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溫迪罕僧虔(下)

佈置完任務之後,軍官大部分都走散了,只有僧虔留了下來,面對高俊欲言又止。

“你不用說了,僧虔,我今天既高興又不高興,我高興的是僧虔你心境清明,敢直言於我;我不高興的是你居然視軍紀如無物,一言不合就要離場。”

“這麼說,指揮不生氣我說那些話?”僧虔一愣。

“無論你說的是對是錯,我都不會生氣,但是我希望你還是要擺明立場,你現在是我的都虞侯,你要爲手下上千名軍兵着想。”

“高指揮,我也知道去大同防秋千難萬險,幾近於有來無回。但大丈夫既爲軍兵,當國而忘家,眼下豈是我等惜命之時,又怎麼能不管尚書省的命令呢?我僧虔身爲國家軍人,絕不能違抗軍令。”

“什麼尚書省,如果按照尚書省的意思走,你現在早該當做私鹽販子拉到中都砍頭了!”高俊終於忍不住訓斥僧虔:“尊奉那羣大頭巾的命令,和拯救河北數十萬百姓,孰重孰輕,你好好想想!”

僧虔的臉色無比蒼白,身子也搖搖晃晃的,但還是不住的搖頭:“指揮,我不知道爲什麼,但我覺得你肯定說的不對,我早年入軍,雖然並未得官,但從未辜負過國家朝廷。如今……”

看到僧虔這副樣子,高俊也是又好氣又好笑,他只能用力拍拍僧虔的肩膀,柔聲勸慰一句:“想想自己的冤屈,尚書省的命令未必值得尊奉,你不要多想,再過半個月便見分曉。”

隨着到達一個個渡口,各都先後下船,這支船隊足足能承載五千人,高俊手下只有軍兵千人,剩下的地方都用來裝載各類軍資,尤其是糧食和布匹,既要滿足軍兵只用,還可以用來招徠流民。

郭延嗣下船之前偷偷找到高俊,表達了自己的擔憂:這是他第一次單獨領兵行動,他實在是擔心自己鎮不住場,希望高俊另請高明,讓他始終跟在高俊身邊,鞍前馬後效力。

關於這個問題,高俊並非沒有考慮過,郭延嗣是優秀的弓箭手,但一直不是個合格的軍官,最早的三名虞侯裡面他訓練的情況最差;後來分成了五個都,他的都練兵也不甚好;與彭義斌的戰鬥當中,正因爲他的都崩潰,給高俊帶來不小的傷亡。

這麼一樁樁一件件摞起來,郭延嗣早就不適合當一名軍使了。

但是郭延嗣畢竟是最早追隨自己的人,高俊無論如何不能給他一個太低的位置,只能儘可能勉勵他做好一切,這次高俊答應把長史陳秉彝借給他。

“這不可,指揮身邊怎麼能沒有應奉文字的人呢。”郭延嗣連連推辭。

“陳長史有雅量,知進退,哪裡是一般的刀筆文字之人,讓他跟你一起做,對雙方都大有裨益,至於抄寫文書,我這裡又不缺人。”高俊讓,郭延嗣安心,表示借出去陳秉彝絕對不出什麼事。

這一天快入夜的時候,船工告訴高俊半夜就能抵達清州,高俊算了一下,從大名府登船到清州花了三天時間,據說回去的時候更加順風,僅用兩天左右就可抵達,這樣一來一回是五天時間。

在運河河面上,高俊欣慰的看到已經有些人聽到些許風聲,開始舉家南遷了,在運河上有不少小船,上面載着財貨,川流不息的向南而去。

高俊的運力就是:五天能從清州運走五千人。

船隻到達渡口的時候,溫迪罕僧虔第一個從船上跳下來,爲全軍打先站,這樣的舉動,讓軍官都安心了不少,看樣子指揮和僧虔並沒有完全鬧翻。

唯獨何志也瞧出一點端倪,對高俊說:“你不該跟他說私鹽案這事,要知道,僧虔的好日子全被這件事毀了,這是他心裡面永遠的痛,誰揭這個傷疤都不行。”

高俊也很無奈:“我能有什麼辦法?我必須讓他立刻服從命令,如果軍兵因爲這種爭論散了架,咱們就什麼都幹不成了。”

“高俊,你得明白,等咱們反金的時候,僧虔十有八九是不會站在咱們這邊的。”

