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節 包抄

明軍根本沒有騎兵部隊,而清兵的披甲大多都是騎兵,所以管效忠一開始就準備兩翼包抄,先把明軍包圍起來,然後盡數消滅。兩翼包抄是騎兵佔優勢一方的傳統x戰術,能夠很好地發揮速度上的優勢。

三千多步兵都被管效忠部署在中央,準備用來牽制明軍的中軍,兩翼完成包抄需要時間,在成功迂迴到敵人後方前,要防備步兵爲主的敵軍發起全軍衝鋒,進行中央突破來打破包圍圈。

但明軍似乎沒有中央突破的意圖,鄭成功的兩翼兵力十分雄厚,形成連綿的厚實防線,看到那裡密密麻麻的明軍人頭和旗幟後,管效忠的兩翼騎兵並沒有發起強攻,而是進一步向遠處迂迴,試圖把明軍的防線拉扯開。

面對清軍的側移,明軍的兩翼也繼續拉長戰線,這時管效忠才發現鄭成功部署在兩翼的兵力比他想象的還要雄厚,明軍戰線拉長了很多,但依舊嚴密厚重。主帥控制範圍是有限的,管效忠不可能無限地拉長戰線,如果騎兵迂迴過遠就會失去控制脫離指揮。

“這鄭逆也懂一點兵法嘛。”管效忠笑道。不過戰場控制能力即使有限,騎兵也要強於步兵,在遠離中央戰場後,騎兵的返回速度絕對比步兵要快得多。

見鄭成功如此謹慎地防守兩翼,管效忠就在兩翼發起一些衝擊,把明軍繼續吸引向戰線的兩段。中央戰線上的明軍隨着戰線越拉越長而迅速變得薄弱,很快管效忠就發現明軍主力已經移動到兩翼,鄭成功的中央戰線已經薄弱得不堪一擊。

“不知死活。”管效忠冷笑着。在他看來,步兵爲主的明軍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如同他預期的一般發起中央突擊,迫使清軍放棄機動能力和明軍正面交戰。而鄭成功不老老實實地進行中央突破,卻讓步兵在戰場上奔走,與清兵幾千騎兵較量機動能力,簡直是愚不可及。

隨着管效忠將旗招展,兩側的清軍突然一起掉頭,急速向中央戰線這裡匯聚而來,只留下一些掩護部隊沿拖明軍的腳步。大隊騎兵返回中央位置後,管效忠立刻命令清軍全面衝鋒,一舉擊潰鄭成功的中軍,把明軍分割消滅。

正如管效忠所料,單薄的明軍中央防線被清軍一衝便垮。見到前方萬馬奔騰,無數八旗騎兵殺來後,明軍中央的戰線迅速自行後退,然後向兩邊逃去。管效忠的視野被本軍遮擋,無法看清戰線上的細節,但能看到清軍的旗幟正在高歌猛進,而明軍的旗幟正四下散開,這說明鄭成功的戰線正在迅速瓦解。現在管效忠盡力把視線越過前方的本軍,希望能夠從己方旗幟的空隙間,親眼看到鄭成功帥旗倒下的場面。

衝過明軍單薄的戰線後,位於最前排的清軍騎兵立刻看到一排火炮出現在自己眼前。剛纔看到管效忠不斷指揮部隊向兩翼拉扯自己的部隊後,鄭成功就命令中央戰線的部隊向兩面移動,攤薄自己帥旗前的戰陣,同時拖了二十門火炮到戰線後面來。

這些大炮早就填裝好彈藥,清軍騎兵衝過明軍的戰線後,鄭成功旗令一揮,這些大炮就在盡在咫尺的位置發起霰彈齊射。爲首的幾十名騎兵應聲落馬,讓突擊的清軍軍陣微微一滯。趁着這一停頓的時機,明軍炮手紛紛把炮車推翻,還把輜重大車都橫過來擋在鄭成功的帥旗前。

今天中提督甘輝一直領着鐵人軍呆在鄭成功身側,等着發起中央突破的命令。但他沒想到鄭成功居然放棄了中央突破的預案,臨時調整爲對清軍實施兩翼包抄。不過雖然計劃有變,鄭成功並沒有讓鐵人軍支援兩翼,而是依舊牢牢地控制在手中。

