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 軍心

駐紮在萬縣的譚弘,不但手握幾千士兵,而且他的戰鬥經驗、從軍時間長短都不是周開荒、趙天霸還有李星漢這些年輕軍官所能相比的,對於這樣的敵手,便是雙方旗鼓相當,幾個年輕人自問也沒有多少勝算,更不用說本來明軍所處的險惡境地。只是因爲譚弘的驕傲自大,對明軍實力的過份低估,以及貪婪和種種偶然情況,最後竟然落得一個兵敗被俘的下場。

看到本來不可一世、可以與自己頂頭上司平起平坐的譚弘被綁得結結實實,周開荒和李星漢都很清楚此番自己確實是死裡逃生。不僅是他們,其他明軍官兵也明白逆轉的最大變數就是眼前這位韓王世子。因此在塵埃落定後,士兵們中間又響起一陣陣的歡呼聲,這不再是爲他們的勝利而興奮,而是向鄧名道賀,感謝他爲衆人帶來的這場勝利,一掃從重慶城下潰逃的悲觀、憤怒和失落。

“真是威武啊,殿下!”

在鄧名身邊的普通明軍士兵,以親口向鄧名道賀爲榮,他們並沒有什麼與宗室子弟打交道的經驗,所以一個個只是恭敬地向鄧名單膝跪拜行禮,口中翻來覆去的也就是那幾句稱頌:

“殿下神威!”

“殿下威武!”

面對周圍人的熱誠擁戴,鄧名先是愣住了,他完全沒有與軍隊、尤其是古代軍隊打交道的經驗,幸好一個現代人看過不少電影,鄧名記得很多電影情節——無論中、西方的名將都會向士兵們展示出他們平易近人的一面,諸如拍打他們的肩膀,說一些勉勵的話之類的;或者更進一步,親切地與士兵們握手。

於是鄧名也就開始“親切”地與身邊的士兵握手,微笑着說一些“這是我們大家的勝利”之類的影視套話。得到如此禮遇的普通士兵激動得滿臉通紅,從軍官那裡從來都得不到笑臉的士兵從未想過能接觸到高高在上的宗室子弟。很快鄧名身邊就是無數伸出來的手,大家都要求韓世子一視同仁,嚷嚷着要求得到握手的待遇。

這期間李星漢一直跟在鄧名身邊,心甘情願地扮演着一個貼身護衛的角色,譚弘拿走的那串珠子也是李星漢替鄧名取回來,鄭重其事地交給他。鄧名隨手往懷裡一裝就繼續安撫士兵,這種重人輕財的表現讓李星漢對這位宗室子弟更加敬佩。聽到那些向鄧名發出的歡呼讓李星漢也感到由衷的高興,咧着嘴一直嘿嘿地笑着。

崇禎十七年清兵入關的時候,李星漢還年幼不太懂事,在他成長的整個過程中,看到明廷一直在和北京政權交戰,譚文也曾經教育他要效忠朝廷。但這個朝廷對李星漢來說還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遠遠不如譚文這樣的頂頭上司形象鮮明,他向朝廷效忠也是因爲譚文對他有恩,因此他要跟隨着譚文一起爲這個朝廷奮戰。

以往偶爾也有宗室路過萬縣,不過李星漢並沒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過他們,這些宗室即便是譚文也沒有機會深交,這一直讓李星漢感到朝廷是個高高在上的東西,雖然威風森嚴但也拒人千里。而這個正衝着自己部下微笑、握着他們的手稱讚他們勇氣的鄧名,讓李星漢感到了一個全新的明室朝廷的形象,這就是李星漢爲之奮戰多年的朝廷,之前的森嚴、威壓之感大大減輕了,多出了一種能溫暖人心的印象。

李星漢想起今日鄧名在一線射箭,與官兵並肩作戰的場面。他記得譚文曾經和營中的部將、軍官們說過,雲貴的戰局並非一帆風順,若是戰況不利,朝廷大概就會在晉王的保護下進入四川。

“不知道皇上、太子又是什麼樣子的?”李星漢心裡突然冒出這樣一個疑問,以往在他心目中的永曆皇帝有着一張威嚴至極的面目,比李星漢見過的最嚴厲的將領還要再嚴厲上一百倍。即使是幻想自己位於這張面孔前,李星漢都會緊張、恭敬得五體投地,大氣都不敢喘上一口。

