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獻州的收復(上)

井陘關畢竟是天下險要之地,想要在這裡贏得勝利只需要勇氣,而在更靠東的霸州,趙永想要完成送糧的任務,需要的卻是智慧與毅力。

夜半時分船隊出發了,趙勇親自在船頭上掛上一個小小的燈籠,這是全部團隊的引航燈。

趙永的計劃很簡單,自己帶領少量船工駕駛大船向西行進,引誘蒙古人襲擊追趕,趁着這個空當,後方的船隊立即停泊靠岸,擔夫將糧食背入城內。

根據他的估計,這一次最多可以給城內提供兩千擔糧食,滿打滿算也只夠全城人吃四天,但是這四天足以決定勝敗。

只不過,執行這樣的任務。趙永和他的船隊近乎於赴死,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

靠近霸州的時候,船槳划水的聲音驚醒了營帳中的蒙古士兵,很快,一簇火把打了起來,照出了船隊幽暗的輪廓,然後就是一連串的蒙古語的呼喊,整個營地沸騰起來,第一支羽箭呼嘯着落在了船板上。

也古趕到的時候,河岸邊營地中的蒙古士兵都醒來了,他們朝着船上的敵軍放箭,但是由於船板的阻攔,殺傷效果不佳,這些船又大又慢,吃水很深。

“他們是送糧食的嗎?爲什麼要送糧食?”也古有些心煩意亂,既然董俊敢造反,霸州城內一定有不少糧草,那爲什麼會有人送糧來?難道那裡面不是糧食嗎?這是怎麼回事?爲什麼來的是糧草而不是援軍?

看着紛紛落去的箭雨,也古突然想起了八年前,運河河畔那個最寒冷的冬天,高俊和他的軍隊是怎麼一步步騰挪反轉,千里回師,將數十萬百姓護送至山東的。

就在他恍惚分神的片刻。一聲巨大的爆炸讓他徹底驚醒,隨即,漢軍士兵們狂喊着向後逃跑,並且大喊着也古聽不懂的三個字。

震天雷,是整個13世紀火藥科技運用於戰爭的最主要武器,一般是用瓦罐或者鐵罐承載火藥,點燃引線後擲出,利用炸開後的彈片殺傷,可以說是早期手榴彈的樣式。

這類武器非常笨重,難以操作,也不好掌握引線的長短,後來逐漸向大型化發展。到明代的時候,九邊長城還有大量的石制火藥武器運用這一原理,但是這些東西給蒙古人帶來的殺傷微乎其微,甚至不能和他們的祖先相比。至少在開封城下,震天雷確實給了蒙古人以極大殺傷和心理震撼,而早在二十年前,襄陽城內的宋軍,就已經經受過金軍的震天雷洗禮了。

金朝中後期,這類軍中的火藥武器甚至已經廣泛深入民間,河東一帶的獵人們也喜歡用此獵殺動物,入山樵採時往往也會帶一兩個用於驅散猛獸。

眼下,趙永所使用的就是河北民衆自發製作的,用陶瓷做外殼,威力效果還好,對於輕甲步兵來說是一種災難,但是不如根據地的鐵製版威力強大。

夜晚從牀上爬起來的蒙古軍隊毫無防備,甚至很多人未穿重甲,被震天雷這麼一炸,一個個都成了血葫蘆。

趁着這個機會,整支船隊加開速度,似乎要從岸邊甩脫蒙古人,但是反應過來的蒙古軍隊嚎叫着跟上了船隊,他們也看出來了,這船內裝的是糧食!

也古命令騎兵追擊,繼續用火箭傳射,前方有不少淺灘,可以想辦法阻止敵軍船隊,無論這次敵軍來援助糧草是何目的,飢餓的蒙古軍隊絕不能放過這支運滿了糧食的船。

船隊終於遭遇淺灘,前船擱淺,水手們放棄了這艘船,輕巧的躍到後面的船上,整支船隊後隊變前隊,似乎又要向東開回。

但他們沒有機會了,河流兩岸都出現了蒙古軍隊,甚至長長的鐵索也攔了下來。在附近的淺灘處,甚至有更勇敢的蒙古士兵驅趕馬匹進入水中,近距離的靠近船隻。

尤其是那艘擱淺的船更是被大家垂涎,只不過最先登上船隻的人卻驚叫起來,這船中裝載的不是糧食,而是沙土。

在後面的也古吃了一驚,趕緊回霸州城下去看,騎兵們一路狂奔,返回城下的時候,剛好趕上最後一名挑夫挑着最後一擔糧米氣喘吁吁的跑進了門內。

利用河岸邊蒙古人被支開的不到四十分鐘的時間內,光軍向城內輸送了足夠的糧食。

對於也古來說,這意味着三件事:

