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錦囊妙計

李曉在玄真子那裡努力地學習,首先從基礎開始,每天都要背誦《本經陰符七術》,這可難爲來自二十一世紀的他。文字不是白話文,全部都是文言文。雖然上學時背誦此類的文章,早已忘得一乾二淨。

《本經陰符七術》是道教的一部重要道經,主要討論的是精神修養之法,強調謀略的隱蔽性與變化莫測。一共七篇,前三篇說明如何充實意志,涵養精神。後四篇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與外,如何以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這也是一本極其厲害的內功心法口訣,若是達到極高境界便可內功外放,但從未有人達此境界。

“盛神法五龍,盛神中有五氣,神爲之長,心爲之舍,德爲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爲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

生受之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爲一。內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生一,出於物化。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於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養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爲,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爲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李曉朗朗上口背誦完第一篇盛神法五龍,“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故……”

他一直在此處繞着,就是沒有下句。尷尬地看了一眼玄真子,支支吾吾道:“師傅,弟子只能背誦到這裡!”

“你已經很不錯了!當初爲師都未能在一個時辰之內背完第一篇!諸多弟子中唯有他纔能有此記憶力,可是他……唉!……”玄真子撫掌大笑道,一想到自己的大弟子,他的心中無可奈何。

“師傅,您說的是大師兄嗎?”李曉好奇道,如今他跟在師傅後面已經一年有餘,兩人早已熟悉。在一年內,玄真子只教他如何辨別星象,熟記星宿圖,教他如何觀測星象。有一次說到弟子時,他最喜愛的還是大弟子,只不過每到此處他都是鬱鬱不樂,問其緣由都是被他矇混過去。

“不說這個了,逍遙你歇息一會再接着背!晚上還要繼續觀測星象!”玄真子平淡如水道,彷彿剛剛的悶悶不樂根本沒有出現過。

李曉年紀只有四歲,還未到到加冠之禮,不可稱呼道號。即使玄真子每次喊他都是當初取的名號,可是在他眼裡還是逍遙比較好聽點,再說這裡四下無人,父母不在。當初就因爲名字問題,他還跟父親辯論過,可是沒有得到承認。如今,師傅給他重新取了道號,絕對的百分一百的贊成。

自此,李曉這個名號從出生到現在都伴隨着他。現在,他終於向它說再見了,以後只有李逍遙!

公元604年陰曆六月初五,隋文帝楊堅病重,宮廷御醫均束手無策。此時,朝堂之上一片混論,局勢尚未明瞭。大皇子楊勇與楊廣之間的派系之爭愈演愈烈,已經到了生死關鍵時刻。

大皇子楊勇在其父登基爲帝,次年二月十七立爲太子,坐鎮東宮,生性好學,擅於詞賦之道,個性寬厚溫和且率真,爲人不矯揉造作。天下初定,楊勇沾染上好色,喜愛奢侈陋習,且有多房妾侍,甚是寵愛,導致正妻氣死。

隋文帝楊堅之妻獨孤皇后認爲是楊勇害死正妻,因此對他甚是失望,故此楊堅廢掉太子,貶爲庶人,希望他能及時改邪歸正,直到現在都尚未立太子。楊勇雖爲庶人卻擁有楊堅之子的身份,因此朝堂上還有一些支持楊勇之人。

“咳咳!……唐公,不知你對眼下的朝堂上發生的事情有何見解?”楊堅有氣無力地說道,面容枯槁,一日不如一日,他深知自己的時日無多。因此,召見朝中大臣決定爲新帝登基掃平道路。

“陛下,臣以爲一切均由陛下定奪!”李淵誠惶誠恐道,他被楊堅深夜召見心裡亂七八糟的,根本沒有心思去細細想楊堅的話,只想到自己如何應對,否則將是大難。

“越公,你的意思呢?”

“陛下,臣以爲當立皇二子爲太子!”越國公楊素義察言觀色道,楊堅深夜召見所有國公商量的便是立皇太子之事。楊素乃是楊堅的征戰天下的大將軍,因此他深知楊堅心中的想法。

“臣不贊成立皇二子爲太子,當立大皇子爲太子!”宋國公賀若弼躬身爭辯道。

“宋國公此意臣不贊成,大皇子楊勇生性好色,奢侈成風,且被貶爲庶人,不當立!二皇子不論文采,武功均是上上之選!”

“越國公此言差矣!自古傳長子,如今大皇子雖爲庶人,卻也是陛下的兒子,至於他之前的惡習,早已改正!”

