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玉米麪和紅薯粉

大唐鯨吞天下的大勢已成,李承乾和馬周,唐奉義的計劃,只是給之後開啓大一統,埋下伏筆而已,鉅額的欠債,會讓他們想盡辦法在國內橫徵暴斂,暴亂四起,到時候,大唐就會以維護世界和平,解放窮苦百姓的姿態,摧枯拉朽的完成整個歐亞大陸的解放。

想明白了這一點的李世民很欣慰,所以,無論李泰在嶺南把田種的有多好,他的功績,也是無法跟李承乾比的,最近,長孫皇后最關心的,是他們這些成年王子的婚事,李恪固執的要娶孫小妹,爲此,還不惜頂撞了長孫皇后,看在楊妃的面子上,長孫皇后也就不跟他計較什麼了,反而,得知消息的李世民,卻下旨寬慰了李恪一番,並且重重賞賜了他,這也是表示對他追求孫氏女的支持。

至於李泰這邊,長孫皇后本以爲自己能夠一言而決的,畢竟,李泰是他的親生兒子,可誰知,給他選定的人,李泰也不同意,反而要娶文工團一個做女官的夷族女,這就叫長孫皇后生氣了,險些把好久都沒犯的氣疾都引發了。

可誰知,李世民在得知這個夷族女的名字叫阿月之後,又是舉雙手贊成,那丫頭此前李世民就見過好幾次,代表嶺南到望江樓給自己獻過歌舞,在關中割過麥子,是在孫享福夫婦的薰陶教育下長大的,人很善良,知足,並且長相也越來越漂亮。

問題是,李泰這邊,還有點搞不定人家,堂堂大唐帝國的嫡皇子,除太子之外,爵位最高的親王,娶個親,人家女方居然會不同意,這樣的事情,往上數幾千年都是不可能發生的,可是在大唐,它就是存在了。

然後,拿下阿月,就變成了李泰的政治任務,因爲,他這個婚姻的事情,讓李世民想到了另外的一干問題。

皇室與少數民族通婚,能更加讓這些少數民族對國家歸心,他自己就是這樣,長孫皇后可是鮮卑族,自唐以後,鮮有人再提及這個族羣了,因爲,全部歸入漢人了,連那些鮮卑族複姓,也都逐漸的消失,到了宋朝基本就整個沒有了。

於是,所有成年的王爺們都有了新任務,李世民給的指導意見是,儘量納少數民族女爲妃,就算實在沒有合適的,也要至少納一個爲側妃。

通常,一個人口不多的少數民族,如果出了一個王妃級人物,它就很難再出現什麼叛亂的現象了,而當少數民族女子成爲皇妃,王妃,變成一種趨勢,那麼,他們再想從這個國家剝離出去,就很難了,因爲,皇室的子孫中,有一半的血統,就是他們本族的,當然,那些種羣數量龐大,到可以威脅漢族種羣地位的除外。

如果發動歐亞大陸統一戰,大唐還真就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波斯人,大食人,歐羅巴人,甚至是天竺人的人種族羣,可都比目前的漢人基數大,這些族羣,就會成爲威脅漢族人種羣基因的存在。

所以,致力於推動民族融合,穩固族羣發展的尚書右僕射溫彥博,在朝堂上提出了提議,改革婚姻制度。

取消平民納妾的一些限制,納外國胡女爲妾,數量將不受不限,只要百姓們自己養的起。

而且,這些外國胡女一旦嫁給大唐百姓,就可以立即拿到大唐戶籍,甚至,朝廷還要給予鼓勵政策,官員,公職人員納胡女爲妾,可以享受一定天數的婚假,當年有納外國胡女爲妾的平民,則可以分職業不同,減免下一年度,一到兩成的稅收,本國少數民族,不在其列,因爲所有持有大唐戶籍的他們,和漢人是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這樣爲族羣發展長遠計的建議,頓時得到了所有朝臣的贊同響應,此消息在全國公佈之後,安西大都護府境內,首先颳起了一陣女追男之風,那些西域各國逃避戰亂,流入大唐境內的胡女,用盡各種辦法,勾搭當地持有大唐戶籍的百姓,連十二三歲的半大小子,都難逃其魔掌,更加別說那些年青力壯的士兵了,所以,大唐兒郎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人口在貞觀九年五月的這道政令下達了之後,可能會呈爆發式增長。

