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循序漸進

人商議了許久,最後勉強得出一個方案,奕匡表示回磨琢磨,一臉心神不定,言語間說了好幾次“若是袁慰亭在就好了”這樣的類似話語,竟然不勝悲悵。

望着父子兩人離去的背影,再看看桌上他們留下來“酬謝”自己的那尊唐代玉佛像,徐世昌苦笑連連,無言以對。如果說以前他因疆臣身份對朝中動向的掌握和了解還差一點火候,那麼進中樞一年後,到今天他終算全都明白了。想着這幾天一樁樁的變故和風波,他愈發對老友袁世凱往昔的苦衷與手腕錶示敬佩。

慶-袁-那三角同盟表面上看以奕匡爲首,以那桐爲佐,袁世凱不過列第三。但這只是一種明面上的障眼法,一種有意製造的低調。北洋六鎮成軍後,大權在握的袁世凱橫遭親貴猜忌,被慈禧通過明升暗降的手法塞入中樞,並且剝奪了除外務部尚書外的所有兼職,這讓他明白了成爲衆矢之的結果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因此揣着明白當糊塗,逢人只說三分話的特點就愈發明顯,整個人格外低調,凡事都不聲張,既滿足了那些想看他笑話的親貴的陰暗心裡,也成功塑造了他純粹靠大量銀錢開道,買通奕匡、李蓮英等人才保全地位和權勢的表象。

現在想來,這種論調完全大錯特錯,徐世昌從未像今夜一般看得透徹楊翠喜案也好、丁末大參案也罷,固然有種種戲劇化因素和慈禧的平衡考慮,但就慶王一系的榮辱來說。都靠了袁慰亭地手法才得以安然無恙。所有激烈喧鬧地政爭背後都是一場場充斥着計謀與策略的朝堂角力。在這場迷霧中,唯一能看清楚方向、牢牢把握大局的只有他袁世凱。

換言之,袁世凱纔是三角關係中地真正核心與智囊。否則。如果這位老朋友純粹是一個靠送錢走通門路而博上位者歡心的酒囊飯袋,慶、那兩人哪裡找不到這樣的人來接替,反而要一意力保呢?奕匡的嘆息和痛惜,更襯托出了這種顯然,亦加深了徐世昌的印象。

爲什麼袁世凱能將朝堂政治玩弄與股掌之中?從大處來說,固有其自身能力突出與慈禧萬分賞識的緣故。但從小處而言,那桐和這對父子太過無用不堪也是緣由。就像端方這個案子,分明就是脣亡齒寒地危機時刻,大佬居然還存有不和岑春煊短兵相接的僥倖心理?

無知,太無知了!

徐世昌曾不止一次地設想,倘若袁世凱在,這一年多來的政策行事他該如何着手?思考來思考去,除了嚇出半身冷汗。他居然找不到必殺絕招這頭是對自己瞭如指掌、信任有加的老朋友,那頭是對自己洞察如悉、推心置腹的皇帝,真要夾在兩人中間,他覺得完全不好應付。弄不好就是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猶豫了半天后,他無不寂寥地覺得。純粹以計謀論,翰林出身的自己未必就比袁世凱差,可如要論起實事,袁世凱殺伐果斷的決心與大開大合地作風自己覺不是對手,一味至剛的岑春煊恐怕也比不過袁世凱的心狠手辣。

因爲,這是掌兵之人的凜然殺氣,而不是奕匡父子、那桐這樣地酒囊飯袋所具備的。與袁世凱過招,徐世昌或許覺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與這兩人過招,簡直是太容易了。

泡上一杯香茗,目睹那翠綠色地太湖碧螺春在杯中浮浮沉沉,徐世昌感觸良多:幸好老朋友走了,剩下幾人要麼太過愚蠢,要麼太過盲目,看不透這一齣戲裡面他所扮演的雙重角色這才真是僥倖。

