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潘彥真的詢問(下)

高俊渾身都在顫抖,但片刻之後他就恢復了冷靜:“天下大事,豈是你我兩句話就能說明白的,倘若六軍、百司、萬姓確實傾心於我,我自然責無旁貸,可是眼下天下未定,我們連中都城都沒拿下,還說什麼天命攸歸?”

這句話就讓潘正放心了,他自然而然的理解成:等打下中都城,高俊就要正式給大家謀劃出路了。

高級將官們前段時間已經發展到了道路以目的階段,自五代以來,天子兵強馬壯者爲之,有刀槍便是個草頭王,誰還顧及那麼多?只有高俊築高牆,廣積糧,緩稱王,一力散步恩信,對朝廷虛以委蛇,等到實力暴增之後,一日雄起,天下豪傑紛紛歸附,這是終結亂世的英雄帝王之像。

現如今,高俊和朝廷已經基本上撕破臉,打下中都之後,就算高俊昏了頭,想當大金忠臣也當不得,那麼該何去何從,大家想想就能知道,不少師帥、統制已經在帳篷裡做起開國元勳的大夢了。

但是,這種問題是不能直接問,潘正作爲軍中第二人,挑起了向高俊發動衝鋒的重任,單刀直入,正面詢問,雖然沒有得到明確的答覆,但依舊有鼓舞人心的結果。

當兩個人從炮兵陣地上返回的時候,不少將領都用急切的目光看着潘正,他們相信這兩個人剛纔聊了那麼久,討論的一定不是炮兵的問題。

果不其然,潘正微笑着微微頷首,大家也都跟着心花怒放起來,一切都盡在不言中。

關於手下這些將領的串聯,高俊也是有些知道的,畢竟設在各軍中的長史,以及各位將軍自己的禆將可不是擺設,關於軍隊的大小輿情,高俊明白的七七八八。

到現在還不挑明立場,如果是換做亂世中的其他軍閥,各位將領大概早就失望的棄他而去了。但是,高俊手下之人大多起於寒微,一開始就是跟着高俊打天下的,彼此之間情誼牢固,還不至於因爲高俊現在都沒有僭號稱王就對其失望。從另一方面來講,高俊創立軍隊的一開始,就走向了與本時期所有軍隊都不同的道路,制度設計迥異,就算是手下的將領想要反叛,在其他各方勢力中也很難混得愜意,想當年師起叛變,曾是高俊手下最大規模的叛逃行動,也只不過是走了一人而已,沒過幾年,這位軍使還要帶着觀州人馬再來投奔他,一人出幾千人歸。

這是高俊緩稱王的底氣,直到現在高俊也決心先不越界,等到擊敗鐵木真掃蕩草原勢力之後再正式建國,與金朝正面交鋒。

先蒙古,再金朝,然後是南宋,以東南之財賦養西北之士馬,控制河西走廊和遼東內地,用這兩雙鐵的臂膀對草原實現合圍,徹底擊碎一切還能成形的草原遊牧勢力。再之後消滅掉本來就已經是傀儡的西夏,接着滅亡高麗和安南,再根據國力的情況考慮是否進入大理吐蕃和西域,重新溝通運河,振興華北平原,開發東北和雲南,藉助日本的金銀礦產完成國內的貨幣改革,進一步實現消費革命,這是高俊目前制定的戰略藍圖。

夏叔邗的計策確實有用,蒙古俘虜們大聲勸降確實對城頭上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但是當天就有人偷偷告密,說那些蒙古俘虜裡面有人喊的不是勸降的話語,反而是說光軍糧食已盡,要求城內的蒙古軍隊加強抵抗,不日間聖主的大軍就將歸來。還有人大喊說,高俊軍中已經風傳鐵木真提兵四十萬接近野狐嶺,要城內軍隊全力備戰。

“喊!都可以喊!”高俊根本不介意,大手一揮:“你們記下那些喊這些話的人,以後我再治他們的罪,那些喊話喊的好的俘虜,也可以酌情減刑乃至赦免,至於他們喊的那些東西,我們眼下不需解釋,哼,說鐵木真的四十萬大軍已到野狐嶺,等半個月後,那些蒙古人等來的不是鐵木真的大軍,而是我的大炮時,就該徹底絕望了!”

