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翁城守衛(上)

這確實是一個圈套,其製造者正是也古,眼看着不斷增加的傷亡數字,蒙古人也在尋找一個能大量殺傷敵人的機會,正是這種急迫的心情作祟,他們纔會批准這麼一個危險的計劃。

麗澤門一帶的守軍後退,或者潛伏到城牆下的夾壁裡,作出這一帶的蒙古守軍被抽調支援其他防線的姿態,任由光軍進攻。宋代流行的甕城是半月形結構的,具體而言,就是在城門前面加上一道半月形的城牆,側面開口,像是一條臂膀一樣護住城門,而被這道半月形臂膀所護住的區域,便是甕城的範圍。

如此一來,直射的弓箭和火炮都不能直接,瞄準城門而撞車,自然也就不能對着城門直接釋放威力,所有人都必須從半月形城牆側面的開口進入。

如此一來便是請君入甕,一旦進入缺口,也就進入了被這段半月形城牆所包裹的半圓形區域內,敵軍即可從四面八方居高臨下地發動進攻,而圍城內往往也會佈置木柵,就像在如今的火車站等地帶,常見的讓人排隊的柵欄一樣,迫使進攻者像貪吃蛇一樣,連繞好幾個彎才能抵達真正的城門面前,而在這一過程中,進攻方往往死傷十之八九。而在甕城下面自然也有很多適合埋伏的地方。

在連續的艱苦攻城戰中,等到敵軍出現紕漏着實不易,所以當敵軍露出破綻的時候,第三十八營毫不猶豫的佔領了城牆,大量部隊排成縱隊形式衝進甕城之中。

衝進去之後,士兵滿心想的都是立刻打開城門,擴大突破口,而沒有詳細檢查完城內的狀況,判斷敵軍是否還有伏兵在城內,

當大量蒙古步兵從望城的門洞裡跑出來時,靠近城牆的光軍士兵甚至沒有發現危險已經降臨在他們身後。直到甕城的城牆上也出現了大量蒙古士兵,他們才意識到情況不妙。

跟隨第38步兵營突破的第2波部隊是後面的106步兵營,只可惜當他們看到甕城上已經豎立起光軍的旗幟後,也同樣放鬆了警惕,步兵們甚至不再舉起盾牌,大步靠近城牆,當蒙古人重新部署,並且射出它們稀稀拉拉、並不構成嚴重威脅的弓箭時,這些步兵還是不可避免的慌成一團,106步兵番號靠後,軍官不足,士兵也缺乏經驗,面對突如其來的襲擊立刻亂了陣腳,並且開始向後退去。這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如果106步兵營能夠及時跟上,堅決進攻,也許還能夠打破敵軍的埋伏,把第38步兵營從絕望的境地中拯救出來。

蒙古人早有準備,在甕城內埋伏的都是精銳士兵新模範軍,他們武器精良,意志堅定,也古還爲他們提供昂貴的火藥武器。部署的同一時刻,十幾個震天雷同時從望城上扔了下來。

自從成軍以來,光軍一向是炸人多,挨炸少,遭受如此密集的進攻前所未有,士兵們陣腳大亂,驚慌的四處逃遁,短暫的襲擊中就有上百人失去戰鬥能力,到處都是一片血腥被炸傷的士兵不顧一直強調的命令,忍不住大聲痛嚎,情形極爲恐怖。

隨即就是點燃的沖天大火,在猩紅的火舌之中,第38步兵營作爲老牌部隊還是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立刻衝向望城的半月形缺口,只要能衝出去,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封堵缺口的蒙古軍隊顯然實力不足,面對光軍的拼死突圍很快就被捅出了缺口,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更密集的震天雷轟炸,甕城上的蒙古士兵喪心病狂的向敵我交戰區投擲這種威力強大的火藥武器。

從交換比來說這是極其便宜的,僅僅付出了三十名士兵的姓名,十倍於這個數字的光軍已經在劫難逃。

更靠內側的士兵知道他們已經跑不出去了,想辦法延遲着自己的生命,脫下已經滾燙的盔甲,緊緊的貼在甕城的牆壁上,想要藉助那一點點涼氣來維持自己炙熱的火焰,讓人身上的油脂分泌變得異常旺盛,甚至滋滋作響。這些,士兵們就這麼緊緊的貼在牆壁上,就像是平底鍋裡面煎蛋一樣,躺平四肢,抽搐着,最後在牆上留下一道道狂亂的人影。

