡的管理模式,是不是真的可以原樣複製到其它的地方。

不多時,李世民和諸位妃子們就一起下了船,翻過了大堤之後,他們進入了五號大垸內的主幹道,不過沒有使用馬車,而是在寬闊的河道上,上了一艘本地專門運送外地客人的烏篷船。

這類的小客船在主水渠河道里有很多,船上只有簡單的格檔木供乘坐,頂上是烏篷,兩邊通透,可觀看兩岸風景,船身不大,但十多個人這麼並排乘坐也不顯得擁擠,用竹篙撐行起來之後,速度很快,這就是船小河寬的好處了。

也正是因爲主水渠的河道夠寬,河道上來來往往的小船非常多,孫大力早就制定了一套水上交通規則,快船靠中央三丈區域分左右通行,載貨的槳船需要用竹篙,撐岸邊的實硬土來划動比較受力,速度也慢一些,被劃分到了靠岸邊三丈寬區域的航道,分左右向航行。

而且,縣衙有明文規定,在水道上行船的船伕,在看到有人落水,或發生翻船事故時,必須全力營救,盡最大可能保障他人的生命安全,爲此,縣衙會負擔所有河道的維護費用,也不徵收縣內任何船隻的通行費用。

李世民只是在船上乘坐了一會兒,就體會到了這種水上交通規則的好處。

主灌溉溝渠的河道很寬,河道旁邊的水泥路也不窄,可供數輛馬車並排通行,整齊的護路林和護河林,早已長到了數丈高,可以在夏日的時候避免路面被太陽暴曬,也能隨時爲路上,或河道上的過路人遮陰,整個交通環境看上去,比關中還好的多。

河道兩岸,一排排磚瓦房屋的村落,如刀切一般整齊的稻田,飛快的在李世民等人的視線中向後拉,河面上,撲面而來的是稻花的香味,也難怪這裡的稻田會如此高產,就田地裡稻苗的茂密程度,在任何種稻的地方,都是看不到的。

“老爺,最多還有月餘,這些稻田就要收割了,據說今年大多數農戶的畝產能夠達到九石幹稻穀,試驗田那邊,預期目標是畝產十石幹稻穀。”見李世民關注着沿岸的稻田,長孫淳解釋道。

“九石幹稻穀,那就是七八石大米了,看來,此地百姓,只種三十畝垸田,也比其它地方種植八十畝永業田的產出還多,密衛的奏報所言非虛啊!”

聽李世民發出這樣的感嘆,出生關中世家,從來沒有下地幹過活的韋妃接話道,“那老爺爲何不讓此地的百姓,也像其它地方的百姓,也種八十畝地呢!反正這幾天您不是看過很多地方,都說是可以開發成高產垸田的好地,咱們大唐不缺地啊!”

聞言,長孫淳忙道,“這垸田裡的地想要高產,就需要費更多功夫去打理,其實每戶種三十畝地,已經是極限了,這三十畝地,百姓最多還只會種二十五畝水稻田,因爲種植雙季水稻,需要搶天時,雖然種好了之後,百姓們會稍微清閒一些,但是搶種,施肥整田的時間,是非常忙的,如果錯過了時間,可能就無法完成雙季種植,而讓他們種植八十畝水稻田,那麼,即便是耕牛農具足夠,他們也只能胡亂播種打理,最終的產量,其實跟種植三十畝差不多。”

“那朝廷只給他們三十畝地,比別處少了五十畝,他們會樂意嗎?”

長孫淳笑了笑,又答道,“樂意啊!而且是非常樂意,地可不是給的越多越好,在民力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能夠讓他們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的土地的數量,就是最恰當的。

現在,只有別人羨慕本地的人,只種三十畝地,就能有好收成的情況,沒有本地的人羨慕別人種植八十畝地,也不如自己的收成的情況。”

長孫淳的這番話一說完,李世民的眼睛突然眯了起來,他想到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李唐立國之後,因爲地廣人稀,是以,將永業田,口分田的數量分的特別多,超過了歷朝歷代,許多府兵家庭,還因爲有軍功,會額外的賜田,導致了很多百姓家裡需要種植一百多畝田,而這麼多地,百姓們真的種植的過來嗎?

