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北?南?亂(下)

高俊又向紇石烈志問及淮北的民政情況,提到這個,紇石烈志對張亮讚不絕口。

“你也知道我平生最恨大頭巾,但張先生確實出手不凡,把徐邳海三州的民政打理得井井有條,另外還能蓄養戰馬,放牧牛羊,使得民心安定。我本以爲淮北窮困之至,不能養兵,但是在張先生的調理之下,每月可供我萬石軍糧,我也不用爲軍兵的糧餉發愁了。”紇石烈志哈哈大笑:“要是沒有張先生,軍兵還要去搶百姓的糧食,我也只能去打南家的秋風了。”

“咱們既然是國家軍隊,就應該有餓死不擄掠的精神,我也得勸你一句,以後千萬不要輕易搶掠百姓,那樣會讓咱們民心盡失。”高俊忍不住勸導:“當年正是因爲國家不顧山東百姓的死活,甚至大興擴地之舉,以至於百姓轉眼間傾家蕩產,資產盡輸于軍,其人安得不怨!”

“當年擴地的時候,確實走了一些彎路,但是國家也進行了反思,怎麼能以這種理由就在關鍵時刻落井下石呢?”讓高俊有點意外的是,紇石烈志這次好像真的生氣了:“溫敦郎君,就算是有冤屈,但叛逆終究是叛逆,害得咱們將大部分力量投入山東,以至於中都淪陷,九廟蒙塵。他們既然反叛了,那咱們還何必爲他們想什麼大道理,尤其是彭義斌這種死性不改的頑固匪類,這種人要怎麼改變,只有死!你也要明白你的位置,你是打算替百姓說話,還是打算替朝廷說話?”

“朝廷和百姓本就應該一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能不察!”高俊的氣性也上來了——我兩萬多人馬抓在手裡了,怎麼還要說違心的話嗎?

紇石烈志沒想到高俊突然這麼反駁,一瞬間瞠目結舌,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自己好像沒錯,但怎麼對方說的這麼有道理。

但是畢竟是在皇帝身邊站過崗的人,紇石烈志迅速拋棄了胡思亂想,轉過頭來語重心長的對高俊說:“郎君,你可不要亂想,這話對我說就行了,千萬不要跟別人說。你也不必擔心,國家還是在向好走的,今上賢明,斷然不會讓我等寒心。”

“朝廷還有他自己的問題,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些問題解決不了,是不會安寧,也無法驅除外敵的。”

嚴肅的來說,高俊一點都不討厭紇石烈志,這個人非常好理解。他是個忠於金朝,忠於女真貴族利益的人,但是對於朝廷的亂象也有所知曉,並且感到不滿。他的出身還是鄉間小地主,世世代代爲皇帝當兵的人,而他本人也曾經當過皇帝的侍衛,見過朝堂上的大場面。他有自己的道德準則,蔑視文人,並且對平民的利益不屑一顧,但也豪爽講義氣,對有能力的人推心置腹。他經常魯莽衝動,在真實的歷史中,因此葬送了一支能征慣戰的軍馬,但是能與士卒同甘共苦。

雙方的對話不歡而散,但是紇石烈志還不至於因爲這件事而對高俊大加防備,沒過幾天,根據高俊的要求,淮北的牧場送來了400匹健壯的戰馬,以及同等數量的馱馬。

目前,高俊的牧業分爲軍隊的軍馬場和民用的典牧署,前者養馬五千多匹,而後者現如今也有兩千多匹馬,以及上萬頭牛羊,驢子、駱駝近千。

負責軍馬場的老頭叫蔑兀者,是阿里哲孛部人,但是和桑真並不同姓。據桑真所說,阿里哲孛部共有十個氏族,分別來自其中兩個氏族的四個家族是有資格成爲部落首領的,而桑真正處於其中,他本人又是全部落最英勇的勇士,自然是首領。

而這位滅武者則是部落裡面的長者,而且很精通放牧,他也是這個部落的智囊,由於年齡很大,不能再上征伐,所以他負責帶領不必上戰場的阿里哲孛人,爲高俊放牧牛馬。

而目前負責典牧署的是孛涅察爾,從南宋回來之後,他就留在淮北,轉而負責放牧牛羊——在經歷幾次戰亂之後,全山東的牛馬數量大幅度減少,因而高俊也要搞集中化的養殖,多路齊下,趕緊蓄養牛馬。

