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西夏的內亂(下)

早在年中的時候,陝西這邊已經注意到西夏的進攻節奏越來越慢,而且不斷有邊境地區的蕃漢居民舉家南逃,據說西夏那邊的賦稅已經沉重至不堪忍受,又新定軍布制,每家每月須交絹一匹來支持國家繼續戰爭。龍州、西安州等地的居民還每戶需爲軍隊養馬一匹,這些沉重的負擔使得邊境居民大批流亡,甚至西夏軍隊裡也出現了海量的逃兵。

年年收效甚低的戰爭使得西夏的農兵制度近乎於崩潰,原本由國家計口授田的農戶紛紛破產,居民大量逃離,農業生產幾近停頓。而西夏軍隊的兵源也日漸枯竭,除去賀蘭山的山訛部落繼續提供步兵,以及由國家財政全力供養的鐵鷂子之外,夏軍已經毫無力量,而以上兩者的質量也已經大大下降,西夏的戰爭潛力已經徹底挖掘殆盡,不可能再打仗了。

陝西方面對於這種變化當然感到高興,不少將領主張立刻對西夏展開進攻,他們還記得高俊的路線圖,陝西光軍最終還是要東出消滅盤踞河東的敵軍的,既然如此,就需要儘快解決後防問題,西夏與陝西接壤地帶地形複雜,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崩盤之勢,最好提前先對西夏斬草除根,永絕後患。

但是潘正卻否決了所有的主動性軍事建議,反而要求更廣泛的積蓄糧草,發展軍隊並在佔領區實施原本太平軍式的改革,均田地,設鄉官,行法律。

就連高俊在山東搞的銀質貨幣,潘正也一點不漏的照抄不誤,也許是因爲陝西太過偏遠,當山東的鑄幣計劃偃旗息鼓的時候,陝西地區已經到處是這種亮晶晶的小銀幣了。

前不久,他還派遣許國前往慶州,在當地招募兵卒訓練,並且在慶州設立了陝西光軍最重要的兵工基地,鐵匠鋪城北綿延十餘里,日夜鍛造不停,所修造的盔甲軍器全部用來供應陝西光軍。

相應的,潘正也在陝西振興了工商業,並且模仿高俊的三級制度籠絡了一批陝西商人作爲自己的盟友,爲陝西光軍提供後勤保障,並協助他重新整頓陝西地區的經濟。

但是和高俊早期的狀況一樣,到目前爲止,潘正佔據的主要是陝西西部北部的山區和貧瘠地帶,對於富饒的關中原野,他卻一點都染指不進去,那還是完顏合達佔領的地區。

儘管西夏這邊已經顯露出疲態,但是潘正似乎卻絲毫沒有進攻西夏的意思,恰恰相反,他現在依舊把主要精力放在內政上,就在前不久,宣佈成立陝西軍民元帥府之後,潘正也重新調整了陝西地區的官制。

由潘正本人擔任知軍政院,趙汝凡擔任知民政院,而六政府主席也各有人選:戶政府主席張天綱,禮政府主席蕭邦傑,吏政府主席武天禎,兵政府主席許國(兼任),刑政府主席師夔,工政府主席張德直。

事實上,這些人的來源倒是相當單一,都是實行辟舉法之後逐漸嶄露頭角的金朝縣令,當初潘正率軍西去臨洮,路過京兆府,與咸寧縣令張天綱相談甚歡,保奏朝廷將其納入自己麾下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先後收納了好幾位陝西各地的好縣太爺們,構成了如今陝西軍民元帥府的文官主力。

一直在積蓄實力,卻始終對敵人不動聲色,大家都不明白潘正的心思,直到十月初的例行大會上,潘正才逐步透露消息:在之前一段時間,三人團之間通信頻繁,並達成了一致判斷,西夏作爲一個立國近二百年的地區強國,根基十分深厚,不是外力可以輕易撼動的,就算是金、宋這樣的大國想要征服之,也要準備三年五載,花費鉅萬,舉十萬之師,以才智之人統率謀劃,經一兩年苦戰,才能完成軍事上的征服,而之後的善後事宜更是花費巨大。

而陝西軍民元帥府所統率的只不過是陝西最貧瘠的那些地區,雖然足以從西夏的進攻中自保,但是並不足以征服西夏,那些党項人也許不會爲李遵頊的野心瘋狂賣命,主動進攻金朝在陝西的軍隊,但是當他們要保衛自己的國家時,所爆發的潛力是不能被忽視的。