不過,也不是沒有露餡的時候。他靜下心,眼前忽地浮現出那個雨夜,張之洞冒雨前來拜訪自己的舉動,他能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不滿與質疑。張之洞雖然風燭殘年,但不久後的突然倒下,讓他隱隱覺得該是在自己這邊受氣之故。這份心頭隱隱的內疚讓他在張之洞病倒之後不敢去探望他,到最後不得不前去探望之時,張南皮已經幾乎要說不出來了。但徐世昌記得清清楚楚,張之洞雖已處半昏迷狀態,但一見自己的臉孔,原本差不多閉上的眼睛倏忽睜開,閃動的眼神彷彿在交代些什麼,又像是在警告些什麼……他當時還不覺得如何,現在想來,倒是能讀出別有一番意味的潛臺詞。

目睹楊士琦、盛宣懷、那桐乃至現在奕匡的窘境,他猛然覺得張南皮能全身而退反是一個大大的優容下場。論辦實事,他張南皮號稱“屠錢”,辦了這麼多件洋務,靡費不知凡幾,楊士琦、盛宣懷與之想比只不過小巫見大巫,爲什麼比他們責任更大、問題更多、性質更惡

南皮沒事,而無論影響還是作爲都要小得多的盛宣懷要如此倒黴,引得皇帝痛下殺手?

沒有超常規的解釋,行麼?

顯然不行!

這其中的關鍵之處必有不足爲外人所道的隱秘徐世昌將其解釋爲香帥的妙用!

香帥的妙用,妙就妙在後來那幾篇文章之上,又是罪己詔,又是神蹟說,70餘歲的老探花、舊翰林顫巍巍爲皇帝捉刀,用幾十譽和重臣聲名爲皇帝擔保,沒有政治交易,誰信?

後來的種種大政乃至維新,張南皮絕口不表贊同、附會皇帝之意,也不說半個字壞話,這中間的緘默不語究竟隱藏了多少東西?沒有政治交易,誰信?

除了這些,那一晚上蹊蹺離奇的大火再次進入他的視線。他起初對陰謀論還半信半疑,現在前後一聯想,懷疑的程度居然上升到了九分。這一出飛來橫禍果然是“橫禍”,但如果純系天災,那他是不信的。皇上剛剛親政。宮中就爆發大火。有配合這麼默契的祝融?當真是天子聖明、真龍下凡不成?

合情合理地解釋便是,這純繫有意爲之。皇帝地心機,他人難以窺伺。自己難道還不明白麼?若論鬥智鬥勇,再鬥上十次皇帝可能都不是袁世凱的對手,偏偏那一次在赤裸裸的機斷中,老朋友毫無還手之力。十年一夢,戌戌年地舊賬總該到了清算的時候。

所以他有時異常感謝那一晚的大火,雖讓人驚出一身冷汗。但也燒掉了很多東西,永久性地改變了力量的平衡。而皇帝手中那兩份截然對立的詔書和一頂內閣總理大臣的帽子,讓他心甘情願地用間。

在這一出無間道里,徐世昌所扮演地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既是人格化的自己又是虛擬化的自己,既是正方立場的自己又是反方立場的自己。今夜的心潮澎湃,固然是因爲已隱隱約約直刺矛盾中心,同樣也因爲這一出雙簧已快唱到了即將結束的時候。

涅盤前的等待和涅盤時地痛苦讓人幾乎難以承受。但一想到涅盤後的那份榮光,所有的代價和苦難似乎都值得了。而且,代價愈沉重,苦難愈深刻。這份榮光也就愈耀眼!

推進官制改革,明着是秉承皇帝的旨意推進維新。但雙重涵義中地另一重卻是爲自己上位準備班底。

“他日立憲功成、國家中興有望,朕即是明君,卿便是賢相,百年後要流芳百世的,朕決不做朱元璋,卿也不是胡惟庸……”奏對之際林廣宇推心置腹地那番話,永遠在徐世昌耳畔響徹。一想到自己能成爲明清兩朝500年來的第一宰相##,能成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那份崇高,他覺得什麼都值了!這一番事業,不惟是爲了皇命而辛苦經營的事業,同樣是爲了自己的人生而千方百計打造的事業。換而言之,這天下不是他徐世昌的,但這朝政他卻有份。

還有什麼能比股權激勵更高明的獎賞?

