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節 經濟

等到任堂和李星漢的後隊趕到時,得意洋洋的西營騎兵又送來消息,說譚詣也被他們追上逮住了。聽到譚詣被擒,那些出身譚文軍的衛士眼都紅了,李星漢遲疑了一下,對鄧名要求道:“敢請提督讓卑職把這賊押送回都府。”

那些譚文的舊部也都要和李星漢一起去押送譚詣,他們不想明目張膽地破壞鄧名不殺俘的名聲,就想以押送譚詣回成都爲藉口,在半路上宰了他給譚文報仇,事後找個譚詣試圖逃竄的藉口。

根據這個時代的道德觀,李星漢等川兵川將的要求是很正當的,他們有義務爲恩主譚文報仇雪恨,就算他們直截了當地提出這個要求,鄧名都不好斷然拒絕。其實就算是李星漢在三軍之前公開把譚詣碎屍萬段,鄧名也不會爲了譚詣和李星漢過不去,而且軍中也不會認爲鄧名的包庇有任何不對之處,畢竟譚詣在重慶城下害死了數千名明軍,血債累累。李星漢現在提出的這個辦法,只不過是找一個藉口,現在衛士們都把鄧名的諾言和名譽看得很重。

不過鄧名遲疑了片刻,終於還是搖了搖頭:“譚詣謀殺涪侯,謀殺了重慶城下幾千將士的性命,不可以不明正典刑,與其讓他糊里糊塗地死在這裡,不如送交奉節,督師可以在法場上給涪侯和重慶的陣亡將士一個交代,祭奠他們的在天之靈。”

見到李星漢和幾個衛士的臉上都露出失望之色,鄧名知道他們是在遺憾不能親手替譚文報仇,因此又馬上補充道:“先把譚詣關起來,等我們攻打重慶時,就由你們幾個把他押送回去獻給督師,到時候你們可以向督師請求由你們來行刑。”

作爲同秀才功名制度的開創者,鄧名還沒有將此事向文安之,他目前返回奉節的慾望是一點兒也沒有。

“多謝提督。”聽到鄧名這個解決辦法後,李星漢等人稍覺寬慰。

……

狄三喜這些日子在成都過得不錯,在成都軍民中也算是聲名鵲起,見成都周圍的情況趨於穩定後,狄三喜就讓人回建昌向馮雙禮報捷。等寒冬過去,山路好走一些後,狄三喜就會啓程返回建昌。最近這些日子狄三喜閒來無事,就在鄧名耳邊嘀咕了一些李晉王的壞話,暗示此人是永曆的死黨。

鄧名對這些挑撥離間的話不置可否,反倒與狄三喜說起一些交換人丁的事情。剛一聽說鄧名有意用糧食從建昌換人口後,狄三喜就表示鄧名這實在是見外了,若是成都缺少人力,慶陽王以下都很願意提供幫助。不過鄧名堅持要用糧食換,如果是白拿慶陽王他們的人丁的話,第一,鄧名不好意思拿很多,而他希望能夠持續不斷地用糧食交換輔兵的人身自由,他一向認爲只有等價交換才能把生意長久地做下去;第二,鄧名即使被建昌的將士視爲未來的君父,他也需要拿出利益去交換軍頭手中的東西,如果白拿就會欠下人情,這種債將來不知道需要用什麼代價去償還——比如說,馮雙禮給了鄧名一萬個人,然後因爲需要人力,又去把嘉定州的百姓擄走一批,那鄧名到底管還是不管?

聽說鄧名有持續交換人口的打算,數目更可能高達萬人之後,狄三喜也就不敢大包大攬,而是謹慎地表示,只要不影響建昌衆將的軍屯,鄧名拿糧食換人應該沒問題。正如鄧名猜測的那樣,雖然建昌對沒有背景的平民百姓獅子大開口,一個男丁要五十石糧食才能贖身,還要求他們自己負責用牲口車把糧食運去。但如果交換對象是鄧名的話,狄三喜表示價格完全可以商量。假如成都這裡的某個百姓有親戚在他狄三喜的軍中,鄧名要替那個百姓把親戚要走的話,狄三喜不但認可三十石左右的糧食的交換價格,也可以接受其它的交換品,比如布匹、武器、盔甲或是別的物資。