“一定也是和這位殿下一樣吧?”李星漢看得見部下那些激動的面孔,卻不知道自己的表情其實也和他們相差不多:“一定會握着我們這些大兵的手,親口感謝我們爲他們朱家而戰,是的,一定是這樣,所以連西賊那幫惡貫滿盈之徒也會俯首貼耳。唉呀,要是我在爲朝廷戰死前,能得到陛下、或是太子殿下的親口讚揚,那我這輩子也就沒有白活了。”

心裡轉着這些念頭的時候,李星漢不知不覺地把眼前的“宗室子弟”鄧名幻想成更加尊貴的大明皇帝和東宮太子,並因爲沉浸在這樣的幻想中而熱淚盈眶。

與李星漢不同,趙天霸距離鄧名稍遠,不過他此時也在心中回想鄧名今日在戰場上的表現:“三太子毫無疑問是從未上過戰場的,對如何射箭也一無所知。可他不以上戰場爲羞,也不隱諱他根本不懂射箭這件事,反倒客氣地向我一再請教,直到放箭殺敵鼓舞士氣。”

趙天霸忍不住把鄧名和其他的宗室相比,例如永曆皇帝,其他託庇於李定國或是孫可望羽翼下的宗室子弟,以往一聽說戰局不利,永曆朝廷就會以最快的速度逃向安全的大後方。對於勝利,朝廷固然是會給予豐厚的賞賜,但趙天霸能夠感覺得出來,朝廷並不是感謝軍人的犧牲和付出,而是因爲無奈,因爲亂世而不得已提高對軍方的封賞。

之前趙天霸隱隱對李定國爲何誓死效忠明廷有所不解,如果說只是利用這個旗號那還能說得過去,畢竟這個旗號能夠把明廷的嫡系部隊、甚至闖營舊部聯合起來。可李定國對明廷表現出了遠超於此的忠誠心,這讓趙天霸這種對晉王府忠誠不二的人也感到一些迷惑。相反,之前的孫可望作亂反倒能夠讓相當一部分西營官兵感到正常:老子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爲何要屈居在你這個窩囊廢之下?

今天看到鄧名的形象,又想起永曆朝廷的君臣面目,趙天霸在心裡默默嘆息:“要是陛下有一成三太子的模樣,大概也不會有秦晉之爭了吧?雲貴的西營將士們,也不會對頭上頂着一個朝廷暗暗心懷不滿了吧?”

此時周開荒下令把船停靠在岸邊,準備把鄧名接上船休息。剛纔見到鄧名的舉動後,周開荒內心也頗爲感慨:“三太子身先士卒這是勇敢,而爲了不讓士兵在大勝前傷亡這是仁義,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換言之就是父親和兒子是很相似的。三太子勇敢而且仁義,這些天看來還是賢明有德的人,最大的毛病也就是不知民間疾苦。若烈皇也是如此這般的人物,爲何當年會罔顧百姓死活?可烈皇若不是個賢明有德的天子,他又怎麼會有三太子這樣的兒子?”

最開始川軍士兵表現得要更爲激動一些,受到他們的感染,大昌兵也紛紛擁擠上前要求得到鄧名的親口表揚,儘管有着闖營餘部的身份,但是天家貴胄的身份對這些連秀才都有仰視感的底層士兵來說還是近乎天神,根深蒂固的上下尊卑意識加上歡慶勝利時的情緒感染,讓他們也迫不及待地想親耳聽到皇家子弟對自己英勇奮戰的感謝——鄧名就是在逐個感謝這些作戰士兵,這不但是將來可以傲視同伴的資歷,有人還想到這甚至可以在驅逐韃虜後講述給子孫們聽——想當年,韓大王還年輕的時候,就這麼地站在你爹(你爺爺)的面前,就這樣地拍着我的肩(握着我的手)說我是個英雄好漢!