第一,城內有了補充也有了士氣,蒙古人很難直接破城了;第二,城內原本糧食缺乏,判斷有誤,就算攻下霸州,也無法彌補蒙古人過去一段時間頓兵於此的糧食消耗,更無法支撐他們繼續南下;第三,他又一次的被敵人耍的團團轉。

無論出於哪一條理由,也古都沒有放過引誘他出擊的船隊的道理,在統帥憤怒的命令下,蒙古人向這支船隊傾瀉怒火,一艘艘船隻燃燒,水手們血灑易水。

在最後的時刻,趙永返回了船艙,由於破損,整隻船隻開始傾覆,在一陣天旋地轉之後,趙永雖然被倒下的櫃子砸傷了腿,但是,卻暫時活了下來。

然而也只能是暫時,趙永和另外十幾名士兵被困在船艙裡,而整艘船已經傾覆,他們必須穿過水下才能想辦法游出去,但外面的河岸上都是蒙古人。

大家擠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裡,知道最後的時刻已經到了。

另一個知道自己最後時刻已經到了的是劉方,他驚訝的發覺小慧已經不聽自己說話了,整個人昏昏沉沉的,額頭燙的很。

十幾天辛苦至極,又總是在地下蜷着身子,她已經生病了。

可這裡是只能容身的地道,劉方沒有任何辦法,只能想辦法拖着小慧往前,村內的蒙古軍隊正在逐漸的減少,士兵們紛紛趕赴前線,只剩下六七個人留守了。

劉方氣喘吁吁,感覺渾身上下都發軟,他知道自己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好幾天沒吃東西了,身子虛的很,一陣又一陣的迷糊冒冷汗。