而晚上唱鄉情小曲的時候,高俊還頗有興趣的去聽,蒙古長調也是世界文化瑰寶之一,高俊對草原歌曲也是頗有些欣賞的。但是,一聽之下大失所望,這年頭根本沒有長調短調,蒙古人唱的歌曲也實在是嘔啞嘲哳。

“藝術還是需要鍛鍊的呀,目前樂曲已經開始有些落後了,民間也很少能欣賞到音樂,以後要培養些人才,而且還要研究樂理知識。”高俊忍不住這麼想,突然間似乎是靈機一動,招手叫軍中通蒙古語的人過來,他要記錄一首歌。

蒙古鄉曲的聲音略微停了一陣,然後是一種不成熟的連綿的歌聲,《鴻雁》舒緩的旋律持續了很久,士兵們都被感動了,高俊聽着數百人一起清聲齊唱,也一時間陷入恍惚之中,記憶飄到很遠的地方。

“高大哥?”突然,一個怯生生的女聲驚醒了高俊,他回頭一看,小冷不知何時已經出現在他身後,營地裡數以千百計的軍兵紛紛離開帳篷,雖然不符合軍規,但是從軍使到士兵都沒有任何話講,他們沉默的圍坐在帳篷四周,聽着這些蒙古俘虜的哀唱,甚至已經有學的快的開始跟唱。

“這首歌,大概有十年未曾聽到了。”小冷微微搖搖頭,眼眶有些發紅,很明顯想到了十年前的事情。

高俊遲疑了片刻,許多回憶涌上心頭,確實,十年前,剛剛穿越的第二天,他們就是在中都西北的西京路小坦舌堡那裡,向當時正在押運軍資的車伕們唱了這首歌,換取了穿越後第一頓飽飯的食物。

自然也想起了很多人,完顏宣、青袖、唐括合達、術甲通、蒲察阿虎、白六、程審年等等。過往的一切此刻一時都涌上來,無比新鮮的浮現在高俊的腦海。

他站了起來,快步走到小冷麪前,朗聲對她說

“大概是想起咱們初次相見的地方了吧,離這裡並不遠,往西北走上百餘里路就到了。就在那裡,我們相遇的時候,中華民族也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驗,那個時候我們雖然還不夠理解,但之後十年的一切苦難都與此相關。”

高俊面向士兵們大聲呼喊:“不過很快我們就要對這種考驗做出迴應了,等攻克了中都,咱們立刻北上,在那裡等待着鐵木真和他從西方帶來的那羣妖魔鬼怪,就在那裡,就在野狐嶺,在開始的地方埋葬他一切的野心!”

