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節鎮(下)

關於陳秉彝曾經投降這件事,只有當時跟隨他的幾十名殘兵知道,在木華黎敗退的時候,關押在後軍的太平軍殘兵們趁機發難,奪取蒙古兵的武器,四處殺人放火,然後趁機突圍。

在敵軍敗退的洪流當中,這支小隊伍迎風破浪,彷彿中流砥柱一般迅速的與大部隊匯合了,他們的行動大大的干擾了蒙古人重新集結,因而立下了戰功。

考慮到陳秉彝是爲了傷兵和殘餘兄弟們的利益才選擇投降,而且能夠及時帶領軍兵發動反擊,因而高俊作出決定,在內部將這件事定義爲詐降,對陳秉彝輕輕放過,而這件事情,不宣傳,不提倡,不隱瞞,不解釋。

可是現如今,卻有人將這件事偷偷傳開,這是高俊所始料不及的事情,也一下子束手無策。

陳秉彝和其他軍將完全不一樣,從骨子裡就是文人,也沒有獲得士兵們的崇敬,所以軍兵們很容易的就同意了這則流言,反正事實上,他們的直覺也很正確。

經歷過那場生死突圍的人當然知道陳秉彝並非是貪生怕死。但是他們營有數百人沒有參加那場保衛戰,當時正在其他堡壘戰鬥,因而對陳炳儀當時的處境毫無瞭解,而補充進來的新兵更是人云亦云。甚至有人說,陳秉彝早就背叛了,他是蒙古人派來的間諜,不然的話,僅僅六七十人,如何能從千軍萬馬當中穿行而出?

而軍報當然也批駁了這種說法,當何志也從交通返回的時候,就聽到了北院高俊辦公室裡面的怒斥之聲,高俊向來對韓武平這個滿負國仇家恨的河北硬漢高看一眼,但是這次卻把他叫到辦公室裡臭罵一頓。

“我讓你組織軍報解釋這件事情,是要把來龍去脈說清,至於陳秉彝是怎麼率領少量軍馬從敵軍當中突圍的?認認真真的解釋清楚就好,咱們太平軍歷史上有過好幾次這樣的行動,難道軍兵們會不懂嗎?”

“你倒好,給我編出來一個什麼‘太平軍戰鬥學’,說什麼因爲他是軍人,所以他做得到,你說說你扯的這是什麼蛋!”

何志也在外面聽的不由得一笑,事實上,他對韓武平軍報上的內容並不太失望。儘管從兩個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種宣傳空有力量卻沒有說服力。本來就支持這種觀點的人,讀起來會覺得過癮,而本來就不支持這種觀點的人則越讀越生氣。

但是和根據地的邸報相比,至少軍報已經有了大衆報紙的雛形,相比而言,坻報更像是政府公告、訓示及根據地大商人廣告集錦。

但無論如何,這件事在短期內造成了嚴重影響,高俊也只能採用冷處理的辦法。

不過這也讓高俊反思了一下,也許自己急於讓軍隊中的純文職幹部擔任主將過渡激進,這樣趕鴨子上架下去,軍隊遲早還會鬧出這種事情來。

在這個時候,考慮到鎮撫膠東的“登州經驗”,高俊感覺到,也許是時候將部分軍隊主將分到各地了。讓他們鎮守一方,統率民兵和少量機動部隊,然後將軍隊內的純文職幹部調到這種崗位上來,鍛鍊他們的能力。

而這項制度也有現實的需求,高俊建立了廣泛的民兵,但是卻缺少人組織和訓練他們,眼下控制的疆域也越來越大,僅靠兩萬人的野戰軍,不能顧及各處,必須建立新的專業的治安軍隊。王澮就已經提出了這方面的意見,主張恢復金代的節度使。

一談起節度使,高俊首先想到的還是唐朝末期的藩鎮。一般而言,一個節度使往往管理數州乃至十數州,而這些州郡財賦全部由節度使所掌控,官吏由節度使任免,自然當地丁壯也要集中組編軍隊。

藝祖趙匡胤建立大宋之後,通過一系列手段來消除地方隱患,其中就包括收支郡,將各州與節鎮之間的關係綁開,全部的州首先都對中央負責。

至此,節度使權威大跌,只能在本州之內行政,從此再無隱患。

然而宋朝的權收的又略微狠了一些,以至於地方疲弱,金朝建立之後,一方面是出於對唐朝的模仿和追憶,另一方面是在現實中平衡唐宋兩個王朝做法的利弊,重新恢復了節度使制度。