這兩個人的表態完全一致:今年對於畜牧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年,牛馬數量能否成規模就要看今年的了,如果因爲戰爭而提前召集牛馬的話,那麼會對根據地的戰馬選育和畜牧業造成嚴重影響,至少兩三年內是彌補不過來的。

“這個也不能動,那個也不能動,你們人人都說自己重要,現在根據地都這麼危險了,等到蒙古人殺過來,先把我砍了,然後再搶走你們的妻女,到時候你們就可以把馬牽出來,配上雕花的馬鞍和鑲金的轡頭,給鐵木真當坐騎了!”高俊令人意外的發了火。

兩個人苦着臉出去,何志也很快就得知了這一情況,趕緊去找高俊。

“高俊,你這是何必呢?牛馬養殖有自己的規律,人家就算心急,也沒有辦法給你變出成年的牛馬來。”

高俊用手揉了揉臉:“這件事情是我做的不對,回頭我會跟他們說的,唉,現在實在是心亂如麻。”

“你對蒙古人可能的進攻心裡沒有防備嗎?”

“說實話,確實沒有防備,在我看來,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的進攻應該是蒙古人的極限。你來看看這幾個文件,其中有一些研究你也參與了,當時咱們發動了那麼多分析,敵人在下半年根本不足以打一場大戰,就算是他們真的要幹,也一定會迅速激發其佔領區的矛盾,造成內部的嚴重不穩。可現如今敵軍的兵力已經壓到家門了,可是內部不穩呢,根本不存在!”

“爲什麼不讓子彈飛一會兒?”