明軍在城外經過反覆搜索,最後抓獲了七千名清軍俘虜。還有四千多清兵一直沒有找到,到了正月底,明軍估計他們倖存的可能性非常之小,就停止了進一步的尋找。

如何處理這七千個俘虜又成了一個大問題。本來鄧名想把他們都變成百姓從事農田開墾,但如果讓他們開墾田地的話,是不是給他們同秀才的身份就會成爲一個麻煩的問題。如果不給的話,這些人就難以和本地軍民融爲一體;但如果給的話,又擔心成都的軍民會有怨言,尤其是軍中的士兵,他們現在還是如同秀才的身份,這些俘虜反倒比他們的特權還要多。

除了俘虜以外,劍閣、江油等地的駐軍也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見到成都這裡欣欣向榮後,江油等地的駐軍就不想返回自己原來的駐地了。而且這些地方的軍官還擔心他們手下的輔兵不會和自己共進退,若是真要離開成都,多半輔兵都會選擇逃離軍隊,留在成都附近開荒當同秀才。

鄧名很歡迎這些軍隊留下,無意把這麼多人放走,回到成都目前無力控制的江油、劍閣等地去。萬一將來清軍又發起進攻,這些地方的駐軍未必能起到阻攔敵軍的作用,反倒會給入侵的清軍提供人力和嚮導。

不過劍閣、江油的軍官在表達了留在成都的意願後,就開始向鄧名索要軍屯的土地,很讓鄧名頭疼。現在劉曜和楊有才都沒有軍屯,原先他們和劉晉戈形成同盟,打算把成都附近的百姓統統當作軍戶的屯兵對待。鄧名到達成都以後把所有的百姓都接管過去,劉曜和楊有才重新又生出建立軍屯的念頭。

“軍屯既沒有效率,又佔用大量的人力,”鄧名把包括劉晉戈、袁象在內的衛隊成員都召集來商議:“大家想想,有什麼辦法不但不給他們軍屯,反倒能說服他們把手中的輔兵都交出來?”

衛士們面面相覷,誰都拿不出好主意來。之前劉曜和楊有才代表軍方來要待遇,就是因爲他們感覺可能會保不住他們的輔兵了。鄧名答應他們提高士兵的待遇,幫助他們保住對軍隊的控制,時間還沒有過去多久,如果流露出剝奪他們手下輔兵的意思,肯定會讓軍方的將領寒心。

“我們當然不會白白拿他們的東西,而是要向他們買。你們覺得,拿出什麼樣的代價才能讓他們把輔兵心甘情願地讓給我們,再也不打軍屯的念頭呢?”

依舊沒有人能夠回答鄧名的問題,鄧名只好讓大家回去再好好想一想,但不得把此事外傳,以免讓軍方認爲鄧名想要卸磨殺驢。

結果第二天,劉晉戈就又來找鄧名,說他想出一個主意,那就是拿俘虜交換衆將手中的輔兵:“這次我們抓到的七千俘虜裡,有近五千是輔兵,這些人沒有什麼危險,就是讓他們到劉帥的手下效力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反正劉帥肯定把他們當苦力用。用這五千人我們可以換出五千本來的輔兵,這些人都是我們自己的人,分給他們土地去開墾好了。”

“這個辦法不錯,你還有什麼想法繼續往下說。”鄧名聽得連連點頭。如果成都本來的士兵還在軍中吃苦,新來的俘虜卻能立刻享用低稅,開墾大片荒地擁有自己的家產,不但軍民心裡可能會覺得不服,就是鄧名自己都覺得有點不公平,有損軍心士氣。

得到了鄧名的肯定,劉晉戈不由精神一振,繼續說道:“這些戰俘都是我們才抓到的,如果立刻給他們和我們原來士兵一樣的待遇,顯然也不好。”

“嗯,說得有理。”鄧名猜測着,劉晉戈下面可能會建議剝奪這些俘虜的人身權利,把他們變成和其它地區輔兵沒有區別的苦力,這個建議顯然和鄧名關於未來的設想有衝突,也不利於把這些俘虜轉化爲自己人——雖然不必立刻把這些俘虜當自己人看待,但也不打算永遠把他們當成敵人。