但也不必灰心喪氣,高俊給潘正的意見就是,要等要拖,要讓李遵頊更狂,讓他自己露出虛弱面來,以現在西夏矛盾重重的樣子,只要外部持續給壓力,但又不過分刺激之,很快西夏的內部矛盾就會暴露,李遵頊是個妄人,說不準就要自掘根基。

說實話,潘正義開始對這個判斷也只相信了70%,但就在十月中旬的時候,他對這個判斷已經是100%的相信,並對高俊的眼光佩服的五體投地了:西夏果然爆發了大規模內亂,原因很簡單,李遵頊想來想去,居然開始對党項皇族們下手了。

爲了加強集權,削弱各部族的離心力量,李元昊也一直堅持不懈的增加拓跋部族的力量,而在拓跋部族當中又努力增強皇族的力量。党項有七十二座山,有七十二座鹽湖,七十二處牧馬的平原,七十二處種糧的河谷,嵬名家都要佔去一半。

努力增強皇室物質力量,並且再加上孔孟的教化,物質與精神雙重出擊,才使得西夏從鬆散的遊牧部落聯盟變成一箇中央集權王國。

但也正因爲如此,歷代西夏皇室人員都位高權重,家產豐饒,一方面確實鞏固了皇室力量,但在西夏後期也造成了嚴重的內訌,那些野心勃勃的皇室貴族們當然不願意因爲自己晚出生了幾年就失去成爲國家統治者的機會,李遵頊自己當年何嘗不是這麼想?

所以,當國家財政面臨枯竭的時候,他自然而然的把主意打到了那些依舊僮僕數萬的親戚身上,想讓這些堂兄堂弟堂叔堂侄們都剜一塊肉,繼續支持李遵頊雄心勃勃的夢想,他現在再次改變了主意,還是要聯合金朝去攻打蒙古,最近他又開始積極的聯絡漠北部落,準備再次襲擊斡難河老營。