七月中旬,嶺南道這邊選定好了位置的幾處圍屋都建設的差不多了,孫享福在巡視了一遍橡膠樹和劍麻的苗物之後,便返回廣州城,準備進行幾樣大田作物的最後收割和數據統計,橡膠樹和劍麻與土豆紅薯那些適應性較強的作物不同,它們生長週期比較緩慢,出了問題,浪費的時間成本較大,而且,孫享福本人,在後世也沒有種過這些作物,幸好有幾個瑪雅人土著種過劍麻,結合他們的一些經驗,兩年半以後,應該能有不少收穫。

而且,趙河這次不只是帶回來了種子,收割好的劍麻葉和放出來的橡膠樹液,都有不少,已經拿到長安,交給各個研究院研究了。

月初的時候孫小妹有信過來,垸田內,第一期,最後一季雜交水稻長勢良好,上一季的產量,達到了十一石二,即1344斤,而這最後一季,如果能再度增加幾十斤,應該能達到預期產量,如果能種出1400斤以上,那麼當下的雜交水稻最高畝產,就算是與後世九十年代看齊了。

農作物高產,在除去蟲害因素之外,還有兩個方面主因,一是種子本身的進化,讓不完美基因變的完美,這就是雜交稻種所追求的,這一點,在當下,有一些優勢,那就是各地產出的原種野生稻種比較多。

第二點就是肥料保障作物各方面營養充足,這就跟人吃多了高熱量食物會長胖一樣,肥料,就是農作物的高熱量食物。

在科技水平無法達到生產化工肥料,幫這些作物全方位的補足營養的時候,孫享福採用用的是多次追肥的辦法,在作物可承受的範圍之內,讓它一直吃飽,兩個胖子,生出來的崽,基本也是胖子,目前看來,效果還不錯。

當然,他是不建議百姓們也用這樣的方式,去提升產量,因爲這樣需要投入的人力,肥料成本太大了,只需要專業的人,有一個育種基地,幫百姓們培育出最好的種子就好。

所以,即便是孫享福第一期的稻種達到了預期目標,所產出來的稻種,交給百姓們去種,他們最多也就種出個十石左右的畝產,就頂了天了,這與肥料的肥力,除蟲,除雜草的技術達不到標,也有很大關係。

一千二百斤左右的產量,雖然與後世江漢平原地區,普遍畝產兩千斤的水平,差着七八百斤,但在這個時期,已經足夠了,因爲現在並不需要養活那麼多人。

至於非垸田區域的百姓,他們或許能夠種個七八石左右的產量出來,但是,現在大唐的農作物豐富了,未必需要都種水稻,在競爭不過別人的方面,與別人競爭,是很愚蠢的做法,選擇新興經濟作物,玉米,或者各種蔬菜作物,的是不錯的選擇。

就嶺南玉米田的長勢來看,它的產量,還是不錯的,而且種植起來,比水稻輕鬆的多。

“老師,那些種玉米的瑪雅人這幾天經常說,咱們這個地方太神奇了,種出來的玉米,居然比他們那裡的棒子大的多,顆粒也更加飽滿。”李泰在城門口迎接到了孫享福之後,喜滋滋的道。

“他們此前連整田,施肥,追肥,除蟲害,割苗,這一類種植玉米的基礎知識都不懂,那裡能夠種出高產的玉米來,對了,他們怎麼知道玉米的棒子大,是不是偷吃了?”