衆人心中各有想法的時候,鄧名卻忽然清醒過來,雖然演這種角色很讓人振奮,但鄧名還是記得自己畢竟不是真正的宗室子弟,而且不僅他自己知道,周開荒和趙天霸也不過是爲了團結李星漢而配合自己演戲而已。若是繼續這樣不知進退地在軍隊中拉攏人心,鄧名擔憂自己恐怕會引起周開荒等人的不滿,畢竟他還是要繼續前往奉節,未來一段時間也還是要生活在明廷的治下。

扮演慾望一去,飢腸轆轆的感覺就回來了,鄧名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趕緊去譚弘的大營,他和其他明軍官兵一樣,近四十個小時沒有吃過東西而且一直暴露在野外,之前分到的一點食物早已消化殆盡。現在鄧名滿懷對敵軍儲備的期盼,恨不得立刻就能走進溫暖的營帳。

還沒有進行過對俘虜的仔細清點,所以不知道具體數字,但最後投降的三百多清軍士兵,再加上之前捉到的幾百潰兵,兩千多明軍手中現在至少有七、八百俘虜,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數字還會繼續增加。

周開荒把船停到岸邊,想讓鄧名上船前往大營,這個建議得到了袁宗第和譚文兩部明軍的一致擁護。鄧名心中大奇,忍不住把提出這個建議的周開荒仔細打量了一番,在心中盤算着:“你這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麼?現在承蒙你和趙天霸的功勞,我成了衆人心目中的宗室子弟,所以都很尊敬我,也不會反對我坐船。但我畢竟不是,等到真相大白的時候,衆人對我欺騙他們多半會很生氣,要是我現在還這麼不知道收斂的話……”

因此鄧名堅決不肯坐船,而是要和大家一起步行去譚弘的大營,對他來說這是嚴守自己的本份,可在其他人眼裡,自然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至於鄧名提議讓傷兵乘船,這個想法也得到了各隊軍官的一致擁護,這是朱家的天下,他們家的子弟安撫軍心理所應當。而趙天霸甚至忍不住涌起一個念頭:這三太子莫不是對皇位和坐在上面的當今天子有什麼想法吧?

“殿下手刃一敵!”

勝利之後士兵們高興地攀談起來,剛纔看到鄧名親臨一線的士兵們簡直成了鄧名的義務宣傳員,而聽到這個消息的士兵顯得對鄧名更尊敬了,這讓鄧名不禁感覺贏得軍心也不是一件難如登天的事情。

剛剛佔領的譚弘大營不能沒有人主持,現在明軍大獲全勝已經不需要所有的領頭人都呆在一起,於是周開荒就開船離開,趕回大營監督飲食和住宿的準備工作,其餘明軍也陸陸續續準備啓程向東開進。

明軍抓了大概有七、八百俘虜,對於己軍不過兩千多人的勝利者來說,感到這麼多俘虜有點太多了。明軍沒有很多輜重,對苦力夫子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再說這些俘虜又要吃東西,又需要派人監視,所以明軍就打算快速甄別一番,把一部分俘虜處理掉。比如受傷的、看上去體弱無用的,這些會被作爲無用的處理掉;還有另外一種,就是看上比較彪悍、仍具有威脅性的俘虜,明軍出於安全考慮也不會留他們性命。

這種甄別當然不是統一和大規模的,而是在遠離鄧名視線外的自發行動,並且以大昌兵爲烈。相對袁宗第部的大昌兵,譚文餘部還是對俘虜比較客氣的,同樣都是萬縣人,他們手中的俘虜也遠比大昌兵手中的俘虜多。被譚文餘部俘虜後,這些譚弘的手下急忙喊出他們認識的人的名字,指望找到熟人以保全性命。那些負傷行動困難的俘虜,萬縣兵也沒有像大昌兵那樣殺掉他們,而是留下他們自生自滅。

之所以現在有些明軍士兵纔對俘虜下手,那是因爲和衝鋒時有快有慢一樣,明軍的士氣同樣是參差不齊。剛纔勝負未分,明軍士兵的士氣遠不如現在高漲,有些人就想偷偷給自己留條退路,若是最後明軍戰敗,他們或許可以靠施捨給被俘敵兵的一些人情來拯救自己的性命。比如就是想改換門庭投降譚弘,也需要有個中間人給介紹不是嗎?於是有部分士兵就和他們抓住的俘虜達成協議:若是明軍取勝他們負責保護這些清兵的安全,而若是譚弘最終勝出,這些清兵反過來負責俘虜他們的明軍士兵的性命。

