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出鎮河中(三)

敬翔見朱溫聽從勸諫,便問道:“僕料大王若不向蒲人言明欲錶王珙爲蒲帥,明日一早此人必來面見大王……不知大王對蒲帥人選之事,究竟作何打算?”

朱溫皺起眉頭,微微發愁道:“原本我從王珙之意出兵河中,並帶他來蒲州,是打算以備萬一蒲人不服,則以他爲帥,安定蒲人之心。誰曾想今日王珂逼我拜祭王重榮,竟而使蒲人歸心,如此一來,有無王珙,並非礙難,如此再令我以蒲帥之位相贈,實在……”

敬翔道:“河中兩池,歲賦數百萬貫,若許之王珙,其能供我汴州幾何?鹽池所產,爲天下所嫉,世人以我得鹽池,歲入則必爲王珙所制,則大王出兵爲何?”

朱溫點頭道:“這道理,我自然是懂的,只是事已至此,卻少個說法答覆王珙。”

敬翔嘿嘿一笑,道:“大王無須煩惱,只消私下與王珙言,蒲州今日易幟,民心未定,更有李克用隨時來戰,此時誠不宜先議帥位,待擊退李克用,再請他爲蒲帥便是。”

朱溫眼珠一轉:“子振之意,拖延時日,待大局已定,王珙自不能對我說三道四?”

敬翔笑道:“不錯,正是此意。王珙,志大才疏,以王重盈嫡子自負,實則碌碌之輩耳,城府全無,大王親自安撫,還怕他不乖乖就範?”

朱溫哈哈一笑:“子振妙計,某知矣。來人,速請王陝虢前來議事!”

當夜,朱溫說服王珙,先退李克用軍,再表其爲蒲帥,王珙以爲朱溫親口承諾,必然無誤,振奮非常,主動請命爲擊潰李克用之前鋒。朱溫並不相信陝虢軍之戰力能與河東軍對陣,只准其固守蒲津渡口,王珙領命。

王珙一走,朱溫與敬翔相視而笑。朱溫滿心歡喜,道:“只消擊退李鴉兒,兩池巨利,便爲我有!有此聚寶盆在手,便是那李正陽再如何生財有道,我又何懼之有?”

敬翔也笑道:“當年大王求兼鹽鐵,爲朝廷所拒,如今只消得到河中,必爲傕鹽使,卻看朝廷再如何拒絕!”

朱溫聽了,眼中寒芒一閃,恨恨道:“不錯,兩池到手,我看朝廷再如何應答!當日田令孜無智,竟對王重榮動武相逼。如今我若爲傕鹽使,不兼鹽鐵(鹽鐵轉運使)又有何妨,倒要看朝中劉季述之輩可敢與我叫板!”

唐朝傕鹽使的設置乃從德宗起,這是專門爲處理河中解縣、安邑兩大鹽池而設立的特別職務。榷鹽使的派設事實上提高了鹽池機構的級別。兩池生產、運銷一向自成體系,且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地域特殊性,這使之管理也必然自成系統。特別是,鹽池周邊所在旁及數縣,而營銷範圍更遠,其所管理的業務自較一般巡院爲廣。有記載稱“蒲鹽田居解邑,下歲出利流給雍洛二都三十郡,其所會貿,皆天下豪商滑賈,而奸吏踵起,則解之爲縣益不能等於他縣矣”的複雜情狀。《新唐書》中,在說明元和中鹽鐵使李巽對東南進行鹽法改革後,也指出其時“兩池鹽利,歲收百五十餘萬緡”和“四方豪商猾賈,雜處解縣”的事實。可見無論是從擴大營銷業務和利潤,還是從加強緝私出發,榷鹽使的設置都是必要的。

榷鹽使級別既高而權利範圍又較一般巡院爲大,則在其領導下必然形成相對獨立的管理,據史料記載,史牟在任使的同時即對鹽池進行“變法”,但這一點並沒有改變鹽池隸屬度支的性質。後至元和中,度支使皇甫鎛又針對“盜鬻兩池鹽”者恢復死刑及增加團保連坐之法;大中初度支使盧弘正並派判官司空輿爲榷鹽使整頓池法,可知度支使正是通過榷鹽使而強化緝私和鹽池管理的。