剛纔鄭成功調動炮兵來中央時,已經告訴甘輝,讓他帶着鐵人軍做好迎戰的準備。看到帥旗後的輔兵急急忙忙地把輜重打車都推上來時,鐵人軍已經猜到這就將是他們今天的戰場。看到清軍直逼而來後,甘輝大叫一聲,就揮旗指揮鐵人軍上前兩步。

已經在車輛後排成陣勢的明軍的重裝鐵甲兵,聞令就舉起刀劍,齊刷刷地向前走上一小段,穩穩地站在車輛的空隙或是其後,等着抵抗清軍的衝擊。

剛纔清兵騎兵調頭返回中央時,明軍的步兵當然不會跟着跑步返回,第一是速度不夠,第二步兵也經不起這麼來回折騰。看到清兵騎兵從兩翼返回後,鄭成功已經命令兩側步兵壓上,採用兩翼包抄的模式迂迴到清陣的側後。時間雖然不夠明軍步兵返回,但是足夠明軍部署在兩翼的炮兵調頭。

清軍發起中央突擊時,明軍兩翼的火炮也都遵照鄭成功的命令,各自旋轉九十度朝向中軍的前方。明軍步兵前押後,這些火炮就直衝着正要突擊鄭成功帥旗的清軍身側,它們在中軍火炮開火後,也向突入明軍戰線的清軍發起連續不斷的射擊。

被正前方火炮阻了一下的清軍,也已經恢復了突擊的姿態,現在跑在前面的騎兵策馬避開前面的同伴以及他們的戰馬屍體,繼續加速衝向明軍的最後防線。

持槍的八旗騎兵不停地加速,好像完全沒有看到前方橫七豎八的車輛,他們一直衝到距離明軍兩個馬身的位置上才突然勒馬。儘管坐騎都被他們扯得幾乎立起,但還是慣性地繼續向前衝去,一直衝到明軍鐵甲兵身前。這些槍騎兵就全力把手中的釘槍嚮明軍身上扎去,用來完成最後的減速。

這些釘槍刺在明軍鐵甲上,發出噼裡啪啦的折斷聲,尖銳的槍頭不但沒能刺入明軍的鐵甲,反倒紛紛在其上折斷槍桿。而明軍士兵被槍桿一撞,盔甲雖然無事,但人紛紛向後摔出去,不少人甚至被撞得雙腳騰空,和身上沉重的盔甲一起飛離地面。

沒有被身後同伴擋住的鐵人兵,最遠的飛出有一丈遠,摔倒在地上後,盔甲看上去依舊完好,但人卻躺在地上不動了。

本來有大批清軍的刀劍騎兵跟在這些槍騎兵之後,若是明軍陣形鬆動,他們就要上前砍殺。但明軍雖然有一些鐵人兵被擊飛出去,不過他們留下的空位馬上就被身後的鐵人所填補,依舊嚴嚴實實地堵在鄭成功的帥旗前。

領頭的八旗將領觀察了一眼,毫不猶豫地下令後退。剛剛如驚濤拍岸的八旗騎兵立刻又如大潮一般地退下。甘輝盯着退去的八旗兵,豎着耳朵聽着背後,立刻那裡就傳來輕輕的三聲短促金聲,甘輝重重地呸了那些退走的八旗騎兵一口,嚴令左右嚴守陣地不得妄動。

明軍的鐵人軍沒有前出離開陣地,就紛紛從背上取下弓箭,向退走的清兵射去了一排羽箭。那些退行的清兵或用槍撥劍挑、或用藤牌遮擋,並沒有幾個人被明軍射中,就算中箭,大部分人也都因爲身上的盔甲而沒有遭到傷害。

倒是來自兩側的明軍炮火一直在殺傷着騎兵,帥旗下的鄭成功盯着這些清軍,揣摩着對方的意圖,希望他們會向兩側的明軍炮兵發起攻擊,那樣清軍的力量就會分散,而且指揮會出現一定的混亂,那時就是鐵人軍發起反攻的時機。

但八旗兵並沒有讓鄭成功如願,他們在退開一段後止步,冒着來自兩側的炮彈再次迅速列陣,又是槍兵在前,刀劍騎兵在側後,一次齊聲吶喊過後,八旗兵第二次卷地而來。

鄭成功看着八旗兵又一次衝到自己的最後一道護衛身前,被釘槍擊中身體的鐵甲兵又一次紛紛倒飛出去,不過明軍的戰線依舊沒有出現缺口。幾乎同時,一些清軍也被明軍的武器擊中,墜下馬來,還不等起身,就被明軍陣中探出的槍矛再次刺中。