實際耕種過幾次田地的李世民覺得,肯定有許多丁口不足的家庭,是種植不過來的,然而,此前朝廷,卻每季都會按照劃分的田地數量,去徵稅,這就很有可能導致一種情況出現,家裡丁口不足的人家,只種了少部分地,卻要交足所有田地的稅收。

而且這個現象,可能非常普遍的存在,至少佔所有農夫家庭的六七成以上,就比如孫享福剛穿過來的時候,他家就並沒有將朝廷劃分的所有永業田耕種開來,一戶人家,在農耕工具落後的情況下,沒有三個以上的青壯勞力,是不可能將八十畝以上的田地種好的。

幸福村的原住民中,就只有孫大力等少數幾家,原本是四個青壯勞動力的,纔將田地全部開墾好,而且,沒一兩年光景,還把主勞力給累壞了。

那麼,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他們大多數百姓,可能會用自己種出來的少量田地裡的產出,來補足朝廷的稅收。

也就是說,當初他做尚書令,制定的這一套分田政策,其實是害民的,根本沒有結合百姓的實際勞動力,來合理的劃分田地,一味的多,起到的,可能是反效果。

“難怪新政沒有推進到的地方,人口增長如此之緩慢,百姓生活如此之窮困,原來,是朕害了他們。”

李世民一臉愧疚之色的小聲嘀咕着,這些話語,卻是被緊挨着他坐着的長孫皇后聽到了耳中,拍了拍他的手,輕聲在他耳邊道,“您是一片爲民之心,這不是您的錯,索性並沒有釀成什麼大禍,而且,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您現在對於各項民生政策的改革,不是逐漸的讓百姓們過的好起來了麼?沒有之前的因,可沒有現在的果。”

聽了長孫皇后這番話,李世民心裡好受了一些,雖然當初他沒有計算好民力,給百姓們劃分了過多的田地,導致他們需要承擔較重的稅賦,但是,在當時那種全國性的大戰亂剛剛結束的時候,全國的百姓,都迫切的想要得到一塊屬於自己的田地,這些田地的意義,已經不只是體現在稅收上了,分更多的田地給百姓,在當時,能幫助李唐收穫更多的民心,其政治意義或許更大。

“是啊!得改,明日,我就去信一封到長安,讓承乾主持全國範圍內的農業稅收改革,只徵收實際耕種的田地的稅收,雖然沒幾年咱們就要全部免除農稅了,但是,得讓百姓們知道,咱們在更正自己的錯誤。”

“如此,承乾只怕又要有的忙了。”長孫皇后聞言一笑道。

她很滿意現在李世民把政務甩給李承乾的狀態,夫婦和睦,兒子能力強,是合格的接班人,可以說,她的人生,再如意也沒有了。

關鍵是,李世民也是這麼覺得的,笑道,“承乾的內政能力不俗,至少得了孫正明七分真傳,有他在長安坐鎮,朕纔好去四處看看自己戎馬半生,打下的這秀麗江山。”

兩夫婦在船頭,含情脈脈的相視一笑,便又將目光轉向了周圍的景色,不多時,客船便已進入了九垸縣的城區。

“門前,大橋下,遊過一羣鴨,快來快來數一數,二四六七八,咕嘎,咕嘎,真呀真多鴨,數不清到底多少鴨,數不清到底,多少鴨······”

九垸縣最大的建築羣,便是學校了,這裡聚集着五號大垸田,七千多戶百姓的孩子,共有七歲左右的蒙童一萬餘,還有各鎮的少年學子過萬人,是孫大力最先下力氣修好的地方,此時正值午後,睡好了午覺的孩童們,被老師叫了起來,正在拉歌提精神,準備進行下午的課業,船隻剛打校舍旁邊過時,大家就聽到了學舍裡面孩童的歌聲,撐船的船伕頓時聞聲而笑,他的兩個孩子,可都送到了這座學校裡讀書呢!

而這幅場景,自然是吸引了李世民要上岸看看,在校舍前的小碼頭上岸的時候,船伕大哥友情提醒他們,學校在上課期間,是不接受外來訪客的,不過,每兩節課之間有一刻鐘左右的休息時間,他們或許可以跟守門的大叔打聲招呼,進去找裡面的老師詢問一些事情。