孫享福一眼瞪過來,李泰頓時不好意思摸了摸鼻子道,“呃,那些瑪雅人說,嫩玉米煮出來最好吃了,爲了討阿月開心,我便摘了一些煮來食用,很甜,她很喜歡吃。”

孫享福就知道是如此,白了他一眼道,“她喜歡吃玉米沒用啊!關鍵是她喜不喜歡你。”

聞言,李泰臉色有些垮,不過,片刻之後,他又挺起胸膛道,“我一定會讓她喜歡上我的。”

孫享福給了他一個鼓勵的眼神道,“我覺得你應該是能做到的,只要你不斷的努力,讓自己變的更好就行。”

戀愛,是能改變一個人的,優勢是當戀上的是一個有自己的思想,比較獨立的女性的時候,李恪如是,李泰也如是。

事實上,偷吃玉米的不僅僅是李泰一人,馮盎嘴饞的時候,也吃了不少,只是這東西進入枯老期之後,煮出來就沒那麼好吃了,馮盎的牙口,也不適合啃老玉米,所以,一收到孫享福回城的消息,已經在城裡收拾好行裝,準備起行去江陵的馮盎,就找了過來。

“正明啊!這玉米產量雖高,但老了之後的口感,卻是不如米麥,更加不如土豆紅薯,頂多能算作是粗糧,它的價值,恐怕不會太高。”在李泰的總管府衙門的客廳落坐了之後,馮盎一邊品着茶,一邊道。

孫享福笑了笑道,“您吃米麥還脫殼吧!這老玉米啊!它也是要磨粉,篩去粗糙的部分,做成麪食纔好吃,而且,它的營養價值,可不比米麥差,有降血脂,降血壓,抗血管硬化,抗衰老等好處,是非常適合作爲主糧的。”

玉米是後世公認的‘黃金作物’,但真要把它做到好吃,還需要費一定的功夫,至少,需要研磨的比較精細,然後通過多道工序,篩除雜質,如果能細到像後世的機器磨成的粉末一樣,做出來的玉米麪條,玉米饅頭的口感,是可以達到不輸給小麥的程度的,因爲它有天然的複合糖甜味加成。

馮盎聞言,恍然大悟道,“原來是老夫的吃法不對,你還別說,吃了這玉米,老夫出恭的時候,鬆快了許多,整個肚子都輕鬆了些,確實有它的好處,至於這如何磨面做吃食,你可得快些教給大家。”

馮盎其實已經看到了玉米的好處,那就是種植起來的時候,比水稻省心,產量也不低,它的口味要是能堪比米麪,那麼,嶺南肯定要大規模種植的,這樣,就可以省下很多人力去做其它事情。

孫享福當然是知道他的想法,笑了笑道,“以嶺南沿海的氣候,玉米完全可以岔開時間種植,讓您一年四季都有嫩玉米吃,不過,說到這磨玉米麪,我倒是想起,紅薯,土豆也是可以做成粉條的,這樣才更加便與作爲主糧儲存,咱們去江陵之前,倒是可以弄一些出來。”

“紅薯土豆也能做成粉條?這個老夫倒是要見識見識,需要什麼工具,你快說,老夫找人去安排。”

說玉米的產量大,但跟紅薯土豆比起來,那就差遠了,但吃過紅薯土豆的馮盎覺得,這兩種作物,似乎更加適合做菜,如果能做成米粉一類的東西,那就太好了,這可是比玉米還能跟省心的作物。