清軍再次迅速退去。鄭成功看到對方依舊沒有向兩側火炮發起反擊的意圖,第二次下令短促鳴金,不許明軍嘗試追擊。

鄭成功讓鐵人保持鎮靜,兩側火炮繼續向中央轟擊,等待清軍出錯的時候。但在此之前,鄭成功首先要保證自己不因爲急於求成而出現失誤。騎兵會這樣一次次反覆衝擊步兵的戰線,如果戰線斷裂,騎兵就會從缺口一涌而入,撕裂步兵的戰陣。若是步兵急於反擊,也可能會被吸引出去,在隊形散亂失去障礙物保護的時候遭到猛烈的衝擊而失敗。

位於大軍之後的管效忠對一線的交鋒看得遠沒有鄭成功清楚,他只知道中間的清軍兵力出現了淤積,大量試圖從中路明軍戰線缺口跟進的騎兵被擋住了。雖然管效忠看得見清軍前鋒旗幟,感覺那裡的騎兵正在進行反覆衝陣,但兩側的明軍正在不停地壓過來,後衛的掩護部隊難以抵抗優勢的明軍步兵進攻,正在步步後退。管效忠有些不耐煩了,連擂三通鼓,催促前方的軍隊趕快衝擊明軍的薄弱環節。

接到命令後,本來等在前軍身後的清軍就不再遲疑,而是向兩側分散,向左右的明軍炮兵殺去。

“機會!”鄭成功大喜,脫口叫出聲來,急忙命令擂鼓進擊。

這時清軍剛剛又進行了一次衝擊,正要退下重新列陣,背後大片騎兵開始驅馳,立刻就給前陣八旗重新列陣造成了一些麻煩,後面的部隊源源跟進,也極大地擠壓了清軍用來加速、反覆衝陣的騰挪空間。

明軍鐵人兵離開障礙物,和中軍的步兵一起走向清軍的騎兵。清軍將領想趁機衝亂明軍的隊列,但八旗騎兵剛剛列陣完畢,明軍就已經走到了近前,兩軍之間已經沒有了用來提高馬速的足夠距離。

此時遇到清軍衝擊的兩側炮兵,也紛紛把炮車橫過來,擋住清軍的去路。他們身後同樣是嚴陣以待的明軍步兵,兩側的騎兵更沒有第二次衝陣的機會,跟進的部隊已經把他們身後的位置擠滿了,退不開兩步就已經是退無可退。

鄭成功連連揮動帥旗,明軍步兵盡力縮短着兩軍間的距離,很快八旗兵就全線開始與明軍步兵交戰——騎在馬上原地不動地與身前的明軍步兵刀劍相擊。

閩軍中擁有鐵甲的士兵比例相當高,雖然兩翼和中軍兩側的戰兵鐵甲不如鐵人軍那麼優良,但很多也是鐵盔、鐵面具和至少半身的鐵甲。他們身上的鐵甲雖較鐵人軍的輕,但也能有效地抵抗清軍刀劍的攻擊,清軍的環首單刀很難破壞明軍的盔甲。

這些士兵一般還擁有藤牌和一柄類似日本武士刀的長刀。這種鄭氏改良長刀十分鋒利,既可以在一手持盾的時候使用,也可能雙手擎握。很多明軍輕裝鐵甲兵抵近清陣後,就背上藤牌,雙手持刀全力劈砍。這種大規模使用的長刀,近戰的威力遠高於清軍的環首刀,全力重劈之下,能夠輕易撕開清軍的棉甲,甚至斬斷對方的頭盔和護頸。

負責指揮明軍右翼的是鄭成功麾下的大將、提督餘新,和大部分延平藩的福建將領一樣,餘新從徵之前沒有騎過馬,之後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機會騎馬。餘新這樣的將領並沒有騎馬作戰的習慣,騎馬更多被看成是一種表現身份的行爲。平時作戰時,餘新、甘輝都喜歡和士兵一樣身披重甲,手持長刀砍殺。