第七章 翁城守衛(上)第二十三章 萬物萌(上)第十八章 民兵(下)第十五章 人情難做(上)第十五章 刀與銃(上)第十一章 宋軍之敗,彌遠之得(上)第十章 四方館(下)第六章 驚心嬀川道(下)第九章 巧用力叢氏奪睢陽,勢蓋天高俊再合議(上)第十八章 人生險阻艱難裡(下)第二十一章 心念忉忉(上)第二十四章 歸(下)第六章 犯錯(下)第十四章 百業興(下)第二十四章 天淨沙(下)第二十三章 上下同欲者勝!(上)第七章 間諜(上)第十章 全面穩中求進(下)第七章 說不出的想法(上)第十五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上)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四章 伏(下)第十七章 密謀(上)第十章 抹不去的污點(下)第九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上)第十四章 散(下)第十七章 勢不可擋的尖刀(上)第二十二章 以膳代兵高太尉(下)第二十三章 飛狐壩(上)第二章 炮火準備(下)尾聲第三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上)第六章 步兵進攻(,卡)第二十四章 懸崖勒馬也王爺(下)第十九章 耍雜技袁鏡變隊形,出奇跡太平夜踹營(上)第二十章 人情冷暖共高低(下)第二十章 馮叔至豪取堅城,鹹得不青田喪命(下)第十一章 麥田伏擊戰(上)第六章 不想負責的就無解(下)第十六章 蔓纏藤絆(下)第十三章 餌與誘(上)第二十三章 滄州的解放(上)第二章 欺騙(下)第一章 蔭下行夏啓牽情網,燈前對夏師彈箜篌(上)第十九章 凱歌雍雍(上)第五章 號角復,烽堠舉(上)第三章 臨安暗流 宿遷烽火(上)第十七章 愛是無法解釋的死結(上)第二十二章 山如是,海如是(下)第七章 艱苦卓絕的守衛(上)第二章 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下)第十四章 暗中人事忽推遷(下)第十二章 堅持(下)第九章 四邊擾(上)第十九章 上平西(上)尾聲第十五章 愛恨河坊街(上)第二章 通訊兵(下)第四章 路茫茫(下)第十七章 吐蕃的幫助(上)第五章 自杞的挽馬(上)第十七章 做好密州之戰的準備工作(上)第十二章 競速寶勝(下)第二章 紅襖起(下)第二十一章 錯轂短兵(上)第十二章 見(下)第四章 礪氣桃源鎮(下)第二十二章 血情(下)第十六章 金鞭溪突圍戰(下)第七章 商業法令(上)第二十二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下)第二十章 以人民的名義(下)第二十一章 驚爆真州城(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六章 外界形勢有利(下)第三章 金麥(上)第二章 說不出的話語(下)第十章 水火相勝 宋金交兵(下)第十二章 雪之進軍(下)第二十三章 吏員(上)第二十章 決勝胥浦橋(下)第一章 詩人高唱而至(上)第二十二章 逃避(下)第十二章 人(下)第三章 鮑員外的野望(上)第二章 混戰泰西(下)第十四章 黑鴉與花帽(下)第五章 大興府(上)第十八章 血雨腥風(下)第二十二章 錯轂短兵(下)第十九章 波濤誓,山石銘(上)第二十三章 諸神的黃昏(上)第二十三章 天地無路,忠義無法(上)第十章 暗流如潮涌(下)尾聲第一章 武學(上)第十九章 敵與友(上)第十七章 僧虔溯往事(上)第一章 定風波(上)第十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下)
第七章 翁城守衛(上)第二十三章 萬物萌(上)第十八章 民兵(下)第十五章 人情難做(上)第十五章 刀與銃(上)第十一章 宋軍之敗,彌遠之得(上)第十章 四方館(下)第六章 驚心嬀川道(下)第九章 巧用力叢氏奪睢陽,勢蓋天高俊再合議(上)第十八章 人生險阻艱難裡(下)第二十一章 心念忉忉(上)第二十四章 歸(下)第六章 犯錯(下)第十四章 百業興(下)第二十四章 天淨沙(下)第二十三章 上下同欲者勝!(上)第七章 間諜(上)第十章 全面穩中求進(下)第七章 說不出的想法(上)第十五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上)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四章 伏(下)第十七章 密謀(上)第十章 抹不去的污點(下)第九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上)第十四章 散(下)第十七章 勢不可擋的尖刀(上)第二十二章 以膳代兵高太尉(下)第二十三章 飛狐壩(上)第二章 炮火準備(下)尾聲第三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上)第六章 步兵進攻(,卡)第二十四章 懸崖勒馬也王爺(下)第十九章 耍雜技袁鏡變隊形,出奇跡太平夜踹營(上)第二十章 人情冷暖共高低(下)第二十章 馮叔至豪取堅城,鹹得不青田喪命(下)第十一章 麥田伏擊戰(上)第六章 不想負責的就無解(下)第十六章 蔓纏藤絆(下)第十三章 餌與誘(上)第二十三章 滄州的解放(上)第二章 欺騙(下)第一章 蔭下行夏啓牽情網,燈前對夏師彈箜篌(上)第十九章 凱歌雍雍(上)第五章 號角復,烽堠舉(上)第三章 臨安暗流 宿遷烽火(上)第十七章 愛是無法解釋的死結(上)第二十二章 山如是,海如是(下)第七章 艱苦卓絕的守衛(上)第二章 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下)第十四章 暗中人事忽推遷(下)第十二章 堅持(下)第九章 四邊擾(上)第十九章 上平西(上)尾聲第十五章 愛恨河坊街(上)第二章 通訊兵(下)第四章 路茫茫(下)第十七章 吐蕃的幫助(上)第五章 自杞的挽馬(上)第十七章 做好密州之戰的準備工作(上)第十二章 競速寶勝(下)第二章 紅襖起(下)第二十一章 錯轂短兵(上)第十二章 見(下)第四章 礪氣桃源鎮(下)第二十二章 血情(下)第十六章 金鞭溪突圍戰(下)第七章 商業法令(上)第二十二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下)第二十章 以人民的名義(下)第二十一章 驚爆真州城(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六章 外界形勢有利(下)第三章 金麥(上)第二章 說不出的話語(下)第十章 水火相勝 宋金交兵(下)第十二章 雪之進軍(下)第二十三章 吏員(上)第二十章 決勝胥浦橋(下)第一章 詩人高唱而至(上)第二十二章 逃避(下)第十二章 人(下)第三章 鮑員外的野望(上)第二章 混戰泰西(下)第十四章 黑鴉與花帽(下)第五章 大興府(上)第十八章 血雨腥風(下)第二十二章 錯轂短兵(下)第十九章 波濤誓,山石銘(上)第二十三章 諸神的黃昏(上)第二十三章 天地無路,忠義無法(上)第十章 暗流如潮涌(下)尾聲第一章 武學(上)第十九章 敵與友(上)第十七章 僧虔溯往事(上)第一章 定風波(上)第十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