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逍遙王府

公元618年6月12日,李淵廢黜隋恭帝楊侑,於長安城登基爲帝,跟隨在身邊左右的文臣武將全部得到了相應的封賞,各司其職。至於他的家眷也全部都分封爲王爺,使得大唐王朝初立,便形成了幾股龐大的勢力,其中表面上看起來秦王李世民的勢力最大,次之是太子李建成,最後纔是李逍遙。

秦王李世民身邊的文臣武將佔據着一小半的江山,大多數人都是他的麾下,而且李淵又將任命他爲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且文治武功,擁有卓越的目光以及寬廣的胸襟,對待下屬格外的關照,麾下有文臣劉文靜等人,武將有段志玄、王君廓等人,使得李世民在軍政兩界都有着無比龐大的影響。

由於太子李建成直率、寬簡、仁厚,很有才能,並且還是諸位兄弟之中的大哥,齊王李元吉對他甚是尊敬,兄弟之間的關係非常的要好,與他共同進退。李建成身爲太子以及李淵的長子,早在太原起兵之初,他就招募賢才,麾下有武將薛萬徹、馬三寶等人,文臣有王珪等人輔佐,而且他又是太子使得跟隨他身邊的人比之李世民還要強大。

唯有李逍遙的逍遙王府,門可羅雀,鮮有人至,朝中大臣以及武將基本上很少見過滿頭銀髮的逍遙王,在朝中他的勢力是最小的,也是最弱的。可是,李逍遙卻是李淵與竇氏兩人最疼愛的兒子,並且李逍遙的身邊都是聚集着最強大的武將,有衛王李玄霸、軍神李靖、伍氏兄弟,以及文臣謀士長孫無忌,這是他明面上的勢力分佈,而且在軍中只有李靖以及當初派遣而去的副將,基本上沒有多大的影響,在政界更是沒有任何人。

衆人甚少知道李逍遙真正暗藏的勢力,就連他的父親李淵都猜不透幼子的心思。不過,衆人知曉李逍遙深得李淵的喜歡,有什麼事基本上都是與他商量,尤其是李淵的妻子長孫秀敏更是得到皇后竇氏的萬般寵愛,就連李建成的太子妃難見到李淵一面,可是她卻能天天見面,有時候甚至是在後宮內居住,竇氏時常也會前往李逍遙的逍遙府上小住。

因此,衆人都知道李淵的六名子女中最神秘莫測的是李逍遙,神龍見首不見尾。若非必要,李逍遙從不會出現在公共場合中,就連朝中的大臣除了當日與李淵共同起兵之人之外,無人見過他真正的面目。有時候李淵也會想,五名兒子之中爲何只有李逍遙不願意與衆位大臣相交,而且從來不去拉攏一些人,其他的幾名兒子只要逮住機會就想要拋頭露面。

不僅僅是他們不明白李逍遙這樣做,就連他身上的人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長孫無忌是李逍遙的大舅子,當初李淵想讓長孫無忌進入官場,給他官職讓他爲大唐盡忠職守,可是長孫無忌拒絕了,他認爲時機不到,於是他壯着膽子低聲詢問道:“逍遙,爲何你從不去參加公開集會,也不願拋頭露面?”

長孫無忌的詢問聲,道出了衆人的疑惑,李靖、紅拂女、伍天賜等人紛紛將目光看向了李逍遙,每個人都非常的好奇,他們想知道李逍遙究竟是什麼原因,寧願選擇留在府中,足不出戶,也不願意拋頭露面走上臺前,實在是難以揣測。

李逍遙從容不迫地笑了笑,輕描淡寫地回道:“你們的意思我懂,可是你們忘記了如今的大唐王朝剛剛建立,如果進入兄弟相爭的時間裡,對於風雨飄搖,根基不穩的大唐有害,沒有任何的好處。我身爲王爺,就應該以國家爲重,不以自己的利益得失。”

“前隋沒有爲天下黎民百姓留下任何東西,反而留下了戰亂,以及痛苦。這種苦楚需要花費很久的時間才能消除,新的帝國剛剛建立起來,如果再出現兄弟爭權奪利的情況對於大唐是雪上加霜。我之所以不願意拋頭露面,一是我的性格不是那種喜歡熱鬧的人,二是我需要爲天下百姓以及大唐未來的路思索着更好的道路,將這個大唐子民帶出這個戰亂的時代,讓他們永享太平!”