不過,榷鹽使雖與度支使同有使名,但地位則介乎度支使與巡院之間,實相當於東南地區的揚子、江陵等大鹽鐵轉運留後。實際上他們的官職遠遠低於度支使。如史牟職爲金部郎中,而司空輿僅爲“檢校司封郎中兼侍御史”。晚期官職雖有提高,如大中十年前後的榷鹽使錢義方是“右庶子”、鹹通中的李從質是“守太子右庶子、兼御史中丞”,但是仍然低於以尚書、侍郎甚至是宰相兼任的度支使,其與度支的關係是明顯的。

朱溫爵封郡王,職爲中書令,爲何看得上這一職務?要知道兩池榷鹽使隸於度支,因而榷鹽使由中央派官充任,兩池鹽利也完全“利系度支”,這只是唐末以前的情況。《唐會要》說“(太和)三年四月敕,安邑解縣兩池榷課,以實錢一百萬貫爲定額。至大中元年正月敕,但取疋段精好,不必計舊額錢數。及大中六年,度支收榷利一百二十一萬五千餘貫”,能夠制定定額並按照定額完成榷利,正是中央政府通過度支——榷鹽使完全控制和擁有鹽利的充分體現。

但是問題是,再往後就不同了。中和元年,僖宗幸蜀,到光啓元年,車駕還京時,已是“江淮轉運路絕”,“郡將自擅,常賦殆絕”。時以田令孜爲神策軍使,招募新軍五十四都,都千人,由令孜總領其權。

時軍旅既衆,南衙北司官屬萬餘,三司轉運無調發之所,度支唯以關畿稅賦,支給不充,賞勞不時,軍情諮怨。舊日安邑、解縣兩池榷鹽稅課,鹽鐵使特置鹽官以總其事。自黃巢亂離,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兼領榷務,歲出課鹽三千車以獻朝廷。至是令孜以親軍闕供,計無從出,乃舉廣明前舊事,請以兩池榷務歸鹽鐵使,收利以贍禁軍。詔下,重榮上章論訴,言河中地窘,悉籍鹽課供軍。

《唐會要·宦官傳》說:時關中寇亂初平,國用虛竭,諸軍不給。令孜請以安邑、解縣兩池榷鹽課利,全隸神策軍。詔下,河中王重榮抗章論列,言使名久例隸當道,省賦自有常規。令孜怒,用王處存爲河中節度使,重榮不奉詔。令孜率禁兵討之,重榮引太原軍爲援,戰於沙苑,禁軍大敗。京師復亂,僖宗出幸寶雞,又移幸山南,方鎮皆憾令孜生事。

這說的是:光啓元年,宦官田令孜與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爭奪鹽利,以致引起朝廷和藩鎮間的戰爭。但此事上,各史料所記微有不同。《紀》和《會要》稱田令孜是要求將鹽利依“廣明前舊事”、“廣明故事”隸鹽鐵使(應即指度支)而轉用供軍,傳則謂其請以兩池鹽利直接“隸神策軍”。從田令孜生事是因“親軍闕供”分析,此事在後者更順理成章。《資治通鑑》記光啓元年“夏四月,令孜自兼兩池榷鹽使,收其利以贍軍。重榮上章論訴不已,遣中使往諭之,重榮不可”,與此正相吻合。田令孜以神策軍而兼兩池榷鹽使,是爲宦官干預鹽政之最。不過就重榮所言“使名久例隸當道”和其他記載表明,唐廷以河中節度使領鹽池,及由宦官居中干預,都不是始於此際而是其來有漸。

早在乾符四年,王仙芝、黃巢進陷沂州、鄆州等地,並攻圍宋州。受其影響,陝州、河中相繼發生軍亂。河中的軍亂應是其地不安定的開始。朝廷遂以竇璟鎮之,次年九月,復以戶部尚書判戶部李都同平章事兼河中節度使。與此同時,兩池的管理也發生相應變化。《舊五代史·李襲吉傳》說:襲吉,乾符末,應進士舉。遇亂,避地河中,依節度使李都,擢爲鹽鐵判官。

李襲吉當年就曾被擢爲鹽鐵判官,說明這時的榷鹽使已由李都兼任。唐廷以節度使兼掌鹽池,大約是藉助其兵力以保護鹽池,這種情況也許是自竇璟即開始了。但既以地方掌鹽利,與中央的關係將如何協調呢?