對於士兵們的這點小心思,軍官們一個個都心裡有數,也就是鄧名對此一無所知。但是明軍本來就是由潰兵組成,兩天來一直是被清兵追擊的喪家之犬,士氣有些浮動一點也不奇怪,有的軍官也未嘗就沒存這心思。只有特別堅定的才把事情做絕一點餘地不留,比如周開荒和他身邊的十幾個人就沒抓到一個俘虜,而跟在他身後的隊員則抓了一些。等到勝負已明,連譚弘本人都被生擒活捉,這些俘虜就完全是無用的累贅了,守諾的人還繼續他們與清兵的協議,而不太守信的就乾脆處理掉這些合作者——畢竟這種協議傳出去也不好聽,還容易給自己惹禍。

當兩千明軍押着六百多名俘虜浩浩蕩蕩地開進譚弘的大營,周開荒已經佈置好了崗哨,燒了一些水給將士們飲用。攻破大營的時候周開荒俘獲了四、五個沒來得及逃走的伙伕,這幾個毫無威脅的廚子周開荒也沒斬草除根,而是讓他們做飯。

現在大批的俘虜抵達,明軍就派出人手監視他們,讓他們砍柴燒火,營地裡就點起一堆堆的篝火,勝利者圍着這些明亮的火堆溫暖着自己的身體,興高采烈地聊着今天的戰鬥,向周圍認識或是不認識的人吹噓着自己的英勇善戰。

幾個伙伕先是給軍官們做好了飯,接着指導俘虜們淘米、刷鍋,給明軍準備食物。俘虜們也盡心盡力地工作着。根據一般的慣例,表現最好的俘虜可以活下來成爲軍隊的苦力夫子,隨着時間的推移有可能獲得信任重新成爲戰鬥兵,個別手藝好而且能把握機會的則能成爲伙伕——負責做飯是個好差事,不但能吃飽還受到軍中的普遍尊敬,雖然不能參加戰鬥搶x劫但也沒有性命之憂。

鄧名饒有興致地觀看着營地裡的動靜,之前他從未有機會知曉整個營地的運作,今天卻被軍官們羣星捧月一般地圍在正中,各項工作安排都向他報告,等候他的指示——當然,這些命令鄧名也不清楚該如何下達,統統採納周圍軍官們的建議。

“等這些俘虜做好飯,會給他們吃一點麼?”站在遠處看着那些在寒夜裡埋頭苦幹的清兵,還有他們周圍持着皮鞭的監視者,鄧名覺得這個可能性很值得懷疑。

事實證明鄧名的懷疑很有道理,聽到這個問題後,趙天霸帶着一種理所應當的口氣答道:“當然沒有給他們吃的東西。先把他們餓上兩天,等到手腳乏力也就沒法作亂了,畢竟我們還是沒回到奉節,還是身處險境啊。”

“可是餓得手腳沒力氣,怎麼幫我們搬東西呢?”鄧名已經知道這些俘虜會被當作夫子,既然是搬運工,那不給他們吃飽飯怎麼有力氣幹活呢?

“有鞭子啊,誰敢偷懶耍滑?”趙天霸斷然地答道。他心裡有些驚奇鄧名什麼都不懂,不過馬上意識到對面是宗室子弟,這些天提了不少怪問題,可見對世間的俗務太不瞭解。難道皇宮裡不用鞭子麼?大概皇宮裡食物充足,三皇子也沒住多久,逃出來以後都是忠心耿耿的護衛,用不到鞭子。

在趙天霸胡思亂想的時候,鄧名在心裡輕輕嘆了口氣,他不相信鞭子能取代食物的作用,但看起來這個時代就是如此對待俘虜的。鄧名也想明白了,鞭子可以榨出俘虜身上最後一絲力氣,如果是他們因爲飢餓和疲憊倒地死亡,這些勝利者多半也不會太放在心上:“怪不得這個時代勸降十分困難,譚弘身邊只剩下幾十個人,明知無路可走還難以下定投降的決心。”

想到這裡鄧名微微有些不適感,他回首招呼大家:“我們吃飯去吧。”

