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東和李密

瓦崗寨在翟讓、李密兩人的共同帶領下,使得他們的兵力成爲義軍之中最強大的,並且他們的麾下猛將如雲,瓦崗五虎將爲首足足有上千人皆可成爲領兵作戰的將領,一時之間風頭無兩。之前由他們兩人領兵作戰,圍追堵截佔領洛口,截去了隋煬帝楊廣的西歸關中之路,又逼得宇文化及密謀造反,將楊廣逼死於江都寢殿之內,讓瓦崗軍的聲勢變得更加浩大。

李淵擡頭凝望衆人,沉聲道:“諸位有何謀略應對瓦崗軍的威脅?”

衆人一陣沉默不語,在場的人誰都不願意出這個風頭,經歷過上次的劉文靜、裴寂兩人的計謀使得李淵名聲掃地,而且忍辱負重,莫大的屈辱一直縈繞在衆人的腦海中。他們都知道瓦崗軍的兵力與突厥控制下的兵力旗鼓相當,而且瓦崗軍中驍勇善戰之人甚多,兩軍交鋒誰勝誰負,誰也說不定,就連突厥始畢可汗都不願意與瓦崗軍正面相對,只派遣了一些無關重要的人前來相助於李淵。

李淵不愧是將來成爲一統天下之人,他將這些突厥人馬喬裝打扮,單獨分成一支騎兵隊伍。然後,李淵從太原軍中挑選出精兵強將數千人組成一支裝備精良的騎兵,由於突厥人生活在馬背上,而且國土遼闊,貧瘠之地,要想生存必須掌握一定的技能,有時候甚至與猛獸爲伍,他們的戰鬥力也不容小覷,各個都是能征善戰之人。

突厥始畢可汗派遣人員以及送來二千匹戰馬,李淵猜測始畢可汗是想將這些人員進入到太原軍中,然後刺探太原情報,畢竟對於太原軍,突厥人都他們都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如果將這五百人送到軍中一起訓練,並且與此同時打探到漢人訓練的方式,回去之後將自己所學的練兵方式全部傳授於本國,對於大隋來說這將是最可怕的。至於戰馬實際上是一種誘惑,爲得就是能夠心悅誠服的俯首稱臣,甘願爲突厥人效命。

李淵身爲一軍之帥,他深深地知道一旦真的這些突厥士兵學會太原軍練兵的方式,以及戰鬥模式,到時候回到突厥,這將是最大的隱患。李淵爲此將十餘萬兵力的太原軍,從中挑選出數千人由突厥人訓練,利用他們的訓練方式鍛鍊自己的士兵,並且組成一支無堅不摧的騎兵隊伍。

即使,李淵對突厥始畢可汗‘俯首稱臣’,實際上是明面上對他畢恭畢敬,暗地裡自有打算。並且,李淵的野心不是這麼一點點。身爲太原軍一軍之帥,又是大隋的唐國公,爲了天下的安寧,百姓的福祉,不得不卑躬屈膝,李淵絕對不會永遠成爲別人手中的棋子,任人窄割,於是他制定了新的軍規,又讓這些突厥士兵教授騎兵訓練方式,以及作戰模式,不僅僅防備了突厥人偷師,又能知己知彼,到時候真的發生爭端,李淵也不會有任何的擔心。

“劉大人,不知你有何計謀?”李淵見衆人一陣沉默不語,誰也不敢再提出新的計謀,可是眼前的危機又不得不消除,只能微笑地望着劉文靜,直接了當地詢問他。

劉文靜見李淵和善的望着自己,心中一緊,整個人都愣住了,腦中一片空白,之前的回憶不斷地在腦中盤旋着,誠惶誠恐地回道:“屬下這次也沒有任何得計謀,還望唐公見諒!”

李淵目不轉睛地看着劉文靜,見他神色慌張,兩眼無神,無奈地嘆息一聲暗道:“看樣子上次之事對他的影響比較大,就連足智多謀的劉文靜都沒有了對策,那該如何是好?難道這一切的努力都要白費了?”

隨即,李淵的視野又掃視了一遍,衆人紛紛的低下頭,誰也不敢多發一言。李淵再一次嘆息一聲,失望之情溢於言表。頓時,他的目光被一位白白淨淨,俊朗不凡,留有一撮小鬍鬚的男子吸引,挺拔的身子躬身回道:“屬下有一計,只是……”

李淵見他面露尷尬,欲言又止地模樣,急忙站起身來,激動地說道:“溫兄有何計謀,但說無妨!”

