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節 分贓(上)

數日前,鄧名和李國英的軍隊已經發生了衝突。那時川西明軍與萬縣的明軍不斷聯繫,得到了越來越詳盡的情報。三天以前,鄧名就對部下們宣佈,袁宗第已經消滅了大量的清軍,使得李國英手邊的披甲兵數量下降到了一萬兩千人左右,而不是之前明軍猜測的一萬五千以上。這樣鄧名手中的一萬甲兵加上萬縣的五千甲兵,對李國英的一萬兩千披甲就已經有了數量上的優勢,似乎可以考慮通過一場正面決戰來奠定勝局。

不過袁宗第對這樣的決戰並不是很熱心,因爲袁宗第感覺自己有些消化不良了。本來萬縣只有四、五萬明軍,一口氣抓到了一萬俘虜後,袁宗第感覺他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來消化勝利果實。得知李國英來攻打萬縣的時候,袁宗第完全沒有出城迎戰的念頭,李國英開始撤退後袁宗第也沒有進行追擊。

根據袁宗第的經驗,戰俘至少要控制一年才能打消其中大部分人的逃亡念頭,這期間根本無法把他們帶上戰場也無法承擔輔助工作。爲了監視、控制這些俘虜,萬縣需要保持強大的軍隊,以免有人鋌而走險,發動叛亂或是鬧事。這些工作是袁宗第目前最重視的,而他手邊的實力有限,李國英的軍隊強大,所以萬縣就眼睜睜地看着清軍離開了,沒有進行任何騷擾牽制工作。

直到和鄧名取得聯絡後,袁宗第依舊沒有什麼攻擊的慾望。他覺得如果俘虜再繼續增加,他就需要用更多的精力來防止他們互相串聯;而且如果萬縣的俘虜太多的話,明軍分化瓦解,讓他們徹底失去叛逃念頭所需的時間也會更長——簡而言之,袁宗第認爲在這一場賭博中他已經賺夠了,現在是把籌碼換成真金白銀結束賭局的時候了,等他消化了勝利果實後再新開一局不遲。

而鄧名顯然不以一萬多名俘虜爲滿足,成都的消化能力大大高於萬縣,因此鄧名再三派人去催促袁宗第出兵與他會合作戰。

袁宗第雖然感覺鄧名有些貪多嚼不爛,不過兩家的關係緊密,他也不能對鄧名的要求視若無睹,因此袁宗第就勉強湊了一千甲兵,親自帶着來與鄧名會合——萬縣的主力營並沒有出發,因爲袁宗第需要他們留在家裡監視人數衆多的俘虜,以免發生不測。

“靖國公大概會帶着一千戰兵來增援我們。”看完袁宗第送來的快信後,鄧名對部下們說道。

“一千戰兵夠做什麼的?”任堂不滿地說道,現在被攔阻在忠縣附近的清軍有七、八萬之多,雖然在甲兵數目上和明軍差不多,但也不是總兵力只有兩萬的川西明軍能夠吃下去的。

“靖國公確實有他的難處。”鄧名詢問過萬縣來的使者,知道袁宗第抽出一千甲兵乘船來支援自己已經很勉強了。這幾年袁宗第的實力膨脹得很快,很多都是從湖北帶回來的兵,還有從熊蘭那裡接受的,本來的大昌兵骨幹只佔萬縣軍的一半不到,這次又一口吞下上萬名俘虜……如果不是鄧名一再邀請,袁宗第肯定會親自坐鎮萬縣,全神貫注地監督手下,以免發生意外。

“我們的難處不是更大?”任堂不滿地說道。

袁宗第的勢力膨脹速度放在明末背景下是非常驚人的,李來亨、劉體純、郝搖旗、賀珍他們雖然同樣因爲鄧名的出現而受惠,但沒有哪個人的勢力膨脹程度能與袁宗第相比。但儘管如此,李來亨他們也都一年沒有舉動了,全都在忙着消化勝利果實。陌生的領土、驟然增加的新部下,這些都需要花費時間去熟悉,而且鍛鍊幹部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吃得最飽的袁宗第現在實際最危險,要不是成都源源不斷的物資供應,他的後勤可能早就出大問題了。