“好!”年輕的軍官們人人喜形於色,他們一直就盼着鄧名這句話呢。

此時無論是興奮的明軍士兵還是軍官,還有鄧名本人,都覺得前途一片光明,攔路虎譚弘已經被擊敗,最精銳的親衛盡數成擒,殘餘的兵力似乎也喪失鬥志,等着大家的不但有溫暖的營帳還有充足的食物,看起來通向奉節的道路已經是一片坦途。明軍上下覺得繼續順利地行軍,平安返回奉節已經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第31節 大敵(上)第10節 鎖喉(下)第49節 風氣(上)第44節 條約(上)第32節 扶持第24節 宣傳第52節 決心第52節 縱火第40節 泥潭(下)第40節 登陸第13節 債務第59節 細作第10節 負責(下)第35節 面談第50節 追擊(上)第36節 宿命(上)第8節 升級(下)第41節 爭奪(下)第13節 試探(下)第52節 反擊第16節 鹽業第56節 蠱惑第30節 賽跑第50節 追擊(中)第48節 專利(下)第57節 強弱第11節 事變第37節 回返第45節 突破(上)第46節 掃蕩第23節 援助第9節 授權(上)第3節 裁軍第45節 突破(下)第31節 大敵(上)第49節 副手(下)第26節 反覆第1節 誤會(下)第1節 精明(下)第5節 退兵第36節 方向(下)第1節 代售第17節 挖坑第58節 斷後(上)第50節 追擊(下)第34節 問候(下)第47節 證據(下)第50節 追擊(下)第49節 副手(上)第30節 新年第60節 爭奪(上)第52節 登陸(下)第58節 斷後(下)第39節 良機第52節 登陸(上)第39節 嚮導(下)第10節 麻將第35節 請客(下)第61節 未來第3節 壓力(下)第26節 判斷(上)第15節 攻防第3節 說服第16節 甕中第24節 川西第11節 攻勢(上)第30節 三投第40節 印象(下)第37節 干涉(下)第42節 說客第42節 說客第31節 呆仗(上)第10節 決議(下)第26節 兄弟(中)第46節 戰備(上)第8節 進軍第16節 示威第44節 靖難(下)第41節 遭遇(下)第11節 劫營(下)第52節 登陸(上)第57節 夜戰(下)第9節 海權第51節 夢想(中)第29節 搏鬥(上)第50節 誤判(上)第59節 細作第33節 孤注(上)第48節 融洽(上)第18節 恐怖(下)第8節 升級(下)第46節 接觸第20節 廷議第51節 夢想(下)第59節 助剿第60節 爭奪(下)第56節 宣戰(下)第10節 麻將第37節 等待(下)第9節 失言
第31節 大敵(上)第10節 鎖喉(下)第49節 風氣(上)第44節 條約(上)第32節 扶持第24節 宣傳第52節 決心第52節 縱火第40節 泥潭(下)第40節 登陸第13節 債務第59節 細作第10節 負責(下)第35節 面談第50節 追擊(上)第36節 宿命(上)第8節 升級(下)第41節 爭奪(下)第13節 試探(下)第52節 反擊第16節 鹽業第56節 蠱惑第30節 賽跑第50節 追擊(中)第48節 專利(下)第57節 強弱第11節 事變第37節 回返第45節 突破(上)第46節 掃蕩第23節 援助第9節 授權(上)第3節 裁軍第45節 突破(下)第31節 大敵(上)第49節 副手(下)第26節 反覆第1節 誤會(下)第1節 精明(下)第5節 退兵第36節 方向(下)第1節 代售第17節 挖坑第58節 斷後(上)第50節 追擊(下)第34節 問候(下)第47節 證據(下)第50節 追擊(下)第49節 副手(上)第30節 新年第60節 爭奪(上)第52節 登陸(下)第58節 斷後(下)第39節 良機第52節 登陸(上)第39節 嚮導(下)第10節 麻將第35節 請客(下)第61節 未來第3節 壓力(下)第26節 判斷(上)第15節 攻防第3節 說服第16節 甕中第24節 川西第11節 攻勢(上)第30節 三投第40節 印象(下)第37節 干涉(下)第42節 說客第42節 說客第31節 呆仗(上)第10節 決議(下)第26節 兄弟(中)第46節 戰備(上)第8節 進軍第16節 示威第44節 靖難(下)第41節 遭遇(下)第11節 劫營(下)第52節 登陸(上)第57節 夜戰(下)第9節 海權第51節 夢想(中)第29節 搏鬥(上)第50節 誤判(上)第59節 細作第33節 孤注(上)第48節 融洽(上)第18節 恐怖(下)第8節 升級(下)第46節 接觸第20節 廷議第51節 夢想(下)第59節 助剿第60節 爭奪(下)第56節 宣戰(下)第10節 麻將第37節 等待(下)第9節 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