劉晉戈從來想問題都是直來直去,很少能提出這樣有頭有尾的計劃,鄧名知道這次劉晉戈顯然動了很多腦子,所以他也要注意語言、態度,不能打消了對方的積極性。正在琢磨如何委婉地拒絕劉晉戈的建議時,鄧名聽到劉晉戈還有下文。

“因此卑職建議給這些戰俘一個接近如同秀才的功名,”出乎鄧名的意料,劉晉戈居然考慮得相當周到:“現在對他們可以使用有限的肉刑,也不能讓他們隨便行動,以免他們找機會逃亡或是打探我們的情報。但這個功名可以在以後改爲如同秀才,在將來的某個時間,比如一年以後或是立下了足夠的功勞,也就是說如果他們已經被證實是可靠的人了。等他們變成如同秀才後,就有資格被新俘獲的俘虜替換出來,不再做軍戶了。”

“等等,等等。”鄧名擡手打斷了劉晉戈的發言,一臉疑惑地問道:“這都是你想出來的嗎?”

劉晉戈的臉騰的一下紅了:“先生明鑑,昨天熊遊擊正好到卑職那裡去做客,看見卑職愁眉不展,就問起卑職有什麼煩惱,這些都是熊遊擊幫着卑職想出來的主意。”

“這傢伙。”鄧名哼了一聲。

“這都是卑職口風不緊,並非熊遊擊之過。”劉晉戈見鄧名的臉色不善,急忙替熊蘭辯解起來。雖然之前他既看不起熊蘭的出身,更不齒熊蘭的爲人,但是熊蘭這次在成都的表現讓劉晉戈對他刮目相看:“而且熊遊擊說他一定不會泄露出去的。”

“他?他當然不會泄露出去,他可比你小心謹慎多了。”鄧名聽得笑起來:“他一定是見到我連日召集你們議事,猜測我們可能有什麼難解的問題,權衡之下覺得你和他的關係不錯,也最有把握打聽到風聲,就找個藉口到你那裡問東問西,然後借你的口說給我聽。”

劉晉戈聽得滿臉驚訝:“不會吧?熊遊擊還特別叮囑卑職說,一定不要告訴先生這些是他的主意。”

“哈哈,”鄧名大笑起來:“我說不能泄露,你都能告訴他,那麼他叮囑你的事,你怎麼可能替他保密呢?”

笑過之後,鄧名就讓一個衙門的兵丁去把熊蘭找來,並對劉晉戈說道:“劉兄弟啊,世上並不是每個人都像令尊那樣對你句句都講真話的,尤其是熊遊擊這種人,在困難的環境裡掙扎求生好多年了,他的一言一語多半都有目的。”

說到這裡鄧名輕輕嘆了一口氣。穿越到這個時代來一年多了,鄧名感覺自己的心計也增加了不少,幸虧過去看過一些心理分析的書籍,又接觸過影視媒體的豐富信息,才能在眼前這個複雜的世界裡逐步成長。

很快,熊蘭就高高高興興地跟着衙門的兵丁趕來。

熊蘭建議,除了用新俘獲的五千人交換劉曜手中的輔兵外,還要讓狄三喜把那兩千甘陝綠營的戰兵帶走:“這些人都是以殺人爲業,讓他們留下來辛苦種地他們未必心甘情願,而且他們人數也太多。這次因爲缺衣少糧,提督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他們拿住,但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將來若是韃子再次來進攻都府,這兩千人裡說不定就有心懷叵測之輩。”

熊蘭本來認爲都殺了最省事,一勞永逸,還不用在這些人身上浪費糧食。不過和劉晉戈交談後,熊蘭改變了這個看法。劉晉戈把鄧名那句“政府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掙錢”也轉述給了熊蘭聽,這句話給了熊蘭極大的觸動。