不過與鄧名本人比起來,這些闖營將領的勢力膨脹速度簡直不值得一提。鄧名在成都、敘州的三十萬壯丁就沒有一個跟隨鄧名超過三年的,他手下的將領全部是從別的將領那裡討來或是借來的,士兵是陸續加入的,地方官更是採用徹底的任人唯親制度。

完全沒有班底、舊部、親兵,沒有可靠的老兄弟,按照一般的軍閥標準,鄧名現在的內部組織性還不如積年的匪幫。袁宗第等人雖然沒有明說,但也都暗示過鄧名,覺得他應該適當考慮放緩擴展速度,整合內部以加強凝聚力。

但鄧名卻把這些良言當作耳旁風,依然故我地狼吞虎嚥,帶回川西的百姓享有徹底的人身自由,徵召部隊的時候對符合標準的同秀才一視同仁,完全不考慮忠誠問題——反正最可靠的人也是差不多兩年前從劉曜那裡要來的,誰還能比誰強多少嗎?

忠誠的班底意味着要有一批人願意無條件地服從命令,他們與長官之間的忠誠鏈已經在漫長的時間裡被鍛鍊得牢不可破。不用說晉王、延平郡王,就是其他的軍閥也都有一些絕對忠誠的部下,無論長官是投降滿清以後轉身去打明朝的皇帝,還是舉着明朝的旗幟去抵抗清軍,這些人都不會質疑他們的長官的決定。馮雙禮、李來亨、郝搖旗、袁宗第都有這種鐵桿部下,甚至就連熊蘭都有過樸煩這樣的下屬。但鄧名卻沒有,無論是讓川軍舊部去奉節找文安之的麻煩,還是讓周開荒、袁象攻打袁宗第,讓趙天霸帶兵突襲昆明……諸如此類的命令都是不可能得到執行的。能夠不必擔心後果、隨心所欲處置的只有陳佐才這種教師,其他人——哪怕是劉曜這種青城派參議員,雖然手中毫無實權,鄧名都不敢輕舉妄動,以免引起商行老闆們的不滿。現在西川商人大都出自青城派參議員的門下,而以劉曜和楊有才的舊部最多。

鄧名的衛隊來自李來亨送他的三堵牆,真要是和虎帥起了衝突,衛士們說不好都會心向舊主。這種情況若是其他軍閥遇到,估計早就夜不能寐,可是鄧名吃得飽、睡得香,與李國英交戰後,鄧名抓到了一萬兩千俘虜仍毫無滿足的意思,一心要堵住清軍的退路,把剩下的七、八萬清軍也都吞下肚去。

袁宗第本人雖然未到,但使者已經再次表示了靖國公類似的擔憂,覺得鄧名應該見好就收,萬一俘虜在後方鬧事,而又沒有一支對他絕對忠誠的部隊的話,很可能會讓局勢失控。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袁宗第擔心鄧名就是能硬吞下這數萬清軍,也沒有能力快速消化他們,最後反倒會導致川西動盪,人心不穩。

“我們和靖國公的體制不同。”鄧名輕聲說了一句,示意任堂不必在這個問題上多做抱怨,也是他心裡對袁宗第等人疑問的回答。

無論是李定國、鄭成功還是李來亨、袁宗第,他們距離統一全國或許路還很長,但內部統一都已經完成,在各自的山頭內部,他們都是說一不二的獨裁者,他們手中的權利可以視爲一個範圍縮小的皇權。可鄧名完全不是這樣,川西的官兵、百姓對鄧名很尊敬,也崇拜他的戰功和名聲,但若說有多畏懼他就未必了。

即使是在川西內部,鄧名也遠遠沒有完成統一,他拿出利益與各路人馬交換,與商行老闆交換,與同秀才交換。爲了讓蒙古人老老實實地養馬,鄧名也得對他們一視同仁,還把蒙八旗的統領送進參議院養起來。上次陳佐才事件後,大家對鄧名更加尊敬的同時,對他的畏懼感也降到了新的低點。劉曜等人漸漸發現,雖然自己惹不起鄧名,但鄧名好像一樣惹不起自己,至少是不會無緣無故地來惹自己。