慘劇發生的同時,城牆上的情形也陡然一變,正在擴展城牆突破口的光軍士兵遭到了前後夾擊,被擠在城牆上的一小段,他們想方設法的一步步向望城那裡後撤,憑藉着城門樓的廢墟想要固守,這裡地勢很高,他們甚至可以看到遠處的光軍步兵正在重新做進攻準備,士兵們不顧一切大聲呼喊,想要同袍們快點到來,他們還在堅持。

106步兵營剛剛後退,潘正就迎頭趕了上來,當場解除了統制的指揮權,並要求部隊重新做好進攻準備。

接到高俊那邊的消息,潘正也意識到情形絕不像38步兵營報告的那麼樂觀,他急速作出部署,讓同樣具有戰鬥經驗的另外幾支步兵部隊向此方向挺進,但是麗澤門一帶本身就不是容易進攻的地方,這裡是中都西南角,城外地勢相對低窪泥濘,步兵提不起速度,而埋伏許久的蒙古軍隊又重新佈置了極強的防守兵力,步兵部隊未及靠近就被兇狠的箭雨所逼退。

在一陣陣的吶喊聲中,光軍打到了甕城下面,但是蒙古人不惜成本地扔下足夠數量的震天雷,逼迫光軍步兵再度後退,甚至有強勇的蒙古騎兵直接從城中出來,與光軍在城牆下交戰。

在城樓廢墟上的光軍步兵已經越發絕望,蒙古人吶喊着衝上剛剛被焚燒的城門樓,腳步濺起巨大的灰燼,一時間煙霧沖天,在其中搖晃的影影綽綽的光軍士兵被一個又一個的擊倒。

潘正連續組織了兩次進攻行動,但都未能到麗澤門城內,大家眼看着城門樓上的光軍士兵越來越少,被成片的擊倒,而在甕城內的情形更是地獄景象,殘餘的倖存者們躲進了原本蒙古人埋伏的藏兵洞裡面,利用這裡狹窄的洞口與蒙古人交鋒,而蒙古人剛剛犧牲了三十名戰友才把敵我雙方一塊炸翻,賣命的心思都輕了許多,誰也不願意衝進藏兵洞和強悍的光軍步兵肉搏,反正躲在藏兵洞裡的,不過十幾人而已,他們在門口點上火堆,準備用煙霧將這些人薰倒薰跑就好。