那桐、端方廝殺頤和園的消息一出籠,圍繞官制改革而產生的爭端反倒沒從前那麼強烈。尤其是建議分拆郵傳部的那塊,輿論竟然一邊倒認爲本該是如此的局面。

那桐一失勢,見風使舵的小人物們馬上調轉方向表態,這等利國利民的大好事,若不是因爲那桐阻攔,早就該實行了。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原本一直袖手旁觀,只等着各路人馬上門活動孝敬銀子的奕匡父子也就坡下驢,連上兩個條陳,忙不迭表示贊同之意。

樑士雖在朝堂之上公然與那桐決裂,但無論守舊派還是開明派都無法指責。守舊派可以攻擊他忘恩負義,但這忘恩負義樑士已說得很明白了,是忠字當頭,守舊派的理再大,也扭過不一個忠;開明派雖對樑士的滑頭頗有微辭,但對他們而言,見風使舵、時刻順着政治動向而爲本就是題中應有之意,樑士的行爲損是損了點,卻也不算出格。

京城輿論一致認爲,所謂樑士賣友求榮壓根就談不上,他只是自保罷了,更何況那桐爲人和貪鄙實在太過齷齪,除少數與他走得較近之人外,幾乎沒有人表示好感。是故頤和園裡那桐一案還未了結,代表官方喉舌的《帝國日報》透露出來的種種強調已經非常與那桐不利。

唯一孜孜不倦喊冤的恐怕只有常去金魚衚衕唱京戲的那一班人馬了那大人倒了,這過年的大紅包誰來派啊?可他們人微言輕,社會地位低下,沒有公然鼓與呼還好,若是說出來,只有被人捏着鼻子恥笑的結果。

因此,梗塞了好幾個月的改革

行起來異常順利,第三天分拆郵傳部的上諭便登報公部和鐵路總局撤銷,分設郵電部與交通部兩部,郵電部掌握郵政和電報兩塊經營,以原郵傳部右侍郎沈雲沛爲郵電部尚書,以吳鬱生(爲中國前國腳吳承瑛曾祖父)、李焜瀛爲左右侍郎;交通部主要掌管航運、鐵路和公路等權,尚書樑士,左侍郎李經楚(李鴻章侄孫,兼任交通銀行總辦),右侍郎樑如浩。

套用中立派觀察家的話說,分拆後梁士也沒撈到什麼實際便宜本來他雖是郵傳部侍郎,但因爲那桐無能。他可以當整個郵傳部的家。現在名正言順做了交通部地尚書,明着看提了一級,能當家地地盤卻小了一倍。他們哪裡曉得。林廣宇已交代樑士大修鐵路的計劃,他籌劃都來不及,哪裡還顧得上其他?

郵傳部分拆完成後的當天深夜,楊度翩然而至。在目下這種情形,楊度至便等於皇帝親臨,何況對方是王闓運地高足。一直標榜帝王之學,徐世昌絲毫不敢怠慢,考慮了半天,將奕匡父子的動議和盤托出。

楊度哈哈大笑:“事到臨頭還兀自強爲,也罷,隨他去吧。”

“皇上有什麼交代?”

“皇上對今年完成過渡內閣一事極爲焦急,要求還是先把官制改革一事推行下去……那桐的案子不是主要的,過幾日便可見分曉。不過要等一等時機;大佬之事,煩請中堂繼續維持,皇上吩咐說暫時緩一緩。”

“大概還要多久?”

“總該快了吧。”楊度似笑非笑,“按皇上的意思。過渡內閣成立之時,大佬應該……啊……哈哈!”