其實很簡單:由宦官任副使。比如宦官吳承泌充“解縣催勘副使”是在乾符之末,正與竇璟李都等任使同時。“催勘”的意義是對榷鹽使應上繳的鹽利加以催促、檢稽,這是對節度使主掌鹽利實行監督的作法。吳承泌是朝廷的代表,換言之是勾通藩鎮與朝廷關係,以保證鹽利無失的人物。吳承泌的任使,也許是宦官直接操縱掌管鹽利之始。他的任使是從乾符末一直到“蒲帥王重榮盡佔鹽租”之前。甚至在“關河失守”僖宗幸蜀之後,他所催徵得的鹽利還被用爲“傳檄諸道”、“責官司奔問之儀”的本錢和號召,並被用於供給易定節度使王處存勤王的軍隊。由此可見,在黃巢亂軍佔領長安之前,朝廷仍能基本擁有鹽池之利,只是這時的主掌者已不是度支隸屬下的榷鹽使,而鹽利的獲取實際上已需轉借藩鎮之力和宦官之手。

進一步的變化是在王重榮任河中節度使之後。廣明元年十一月,王重榮以河中都虞候作亂,不久即得到朝廷承認,命爲留後,次年四月覆被詔命爲河中節度使。重榮任留後及使同時,大約即“盡佔鹽租”,故田令孜請兩池鹽利,有“廣明故事”之說。《資治通鑑》綜合諸史料,稱廣明元年黃巢入華州,“河中留後王重榮請降於賊”,但不久即發兵相拒:黃巢遣使調發河中,前後數百人,吏民不勝其苦。王重榮謂衆曰:“始吾屈節以紓軍府之患,今調材不已,又將徵兵,吾亡無日矣!不如發兵拒之。”衆皆以爲然,乃悉驅巢使者殺之。

王重榮抗拒黃巢,正是因其不欲將鹽利供黃巢隨意索取。此後王重榮與王處存結盟,營於渭北,但仍不足以抵抗,故始有與沙陀李克用軍的初次聯合。《資治通鑑》記載其事曰:

黃巢兵勢尚強,王重榮患之,謂行營都監楊復光曰:“臣賊則負國,討賊則力不足,奈何?”復光曰:“雁門李僕射,驍勇,有強兵,其家尊與吾先人嘗共事親善,彼亦有殉國之志;所以不至者,以與河東結隙耳。誠以朝旨諭鄭公(鄭從讜,時河東節度使)而召之,必來,來則賊不足平矣!”東面宣慰使王徽亦以爲然。時王鐸在河中,乃以墨敕召李克用,諭鄭從讜。十一月,克用將沙陀萬七千自嵐、石路趣河中。十二月,李克用將兵四萬至河中。

往後讀者諸君盡知:李克用於次年正月領兵出河中,不久即打敗黃巢兵將,與諸鎮兵會於長安,並大戰渭橋,乘勝追擊,“京師平,克用功第一。”

真要說起來,李克用的沙陀兵雖爲平黃巢的主力,但他所以能夠順利濟河入關,實賴有王重榮的全力支持。司空圖對此寫過:“但既逼寇仇,且當津要,車徒遝至,竟赴齊盟;戎夏駿驅,共匡京室;慮風迴於原燎,竭日費於雲屯;輯睦允諧,供儲克贍,棟持廣廈,鼎鎮厚坤;始以一城之危,抗移國之盜,竟以數郡之力,壯勤王之師;勳復舊都,慶延殊渥”,其對王重榮興復唐室不無溢美。但說到借道諸鎮,使“戎夏駿驅,共匡京室”,及竭財贍軍,“竟以數郡之力,壯勤王之師”未必不是事實。所以說,河中兩池鹽利在其中的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