清軍向中路聚集後,餘新馬上接到鄭成功出擊的命令,他和普通士兵一樣身披半身鐵甲,一手握着藤牌,一手持着斬馬長刀,大呼着向管效忠的中軍方向殺去。

餘新面前的清軍騎兵並不多,餘新毫無顧忌地全速向前,根本不擔心對方反覆衝擊,而清軍也確實沒有這個力量。本來管效忠並沒有把餘新這路明軍的攻勢太放在心上,他認爲等清軍衝散明軍中軍,把明軍徹底一分爲二後,餘新這路明軍不過是案板上的一塊肉罷了。

但現在清軍中路攻勢不順,餘新的衝擊就給管效忠以越來越大的壓力,他開始派出更多的部隊試圖阻擋明軍的攻勢。從兩翼包抄過來的明軍已經極大地壓縮了八旗騎兵的騰挪空間,現在戰線已經嚴重向中心彎曲,導致大多數清軍騎兵都擁擠在中央,無法到一線參與戰鬥——當發生這種嚴重的兵力淤塞時,騎兵比步兵更難以調整。

由於騎兵一時難以從中央調出,去阻擋餘新的就只有南京的步兵,他們的武器、盔甲質量都無法與餘新所部相比,人數更是處於嚴重的劣勢。戰線的彎曲現象不但沒有得到緩解,反倒變得更加嚴重。餘新大呼酣戰,明軍緊跟在他的背後奮勇向前,他們對面的清軍步兵被逼得不住倒退,凡是膽敢挺身一戰的都迅速地明軍的長刀砍成肉醬。這些清軍步兵倒退到八旗騎兵陣中,把本來就擁擠不堪的中軍擠得更是水泄不通。

管效忠看到戰線已經變成圓弧狀,中央方向基本靜止不動——失去了加速空間後,騎兵面對大批步兵也佔不到什麼優勢,靜止作戰的時候騎兵反倒要平均一人面對三、四個敵人;而兩翼依舊在向清軍這邊彎曲,尤其是清軍的左翼、明軍的右翼方向,管效忠看到清軍已經步騎混雜,擁擠不堪。

鄭成功此時臉上的神情已經越來越輕鬆,明軍的兵力越來越舒展,各條戰線始終緊密連接在一起,前方疲憊的士兵可以由後方的生力軍換下,到後面稍微休息。而對面的清軍看上去已經完全失去了這種替換的能力,這意味着大部分敵人都處於空有一身力氣卻使不出來,只有很少一部分敵人能擠到戰線上,他們需要應付的是人多勢衆的明軍展開的車輪戰。

管效忠又進行了幾次努力,試圖制止兩翼戰線的繼續敗退,只有站穩腳跟後他才能把中央的部隊抽回來,繞出陣後反擊明軍;可管效忠的所有努力都歸於失敗,兩翼的士兵繼續被擠壓向中央,不斷堵住試圖後退重整的中央部隊的出路。

剛纔管效忠發覺中央攻勢不順利時,大約有千餘騎兵被卡在前方;現在已經有三千多騎兵被擠在突出的中央戰線前排難以撤出;明軍依舊在無情地向中央擠壓,試圖把更多的清軍包裹到中心位置去。

“鳴金!退兵!”管效忠臉色蒼白,咬牙下達了撤退的命令。現在清軍的披甲兵幾乎全部投入戰鬥,隨着更多披甲兵被明軍壓迫向中心,兩翼的無甲兵開始暴露出來,管效忠已經拿不出更多的兵力來維持戰線。