這一聲笑在楊度的臉上。甜在徐世昌地心裡奕匡是首席軍機,自己如果不扳倒他如何能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在此一節上,他與岑春煊的立場完全是一致的。這封時間表,同樣是他焦急等待的內容。不過在臉上卻仍是滿臉慎重。

“大佬經營多年,樹大根深,還請皙子提醒皇上不可掉以輕心。”

“無妨!你看看那些人,哪個不是酒囊飯袋、以撈錢害民爲能事的敗類?說句真話,刀若是架在他們脖子上,他們保管比誰轉變的都快。不信,官制改革一事便可見分曉。這番皇上還沒把那桐怎麼樣,他們已經都軟掉了。”

“皇上聖明。”徐世昌笑道,“以目下之情形,推動官制改革極爲順暢,絕無阻礙。”

“楊度先在這裡恭祝一聲徐總理,到時候開張了,相國可不要忘記派一個紅包給我喲……”

“皙子,你又取笑我。”說罷,連自己都得意地笑了起來。

既然奕匡一系已認識到賣乖討好的重要性,在官制改革方面自然不敢作梗,徐世昌動作極快,大政接二連三出臺。

繼郵傳部被分拆後,農工商部成爲第二個被分拆的機構,此部一直號稱農工商,實則以工商爲重,以農爲輕。分拆後,單獨設立農林部與工商部,農林部主要負責天下糧業、林業、畜牧業等,包括品種引進與改良、檢疫、預防等多種花樣,以汪大爲尚書,祝瀛元、陳振光爲侍郎,陳此時不過32歲,身懷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農藝學博士年便由一介白丁歷任奉天農事試驗場監督、高等農業學堂教習而至侍郎,時人刮目相看,謂之鯉魚跳龍門,際遇比科舉時代中了狀元還要突出。

工商部主要負責工、礦、商各業公司開設註冊、登記管理、各官辦產業經營等,徐世昌仍爲尚書,熙彥(滿)、周學熙分任左、右侍郎。周學熙在此次兩開合併風波中,表現極佳,成功收回了利權,挽回了損失,超擢爲侍郎無非示以獎賞。周學熙離任後,合併成功地開煤礦總辦由孫多森(孫家之侄)接任。

除分拆外,新設內政部之舉也頗引人矚目。民政部原系巡警部改組而來,但事務又以警政爲長,真正的民政之事比如賑災、慈善、救濟、衛生、消防等反倒經營不多。爲明確職權,官制改革特設內政部掌管警政和政治團體管理事宜,以肅親王善耆兼任尚書,趙秉鈞和貝勒毓朗(滿)分任侍郎。

民政部則掌管社會事務與非政治社團管理,以沈殿林爲尚書,錢能訓和紹英(滿)分任侍郎。錢系徐世昌在東北主政時的頭號心腹,此次能成爲侍郎,徐世昌的力薦功不可沒。沈殿林系李鴻藻之子,雖名聲昭着,但年事已高,過幾年便要致休,輿論一致以爲這是徐世昌爲錢能訓鋪好了晉升尚書地通道。