唐廷相繼以李都、王重榮爲河中節度使兼兩池榷鹽使,最開始或出於鹽池武裝保衛之需,繼則出於無奈。王重榮的任使並非出自朝廷意願。但王重榮任使前期,仍對鹽池有所建設,並因與黃巢作戰及與李克用聯合而間接地將鹽利贍給了朝廷。

那時王重榮“既總兩河之務,值多事之秋,檢吏通商,機能制用,矯時阜俗,儉以率先,凡立科條,皆能刻勵”;並記其興築解縣新城事:“自中和二年冬十月,奏請興役,至明年夏六月,凡計工五十萬,城高三丈,圍繞一百六十步。”當時形勢,“城陷馮翊”與“□(烽)舉隰川”都使解縣陷於孤立和遭受威脅,舊有關防不足“枝梧”,而解池之饒也是“所患者,素無城守,難固人心”,所以“既納款于帥臣,仍撫安其新附”,以得“交獲利濟,並致成功”,也即修建新城與“納款帥臣”都是爲了保衛鹽池。

但十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碑文稱城築好後,王重榮竟“旋陟上臺,懇辭劇務”,以致“榷鹽使韋雍,檢律在公;巡官王慤,琢磨效用,與植將及商人等,聯狀同詣所居,瀝懇至於垂涕”。此榷鹽使與巡官不知是否仍爲朝廷虛設,但他們聽命於王重榮卻是肯定的。“懇辭劇務”不過是姿態,王重榮仍是鹽池的主宰者。

王重榮在中和中年,同意結好李克用自有其“交獲利濟”、保衛城池的考慮,而促成二者交好的則是行營都監楊復光。《舊唐書》之《宦官·楊復光傳》載其“受詔充天下兵馬都監,押諸軍入定關輔”時即與王重榮會合。及勸王重榮與李克用聯合,並稱“及收京城,三敗巢賊,復光與其子守亮、守宗等身先犯難,功烈居多。”是以《資治通鑑》曰:

乙亥,制以中書令、充諸道行營都統王鐸爲義成節度使,令赴鎮。田令孜欲歸重北司,稱鐸討黃巢久無功,卒用楊復光策,召沙陀而破之,故罷鐸兵柄以悅復光。

本書前文有述,楊復光是使王重榮與李克用結盟的策劃者、中間人。因此,他與河中鎮及王重榮關係良好。在鹽利方面,他的作用或者不能與乾符中的吳承泌相比,但他在處理河中與朝廷關係方面既能成功,則在鹽利的使用方面必會有所協調。雖然此事需以姑息和承認王重榮的權力爲代價,但既能將鹽利用於平定黃巢,則如果說唐廷此時仍能通過宦官——藩鎮而間接獲取鹽利,應該是不錯的。

然而光啓元年此平衡即被打破,這不僅是由於僖宗還朝南衙北司的供應增加,也是由於楊復光的死亡。《資治通鑑》記楊復光卒於河中,“復光慷慨喜忠義,善撫士卒,軍中慟哭累日。八都將鹿晏弘等各以其衆散去。田令孜素畏忌之,聞其卒,甚喜,因擯斥其兄樞密使楊復恭爲飛龍使。令孜專權,人莫之與抗,惟復恭數與之爭得失,故令孜惡之,復恭因稱疾歸藍田。”