衆人全神貫注地聽着李逍遙說明自己的原因,其實他們也知道李逍遙的勢力在諸位王爺中是最強大的,只不過有些東西沒有浮出水面,真正跟隨着在李逍遙身邊的只有現在這幾個人,以及留在太原的寥寥數人。李逍遙擁有自己的組織,以及文臣大將,每一個人都有人才。

“逍遙,還是你懂得朕的心意!”一道感慨萬千的聲音在衆人的身邊響起來,就連李逍遙都驚訝地轉過頭,望着一臉激動地李淵,他唉聲嘆息地說道:“朕早知你的心意,奈何他們那些人不懂,各自爲政,爭權奪利。若是大唐鼎盛繁榮或是一統天下之時,朕不反對,大浪淘沙適者生存,最強者才能繼承的皇位,可是眼下時機確實不應爭權奪利,他們這些人卻不知道爲朕,爲天下百姓考慮一下!”

李淵欣慰地稱讚道:“逍遙,你有爲國爲民的想法,朕甚是欣慰!”

衆人一見是大唐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急忙躬身叩首道:“見過皇上!”

“父親,你怎麼來了?爲何他們沒有通報!”李逍遙震驚地望着身側的站着的李淵,他疑惑不解的問道。

李淵擺擺手,微微一笑道:“你們不必拘禮,朕在這裡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以後見到朕不必行此大禮!你們皆是朕的肱骨之臣,朕的江山還需要有你們的輔佐才行。”然後將衆人一一扶起來,又將目光看向了長孫無忌,笑着問道:“輔機,這麼長時間,你應該給朕一個答覆了!”

長孫無忌恭敬地回道:“草民願意爲皇上分憂解難,擔當司馬之職!”

長孫無忌聽聞李逍遙所言,然後沉思了許久,既然李逍遙有心將大唐推向頂峰,爲了天下百姓甘願足不出戶,他擁有着才能理應爲了大唐王朝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之前他不知道李逍遙的態度,不敢擅自做主答應李淵的封賞,此刻已經知道妹夫的想法,那他這個大舅子的也要全力以赴,爲大唐王朝的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因此他纔會答應李淵的賜封。

李淵自登基以來,衆人不再稱呼他爲唐公或是唐王,也不再稱呼他爲將軍,統一的稱呼他爲皇上,衆多子女中唯有李逍遙一人仍然喊他‘父親’兩字,而不是跟隨着衆人一起喊‘皇上’,並且這個特殊的待遇李淵只允許幼子喊,私下裡他們仍然以父子相稱,反而使得他們之間的感情更加地深厚。

無論是太子李建成,還是次子秦王李世民,他們兩人身邊的人基本上都被李淵賞賜官爵,李逍遙身邊的武將李靖被授予將軍,掌控着一支隊伍。李淵想要提拔長孫無忌,授予他官職時,長孫無忌居然直接拒絕,只不過李淵沒有公佈於衆,只不過是私下裡封賞於他。

當初,李淵想將長孫無忌授予司馬的官位,掌管水利方面,隨着李淵的深入接觸,他發現長孫無忌確實有大才,不弱於劉文靜、裴寂等人。李淵聽聞長孫無忌鬆了口,微微一笑道:“朕決定將你的官職改爲尚書右僕射,不再是司馬之職,不知輔機意下如何?”

“什麼?”長孫無忌驚訝地望了一眼李淵,誠惶誠恐地說道:“草民才疏學淺,恐難以勝任!……”

李淵見長孫無忌繼續推辭,出聲阻止他的推諉之詞,用不容置疑地語氣命令式地說道:“休要多言,就這麼決定了,明日便去上任!”

長孫無忌苦笑地點點頭道:“草民領旨謝恩!”

其實,長孫無忌最對不起的人是秦王李世民。畢竟,他自幼與李世民相交,可是陰差陽錯地成爲李逍遙的麾下。並且,長孫秀敏是李逍遙的妻子,那他就是李逍遙的大舅子。原本這一切都是屬於李世民的,長孫無忌對於妹妹的疼愛之情超越了兄弟之情,這件事一直成爲長孫無忌心中的痛,他不知道如何去面對李世民的責問,縱然他將一切安排好了,心裡仍然覺得有愧於李世民。

秦王李世民被李淵任命爲尚書令,而他即將上任的尚書右僕射,便是直接被李世民管轄。長孫無忌想要推辭,就是爲了避免與李世民的接觸。只不過李淵卻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的,他知道朝中的勢力最強大的是次子李世民,而最弱的卻是幼子李逍遙,於是他將長孫無忌安排進尚書衙門,一來是爲了避免李世民一家獨大,二來是爲了幫助李逍遙,在他的心目中早已確定將皇位傳給幼子李逍遙。

可是李逍遙確實人如其名,根本什麼事都不在放心,也不介意,一心過着逍遙自在的日子。若是在一統江山的大唐王朝,李淵不介意最疼愛的兒子李逍遙一輩子逍遙,只不過現在不是時候。雖然明面上李世民的勢力最大,李淵心如明鏡的知道李逍遙纔是最具潛力,也是最可怕的,有些事就連他這個父親都不知道,根本就不清楚李逍遙暗藏的實力到底有多大,不過人的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