“關於這個我想過了,但是這又如何?咱們要看抗蒙、抗金,未來還有可能吞併宋朝,還要搞各種技術進步,全天下又能找到幾個跟咱們心意一致的人?一個都沒有。如若只有政治抱負完全一致才能成爲手下的話,咱們現在還只是孤單兩個人。”

高俊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所以有的時候不得不妥協,爲了抗擊蒙古,就必須聯合忠於金朝的人,爲了反金,還要和南宋搭上關係。在這期間我們也要有自己的基本盤,做出榜樣,爭奪天下民心,人的心思總會變的,如果我們真的搞得好,那些原本忠於金朝南宋的人未必不會轉向我們。”

何志也點點頭,不得不承認高俊的說法還是有道理的,現在遠遠不是盲目追求隊伍的純潔性的時候。

僧虔親自作爲先鋒覘騎,觀察了渡口周圍的形勢,清州渡口貨運繁忙,大小船隻鱗次櫛比,往來人羣似乎還沒有意識到戰爭的臨近。

清州屬於防禦州,在金朝的三等州制(節度州、防禦州、刺史州)中處於中等,在雄州星布的河北也算是重鎮大邑。其實清州以北是渤海灣淤積的草甸,多蘆葦,農耕條件不算很好,但是卻倚仗運河和食鹽而得利,成爲河北的重要都市。

在原本的歷史裡,這座城市是河北僅有的十一座沒被蒙古軍攻破的城市之一,之後成爲了金軍北上救援中都的重要節點和後勤基地,中都失陷之後,在蒙金之間幾度易手,貞祐三年被金朝的上黨公張開收復,隨後被劃分給了滄海公王福,成爲了山東金軍和河北金軍聯絡的節點。

但是高俊現在對這種歷史沒興趣,船剛剛靠岸,他就帶着數百名軍兵嘩嘩啦啦下了船,把渡口譏察使嚇得不輕。

想歸想,說出來是萬萬不敢的,這羣軍兵個個刀劍閃亮盔甲鮮明,怎麼看都是不好惹的主。譏察使拍拍腦袋,趕緊回去寫呈文交給青州防禦使司,這種事情還是交給大人物頭疼的好。

高俊根本沒注意到這個譏察使,軍兵全部從渡口下船集結之後,僧虔已經找到了適合駐紮的地方,軍兵前去動手安營紮寨。與此同時,高俊派出一隊軍兵前往清州張貼告示,準備招募流民。