那人恭敬地回道:“末將的計謀與劉大人的相似,只不過這次我們面對的乃是瓦崗軍首領,李密、翟讓兩人,翟讓此人並非真正的大才之主,如今瓦崗軍中他們兩人的關係也逐漸的發生了變化,真正大權在握的則是李密。”

“其實說來,屬下與李密早年有些交際,對於他的性格我甚是知曉,好高騖遠且盲目自大,但是他確實有自傲的本錢。畢竟,他也是一位大才之人。如今,瓦崗軍能夠在義軍之中聲名遠播,大半的功勞歸於李密的謀略。”

“李密在瓦崗說話的權力隱隱有些超越翟讓,只要我們打消李密的疑慮,那我們南下入關絕對沒有任何問題。只不過這件事還是需要元帥的配合,親筆寫信交給李密,以屬下跟他的熟悉度,他絕對不會對我設防,只不過這信的內容必須是自貶,又擡高他的地位以及才能,相信危機必定解除!”

李淵沉思片刻,高聲道:“就依你去辦吧!既然已經做過一次,又何必在乎第二次!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容忍所不容方能真正擔當大任!溫兄,此事就按照你的建議去做,但是這次面對的是李密,煩請將軍親自去一趟才行,否則以李密的性格定會認爲我等虛以委蛇,到時候就功虧一簣了!”

此人便是隋末唐初思想家、史學家的溫大雅,他是幷州祁縣人,北齊文林館學士溫君悠長子,其弟乃是中書侍郎溫彥博,兄弟兩人同朝爲官,尤其是在大唐王朝之中同是中樞官員,深受李密的信任。溫大雅兄弟均以文學知名,溫大雅初任東宮學士、長安尉,因父親去世,解職歸家奔喪,時天下大亂,決定不再出仕。

李淵從太原起兵,厚禮聘爲大將軍府記室參軍,專門典掌機要。當初,李淵爲此傷透腦筋,最後還是裴寂提醒纔想起溫大雅,禮賢下士請他出山輔助於自己。而且,溫大雅出身官宦士族之家,其父溫君悠,北齊時就應經踏入官場,任文林館學士。隋朝一統天下,他又成爲泗州司馬,大業末謝病離任返歸原籍。

溫大雅與弟大臨、大有等俱以文學聞名四海,當時有人曾經評價曰:“諸溫儒雅清顯,爲一時之稱。”

《舊唐書溫大雅傳》有“溫陳才位,文蔚典禮”之說。當時以文學和家教著稱的士族首推顏、溫兩家,顏即顏之推,亦有三子。當時就有“顏氏三雄”和“溫氏三雄”之美譽,可以看見顏、溫兩家子弟皆爲一時之選。

隋文帝開皇末年,初及而立之年的溫大雅即以才學卓著授東宮學士職。大業末年又授長安縣尉,不久因擔心父親辭官回鄉,與三弟大有居住於太原。早年,溫大雅與李密有些交際,兩人對彼此的才學都欽佩不已,私交甚篤,只不過現在兩人各爲其主,就連溫大雅都不曾想到終有一天會與李密以這種方式再次相見。

溫大雅躬身回道:“屬下這就準備!”

李淵望着溫大雅離去的背影,面露緊張,喃喃自語道:“溫兄,此次的成敗就在於你了!……”

溫大雅懷揣着李淵的親筆信,快馬加鞭地直接朝着瓦崗寨奔馳,他知道自己這次主動請纓接下艱鉅地任務,無論如何都要完成。其實,溫大雅在隋朝做官時,對於隋煬帝的執政不敢苟同,父親病重只能選擇辭職回家。

李淵在太原起兵之後,經過裴寂的指點,屢次上門邀請溫大雅出山。在李淵的誠懇態度下,溫大雅終於決定答應李淵的請求,成爲大將軍府記室參軍,專門典掌機要。經過多番的觀察,溫大雅發現李淵能夠忍辱負重,而且對劉文靜沒有絲毫的意見,仍然與之前的沒有兩樣。

於是,溫大雅才大膽地站出來想要將這次的任務完成。據他的瞭解,李淵絕對不是那種屈居於人後的人,他絕對會一爭天下。假如李淵真的入主關中,挾天子以令諸侯,到時候他一定會成功登基。而且,李淵麾下大將與瓦崗相比不相上下,李玄霸的威名就連他都知道,何況其他義軍怎麼可能不知道,唯一的區別就是兵力實在是相差太多。

溫大雅滿懷着心思一路飛馳的來到了瓦崗寨,門外士兵見溫大雅,不知是何人,急忙喝止道:“來者是何人?”

“我乃是唐公李淵的參軍溫彥虹。我家主公有一封信想要交予你們的首領李密,煩請通報!”溫大雅和顏悅色道。

瓦崗士兵見溫大雅慈眉善目,身上沒有任何的武器,就相信了他的話。溫大雅代表着太原軍元帥李淵的態度,算得上是使者,‘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他們兩人見事關軍務,也不曾有絲毫的耽擱,急忙傳達過去。

不久之後,李密親自出門迎接溫大雅,他微笑地說道:“彥虹兄,自從上次我們相見之期已經有五年了,不知彥虹兄近來可好?”