第四十二章 頡利的困境第259章 民生的比較第665章 遊園會開始第653章 李世民的算盤第399章 又來鬧事第490章 東邊戰事定第八十三章 縣衙對質第180章 行軍難第583章 回程第378章 農部的工作第536章 荊湖熟,天下足第六十五章 暴風雨來了第408章 經濟制裁第474章 房謀第137章 價格戰爆發第610章 對吐蕃的佈局第六十五章 暴風雨來了第672章 西邊局勢第756章 抵達拜占庭第564章 入城第221章 城門激戰第206章 牽馬墜蹬第400章 再對質第717章 到遼東第723章 又見祿東贊第692章 擴張的引子第640章 李承乾的想法第448章 偶然碰到的小事第337章 走進漠北第291章 花錢的規劃第500章 論法律系統第538章 烏龍般的彈劾第668章 生物科學第492章 李泰的迎接第329章 演武環節第595章 和長孫無忌深聊第397章 張公瑾出征第544章 偷跑第126章 用計第456章 戰局第342章 新一輪的忽悠開始第386章 廣場商城遊樂場第134章 對嶺南的暢想第117章 見武士彠第十七章 去長安第268章 夷男進善陽第593章 來的都挺趕巧第624章 民間的改革第519章 安排第566章 定襄城初體驗第218章 救援馬邑第408章 經濟制裁第503章 被請進宮第182章 見李績第746章 王二牛的懷疑第690章 交易中心第663章 海外的情況第408章 經濟制裁第424章 給杜正倫出的主意第四十四章 表字正明第五十五章 考評藝人第439章 銅礦的問題第239章 特別行政區的構想第134章 對嶺南的暢想第515章 下一步的重心第328章 全民運動會的構想第303章 農忙伴隨着鬥爭開始第285章 上朝第658章 農學院畢業新生的任務第557章 免費的晚餐第119章 留在揚州?第460章 到處都是大生意第333章 科學種植逐漸出世第525章 組建海軍第729章 說服第589章 初步成功第398章 論法第二十六章 漁業司的發展第344章 一環扣一環第557章 免費的晚餐第426章 最來錢的產業第582章 無官未必一身輕第757章 糖衣炮彈發射第一章 落後的農耕社會第194章 你不敢我敢第二十一章 皇家農莊第597章 領你看看第354章 壓力山大第八十章 偏執的李淳風第230章 草原東珠第161章 各方求情第711章 誣告第578章 終殺王浩第300章 大動作第669章 生物資源的利用第655章 思考和擔憂第421章 又上朝第139章 見韋李第541章 分家的建議第588章 九垸縣的民學課
第四十二章 頡利的困境第259章 民生的比較第665章 遊園會開始第653章 李世民的算盤第399章 又來鬧事第490章 東邊戰事定第八十三章 縣衙對質第180章 行軍難第583章 回程第378章 農部的工作第536章 荊湖熟,天下足第六十五章 暴風雨來了第408章 經濟制裁第474章 房謀第137章 價格戰爆發第610章 對吐蕃的佈局第六十五章 暴風雨來了第672章 西邊局勢第756章 抵達拜占庭第564章 入城第221章 城門激戰第206章 牽馬墜蹬第400章 再對質第717章 到遼東第723章 又見祿東贊第692章 擴張的引子第640章 李承乾的想法第448章 偶然碰到的小事第337章 走進漠北第291章 花錢的規劃第500章 論法律系統第538章 烏龍般的彈劾第668章 生物科學第492章 李泰的迎接第329章 演武環節第595章 和長孫無忌深聊第397章 張公瑾出征第544章 偷跑第126章 用計第456章 戰局第342章 新一輪的忽悠開始第386章 廣場商城遊樂場第134章 對嶺南的暢想第117章 見武士彠第十七章 去長安第268章 夷男進善陽第593章 來的都挺趕巧第624章 民間的改革第519章 安排第566章 定襄城初體驗第218章 救援馬邑第408章 經濟制裁第503章 被請進宮第182章 見李績第746章 王二牛的懷疑第690章 交易中心第663章 海外的情況第408章 經濟制裁第424章 給杜正倫出的主意第四十四章 表字正明第五十五章 考評藝人第439章 銅礦的問題第239章 特別行政區的構想第134章 對嶺南的暢想第515章 下一步的重心第328章 全民運動會的構想第303章 農忙伴隨着鬥爭開始第285章 上朝第658章 農學院畢業新生的任務第557章 免費的晚餐第119章 留在揚州?第460章 到處都是大生意第333章 科學種植逐漸出世第525章 組建海軍第729章 說服第589章 初步成功第398章 論法第二十六章 漁業司的發展第344章 一環扣一環第557章 免費的晚餐第426章 最來錢的產業第582章 無官未必一身輕第757章 糖衣炮彈發射第一章 落後的農耕社會第194章 你不敢我敢第二十一章 皇家農莊第597章 領你看看第354章 壓力山大第八十章 偏執的李淳風第230章 草原東珠第161章 各方求情第711章 誣告第578章 終殺王浩第300章 大動作第669章 生物資源的利用第655章 思考和擔憂第421章 又上朝第139章 見韋李第541章 分家的建議第588章 九垸縣的民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