“若是把這兩千人編入劉帥他們的軍中,只怕是更加危險,他們平時可以互相串聯,而且還有機會接觸到武器,這樣提督晚上真能睡得着覺麼?所以,以卑職之見,不如干脆統統送去建昌。現在建昌和晉王接壤,他們就算想逃跑也無處可跑。再說建昌的人多,兩千俘虜不算什麼。韃子離得遠,無法攻擊建昌,他們也沒有鬧事的機會。”

“我可以用這批人從建昌那裡換一批人回來。”鄧名問道。

“提督高見。這些俘虜都是戰兵,身強力壯,就是當苦力也比普通的老百姓強,建昌那邊肯定是願意換的。再說提督可以用三個換兩個,或是四個換三個。用不可靠的俘虜換回對提督感恩戴德的百姓,何樂而不爲呢?提督還可以向每個老百姓要五千元的欠條,就算能換回一千人,也是五百萬元的欠條啊。”

去年成都附近的保護費只收了三萬八千石,折算成欠條也還不到四百萬元。熊蘭說:“從劉帥那裡交換出五千輔兵後,或許還可以要他們交一些贖身費,從軍戶身份變成百姓,要個幾千塊欠條其實也不算多吧?”

“不,政府雖然要掙錢,不過有的錢最好不掙。”鄧名立刻搖頭道:“我幫百姓從建昌贖人,這個要欠條沒問題。但對於本地的輔兵,與其要贖身的錢,還不如讓他們記得我們的好處就行了。”

“提督說的是,卑職糊塗了。”熊蘭連忙道歉。

“還有一個軍屯問題。”鄧名繼續問道:“我不想再繼續辦軍屯,這個你有什麼想法麼?”

如果是任堂和劉曜在這裡,說不定又會奇怪鄧名怎麼視祖製爲無物,但熊蘭顯然絲毫沒有把朱元璋的軍屯政策放在心上:“只要提督改屯兵爲募兵,不就解決了嗎?”

鄧名搖搖頭,這個辦法他也分析過:“每個士兵每月需要一石口糧,就算髮給他一半,也要半石。軍餉給欠條至少也要五十元,劉帥的兵都加起來有差不多一萬人,一個月就是五十萬,一年光欠條就是六百萬!”

現在欠條還沒有什麼信用,一個月五十元的軍餉估計士兵會心生不滿。除此之外還有訓練經費、武器費用,一項項加起來絕對是天文數字。這樣濫發紙幣,用不了多久就會出現惡性通貨膨脹,讓欠條變得一文不值。

“反正也不是真金白銀。”熊蘭對鄧名的想法不太理解:“提督可以發包餉。”

“什麼是包餉?”鄧名問道。

“比如收礦稅,因爲不知道這個礦能夠出產多少,就乾脆定一個數,交夠了以後就隨便採。”熊蘭解釋起來。

“嗯,這個是包稅,我明白。”

“募兵後將官爲了多討餉,肯定會虛報人數,提督可以定一個包餉數字,然後就按這個人頭髮。比如定個六千人吧,沒有軍屯,輔兵沒法用來產糧食;軍餉也是定死的,多養活士兵就要多花費,這樣養輔兵不但無用反而要多開銷,各將官就會主動放人出去種地了。”熊蘭覺得發給軍隊的欠條可以多一些,不必斤斤計較,反正軍隊也是要拿這個東西去換百姓手裡的東西。

“總之這個事不要再提。”在這個時代,那些不知道寶鈔的人也就算了,但凡對寶鈔有點了解的人,在他們印象中紙幣就是用來騙錢的東西,能撐多久就撐多久,撐不下去兩眼一瞪,翻臉不認賬就是了。鄧名能夠理解熊蘭的想法,但是絕對不能同意。

來見鄧名之前,熊蘭一直認爲鄧名不會拒絕用紙幣騙錢,不會在乎幾年後的紙幣信用問題,而他的幾個建議也都是建立在這個預設前提上的。現在這個假定不成立了,熊蘭只好從頭再想。