楊復光之死與其兄復恭被斥,斷絕了朝廷與河中的聯繫。田令孜作爲楊復光兄弟的對立面,與王重榮關係惡劣,故有鹽利之爭並迅速升級。光啓元年七月,令孜勾結邠寧節度使朱玫,鳳翔節度使李昌符討王重榮,致王重榮與李克用再度聯合,以討田令孜爲名抗拒朝廷。其年十二月,李克用與王重榮合兵打敗朱玫、李昌符之軍於沙苑。令孜奉僖宗出奔鳳翔。危難之際,朝廷不得不起用楊復恭爲樞密使以緩和與河中、河東的關係。《舊五代史》記載:“光啓二年正月,僖宗駐蹕寶雞,武皇自河中遣使上章,請車駕還京……朱玫於鳳翔立嗣襄王熅爲帝,以僞詔賜武皇。武皇燔之,械其使,馳檄諸方鎮,遣使奉表於行在”,這一段記載之後,清人有注說案《舊唐書·僖宗紀》:“楊復恭兄弟於河中、太原有破賊連衡之舊,乃奏諫議大夫劉崇望齎詔宣諭,達復恭之旨。王重榮、李克用欣然聽命,尋遣使貢奉,獻縑十萬匹,願殺朱玫自贖。”說是克用之奉僖宗,因詔使宣諭而改圖也,與薛史異。

《資治通鑑》亦稱:

是時,諸道貢奉多之長安,不之興元,從官衛士皆乏食。上涕泣,不知爲計。杜讓能言於上曰:“楊復光與王重榮同破黃巢,復京城,相親善;復恭其兄也。若遣重臣往諭以大義,且致復恭之意,宜有回慮歸國之理。”上從之。

以上可見楊復恭與復光同樣,在勾通朝廷與河中、河東的關係方面,起了頗爲重要的作用,所以纔會有王重榮、李克用幡然改圖及獻縑朝廷之舉。宦官的能量不可謂不大。但楊氏兄弟既與田令孜爲朝中對立的兩派宦官勢力,則由他們與河中、鳳翔等的關係,知宦官勾結藩鎮,致其派系矛盾已演化爲朝廷與藩鎮,及藩鎮與藩鎮間的戰爭。這些戰爭既以鹽利爲導火索,則從某種意義上說已是鹽的戰爭。

而自此後,唐廷在鹽利方面外則受制藩鎮,內則聽命宦官。光啓二年楊復恭代田令孜爲神策軍使後,同樣佔取了朝廷鹽利大權。“始,張濬判度支,楊復恭以軍貲乏,奏假鹽麴一歲入以濟用度,遂不復還。”相反張濬“欲倚外勢以濟楊復恭”,於昭宗大順元年竟勾結朱全忠及河朔三鎮,挑起與李克用的戰爭。昭宗光化中崔胤代張濬,“乃白度支財盡,無以廩百官,請如舊制。”宦官韓全誨卻請割三司隸神策軍,“帝不能卻,詔罷胤領鹽鐵。”崔胤與韓全誨關於鹽利的爭奪,仍發展爲藩鎮戰爭,併爲朱全忠最終代唐鋪平了道路。

這是敬翔微微點頭,不過想想還是道:“不過,大王欲要朝廷承認此事,只怕還需下點本錢。”

朱溫問道:“什麼本錢?”

敬翔道:“大王若再領河中節度,則是以一人之身,身兼四鎮,與玄宗朝王忠嗣同,朝廷心中定有顧忌,大王不如將上供鹽利由三千車增至四千、五千,好在朝中有個交代。”

朱溫眼珠一轉,沉吟片刻,道:“無妨,給他五千車,捨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不過此事暫且不急,擊退李鴉兒之後,再論不遲。”

敬翔剛剛點頭,外間忽然匆匆跑來氏叔琮,這老將急得不顧禮儀,直接拱手道:“大王,斥候發現鴉軍斥候!”

朱溫一驚:“這般快麼?什麼時候的事,消息可準?”

氏叔琮急道:“一隊斥候遇見鴉軍斥候,死得只剩兩人回來,全身是血,還能有假?若非鴉軍斥候,天下誰有這般能耐,有這般精騎?”

朱溫頭皮一麻,大聲道:“快快,連夜備戰!”