李淵逼不得已之下,只能將李逍遙推向檯面,爲他真正的分憂解難。將李逍遙的才能最大化的發揮出來,爲開創大唐盛世出一份力量。無論李逍遙是否願意走出臺前,長孫無忌以及李靖等人成爲大唐王朝的頂樑大臣,若是出現危險之時,作爲他們的首領李逍遙絕對不會束手旁觀,必定會走出臺前,這是李淵從一開始就想到的方式。

爲得就是逼迫李逍遙就範,其實他作爲李逍遙的父親,又是大唐王朝的帝王,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只要他一紙命令就可以讓李逍遙進入人們的視野。只不過這樣做不僅損害了自己與李逍遙父子之間的感情,又使得李逍遙反抗,到時候就得不償失了。縱然天下江山很重要,在李淵的心目中還是家庭比任何都重要,沒有唾手可得的江山,失去了至少還能活下去,可是沒有了家庭,就算有了天下江山,仍然無法繼續快樂的生活下去。

其實,李逍遙身居在自己的‘逍遙王’府中,暗地裡卻着手開始真正的一統江山。只不過這些都是在秘密的進行着,李逍遙不願意讓人知道他隱藏在暗處的實力,一旦暴露出來,到時候就成爲中人之矢,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雖然李逍遙得到李淵的賜封,成爲名副其實的逍遙王。可是,他知道在大唐王朝建立初期,想要真正的自在逍遙,無拘無束,那根本就不可能。只能儘自己最大的力量着手將一些威脅的勢力一一瓦解,首當其衝的就是鄰近的瓦崗軍,畢竟他在瓦崗軍安排的人最多,同時也是南征北戰的大將,一旦真正的全部浮出水面,李逍遙將成爲實力最強大的王爺。

自從李淵在長安城登基爲帝,廢黜隋恭帝楊侑之後,其他勢力紛紛爭相效仿,凡是反隋勢力首領人人皆想成爲新的一代帝王,全部都在着手登基稱帝,使得一些前隋的支持者以及隋煬帝的子孫都膽顫心驚,不知道何時自己現在的地位一落千丈,貶爲平民百姓,更有甚者直接被殺死,由於宇文化及在江都直接逼得隋煬帝楊廣自刎,又大開殺戮將隋煬帝的血脈斬殺殆盡,只有了楊浩一人,其他人全部都被斬首。

李淵望着風輕雲淡地李逍遙,無奈地嘆息一聲:“逍遙,朕知道你不願意踏足軍政兩界,可是大唐剛剛建立起來,百廢待興。再說,朕知道你的勢力遠不止表面上那麼簡單,朕想讓你動用你的力量爲大唐消除一些隱患!”

李逍遙淡然地笑道:“父親,您的意思兒臣明白,時機差不多了!相信不久之後,你就會收到一個好消息,一旦時機真正成熟,兒臣自會親自領兵作戰。如今幾位兄長野心勃勃,不如直接讓他們帶兵前去剿滅一些反對的勢力,將他們調離京師,解決後顧之憂!”

“唉,看樣子也只能如此了!”李淵唉聲嘆氣一聲,無奈地回道。

大唐王朝建立之初,百廢待興,前有狼後有虎,面臨着四面楚歌的危險。前隋遺留下來的問題還沒有真正的得到解決,並且國家尚未真正的完成統一,天下仍然還是四分五裂的局面,即使太子、秦王勢力不斷地壯大,他都不會擔心他們會兄弟相殘,可是國家統一之後,他就不敢肯定了,到時候定會爭權奪利,因此他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管不顧。

畢竟,事情還沒有鬧到不可挽回的局面。李淵從唐王成爲皇帝只不過是幾個月時間,地位以及影響遠遠地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但是李淵知曉皇帝這個位子真的不好做,又要防備着敵人的虎視眈眈,又要預防子女之間的明爭暗鬥,於是他才前來實際上這次是想要李逍遙出面把這些問題消除,到時候大唐王朝上下一心收服天下就變得異常簡單了。

於是,李淵派遣兒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領兵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進行一統天下的計劃。