第317章 逛夜市第161章 各方求情第651章 穩步推進亦爲求穩第518章 大明宮的設計第694章 提點舍龍第687章 又見啃番茄第590章 長孫無忌上任第五十三章 膳監司第六十六章 舌戰羣臣第325章 馮智戴的提醒第三章 饞了吃螞蚱第711章 誣告第二章 餓了吃蟲子第355章 剖腹產子第350章 中秋大秀第119章 留在揚州?第224章 加官進爵第504章 先集個資第640章 李承乾的想法第748章 武媚孃的建議第693章 去雲南第770章 大結局第一百零六章 如何盈利第488章 春上的東北大地第563章 相互說服第415章 回荊州第725章 嚇尿了第219章 追擊戰第739章 三兄弟問政第292章 新農村建設的構想第十六章 幸福村的建設第175章 唐奉義第385章 給百姓的未來鋪路第五十九章 惡客上門第二十二章 上衙第248章 魏徵到善陽第683章 武士彠也來了第九十二章 小品發威第705章 李承乾的謀劃第385章 給百姓的未來鋪路第676章 終於能出門了第324章 孫享福的新想法第286章 宴會開始第369章 論長安的經濟發展第十一章 買船第517章 趕上了好時候第504章 先集個資第599章 國家要承受的起失敗第617章 御駕到山南第514章 大賞羣臣第409章 妖孽般的武媚娘第四十一章 首戰建功第464章 驚變第367章 南方局勢第725章 嚇尿了第204章 釜底抽薪計第718章 不斷進步中第597章 領你看看第五十七章 視察膳監司第六十四章 早做準備第十八章 魚貨入長安第140章 和韋氏的合作第182章 見李績第四十六章 幸福的種子第十章 賞錢第575章 屈突詮來訪第676章 終於能出門了第173章 出征前夕第483章 調教李承乾第634章 家族企業的建議第114章 變樣的妥協第528章 孫魔王的鐵血教育第354章 壓力山大第138章 事了欽差到第390章 吃頭一鍋肉第117章 見武士彠第363章 徵調工作開啓第434章 王浩的陽謀第163章 雙簧第192章 關中突變第503章 被請進宮第586章 世家的局第485章 東珠產子第433章 南來的客第167章 嶺南派官第740章 新時代的新問題第二十八章 拉個利益團體第526章 去往山南道第586章 世家的局第673章 恢復官爵第361章 軍事裝備升級的運作第625章 工人北返第694章 提點舍龍第340章 談條件第675章 準備迎接新物種第752章 準備出使第240章 都到坑裡來第166章 繼續忽悠第696章 玉米麪和紅薯粉第277章 玩脫
第317章 逛夜市第161章 各方求情第651章 穩步推進亦爲求穩第518章 大明宮的設計第694章 提點舍龍第687章 又見啃番茄第590章 長孫無忌上任第五十三章 膳監司第六十六章 舌戰羣臣第325章 馮智戴的提醒第三章 饞了吃螞蚱第711章 誣告第二章 餓了吃蟲子第355章 剖腹產子第350章 中秋大秀第119章 留在揚州?第224章 加官進爵第504章 先集個資第640章 李承乾的想法第748章 武媚孃的建議第693章 去雲南第770章 大結局第一百零六章 如何盈利第488章 春上的東北大地第563章 相互說服第415章 回荊州第725章 嚇尿了第219章 追擊戰第739章 三兄弟問政第292章 新農村建設的構想第十六章 幸福村的建設第175章 唐奉義第385章 給百姓的未來鋪路第五十九章 惡客上門第二十二章 上衙第248章 魏徵到善陽第683章 武士彠也來了第九十二章 小品發威第705章 李承乾的謀劃第385章 給百姓的未來鋪路第676章 終於能出門了第324章 孫享福的新想法第286章 宴會開始第369章 論長安的經濟發展第十一章 買船第517章 趕上了好時候第504章 先集個資第599章 國家要承受的起失敗第617章 御駕到山南第514章 大賞羣臣第409章 妖孽般的武媚娘第四十一章 首戰建功第464章 驚變第367章 南方局勢第725章 嚇尿了第204章 釜底抽薪計第718章 不斷進步中第597章 領你看看第五十七章 視察膳監司第六十四章 早做準備第十八章 魚貨入長安第140章 和韋氏的合作第182章 見李績第四十六章 幸福的種子第十章 賞錢第575章 屈突詮來訪第676章 終於能出門了第173章 出征前夕第483章 調教李承乾第634章 家族企業的建議第114章 變樣的妥協第528章 孫魔王的鐵血教育第354章 壓力山大第138章 事了欽差到第390章 吃頭一鍋肉第117章 見武士彠第363章 徵調工作開啓第434章 王浩的陽謀第163章 雙簧第192章 關中突變第503章 被請進宮第586章 世家的局第485章 東珠產子第433章 南來的客第167章 嶺南派官第740章 新時代的新問題第二十八章 拉個利益團體第526章 去往山南道第586章 世家的局第673章 恢復官爵第361章 軍事裝備升級的運作第625章 工人北返第694章 提點舍龍第340章 談條件第675章 準備迎接新物種第752章 準備出使第240章 都到坑裡來第166章 繼續忽悠第696章 玉米麪和紅薯粉第277章 玩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