第一章 尚書省(上)第四章 高中(下)第十六章 同甘苦,共生死(下)第七章 鑄爐(上)第十三章 黑鴉與花帽(上)第十五章 潘正(上)第二章 尚書省(下)第十二章 持續改善民生(下)尾聲第一章 金蓮川(上)第二十三章 歸(上)第七章 故?新?追(上)第二十二章 金朝的陰謀(下)第五章 辛勞的家主(上)第十五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上)第十三章 心殷殷(上)第二章 赤血(下)第十四章 再會的同鄉(下)第七章 撤退與堅持(上)第四章 南宋的混亂(下)第十一章 新春樂(上)第二十四章 上下同欲者勝!(下)第六章 犯錯(下)第十七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上)第二十章 現代戰爭(下)第十三章 成敗瞬間判若雲泥(上)第十七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上)第十九章 間隙生同牀(上)第二十章 警備騎兵(下)第二十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下)第十七章 勢不可擋的尖刀(上)第十八章 莊園(下)第十章 月朗朗(下)第二十二章 錯轂短兵(下)第七章 翁城守衛(上)第十八章 深化軍事改革(下)第二十四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下)第十九章 火漫山東(上)第二十二章 馬(下)第二十二章 住房(下)第三章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騎兵(上)第二十二章 心念忉忉(下)第二十三章 天地何所依(上)第二十三章 刑事法令(上)第二十四章 終舉義幟(下)第十章 戰爭之路(下)第十七章 徐參軍六裡敗退,完顏珣一下金牌(上)第四章 爲了祖國(下)第五章 邢州的合圍第九章 進退兩難的處境(上)第二章 北?南?亂(下)第四章 新識與故交(下)第三章 起落山道(上)第八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兵(下)第二十四章 戰爭與和平(下)第十九章 衝鋒與後撤(上)第二十四章 諸神的黃昏(下)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二十二章 夜深深(下)第十章 正與奇(下)第三章 獨騎能當百萬兵(上)第十五章 人情難做(上)第五章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上)第五章 柳暗花明(上)第二十四章 蛆(下)第十三章 大練兵高俊衛山東,短言語潘正說西夏(上)第十八章 潘彥真的詢問(下)第二十四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下)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二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下)第十四章 內侍局(下)第三章 兩縣和(上)第一章 金蓮川(上)第十五章第二十三章 降霹靂高俊申天罰,上和書嚴實求苟且(上)第十二章 整軍法令(下)第十二章 新春樂(下)第十九章 溏濼磐石馮叔至(上)尾聲第十二章 麥田伏擊戰(下)第八章 木柝傳,金鼓振(下)第六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下)第三章 兩縣和(上)第十一章 今與來(上)第一章 幸運與善良無關(上)第二十章 霸州的阻滯(下)第十六章 西夏的內亂(下)第十七章 鼠(上)第七章 鑄爐(上)第七章 間諜(上)第四章 調五味諸將論敵策,布七路馮達調軍兵(下)第七章 故?新?追(上)第二十一章 夜深深(上)第十七章 閃電部隊在前進(上)第二十三章 後與前(上)第十八章 浪淘沙(下)第十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下)第十章 身當恩遇恆輕敵(下)第四章 休假法令(下)
第一章 尚書省(上)第四章 高中(下)第十六章 同甘苦,共生死(下)第七章 鑄爐(上)第十三章 黑鴉與花帽(上)第十五章 潘正(上)第二章 尚書省(下)第十二章 持續改善民生(下)尾聲第一章 金蓮川(上)第二十三章 歸(上)第七章 故?新?追(上)第二十二章 金朝的陰謀(下)第五章 辛勞的家主(上)第十五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上)第十三章 心殷殷(上)第二章 赤血(下)第十四章 再會的同鄉(下)第七章 撤退與堅持(上)第四章 南宋的混亂(下)第十一章 新春樂(上)第二十四章 上下同欲者勝!(下)第六章 犯錯(下)第十七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上)第二十章 現代戰爭(下)第十三章 成敗瞬間判若雲泥(上)第十七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上)第十九章 間隙生同牀(上)第二十章 警備騎兵(下)第二十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下)第十七章 勢不可擋的尖刀(上)第十八章 莊園(下)第十章 月朗朗(下)第二十二章 錯轂短兵(下)第七章 翁城守衛(上)第十八章 深化軍事改革(下)第二十四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下)第十九章 火漫山東(上)第二十二章 馬(下)第二十二章 住房(下)第三章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騎兵(上)第二十二章 心念忉忉(下)第二十三章 天地何所依(上)第二十三章 刑事法令(上)第二十四章 終舉義幟(下)第十章 戰爭之路(下)第十七章 徐參軍六裡敗退,完顏珣一下金牌(上)第四章 爲了祖國(下)第五章 邢州的合圍第九章 進退兩難的處境(上)第二章 北?南?亂(下)第四章 新識與故交(下)第三章 起落山道(上)第八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兵(下)第二十四章 戰爭與和平(下)第十九章 衝鋒與後撤(上)第二十四章 諸神的黃昏(下)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二十二章 夜深深(下)第十章 正與奇(下)第三章 獨騎能當百萬兵(上)第十五章 人情難做(上)第五章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上)第五章 柳暗花明(上)第二十四章 蛆(下)第十三章 大練兵高俊衛山東,短言語潘正說西夏(上)第十八章 潘彥真的詢問(下)第二十四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下)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二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下)第十四章 內侍局(下)第三章 兩縣和(上)第一章 金蓮川(上)第十五章第二十三章 降霹靂高俊申天罰,上和書嚴實求苟且(上)第十二章 整軍法令(下)第十二章 新春樂(下)第十九章 溏濼磐石馮叔至(上)尾聲第十二章 麥田伏擊戰(下)第八章 木柝傳,金鼓振(下)第六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下)第三章 兩縣和(上)第十一章 今與來(上)第一章 幸運與善良無關(上)第二十章 霸州的阻滯(下)第十六章 西夏的內亂(下)第十七章 鼠(上)第七章 鑄爐(上)第七章 間諜(上)第四章 調五味諸將論敵策,布七路馮達調軍兵(下)第七章 故?新?追(上)第二十一章 夜深深(上)第十七章 閃電部隊在前進(上)第二十三章 後與前(上)第十八章 浪淘沙(下)第十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下)第十章 身當恩遇恆輕敵(下)第四章 休假法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