楊堅看見他們兩人爭論不休,揉揉頭,皺眉打斷道:“好了,你們兩個不用給我爭了!朕只想清靜片刻!”

“臣以爲當立二皇子爲帝!越公說得沒錯,楊勇雖是陛下之子,現在卻是庶人,不應立爲太子,否則朝堂之上難以服衆!”許國公宇文述恰如其分打斷道。

“許國公亦認爲當立廣兒爲皇太子?各位愛卿當以如何!”楊堅輕描淡寫道,看不出是喜是悲,平淡如水。

“臣等複議!”

沛公鄭議,越公楊素,許公宇文述,唐公李淵,六位國公中有四位贊成立楊廣爲皇太子,唯有齊公高熲、宋公賀若弼兩人反對。

“朕今日下詔,立皇二子楊廣爲皇太子!諸位均是大隋的國之棟樑,輔助好新帝開創不世功勳!”楊堅一錘定音道,其他反對之聲也消失不見。

一個月後的七月十三日,楊堅病逝于大寶殿,在位23年,終年64歲,死後葬於泰陵。楊堅死後,下詔書:軟禁三皇子楊俊,賜死楊勇,將四皇子貶爲庶人,立楊廣爲皇太子。頓時,朝野震盪,六位國公輔助新帝登記。

楊廣於公元605年登基爲帝,史稱隋煬帝。大業元年楊廣遷都洛陽,歷時十個月,每月徵調民夫二百萬人修築東都,又下令開鑿大運河,建造龍舟等各種船數萬。又大肆補充後宮,民不聊生,人人自危。

“唉,當今天子奢侈比之大皇子尤甚,朝野之上已經不少有人因上述諫言被罷官,滿門抄斬等比比皆是,現在人人自危,生怕哪一天自己的腦袋丟了!”李淵焦慮不安道,坐在身側的只有妻子竇氏。

竇氏靜靜地聽着夫君的絮叨,沒有插話,也不願多發表意見。畢竟,這是政治上的事情,只不過擔心自己的夫君是否能避開,遠離危機之地。

“老爺,你還記得當日曉兒隨師離開,玄真道長給了一個錦囊嗎?說是在老爺遇事時拆開,定能化解!”

竇氏慢條斯理地說道,李淵這纔想起當初初遇玄真子時,他說自己有一劫難,給了自己一個錦囊,說是在危機時刻方能打開,急忙說道:“錦囊放置何處?”

“就在老爺的書房內,我這就取來!”竇氏起身奔向書房,取來一隻麻布的錦囊遞給李淵。李淵當即打開錦囊,上面寫道:功名利祿轉眼空,大雁西北任遨遊!

“這是何意?”李淵遞過上面的兩句話,一直想不通,疑惑道。

“妾身以爲,玄真子道長是想說,眼前的高官厚祿只是過眼雲煙,轉眼之間便什麼都沒有,不如請辭朝官,遠赴西北纔有一線生機!”竇氏啞然失笑道。

李淵一聽當即拍手道:“就是此意!若是吾遠離朝堂之上,便可以逃過此劫,避免陛下的猜忌!這條妙計真是妙,明日我便請辭調離京師遠赴西北,西北有一郡爲太原,不如就調去那裡!”

竇氏微笑地點點頭,夫君的心結已解!而且遠離京師,她的擔憂才少很多。雖然沒有之前的高官厚祿,卻換得一生自由,何樂而不爲!

次日,李淵便上奏章遠調太原,隋煬帝楊廣一想到李淵並未反對自己登基,自己登基之時出了不少力氣,他也就沒有否定,大筆一揮批准他的請求,特准許其帶領家眷一同離開。退朝之後,李淵便去了戶部等部門辦理相關的手續,然後直接奔回李府,囑咐衆人收拾細軟遠赴太原,成爲太原的郡守。

《大唐之逍遙王》最新章節由雲起書院首發,最新最火最快網絡小說首發地!(本站提供:傳統翻頁、瀑布閱讀兩種模式,可在設置中選擇)