徐世昌循序漸進地籌劃着大計……

第21章 雙管齊下第75章 人心惶惶第9章 以暴制暴第35章 以華制華第43章 風雲際會第8章 改弦易轍第80章 深度介入第5章 膠東風雲第28章 心亂如麻第18章 防禦殲敵第22章 勢在必然第77章 羣情洶洶第21章 另闢蹊徑第37章 心心相印第28章 直言不諱第90章 鐵的手腕第5章 膠東風雲第4章 陰謀詭計第43章 日新月異第62章 悲情訴說第22章 怒不可遏第73章 明修棧道第21章 偉大母愛第39章 生死一線第13章 英魂不滅第70章 臺前幕後第34章 牽動心絃第91章 強力彈壓第38章 鋒芒畢露第34章 牽動心絃第42章 五體投地第8章 改弦易轍第71章 利益交換第26 將計就計第2章 火上澆油第2章 火上澆油第14章 百感交集第32章 海闊天空第71章 利益交換第42章 五體投地第56章 中外同理第4章 暗度陳倉第21章 另闢蹊徑第60章 五權制衡第75章 人心惶惶第84章 睚眥必報第80章 亡命天涯第6章 折戟炮戰第21章 偉大母愛第8章 箭在弦上第5章 膠東風雲第60章 五權制衡第51章 釜底抽薪第60章 五權制衡第70章 飯館說書第63章 親王鬧事第28章 心亂如麻第99章 最終清算第37章 頭頭是道第20章 出人意料第27章 外交折衝第38章 不歡而散第92章 善後處理第68章 規劃編成第37章 狗急跳牆第38章 動之以情第45章 若有所思第31章 果有天書第9章 進退失據第20章 出人意料第78章 借力打力第44章 各有所第57章 御案九件第2章 鏈鎖效應第39章 平地驚雷第23章 商討對策第39章 生死一線第38章 鋒芒畢露第22章 別出心裁第6章 寧缺毋濫第22章 方寸大亂第52章 維新重寶第71章 利益交換第94章 趁勢改革第35章 作繭自縛第6章 驚心動魄第50章 廢兩改元第25章 煽風點火第13章 英魂不滅第5章 建章立制第14章 謀定後動第78章 步步爲營第20章 出人意料第93章 步步緊逼第83章 箭在弦上第77章 暗雲飛舞第30章 語重心長第21章 另闢蹊徑第32章 新的方案第36章 當頭一棒
第21章 雙管齊下第75章 人心惶惶第9章 以暴制暴第35章 以華制華第43章 風雲際會第8章 改弦易轍第80章 深度介入第5章 膠東風雲第28章 心亂如麻第18章 防禦殲敵第22章 勢在必然第77章 羣情洶洶第21章 另闢蹊徑第37章 心心相印第28章 直言不諱第90章 鐵的手腕第5章 膠東風雲第4章 陰謀詭計第43章 日新月異第62章 悲情訴說第22章 怒不可遏第73章 明修棧道第21章 偉大母愛第39章 生死一線第13章 英魂不滅第70章 臺前幕後第34章 牽動心絃第91章 強力彈壓第38章 鋒芒畢露第34章 牽動心絃第42章 五體投地第8章 改弦易轍第71章 利益交換第26 將計就計第2章 火上澆油第2章 火上澆油第14章 百感交集第32章 海闊天空第71章 利益交換第42章 五體投地第56章 中外同理第4章 暗度陳倉第21章 另闢蹊徑第60章 五權制衡第75章 人心惶惶第84章 睚眥必報第80章 亡命天涯第6章 折戟炮戰第21章 偉大母愛第8章 箭在弦上第5章 膠東風雲第60章 五權制衡第51章 釜底抽薪第60章 五權制衡第70章 飯館說書第63章 親王鬧事第28章 心亂如麻第99章 最終清算第37章 頭頭是道第20章 出人意料第27章 外交折衝第38章 不歡而散第92章 善後處理第68章 規劃編成第37章 狗急跳牆第38章 動之以情第45章 若有所思第31章 果有天書第9章 進退失據第20章 出人意料第78章 借力打力第44章 各有所第57章 御案九件第2章 鏈鎖效應第39章 平地驚雷第23章 商討對策第39章 生死一線第38章 鋒芒畢露第22章 別出心裁第6章 寧缺毋濫第22章 方寸大亂第52章 維新重寶第71章 利益交換第94章 趁勢改革第35章 作繭自縛第6章 驚心動魄第50章 廢兩改元第25章 煽風點火第13章 英魂不滅第5章 建章立制第14章 謀定後動第78章 步步爲營第20章 出人意料第93章 步步緊逼第83章 箭在弦上第77章 暗雲飛舞第30章 語重心長第21章 另闢蹊徑第32章 新的方案第36章 當頭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