金朝在全國同樣設立了數十個節度使,而每個節度使下面也有數個支郡。但是節度使和各州刺史各自只能治理本州的民政財政,統一對中央負責,只不過各州每年也依照規定給節度使州一部分錢,讓節度使養一支兵馬,負責這幾個州的治安穩定。

節度使重新掌握了兵馬,並且獲得了其他各州的財政轉移,但這筆錢不是很多,不能讓他繼續割據的本錢。與此同時,他也不能任免各支郡的官吏,也不能干涉其民政,這項制度幾經更改,甚至在明清的府制當中也能看到一點影子。

高俊的改革方案也是如此,將眼下控制區的十九個州劃分爲六個節鎮的轄區,分別是青州鎮海軍,齊州興德軍,登州定海軍,魯州天平軍,兗州泰寧軍,德州平原軍。

各鎮都設立一名節度使,這名節度使兼任本州刺史,管理本州的民政,同時要統籌本節鎮轄區所有州的軍政,作爲支持,轄區內其他各州每年也要向節度州支援一筆錢。

民兵依舊由各州自行管理,並且由中央負責,但是就像民兵上番成爲正軍一樣,每年也要從民兵中抽取一些人,作爲各州的機動兵力,而這支機動兵力完全由節度州所統籌。

按照高俊和何志也兩人的設想和平時期,一個節度州所能管轄的這種機動兵力應該在1000人左右,眼下正值戰時,將每個節度州的兵力定爲3000人。

但由於這些兵力基本上都留在各自的防區之內,所消耗的錢糧要少很多,就目前而言,他們使用的武器也多是野戰軍淘汰或者繳獲來的。

定下的六鎮節度使分別是:齊州興德軍節度使趙汝凡、登州定海軍節度使燕寧、魯州天平軍節度使陳賡、兗州泰寧軍節度使房皞、青州鎮海軍節度使師安國、德州情形最爲危急,節度使由馮達兼任。