一旦被明軍切入清軍後陣,這些無甲兵可是抵抗不了明軍的鐵甲兵多久的,若是他們也向着中央被壓縮成一團,就會把全部的清軍披甲兵都堵在前面退不出來。

接到退兵信號後,清軍將佐紛紛開始努力回頭,向管效忠的帥旗位置或是後方前進。大家都知道全軍已經開始撤退,如果這個時候走不掉,就會成爲孤軍。

而明軍也察覺到清軍的意圖,鄭成功的傳令兵趕來通知餘新,要他儘快切入清軍戰線,與另一側的明軍匯,把清軍前軍的八旗兵統統合圍在明軍陣中。

第28節 城前(上)第49節 副手(上)第9節 送神(下)第36節 施琅第36節 方向(下)第8節 升級(下)第3節 君臣第30節 威壓(上)第24節 內憂(上)第53節 擒賊第29節 解圍(下)第35節 請客(下)第31節 胥吏第9節 送神(上)第30節 變化(下)第50節 追擊(下)第30節 威壓(下)地十七節 虛招下第63節 黃雀(上)第11節 優待第12節 圍困(上)第6節 親征(上)第34節 晉王(下)第31節 佯攻(上)第4節 平衡第55節 壓力(下)第9節 送神(下)第14節 強攻(上)第1節 誤會(上)第45節 鍊金(上)第38節 牽制(下)第57節 觀感(下)第53節 兌換第3節 說服第21節 追兵第8節 矛盾第23節 援助第3節 信號(上)第31節 大敵(上)第5節 放棄(下)第21節 風起(上)第53節 齊射(上)第52節 登陸(下)第30節 成長(下)第41節 占卜第3節 裁軍第60節 約法第58節 戰書第51節 求戰(下)第4節 暗示第16節 攀談(上)第22節 搶攻(上)第53節 齊射(上)第24節 怒潮(下)第49節 敗像第55節 壓力(上)第9節 穴攻第30節 變化(上)第63節 黃雀(下)第52節 登陸(下)第12節 強渡(下)第60節 人心(下)第28節 欠條第2節 默契第36節 否決第63節 黃雀(上)第35節 表態第6節 戰俘第53節 齊射(下)第51節 求戰(上)第60節 算盤(上)第43節 鷹派第5節 退兵第26節 反覆第4節 國民(上)第43節 靖難(上)第60節 爭奪(上)第15節 戰象(下)第47節 情報(上)第54節 權變(下)第27節 派系(下)第51節 求戰(上)第34節 問候(上)第45節 隊友(上)第51節 詐敗第51節 晚宴第43節 風向(上)第58節 戰書第34節 攻勢第50節 誤判(上)第60節 烽火第59節 魔鬼(下)第43節 靖難(上)第16節 示威第26節 觀感第53節 兌換第52節 反擊第46節 脫逃(下)第55節 壓力(上)第31節 呆仗(下)
第28節 城前(上)第49節 副手(上)第9節 送神(下)第36節 施琅第36節 方向(下)第8節 升級(下)第3節 君臣第30節 威壓(上)第24節 內憂(上)第53節 擒賊第29節 解圍(下)第35節 請客(下)第31節 胥吏第9節 送神(上)第30節 變化(下)第50節 追擊(下)第30節 威壓(下)地十七節 虛招下第63節 黃雀(上)第11節 優待第12節 圍困(上)第6節 親征(上)第34節 晉王(下)第31節 佯攻(上)第4節 平衡第55節 壓力(下)第9節 送神(下)第14節 強攻(上)第1節 誤會(上)第45節 鍊金(上)第38節 牽制(下)第57節 觀感(下)第53節 兌換第3節 說服第21節 追兵第8節 矛盾第23節 援助第3節 信號(上)第31節 大敵(上)第5節 放棄(下)第21節 風起(上)第53節 齊射(上)第52節 登陸(下)第30節 成長(下)第41節 占卜第3節 裁軍第60節 約法第58節 戰書第51節 求戰(下)第4節 暗示第16節 攀談(上)第22節 搶攻(上)第53節 齊射(上)第24節 怒潮(下)第49節 敗像第55節 壓力(上)第9節 穴攻第30節 變化(上)第63節 黃雀(下)第52節 登陸(下)第12節 強渡(下)第60節 人心(下)第28節 欠條第2節 默契第36節 否決第63節 黃雀(上)第35節 表態第6節 戰俘第53節 齊射(下)第51節 求戰(上)第60節 算盤(上)第43節 鷹派第5節 退兵第26節 反覆第4節 國民(上)第43節 靖難(上)第60節 爭奪(上)第15節 戰象(下)第47節 情報(上)第54節 權變(下)第27節 派系(下)第51節 求戰(上)第34節 問候(上)第45節 隊友(上)第51節 詐敗第51節 晚宴第43節 風向(上)第58節 戰書第34節 攻勢第50節 誤判(上)第60節 烽火第59節 魔鬼(下)第43節 靖難(上)第16節 示威第26節 觀感第53節 兌換第52節 反擊第46節 脫逃(下)第55節 壓力(上)第31節 呆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