第117章 藥王(二)第229章 傳國玉璽(五)第102章 過三關,得良婿(四)第214章 困獸猶鬥(三)第27章 龍門之亂(一)第234章 加官進爵第63章 逍遙之怒第10章 歸家救母第254章 酒神來訪第95章 透露身份第10章 歸家救母第159章 東和李密第107章 紅拂第87章 霸王現世第141章 棋差一招第58章 八卦宣花斧第14章 商議對策第76章 衆人齊聚(六)第284章 君無戲言第8章 逆天改命第164章 途中遇伏第29章 龍門之亂(三)第82章 衆人齊聚(十二)第129章 逍遙回府(一)第7章 錦囊妙計第61章 鐵匠借錢第123章 心悅誠服(二)第292章 步步爲營第281章 追根究底第165章 鐵血柔情第276章 威震四海,八方朝賀第242章 一統中原(二)第242章 一統中原(二)第103章 李代桃僵第72章 衆人齊聚(二)第100章 再次相遇第70章 霸王槍第96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66章 泰山比武(一)第60章 約法三章第126章 三星齊聚(一)第234章 加官進爵第122章 心悅誠服(一)第48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64章 敬德從軍(一)第196章 大軍抵達第235章 逍遙大婚(一)第260章 齊聚長安第58章 八卦宣花斧第150章 楊廣之死第92章 千里姻緣一線牽第118章 說曹操,曹操到第49章 謀劃天下(一)第25章 平定叛亂第140章 援軍抵達第157章 北結突厥第303章 玄武門之變(二)第184章 往事浮現第214章 困獸猶鬥(三)第74章 衆人齊聚(四)第88章 逍遙扇第206章 淺水原之戰(一)第58章 八卦宣花斧第191章 獨戰羣雄(二)第292章 步步爲營第230章 收復大涼第230章 收復大涼第127章 三星齊聚(二)第118章 說曹操,曹操到第53章 懋功認主第191章 獨戰羣雄(二)第163章 收復河東第175章 鴻門宴第145章 弒君(一)第93章 再次相遇第93章 再次相遇第6章 鬼谷傳人第160章 入定關中(一)第259章 昏迷不醒第259章 昏迷不醒第254章 酒神來訪第59章 天罡三十六斧第250章 均田制第1章 重生李府小公子第167章 自立爲帝(二)第248章 走馬上任第278章 護犢之心第217章 困獸猶鬥(六)第246章 解甲歸田第31章 辭別第296章 太子被廢第196章 裡應外合第44章 囑託第11章 與天相爭第208章 淺水原之戰(二)第163章 收復河東第218章 困獸猶鬥(七)第103章 李代桃僵第104章 貪狼歸位第25章 平定叛亂
第117章 藥王(二)第229章 傳國玉璽(五)第102章 過三關,得良婿(四)第214章 困獸猶鬥(三)第27章 龍門之亂(一)第234章 加官進爵第63章 逍遙之怒第10章 歸家救母第254章 酒神來訪第95章 透露身份第10章 歸家救母第159章 東和李密第107章 紅拂第87章 霸王現世第141章 棋差一招第58章 八卦宣花斧第14章 商議對策第76章 衆人齊聚(六)第284章 君無戲言第8章 逆天改命第164章 途中遇伏第29章 龍門之亂(三)第82章 衆人齊聚(十二)第129章 逍遙回府(一)第7章 錦囊妙計第61章 鐵匠借錢第123章 心悅誠服(二)第292章 步步爲營第281章 追根究底第165章 鐵血柔情第276章 威震四海,八方朝賀第242章 一統中原(二)第242章 一統中原(二)第103章 李代桃僵第72章 衆人齊聚(二)第100章 再次相遇第70章 霸王槍第96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66章 泰山比武(一)第60章 約法三章第126章 三星齊聚(一)第234章 加官進爵第122章 心悅誠服(一)第48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64章 敬德從軍(一)第196章 大軍抵達第235章 逍遙大婚(一)第260章 齊聚長安第58章 八卦宣花斧第150章 楊廣之死第92章 千里姻緣一線牽第118章 說曹操,曹操到第49章 謀劃天下(一)第25章 平定叛亂第140章 援軍抵達第157章 北結突厥第303章 玄武門之變(二)第184章 往事浮現第214章 困獸猶鬥(三)第74章 衆人齊聚(四)第88章 逍遙扇第206章 淺水原之戰(一)第58章 八卦宣花斧第191章 獨戰羣雄(二)第292章 步步爲營第230章 收復大涼第230章 收復大涼第127章 三星齊聚(二)第118章 說曹操,曹操到第53章 懋功認主第191章 獨戰羣雄(二)第163章 收復河東第175章 鴻門宴第145章 弒君(一)第93章 再次相遇第93章 再次相遇第6章 鬼谷傳人第160章 入定關中(一)第259章 昏迷不醒第259章 昏迷不醒第254章 酒神來訪第59章 天罡三十六斧第250章 均田制第1章 重生李府小公子第167章 自立爲帝(二)第248章 走馬上任第278章 護犢之心第217章 困獸猶鬥(六)第246章 解甲歸田第31章 辭別第296章 太子被廢第196章 裡應外合第44章 囑託第11章 與天相爭第208章 淺水原之戰(二)第163章 收復河東第218章 困獸猶鬥(七)第103章 李代桃僵第104章 貪狼歸位第25章 平定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