溫大雅見李密如此多禮,恭恭敬敬地笑道:“玄邃兄,今日前來在下是有事相談!”

“彥虹兄,我們許久未見,此事稍後再說!”李密來之前已經聽到通傳了,他知道溫大雅前來是代表着李淵的態度,心知肚明卻沒有放在心上,笑道:“玄邃兄,今天我們兄弟兩人好不容易相見,就不談公事,敘敘舊!”

溫大雅見李密不願多談,想了想就知道原因,於是就跟隨着李密來到了大殿之內。李密親自爲溫大雅斟酒,溫大雅也入鄉隨俗,與李密兩人好好地暢談了一下的想法以及這些年的經歷。李密在共飲之時,時不時地表露出對自己的招攬之意,可是溫大雅深深知道,有些人只能作爲朋友,於是委婉地拒絕了。

李密見屢次招攬都被溫大雅拒絕,也就不再繼續拋橄欖枝了,開門見山地說道:“彥虹兄,不知前來有何事找我?”

溫大雅微笑地回道:“玄邃兄,這是我家主公讓我交給你信!”

李密接過溫大雅遞過來的李淵親筆信,然後仔細地看了一下,信中大致的意思是,吹捧李密是當今天下大亂之際唯一能寧世安民的英雄,表示自己對李密的擁戴;一面剖白自己胸無大志,無意滅隋,之所以起兵實際上迫於無奈。

“這封信確實是唐公所寫?”李密疑惑不解地問道,其實他確定這封信是李密親筆書寫,尤其是信中表達出來的擁戴之意,推崇之情,他整個人都飄飄然,心裡早就樂開了花。

溫大雅恭敬地回道:“這封信確實是我家主公親筆所寫!並且,主公讓我爲他轉達一句話!”

他直言不諱的將李淵的話說給了李密聽,意思是李淵想要入主關中,可是自己的兵力實在是太薄弱了,根本就沒有想過爲隋煬帝楊廣報仇,只想着保護楊廣的子嗣,並且還把他與隋煬帝之間有些血緣關係的事情說了出來。

李密沉思了許久後,微笑地說道:“此乃人之常情,請彥虹兄爲我傳達一下在下的意思,就說我同意了讓他們入主關中,並且願意從旁協助於他保全煬帝的一絲血脈,算是我的一份贈禮!”

溫大雅感恩戴德地說道:“多謝玄邃兄成全!”

李密微微一笑,然後繼續與溫大雅兩人把酒言歡,此時溫大雅見事情辦完,心裡的大石落下了,於是兩人開懷暢飲。

李密的文采在當時算得上數一數二的,認識的人中唯有溫氏三兄弟關係最好,不僅僅是欣賞溫氏三兄弟的文采,還是因爲他們算得上是同窗多年。只不過李密的野心太大,溫氏三兄弟與他私交甚篤,卻不敢與他共謀大事。

此次,李淵派遣溫大雅親自送信前來也是看中了李密的弱點。首先兩人私交甚篤,其次兩人都是文采大家,最後自己將態度擺明根本就不會滅隋,只不過是想留下煬帝的一絲血脈,還將瓦崗軍的戰力以及李密的才華歌頌了一遍。

俗話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李密初入瓦崗,無人將他放在眼裡,隨着時間的增長,瓦崗軍的兵力不斷地擴充,而且勢力範圍迅速地擴大,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他的謀劃以及能力。可是,翟讓見李密的威望不斷地高漲,開始排擠他,使得李密心中積壓了許多的怨氣。

李淵趁此機會,沒有將信交給翟讓,反而派遣溫大雅將書信交給了李密,相當於承認了李密在瓦崗軍中的地位,使得李密虛榮心暴漲,書信中對他的讚美之詞與李淵的行動一致,才能讓李密真的相信李淵,是真的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入主關中只不過是爲了保存楊家的一絲血脈。