第十五章 苦?甜?怨(上)第十五章 孤懸敵後,危機四伏(上)第四章 起落山道(下)第二十四章 血冤(下)第二十章 勢窮力竭(下)第十七章 徐參軍六裡敗退,完顏珣一下金牌(上)第十章 鬱悶的軍使(下)第三章 伏(上)第八章 甕城守衛(下)第十一章 信念破滅的瞬間(上)第十四章 方向調整(下)第十九章 節鎮(上)第十五章 苦?甜?怨(上)第二十一章 糧倉劫營戰(上)第二十章 李銘(下)第三章 路茫茫(上)第二十章 武器(下)第十四章 成敗轉眼判若雲泥(下)第十四章 血案(下)第十章 尋找道德,但別扔掉法律(下)第十三章 妥協(上)第十八章 新顏換(下)第十六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下)第十六章 游龍調(下)第十五章 輕銳檢山林(上)第十五章 應將性命逐輕車(上)第十七章 突圍先鋒撒千戶(上)第二章 孔元政的決心(下)第四章 臨安暗流 宿遷烽火(下)第一章 交兵黃河岸(上)第十六章 同甘苦,共生死(下)第二十三章 吏員(上)第九章 支援前突(上)第十四章 內侍局(下)第十一章 剋日平雲潘彥真(上)第二十二章 燒不盡的野火(下)第一章 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上)第一章 肇端易州靖安民(上)第二十二章 戰(下)第二章 欺騙(下)第九章 愛情與瞭解 不一定關聯(上)第一章 說不出的話語(上)第十七章 僧虔溯往事(上)第九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第二十二章 龍吟虎嘯一時發(下)第十一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上)第十八章 進與守(下)第二十三章 物資(上)第十七章 星轉鬥,駕回龍(上)第十五章 諸線牽(上)第五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上)第八章 再動旌旗催陣鼓(下)第九章 聚義宿遷縣(上)第八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下)第三章 厲兵秣馬(上)第九章 弓騎兵(上)第十三章 三縣合討賊(上)第二十章 節鎮(下)第二十三章 天地何所依(上)尾聲尾聲第七章 萬壑千巖位置雄(上)第十四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下)第十八章 人口(下)第十六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下)第十一章 中戰整頓(上)第二十一章 以膳代兵高太尉(上)第十四章 心殷殷(下)第八章 風蕭蕭(下)第十五章 豬(上)尾聲尾聲第四章 白刃紛紛(下)第一章 桃花盡日隨流水(上)第七章 遵循良心的義務(上)第四章 不知何處吹蘆管(下)第五章 一日之差,百年之愧(上)第十一章 共赴勝利(上)尾聲第十二章 回鶻的士兵(下)第五章 貓(上)第十章 地裂莒州(下)第十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下)全書大結局(迫真)第五章 溫迪罕僧虔(上)第九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上)第十五章 苦?甜?怨(上)第六章 苦鬥岱宗(下)第十九章 俘虜法令(上)第十七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南(上)第二十四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下)第十四章 土地工作(下)第十四章 成敗轉眼判若雲泥(下)第五章 自杞的挽馬(上)第十五章 勝利與復仇(上)第二十一章 金朝的陰謀(上)第五章 保障陝西地區(上)第八章 撤退與堅持(下)第六章 驚心嬀川道(下)第十八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下)
第十五章 苦?甜?怨(上)第十五章 孤懸敵後,危機四伏(上)第四章 起落山道(下)第二十四章 血冤(下)第二十章 勢窮力竭(下)第十七章 徐參軍六裡敗退,完顏珣一下金牌(上)第十章 鬱悶的軍使(下)第三章 伏(上)第八章 甕城守衛(下)第十一章 信念破滅的瞬間(上)第十四章 方向調整(下)第十九章 節鎮(上)第十五章 苦?甜?怨(上)第二十一章 糧倉劫營戰(上)第二十章 李銘(下)第三章 路茫茫(上)第二十章 武器(下)第十四章 成敗轉眼判若雲泥(下)第十四章 血案(下)第十章 尋找道德,但別扔掉法律(下)第十三章 妥協(上)第十八章 新顏換(下)第十六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下)第十六章 游龍調(下)第十五章 輕銳檢山林(上)第十五章 應將性命逐輕車(上)第十七章 突圍先鋒撒千戶(上)第二章 孔元政的決心(下)第四章 臨安暗流 宿遷烽火(下)第一章 交兵黃河岸(上)第十六章 同甘苦,共生死(下)第二十三章 吏員(上)第九章 支援前突(上)第十四章 內侍局(下)第十一章 剋日平雲潘彥真(上)第二十二章 燒不盡的野火(下)第一章 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上)第一章 肇端易州靖安民(上)第二十二章 戰(下)第二章 欺騙(下)第九章 愛情與瞭解 不一定關聯(上)第一章 說不出的話語(上)第十七章 僧虔溯往事(上)第九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第二十二章 龍吟虎嘯一時發(下)第十一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上)第十八章 進與守(下)第二十三章 物資(上)第十七章 星轉鬥,駕回龍(上)第十五章 諸線牽(上)第五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上)第八章 再動旌旗催陣鼓(下)第九章 聚義宿遷縣(上)第八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下)第三章 厲兵秣馬(上)第九章 弓騎兵(上)第十三章 三縣合討賊(上)第二十章 節鎮(下)第二十三章 天地何所依(上)尾聲尾聲第七章 萬壑千巖位置雄(上)第十四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下)第十八章 人口(下)第十六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下)第十一章 中戰整頓(上)第二十一章 以膳代兵高太尉(上)第十四章 心殷殷(下)第八章 風蕭蕭(下)第十五章 豬(上)尾聲尾聲第四章 白刃紛紛(下)第一章 桃花盡日隨流水(上)第七章 遵循良心的義務(上)第四章 不知何處吹蘆管(下)第五章 一日之差,百年之愧(上)第十一章 共赴勝利(上)尾聲第十二章 回鶻的士兵(下)第五章 貓(上)第十章 地裂莒州(下)第十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下)全書大結局(迫真)第五章 溫迪罕僧虔(上)第九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上)第十五章 苦?甜?怨(上)第六章 苦鬥岱宗(下)第十九章 俘虜法令(上)第十七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南(上)第二十四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下)第十四章 土地工作(下)第十四章 成敗轉眼判若雲泥(下)第五章 自杞的挽馬(上)第十五章 勝利與復仇(上)第二十一章 金朝的陰謀(上)第五章 保障陝西地區(上)第八章 撤退與堅持(下)第六章 驚心嬀川道(下)第十八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