第207章 邢洺之亂(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五)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九)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四)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六)第181章 出使揚州第145章 李曜舉賢(下)第171章 虛驚一場第201章 竟是如此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六)第164章 接連失利(六)第011章 河邊安扎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二)第165章 洺州刺史(一)第046章 太原王氏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六)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七)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五)第028章 潞帥有請第210章 力挽天傾(九)第150章 雲州之行(二)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七)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一)第049章 五郎斷案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五)第046章 太原王氏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五)第020章 賜名八戒第099章 夜襲之前第174章 規劃未來第165章 洺州刺史(一)第003章 李家大難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八)第206章 淮揚風雲(五)《舊五代史·李存孝傳》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一)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三)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二)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六)第207章 邢洺之亂(一)第214章 秦王之尊(四)第205章 金蟬脫殼(下)第169章 洺州刺史(五)第078章 飛騰初成第211章 掌控四鎮(二)第213章 王業之基(七)第210章 力挽天傾(一)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第001章 必有後福第209章 出鎮河中(二十)第206章 淮揚風雲(一)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八)第210章 力挽天傾(三)第062章 故人來兮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二)第054章 雙雄之戰第211章 掌控四鎮(八)第015章 一柱擎天第122章 其中緣由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二)第059章 詩激克用第071章 互相牽制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六)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四)第207章 邢洺之亂(六)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六)第210章 力挽天傾(七)第010章 運械前線第215章 北都風雲(四)第210章 力挽天傾(四)第172章 敗軍之將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一)第117章 深夜相召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七)第213章 王業之基(九)第189章 互相試探第044章 必須要硬第205章 金蟬脫殼(上)第208章 再定關中(六)第214章 秦王之尊(八)第211章 掌控四鎮(五)第210章 力挽天傾(七)第207章 邢洺之亂(一)第212章 秦王變法(四)第206章 淮揚風雲(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九)第138章 孤女有依(上)第047章 白衣郎君第214章 秦王之尊(六)第202章 多謀無斷第089章 党項軍內第063章 克用定計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九)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一)第207章 邢洺之亂(六)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六)第075章 此媒難說第093章 守城之術第025章 王弘託孤
第207章 邢洺之亂(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五)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九)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四)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六)第181章 出使揚州第145章 李曜舉賢(下)第171章 虛驚一場第201章 竟是如此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六)第164章 接連失利(六)第011章 河邊安扎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二)第165章 洺州刺史(一)第046章 太原王氏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六)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七)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五)第028章 潞帥有請第210章 力挽天傾(九)第150章 雲州之行(二)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七)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一)第049章 五郎斷案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五)第046章 太原王氏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五)第020章 賜名八戒第099章 夜襲之前第174章 規劃未來第165章 洺州刺史(一)第003章 李家大難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八)第206章 淮揚風雲(五)《舊五代史·李存孝傳》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一)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三)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二)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六)第207章 邢洺之亂(一)第214章 秦王之尊(四)第205章 金蟬脫殼(下)第169章 洺州刺史(五)第078章 飛騰初成第211章 掌控四鎮(二)第213章 王業之基(七)第210章 力挽天傾(一)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第001章 必有後福第209章 出鎮河中(二十)第206章 淮揚風雲(一)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八)第210章 力挽天傾(三)第062章 故人來兮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二)第054章 雙雄之戰第211章 掌控四鎮(八)第015章 一柱擎天第122章 其中緣由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二)第059章 詩激克用第071章 互相牽制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六)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四)第207章 邢洺之亂(六)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六)第210章 力挽天傾(七)第010章 運械前線第215章 北都風雲(四)第210章 力挽天傾(四)第172章 敗軍之將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一)第117章 深夜相召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七)第213章 王業之基(九)第189章 互相試探第044章 必須要硬第205章 金蟬脫殼(上)第208章 再定關中(六)第214章 秦王之尊(八)第211章 掌控四鎮(五)第210章 力挽天傾(七)第207章 邢洺之亂(一)第212章 秦王變法(四)第206章 淮揚風雲(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九)第138章 孤女有依(上)第047章 白衣郎君第214章 秦王之尊(六)第202章 多謀無斷第089章 党項軍內第063章 克用定計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九)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一)第207章 邢洺之亂(六)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六)第075章 此媒難說第093章 守城之術第025章 王弘託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