這也是第38步兵營僅剩的那些倖存者了。

第三章 撼不動的柱石(上)第七章 東真的遺產(上)第八章 尺素傳(下)第二十二章 覺醒的巨人(下)第一章 瘴雲滾滾(上)第二十四章 法?理?情(下)第十五章 孤懸敵後,危機四伏(上)第十二章 林一舟的石砲(下)第十九章 馮叔至豪取堅城,鹹得不青田喪命(上)第一章 山重水複(上)第一章 炮手就位(上)第二章 令人疑惑的情報(下)第三章 身後身前事莫猜(上)第十八章 期待着一個幸運 和一個衝擊(下)第五章 決(上)第六章 揭秘利國寨(下)第一章 混戰泰西(上)第五章 貓(上)第二十二章 戰(下)第十一章 雄州的屠殺(上)第十一章 紀念柳充國(上)第一章 北?南?亂第二十二章 黑旗漫卷太平在(下)第二章 說不出的話語(下)第十五章 勝利與復仇(上)尾聲第十六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下)第九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第十三章 李鎮撫攪亂盱眙縣(上)第二十三章 生活對正義沒有憐憫!(上)第六章 揭秘利國寨(下)第十三章 東風惡(上)第十九章 風起雲涌(上)第三章 雅俗共賞:元好問改良文藝(上)第六章 苦鬥岱宗(下)第七章 艱苦卓絕的守衛(上)第二十四章 吹不散的悲怮(下)第十六章 熬不過的非議(下)第二十四章 天地何所依(下)第四章 礪氣桃源鎮(下)第十九章 反對單純防禦,實施積極防禦(上)第二章 劉家渡突襲戰(下)尾聲第九章 人南渡(上)第八章 再動旌旗催陣鼓(下)第五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上)第五章 步兵進攻(上)尾聲第二十三章 消失的敵人(上)第十三章 妥協(上)第十六章 惠民司(下)第八章 說不明的想法(下)第五章 貨物(上)第二章 忽聞疊鼓一聲飛(下)第四章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騎兵(下)第五章 整軍經武:徐規的工作(上)第三章 臨安暗流 宿遷烽火(上)第七章 商業法令(上)第十七章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上)第十九章 武器(上)第十八章 段鍾(下)第五章 步兵進攻(上)第一章 殷有禎(上)第三章 獨騎能當百萬兵(上)第七章 血染邊關路(上)第十七章 愛是無法解釋的死結(上)金朝末期的關河爭奪戰第五章 河橋爭奪戰(上)第十一章 下臺階二將盟河北,上期貨高俊探江南(上)尾聲第八章 兩羣不速之客(下)第二十一章 錯轂短兵(上)第十三章 妥協(上)第二十二章 留守司(下)第二十一章 鄒乃濟(上)第二十二章 馬(下)第六章 犯錯(下)第七章 陰差陽錯(上)第三章 南宋的混亂(上)第二十一章 血情(上)第十五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上)第四章 衆將士灑淚別親,大本營圖畫中原(下)第九章 山東的抗蒙根據地爲什麼能夠存在(上)第五章 範紹光的火銃(上)第十三章 彙集四方猛銳(上)第二十一章 黑旗漫卷太平在(上)第二十二章 陳郎中的計策(下)第五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上)第二十三章 解圍梁山(上)尾聲第十章 全面穩中求進(下)第十九章 李銘(上)第十九章 以人民的名義(上)第九章 戰鼓鼕鼕(上)第二十四章 魯南根據地的最後一戰(下)尾聲尾聲第二章 炮手就位(下)第十四章 土地工作(下)第二章 詩人高唱而至(下)
第三章 撼不動的柱石(上)第七章 東真的遺產(上)第八章 尺素傳(下)第二十二章 覺醒的巨人(下)第一章 瘴雲滾滾(上)第二十四章 法?理?情(下)第十五章 孤懸敵後,危機四伏(上)第十二章 林一舟的石砲(下)第十九章 馮叔至豪取堅城,鹹得不青田喪命(上)第一章 山重水複(上)第一章 炮手就位(上)第二章 令人疑惑的情報(下)第三章 身後身前事莫猜(上)第十八章 期待着一個幸運 和一個衝擊(下)第五章 決(上)第六章 揭秘利國寨(下)第一章 混戰泰西(上)第五章 貓(上)第二十二章 戰(下)第十一章 雄州的屠殺(上)第十一章 紀念柳充國(上)第一章 北?南?亂第二十二章 黑旗漫卷太平在(下)第二章 說不出的話語(下)第十五章 勝利與復仇(上)尾聲第十六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下)第九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第十三章 李鎮撫攪亂盱眙縣(上)第二十三章 生活對正義沒有憐憫!(上)第六章 揭秘利國寨(下)第十三章 東風惡(上)第十九章 風起雲涌(上)第三章 雅俗共賞:元好問改良文藝(上)第六章 苦鬥岱宗(下)第七章 艱苦卓絕的守衛(上)第二十四章 吹不散的悲怮(下)第十六章 熬不過的非議(下)第二十四章 天地何所依(下)第四章 礪氣桃源鎮(下)第十九章 反對單純防禦,實施積極防禦(上)第二章 劉家渡突襲戰(下)尾聲第九章 人南渡(上)第八章 再動旌旗催陣鼓(下)第五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上)第五章 步兵進攻(上)尾聲第二十三章 消失的敵人(上)第十三章 妥協(上)第十六章 惠民司(下)第八章 說不明的想法(下)第五章 貨物(上)第二章 忽聞疊鼓一聲飛(下)第四章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騎兵(下)第五章 整軍經武:徐規的工作(上)第三章 臨安暗流 宿遷烽火(上)第七章 商業法令(上)第十七章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上)第十九章 武器(上)第十八章 段鍾(下)第五章 步兵進攻(上)第一章 殷有禎(上)第三章 獨騎能當百萬兵(上)第七章 血染邊關路(上)第十七章 愛是無法解釋的死結(上)金朝末期的關河爭奪戰第五章 河橋爭奪戰(上)第十一章 下臺階二將盟河北,上期貨高俊探江南(上)尾聲第八章 兩羣不速之客(下)第二十一章 錯轂短兵(上)第十三章 妥協(上)第二十二章 留守司(下)第二十一章 鄒乃濟(上)第二十二章 馬(下)第六章 犯錯(下)第七章 陰差陽錯(上)第三章 南宋的混亂(上)第二十一章 血情(上)第十五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上)第四章 衆將士灑淚別親,大本營圖畫中原(下)第九章 山東的抗蒙根據地爲什麼能夠存在(上)第五章 範紹光的火銃(上)第十三章 彙集四方猛銳(上)第二十一章 黑旗漫卷太平在(上)第二十二章 陳郎中的計策(下)第五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上)第二十三章 解圍梁山(上)尾聲第十章 全面穩中求進(下)第十九章 李銘(上)第十九章 以人民的名義(上)第九章 戰鼓鼕鼕(上)第二十四章 魯南根據地的最後一戰(下)尾聲尾聲第二章 炮手就位(下)第十四章 土地工作(下)第二章 詩人高唱而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