第177章 東征第7章 錦囊妙計第261章 鏡花水月第52章 淵源第53章 懋功認主第137章 蓄勢待發第174章 瓦崗內亂(六)第176章 李密稱帝第201章 瓦崗破,李密亡(五)第79章 衆人齊聚(九)第224章 兄弟齊心(二)第249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124章 各奔東西(一)第31章 辭別第124章 各奔東西(一)第79章 衆人齊聚(九)第37章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第227章 傳國玉璽(三)第247章 入朝爲官第93章 再次相遇第44章 囑託第120章 往事如煙第70章 霸王槍第162章 被迫歸降第168章 逍遙王府第91章 邂詬(二)第285章 老謀深算第60章 約法三章第76章 衆人齊聚(六)第244章 一統中原(四)第68章 六合大槍第125章 各奔東西(二)第105章 逍遙辭行第209章 定計,攻洛陽第81章 衆人齊聚(十一)第58章 八卦宣花斧第56章 要想此路過留下買路財第129章 逍遙回府(一)第170章 瓦崗內亂(二)第145章 弒君(一)第255章 酒不醉人人自醉第135章 加冠之禮第121章 人各有志第69章 鑄造師第83章 衆人齊聚(十三)第187章 交戰前夕第298章 皇后病危第56章 要想此路過留下買路財第272章 兵分六路第5章 拜入名門第268章 進犯河西第44章 囑託第214章 困獸猶鬥(三)第138章 十大罪狀第132章 團圓第147章 技驚四座第114章 師出同門(一)第28章 龍門之亂(二)第280章 秦王李世民第41章 單氏雙雄第79章 衆人齊聚(九)第81章 衆人齊聚(十一)第258章 神秘人第217章 困獸猶鬥(六)第184章 玄霸秒勝第249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253章 朝堂之爭第131章 各司其職第88章 逍遙扇第52章 淵源第46章 百里追殺第242章 一統中原(二)第138章 十大罪狀第63章 逍遙之怒第98章 邂詬(二)第116章 藥王(一)第101章 過三關,得良婿(三)第26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46章 弒君(二)第241章 一統中原(一)第278章 護犢之心第294章 證據確鑿第231章 半路截殺第211章 篡位自立第3章 巧得金錘第263章 袁天罡第176章 李密稱帝第211章 困獸猶鬥(一)第95章 透露身份第274章 以死謝罪第105章 少夫人第196章 大軍抵達第283章 龍鳳呈祥第26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70章 宣戰第67章 泰山比武(二)第259章 昏迷不醒第1章 重生李府小公子第269章 援軍抵達第47章 福禍相依
第177章 東征第7章 錦囊妙計第261章 鏡花水月第52章 淵源第53章 懋功認主第137章 蓄勢待發第174章 瓦崗內亂(六)第176章 李密稱帝第201章 瓦崗破,李密亡(五)第79章 衆人齊聚(九)第224章 兄弟齊心(二)第249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124章 各奔東西(一)第31章 辭別第124章 各奔東西(一)第79章 衆人齊聚(九)第37章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第227章 傳國玉璽(三)第247章 入朝爲官第93章 再次相遇第44章 囑託第120章 往事如煙第70章 霸王槍第162章 被迫歸降第168章 逍遙王府第91章 邂詬(二)第285章 老謀深算第60章 約法三章第76章 衆人齊聚(六)第244章 一統中原(四)第68章 六合大槍第125章 各奔東西(二)第105章 逍遙辭行第209章 定計,攻洛陽第81章 衆人齊聚(十一)第58章 八卦宣花斧第56章 要想此路過留下買路財第129章 逍遙回府(一)第170章 瓦崗內亂(二)第145章 弒君(一)第255章 酒不醉人人自醉第135章 加冠之禮第121章 人各有志第69章 鑄造師第83章 衆人齊聚(十三)第187章 交戰前夕第298章 皇后病危第56章 要想此路過留下買路財第272章 兵分六路第5章 拜入名門第268章 進犯河西第44章 囑託第214章 困獸猶鬥(三)第138章 十大罪狀第132章 團圓第147章 技驚四座第114章 師出同門(一)第28章 龍門之亂(二)第280章 秦王李世民第41章 單氏雙雄第79章 衆人齊聚(九)第81章 衆人齊聚(十一)第258章 神秘人第217章 困獸猶鬥(六)第184章 玄霸秒勝第249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253章 朝堂之爭第131章 各司其職第88章 逍遙扇第52章 淵源第46章 百里追殺第242章 一統中原(二)第138章 十大罪狀第63章 逍遙之怒第98章 邂詬(二)第116章 藥王(一)第101章 過三關,得良婿(三)第26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46章 弒君(二)第241章 一統中原(一)第278章 護犢之心第294章 證據確鑿第231章 半路截殺第211章 篡位自立第3章 巧得金錘第263章 袁天罡第176章 李密稱帝第211章 困獸猶鬥(一)第95章 透露身份第274章 以死謝罪第105章 少夫人第196章 大軍抵達第283章 龍鳳呈祥第26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70章 宣戰第67章 泰山比武(二)第259章 昏迷不醒第1章 重生李府小公子第269章 援軍抵達第47章 福禍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