第十六章 應將性命逐輕車(下)第十四章 成敗轉眼判若雲泥(下)第七章 風蕭蕭(上)第九章 鬱悶的軍使(上)第二十四章 告別所有舊的想法 別害怕 不像話(下)第十八章 洺州的反擊(下)第二十二章 廣開言路:治國不靠奴才!(下)第十九章 決勝胥浦橋(上)第二章 通訊兵(下)第一章 山重水複(上)第八章 東真的遺產(下)尾聲第三章 白刃紛紛(上)第二章 桃花盡日隨流水(下)第二十三章 生活對正義沒有憐憫!(上)第十九章 梁山鏖戰(上)第二章 北?南?亂(下)第十一章 見(上)第八章 血染邊關路(下)第十三章 百業興(上)第二章 炮手就位(下)第八章 血鐵(下)第十七章 進與守(上)第十九章 狼(上)第十四章 百業興(下)第八章 蒙漢分明:蒙古人的觀念(下)第二十三章 天地何所依(上)第十二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態度(下)第十二章 麥田伏擊戰(下)第三章 遲疑(上)第十二章 千鈞一髮的行動(下)第十一章 中戰整頓(上)第八章 警巡院(下)第十七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上)第十九章 霸州的阻滯(上)第二十章 以人民的名義(下)第十九章 人情冷暖共高低(上)第五章 太平軍河北誓師,大救星辯說神人(上)第七章 牛(上)第三章 狗(上)第五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上)第十七章 人生險阻艱難裡(上)第二十三章 天地何所依(上)第二章 一片山河好氣象(下)第九章 進退兩難的處境(上)第六章 犯錯(下)第十二章 奮進的義軍(下)第四章 伏(下)第八章 商業法令(下)第六章 決(下)第十四章 三縣合討賊(下)第八章 邢州的首戰(下)第十八章 時全出現(下)第二章 孔元政的決心(下)第二十四章 魯南根據地的最後一戰(下)第二十二章 燒不盡的野火(下)第十四章 黑鴉與花帽(下)第十七章 濱州混戰(上)第一章 定風波(上)第六章 彩票法令(下)第二十二章 順與叛(下)第四章 獨騎能當百萬兵(下)第三章 事與願(上)第二十二章 燒不盡的野火(下)第八章 軍隊(下)第十九章 西夏的新生(上)第一章 幸運與善良無關(上)第二十四章 諸神的黃昏(下)第十八章 密謀(下)第二十二章 軍語法令(下)第十章 支援前突(下)第六章 太平軍河北誓師,大救星辯說神人(下)前言第十九章 武器(上)第一章 山重水複(上)尾聲第十三章 火燒臨安城(上)第十八章 血雨腥風(下)第五章 和議成(上)第二十二章 驚爆真州城(下)第十九章 鹽糧事發,高畢相競(上)第二十章 李銘(下)第一章 劉家渡突襲戰(上)第十五章 豬(上)第二十四章 滄州的解放(下)第十六章 高舉正義之劍(下)第十六章 亂紛紛(下)第十九章 武器(上)第二十四章 戰爭與和平(下)第三章 白刃紛紛(上)第十三章 彙集四方猛銳(上)第十二章 鄭昭先兩覲見聖主(下)第二十一章 鄒乃濟(上)第十五章 震驚的知府(上)第二十三章 吹不散的悲怮(上)第二十一章 黑旗漫卷太平在(上)第十八章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下)第十五章 高舉正義之劍(上)第二十章 決勝胥浦橋(下)第十三章 身體力行:宣傳之道(上)
第十六章 應將性命逐輕車(下)第十四章 成敗轉眼判若雲泥(下)第七章 風蕭蕭(上)第九章 鬱悶的軍使(上)第二十四章 告別所有舊的想法 別害怕 不像話(下)第十八章 洺州的反擊(下)第二十二章 廣開言路:治國不靠奴才!(下)第十九章 決勝胥浦橋(上)第二章 通訊兵(下)第一章 山重水複(上)第八章 東真的遺產(下)尾聲第三章 白刃紛紛(上)第二章 桃花盡日隨流水(下)第二十三章 生活對正義沒有憐憫!(上)第十九章 梁山鏖戰(上)第二章 北?南?亂(下)第十一章 見(上)第八章 血染邊關路(下)第十三章 百業興(上)第二章 炮手就位(下)第八章 血鐵(下)第十七章 進與守(上)第十九章 狼(上)第十四章 百業興(下)第八章 蒙漢分明:蒙古人的觀念(下)第二十三章 天地何所依(上)第十二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態度(下)第十二章 麥田伏擊戰(下)第三章 遲疑(上)第十二章 千鈞一髮的行動(下)第十一章 中戰整頓(上)第八章 警巡院(下)第十七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上)第十九章 霸州的阻滯(上)第二十章 以人民的名義(下)第十九章 人情冷暖共高低(上)第五章 太平軍河北誓師,大救星辯說神人(上)第七章 牛(上)第三章 狗(上)第五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上)第十七章 人生險阻艱難裡(上)第二十三章 天地何所依(上)第二章 一片山河好氣象(下)第九章 進退兩難的處境(上)第六章 犯錯(下)第十二章 奮進的義軍(下)第四章 伏(下)第八章 商業法令(下)第六章 決(下)第十四章 三縣合討賊(下)第八章 邢州的首戰(下)第十八章 時全出現(下)第二章 孔元政的決心(下)第二十四章 魯南根據地的最後一戰(下)第二十二章 燒不盡的野火(下)第十四章 黑鴉與花帽(下)第十七章 濱州混戰(上)第一章 定風波(上)第六章 彩票法令(下)第二十二章 順與叛(下)第四章 獨騎能當百萬兵(下)第三章 事與願(上)第二十二章 燒不盡的野火(下)第八章 軍隊(下)第十九章 西夏的新生(上)第一章 幸運與善良無關(上)第二十四章 諸神的黃昏(下)第十八章 密謀(下)第二十二章 軍語法令(下)第十章 支援前突(下)第六章 太平軍河北誓師,大救星辯說神人(下)前言第十九章 武器(上)第一章 山重水複(上)尾聲第十三章 火燒臨安城(上)第十八章 血雨腥風(下)第五章 和議成(上)第二十二章 驚爆真州城(下)第十九章 鹽糧事發,高畢相競(上)第二十章 李銘(下)第一章 劉家渡突襲戰(上)第十五章 豬(上)第二十四章 滄州的解放(下)第十六章 高舉正義之劍(下)第十六章 亂紛紛(下)第十九章 武器(上)第二十四章 戰爭與和平(下)第三章 白刃紛紛(上)第十三章 彙集四方猛銳(上)第十二章 鄭昭先兩覲見聖主(下)第二十一章 鄒乃濟(上)第十五章 震驚的知府(上)第二十三章 吹不散的悲怮(上)第二十一章 黑旗漫卷太平在(上)第十八章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下)第十五章 高舉正義之劍(上)第二十章 決勝胥浦橋(下)第十三章 身體力行:宣傳之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