第三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上)第一章 炮手就位(上)第十章 符金刀的標槍(下)第二十章 鹽糧事發,高畢相競(下)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六章 震驚的知府(下)第十一章 新春樂(上)第二十二章 住房(下)第十五章 同甘苦,共生死(上)第二十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下)第五章 來之不易的勝利(上)第四章 金麥(下)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一章 北?南?亂第五章 不想負責的就無解(上)第二十一章 覺醒的巨人(上)尾聲第十一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上)第八章 朝朝馬策與刀環(下)第十四章 橫刀立馬英雄膽(下)尾聲第二十三章 吏員(上)第十六章 馮叔至強打真定,新騎兵妙破蒙古(下)尾聲第十一章 按部就班(上)第十九章 霸州的阻滯(上)第十章 牛馬(下)第十九章 匯(上)第十八章 愛是無法解釋的死結(下)第六章 血銀(下)第二十三章 吹不散的悲怮(上)第二十四章 吏員(下)第十二章 新?訊?文(下)第二十四章 降霹靂高俊申天罰,上和書嚴實求苟且(下)第十六章 惠民司(下)第九章 史彌遠弄權政事堂(上)第八章 血戰小清口(下)第九章 巧用力叢氏奪睢陽,勢蓋天高俊再合議(上)第二十二章 文資與武職(下)第十五章 商船(上)第四章 賈濟川提調忠義軍(下)第五章 一日之差,百年之愧(上)第五章 和議成(上)第五章 溫迪罕僧虔(上)第十二章 不管淚水多鹹 有一天我會告別從前(下)第四章 伏(下)第十五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上)第二十二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下)第九章 燕(上)第四章 賈濟川提調忠義軍(下)第四章 臨安暗流 宿遷烽火(下)第十二章 也王爺掘地三尺,真定府毀家輸軍(下)第七章 東真的遺產(上)第二十四章 吏員(下)第十六章 苦?甜?怨(下)第二十二章 聚賢賓(下)尾聲第十二章 宣徽院(下)第二十一章 陳郎中的計策(上)第二十一章 獻州的收復(上)第八章 說不明的想法(下)第四章 撼不動的柱石(下)第七章 顧留鎮保衛戰(上)第六章 貨物(下)第十五章 一堆蒼煙收不起(上)第二十章 溏濼磐石馮叔至(下)第十八章 冒險與危情(下)第十章 飛針走線(下)第三章 狗(上)第十四章 合撒兒的態度(下)第十九章 敵與友(上)第三章 身後身前事莫猜(上)第十三章 方向調整(上)第二十四章 天淨沙(下)第十五章 震驚的知府(上)第九章 月朗朗(上)第八章 撤退與堅持(下)第八章 鑄爐(下)第八章 警巡院(下)第二十四章 步兵(下)第十六章 熬不過的非議(下)第九章 人南渡(上)第十九章 國子監(上)第十四章 再會的同鄉(下)第十二章 宋軍之敗,彌遠之得(下)第十章 金光殊途:敗軍會講大實話(下)第十二章 嘆聲聲(下)第十四章 在寬大機動中大量消滅敵人(下)第二十一章 陳郎中的計策(上)第十五章 同甘苦,共生死(上)第十七章 期待着一個幸運 和一個衝擊(上)第二十三章 史無前例的對決(上)第十一章 狂風過去孤梟啼(上)第二十一章 覺醒的巨人(上)第十二章 紀念柳充國(下)第六章 一日之差 百年之愧(下)第十五章 叱吒灤河張實濟(上)第四章 臨安暗流 宿遷烽火(下)第一章 忽聞疊鼓一聲飛(上)第七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軍(上)
第三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上)第一章 炮手就位(上)第十章 符金刀的標槍(下)第二十章 鹽糧事發,高畢相競(下)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六章 震驚的知府(下)第十一章 新春樂(上)第二十二章 住房(下)第十五章 同甘苦,共生死(上)第二十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下)第五章 來之不易的勝利(上)第四章 金麥(下)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一章 北?南?亂第五章 不想負責的就無解(上)第二十一章 覺醒的巨人(上)尾聲第十一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上)第八章 朝朝馬策與刀環(下)第十四章 橫刀立馬英雄膽(下)尾聲第二十三章 吏員(上)第十六章 馮叔至強打真定,新騎兵妙破蒙古(下)尾聲第十一章 按部就班(上)第十九章 霸州的阻滯(上)第十章 牛馬(下)第十九章 匯(上)第十八章 愛是無法解釋的死結(下)第六章 血銀(下)第二十三章 吹不散的悲怮(上)第二十四章 吏員(下)第十二章 新?訊?文(下)第二十四章 降霹靂高俊申天罰,上和書嚴實求苟且(下)第十六章 惠民司(下)第九章 史彌遠弄權政事堂(上)第八章 血戰小清口(下)第九章 巧用力叢氏奪睢陽,勢蓋天高俊再合議(上)第二十二章 文資與武職(下)第十五章 商船(上)第四章 賈濟川提調忠義軍(下)第五章 一日之差,百年之愧(上)第五章 和議成(上)第五章 溫迪罕僧虔(上)第十二章 不管淚水多鹹 有一天我會告別從前(下)第四章 伏(下)第十五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上)第二十二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下)第九章 燕(上)第四章 賈濟川提調忠義軍(下)第四章 臨安暗流 宿遷烽火(下)第十二章 也王爺掘地三尺,真定府毀家輸軍(下)第七章 東真的遺產(上)第二十四章 吏員(下)第十六章 苦?甜?怨(下)第二十二章 聚賢賓(下)尾聲第十二章 宣徽院(下)第二十一章 陳郎中的計策(上)第二十一章 獻州的收復(上)第八章 說不明的想法(下)第四章 撼不動的柱石(下)第七章 顧留鎮保衛戰(上)第六章 貨物(下)第十五章 一堆蒼煙收不起(上)第二十章 溏濼磐石馮叔至(下)第十八章 冒險與危情(下)第十章 飛針走線(下)第三章 狗(上)第十四章 合撒兒的態度(下)第十九章 敵與友(上)第三章 身後身前事莫猜(上)第十三章 方向調整(上)第二十四章 天淨沙(下)第十五章 震驚的知府(上)第九章 月朗朗(上)第八章 撤退與堅持(下)第八章 鑄爐(下)第八章 警巡院(下)第二十四章 步兵(下)第十六章 熬不過的非議(下)第九章 人南渡(上)第十九章 國子監(上)第十四章 再會的同鄉(下)第十二章 宋軍之敗,彌遠之得(下)第十章 金光殊途:敗軍會講大實話(下)第十二章 嘆聲聲(下)第十四章 在寬大機動中大量消滅敵人(下)第二十一章 陳郎中的計策(上)第十五章 同甘苦,共生死(上)第十七章 期待着一個幸運 和一個衝擊(上)第二十三章 史無前例的對決(上)第十一章 狂風過去孤梟啼(上)第二十一章 覺醒的巨人(上)第十二章 紀念柳充國(下)第六章 一日之差 百年之愧(下)第十五章 叱吒灤河張實濟(上)第四章 臨安暗流 宿遷烽火(下)第一章 忽聞疊鼓一聲飛(上)第七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