於是,李密纔會放鬆警惕答應了讓李淵入主關中的請求。

第49章 謀劃天下(一)第184章 往事浮現第71章 衆人齊聚(一)第288章 三足鼎立第284章 君無戲言第193章 獨戰羣雄(三)第193章 獨戰羣雄(四)第13章 聖旨到第119章 虯髯客第212章 困獸猶鬥(二)第123章 心悅誠服(二)第252章 科舉制第149章 黃雀在後第253章 朝堂之爭第163章 收復河東第211章 困獸猶鬥(一)第118章 說曹操,曹操到第243章 一統中原(三)第96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66章 泰山比武(一)第162章 被迫歸降第194章 兵權在手第307章 逍遙登基第107章 紅拂第223章 兄弟齊心(一)第1章 重生李府小公子第152章 太原起兵(二)第97章 少夫人第80章 衆人齊聚(十)第187章 遊說屈突蓋第184章 玄霸秒勝第39章 一戰成名(二)第253章 朝堂之爭第12章 少年白髮第245章 出人意料第156章 太原起兵(六)第3章 巧得金錘第202章 瓦崗破,李密亡(六)第46章 百里追殺第99章 千里姻緣一線牽第154章 太原起兵(四)第42章 惺惺相惜第68章 六合大槍第175章 鴻門宴第140章 援軍抵達第253章 朝堂之爭第116章 藥王(一)第64章 敬德從軍(一)第104章 貪狼歸位第73章 衆人齊聚(三)第227章 傳國玉璽(三)第95章 透露身份第11章 與天相爭第282章 王妃產子第96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171章 瓦崗內亂(三)第27章 龍門之亂(一)第100章 過三關,得良婿(二)第161章 入定關中(二)第166章 自立爲帝(一)第221章 殺我兄弟,殺無赦第33章 生死相搏第134章 曉之行動(二)第204章 當頭棒喝第188章 李玄霸VS屈突蓋第302章 玄武門之變(一)第113章 有情人終成眷屬第20章 玄感反隋第148章 深藏不露第241章 一統中原(一)第158章 俯首稱臣第198章 瓦崗破,李密亡(二)第241章 一統中原(一)第296章 太子被廢第285章 老謀深算第294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第59章 天罡三十六斧第102章 過三關,得良婿(四)第94章 進退兩難第250章 均田制第32章 歷城傳藝第249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33章 生死相搏第1章 重生李府小公子第199章 瓦崗破,李密亡(三)第114章 師出同門(一)第108章 刺殺第149章 黃雀在後第270章 宣戰第54章 未雨綢繆第268章 進犯河西第223章 兄弟齊心(一)第106章 與君同行第24章 大殺四方第7章 錦囊妙計第61章 鐵匠借錢第231章 半路截殺第171章 瓦崗內亂(三)第46章 百里追殺第196章 裡應外合
第49章 謀劃天下(一)第184章 往事浮現第71章 衆人齊聚(一)第288章 三足鼎立第284章 君無戲言第193章 獨戰羣雄(三)第193章 獨戰羣雄(四)第13章 聖旨到第119章 虯髯客第212章 困獸猶鬥(二)第123章 心悅誠服(二)第252章 科舉制第149章 黃雀在後第253章 朝堂之爭第163章 收復河東第211章 困獸猶鬥(一)第118章 說曹操,曹操到第243章 一統中原(三)第96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66章 泰山比武(一)第162章 被迫歸降第194章 兵權在手第307章 逍遙登基第107章 紅拂第223章 兄弟齊心(一)第1章 重生李府小公子第152章 太原起兵(二)第97章 少夫人第80章 衆人齊聚(十)第187章 遊說屈突蓋第184章 玄霸秒勝第39章 一戰成名(二)第253章 朝堂之爭第12章 少年白髮第245章 出人意料第156章 太原起兵(六)第3章 巧得金錘第202章 瓦崗破,李密亡(六)第46章 百里追殺第99章 千里姻緣一線牽第154章 太原起兵(四)第42章 惺惺相惜第68章 六合大槍第175章 鴻門宴第140章 援軍抵達第253章 朝堂之爭第116章 藥王(一)第64章 敬德從軍(一)第104章 貪狼歸位第73章 衆人齊聚(三)第227章 傳國玉璽(三)第95章 透露身份第11章 與天相爭第282章 王妃產子第96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171章 瓦崗內亂(三)第27章 龍門之亂(一)第100章 過三關,得良婿(二)第161章 入定關中(二)第166章 自立爲帝(一)第221章 殺我兄弟,殺無赦第33章 生死相搏第134章 曉之行動(二)第204章 當頭棒喝第188章 李玄霸VS屈突蓋第302章 玄武門之變(一)第113章 有情人終成眷屬第20章 玄感反隋第148章 深藏不露第241章 一統中原(一)第158章 俯首稱臣第198章 瓦崗破,李密亡(二)第241章 一統中原(一)第296章 太子被廢第285章 老謀深算第294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第59章 天罡三十六斧第102章 過三關,得良婿(四)第94章 進退兩難第250章 均田制第32章 歷城傳藝第249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33章 生死相搏第1章 重生李府小公子第199章 瓦崗破,李密亡(三)第114章 師出同門(一)第108章 刺殺第149章 黃雀在後第270章 宣戰第54章 未雨綢繆第268章 進犯河西第223章 兄弟齊心(一)第106章 與君同行第24章 大殺四方第7章 錦囊妙計第61章 鐵匠借錢第231章 半路截殺第171章 瓦崗內亂(三)第46章 百里追殺第196章 裡應外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