第4節 棟樑第26節 生意(下)第57節 分贓(上)第39節 嚮導(下)第68節 混亂(下)第44節 先行第31節 裁軍(上)第7節 演變(上)第15節 出降(上)第4節 國民(上)第2節 賞罰第37節 報告(上)第6節 密議(上)第16節 龍騎(上)第32節 意外第61節 未來第15節 戰象(下)第40節 擁立第33節 試探第6節 親征(上)第26節 兄弟(上)第40節 印象(下)第9節 送神(上)第66節 加入(下)第15節 軍心第32節 扶持第25節 投奔(下)第59節 助剿第29節 計謀第46節 證券(下)第54節 議和(下)第33節 唐王第23節 援助第14節 算賬第31節 名將第1節 交換第37節 軍火第49節 昆明第8節 矛盾第60節 爭奪(上)第3節 信號(下)第18節 詔書(下)第47節 自救第58節 接觸(上)第26節 兄弟(上)第19節 感慨(下)第32節 爭奪(下)第19節 忠心(上)第25節 駭浪(下)第54節 投機(下)第63節 黃雀(上)第50節 動向(下)第54節 議和(下)第45節 顏面第51節 保衛(下)第47節 獎勵第57節 分贓(上)第60節 人心(上)第15節 軍心第10節 追逐第55節 混戰第19節 軍功第1節 轉運第53節 霸氣(上)第37節 回返第38節 包抄第8節 戰備(上)第26節 判斷(上)第53節 霸氣(上)第29節 解圍(上)第41節 遭遇(上)第48節 打賭第65節 援助(下)第40節 入寇(上)第32節 吐哺第3節 上風第9節 授權(下)第57節 強弱第53節 衝鋒第28節 城前(上)第53節 齊射(下)第31節 裁軍(下)第8節 戰備(上)第3節 信號(上)第6節 事變(下)第38節 買賣(下)第22節 搶攻(上)第24節 內憂(下)第47節 情報(下)第13節 勇氣(下)第17節 隱姓第5節 重整(上)第33節 唐王第22節 退讓(下)第44節 夾擊(下)第31節 大敵(上)第3節 信號(上)第33節 孤注(下)第35節 會面(上)第13節 勇氣(上)
第4節 棟樑第26節 生意(下)第57節 分贓(上)第39節 嚮導(下)第68節 混亂(下)第44節 先行第31節 裁軍(上)第7節 演變(上)第15節 出降(上)第4節 國民(上)第2節 賞罰第37節 報告(上)第6節 密議(上)第16節 龍騎(上)第32節 意外第61節 未來第15節 戰象(下)第40節 擁立第33節 試探第6節 親征(上)第26節 兄弟(上)第40節 印象(下)第9節 送神(上)第66節 加入(下)第15節 軍心第32節 扶持第25節 投奔(下)第59節 助剿第29節 計謀第46節 證券(下)第54節 議和(下)第33節 唐王第23節 援助第14節 算賬第31節 名將第1節 交換第37節 軍火第49節 昆明第8節 矛盾第60節 爭奪(上)第3節 信號(下)第18節 詔書(下)第47節 自救第58節 接觸(上)第26節 兄弟(上)第19節 感慨(下)第32節 爭奪(下)第19節 忠心(上)第25節 駭浪(下)第54節 投機(下)第63節 黃雀(上)第50節 動向(下)第54節 議和(下)第45節 顏面第51節 保衛(下)第47節 獎勵第57節 分贓(上)第60節 人心(上)第15節 軍心第10節 追逐第55節 混戰第19節 軍功第1節 轉運第53節 霸氣(上)第37節 回返第38節 包抄第8節 戰備(上)第26節 判斷(上)第53節 霸氣(上)第29節 解圍(上)第41節 遭遇(上)第48節 打賭第65節 援助(下)第40節 入寇(上)第32節 吐哺第3節 上風第9節 授權(下)第57節 強弱第53節 衝鋒第28節 城前(上)第53節 齊射(下)第31節 裁軍(下)第8節 戰備(上)第3節 信號(上)第6節 事變(下)第38節 買賣(下)第22節 搶攻(上)第24節 內憂(下)第47節 情報(下)第13節 勇氣(下)第17節 隱姓第5節 重整(上)第33節 唐王第22節 退讓(下)第44節 夾擊(下)第31節 大敵(上)第3節 信號(上)第33節 孤注(下)第35節 會面(上)第13節 勇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