突然,他摸到一個又小又冷的東西,似乎是一隻小蹄子,仔細一抓,劉方心裡頓時燃出了希望之火,這是老鄉轉移時丟下的小豬。

劉方愣了一下,彷彿在做很艱難的考慮,然後他把這塊肉塞到嘴裡用力嚼爛,用手把住了小慧的下巴。

小慧還在昏迷當中,直接把肉吐了出來。

第十二章 掙不脫的束縛(下)第二十四章 王克儉(下)第十六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下)第二十章 武器(下)尾聲第四章 商業(下)第十三章 誓?隱?網(上)第十章 勾腸債務(下)第十六章 叱吒灤河張實濟(下)第十四章 邢州的結局(下)第十一章 持續改善民生(上)第八章 甕城守衛(下)第二十二章 踏營寨高俊破敵寇,扮友軍左軍賺城門(下)第八章 前線吃緊,後方緊吃(下)第二十三章 後與前(上)尾聲尾聲第六章 東頭村(下)第九章 暗流如潮涌(上)第十七章 僧虔溯往事(上)第八章 邢州的首戰(下)第六章 工廠(下)第二十二章 驚爆真州城(下)第十五章 日月昏昏(上)第十一章 嘆聲聲(上)第三章 遲疑(上)第十二章 血稅(下)第三章 延伸殺傷(上)尾聲第七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軍(上)第二十章 元好問的任務(下)第九章 鎬如雲,鍬如雨(上)第一章 瘴雲滾滾(上)第十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下)第二十三章 趙公旭牽引滔天計(上)第十六章 崩潰(下)第二十四章 後與前(下)第十二章 共赴勝利(下)第十章 掙扎(下)第十八章 教育法令(下)第十四章 高牆深壘(下)第六章 辛勞的家主(下)第十四章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下)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四章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騎兵(下)第五章 溫迪罕僧虔(上)第二十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下)第十七章 做好密州之戰的準備工作(上)第七章 陰差陽錯(上)第五章 事重重(上)第五章 白銀(上)第十八章 血雨腥風(下)第十五章 應將性命逐輕車(上)第四章 調五味諸將論敵策,布七路馮達調軍兵(下)第十八章 烽火揚州路(下)第四章 事與願(下)第二章 孔元政的決心(下)第七章 尺素傳(上)第二十三章 東遼的終結(上)第十四章 于闐的遺民(下)尾聲第二十四章 虛景實情(下)第四章 延伸殺傷(下)第六章 貓(下)第二十章 縱馬嶺(下)第四章 困難重重的進攻(下)尾聲尾聲第十三章 高牆深壘(上)第五章 揭秘利國寨(上)第十章 鎬如雲,鍬如雨(下)第六章 血戰房山兩元帥(下)第二章 交兵黃河岸(下)第十四章 學校(下)尾聲第三章 不知何處吹蘆管(上)第六章 東頭村(下)第十一章 共赴勝利(上)第十章 抹不去的污點(下)第七章 鑄爐(上)第十二章 嘆聲聲(下)第十五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上)第五章 自杞的挽馬(上)第二十二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下)第十四章 血案(下)第十二章 掙不脫的束縛(下)第二十章 血策(下)第九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第九章 血酬(上)第八章 李敬齋的數學(下)第九章 鎬如雲,鍬如雨(上)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十九章 俘虜法令(上)第十九章 反對單純防禦,實施積極防禦(上)第二十三章 萬物萌(上)第十五章 孤懸敵後,危機四伏(上)第三章 厲兵秣馬(上)第四章 不知何處吹蘆管(下)第十九章 梁山鏖戰(上)第十四章 血案(下)
第十二章 掙不脫的束縛(下)第二十四章 王克儉(下)第十六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下)第二十章 武器(下)尾聲第四章 商業(下)第十三章 誓?隱?網(上)第十章 勾腸債務(下)第十六章 叱吒灤河張實濟(下)第十四章 邢州的結局(下)第十一章 持續改善民生(上)第八章 甕城守衛(下)第二十二章 踏營寨高俊破敵寇,扮友軍左軍賺城門(下)第八章 前線吃緊,後方緊吃(下)第二十三章 後與前(上)尾聲尾聲第六章 東頭村(下)第九章 暗流如潮涌(上)第十七章 僧虔溯往事(上)第八章 邢州的首戰(下)第六章 工廠(下)第二十二章 驚爆真州城(下)第十五章 日月昏昏(上)第十一章 嘆聲聲(上)第三章 遲疑(上)第十二章 血稅(下)第三章 延伸殺傷(上)尾聲第七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軍(上)第二十章 元好問的任務(下)第九章 鎬如雲,鍬如雨(上)第一章 瘴雲滾滾(上)第十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下)第二十三章 趙公旭牽引滔天計(上)第十六章 崩潰(下)第二十四章 後與前(下)第十二章 共赴勝利(下)第十章 掙扎(下)第十八章 教育法令(下)第十四章 高牆深壘(下)第六章 辛勞的家主(下)第十四章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下)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四章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騎兵(下)第五章 溫迪罕僧虔(上)第二十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下)第十七章 做好密州之戰的準備工作(上)第七章 陰差陽錯(上)第五章 事重重(上)第五章 白銀(上)第十八章 血雨腥風(下)第十五章 應將性命逐輕車(上)第四章 調五味諸將論敵策,布七路馮達調軍兵(下)第十八章 烽火揚州路(下)第四章 事與願(下)第二章 孔元政的決心(下)第七章 尺素傳(上)第二十三章 東遼的終結(上)第十四章 于闐的遺民(下)尾聲第二十四章 虛景實情(下)第四章 延伸殺傷(下)第六章 貓(下)第二十章 縱馬嶺(下)第四章 困難重重的進攻(下)尾聲尾聲第十三章 高牆深壘(上)第五章 揭秘利國寨(上)第十章 鎬如雲,鍬如雨(下)第六章 血戰房山兩元帥(下)第二章 交兵黃河岸(下)第十四章 學校(下)尾聲第三章 不知何處吹蘆管(上)第六章 東頭村(下)第十一章 共赴勝利(上)第十章 抹不去的污點(下)第七章 鑄爐(上)第十二章 嘆聲聲(下)第十五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上)第五章 自杞的挽馬(上)第二十二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下)第十四章 血案(下)第十二章 掙不脫的束縛(下)第二十章 血策(下)第九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第九章 血酬(上)第八章 李敬齋的數學(下)第九章 鎬如雲,鍬如雨(上)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十九章 俘虜法令(上)第十九章 反對單純防禦,實施積極防禦(上)第二十三章 萬物萌(上)第十五章 孤懸敵後,危機四伏(上)第三章 厲兵秣馬(上)第四章 不知何處吹蘆管(下)第十九章 梁山鏖戰(上)第十四章 血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