對外,鄧名是抗清同盟的一員,對內,不過是川西這個同盟的領袖罷了。

“我們不需要派人監視俘虜是不是老實幹活,也不需要整天提防着他們是不是逃亡,靖國公的麻煩對我們來說不是問題。”鄧名雖然相對其他軍閥缺少絕對忠誠於自己的暴力,但反正都是利益交換,暴力少一些也無所謂:“靖國公既然無法派來大批的援兵,那麼想要堵住李國英就是件麻煩事了。”

李國英這幾天和鄧名的阻擊部隊發生了多次交火,同時派人全面偵察明軍的防線——擁有水上優勢的明軍在近岸地區有很大的戰術優勢,但是缺少民夫讓他們難以遠離河岸作戰。

剛剛得知孫思克的自行其事後,李國英被氣得快吐血了,但他硬是撐了下來,現在正設法尋找鄧名防線上的漏洞。

“等李國英探明瞭我軍的部署,他就會從靠近內陸的地段突圍,那時我們船隻能夠起到的作用就會大大降低。而清軍的兵力是我們的四倍左右,我們沒法和他們混戰一場。”鄧名雖然能夠預見到李國英的戰略,但一樣拿不出什麼好辦法:“要想組成嚴密的防線,讓李國英無法全身而退,我們就需要至少五萬兵力,越多越好。”

本來鄧名指望萬縣能夠傾巢出動來拉平兩軍的兵力,但袁宗第只能提供可憐巴巴的一千甲士。

“我們需要迅速動員三萬以上的士兵和民夫,不過成都恐怕難以一下子提供這麼多的軍隊。”鄧名感到很麻煩,因爲他拿不出太多的好處來補償響應徵召的同秀才,而他估計商行肯定更不願意讓他們的工人蔘軍——不需要明着反對,只要在背後製造些議論,對工資和獎金做些暗示,工人的參軍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

第53節 霸氣(上)第24節 整訓(上)第66節 加入(下)第15節 軍心第31節 胥吏第43節 靖難(上)第18節 拒絕第54節 霸氣(下)第33節 唐王第21節 闖關第54節 迂迴第51節 救援第41節 獻計第33節 搜索第49節 擴張(下)第56節 推銷(下)第25節 駭浪(上)第26節 生意(上)第58節 接觸(下)第11節 兩全(上)第40節 擁立第47節 情報(上)第12節 專家第2節 競爭第1節 代售第53節 擒賊第36節 否決第45節 鍊金(上)第37節 刺客第12節 強渡(上)第60節 人心(下)第35節 鞏固(下)第47節 贖買(上)第44節 條約(上)第43節 風向(上)第16節 鹽業第45節 顏面第37節 回返第16節 攀談(下)第34節 晉王(下)第19節 帝國第29節 機密第48節 打賭第39節 大捷第6節 勇士第43節 風向(下)第16節 攀談(上)第35節 會面(上)第21節 追兵第55節 死地第24節 整訓(上)第23節 臨陣第50節 挫折第41節 遭遇(下)第28節 城前(下)第41節 阻擊第16節 鹽業第12節 強渡(下)第18節 恐怖(下)第57節 分贓(上)第33節 唐王第18節 詔書(下)第29節 機密第45節 鍊金(上)第44節 夾擊(下)第12節 混亂第60節 算盤(上)第60節 管轄第3節 信號(上)第40節 入寇(上)第54節 議和(下)第11節 劫營(上)第37節 刺客第24節 內憂(上)第11節 事變第41節 失控(上)第22節 殿下第14節 肉票第43節 風向(上)第1節 轉運第22節 退讓(上)第37節 報告(下)第46節 證券(上)第29節 解圍(下)第44節 條約(下)第53節 擒賊第54節 權變(上)第47節 矛盾第27節 反攻第49節 訓練第27節 合作(上)第39節 王佐(上)第42節 升級(下)第14節 彈盡(上)第59節 魔鬼(下)第57節 分贓(上)第40節 泥潭(下)第36節 分攤(下)第46節 脫逃(上)第28節 算計(上)
第53節 霸氣(上)第24節 整訓(上)第66節 加入(下)第15節 軍心第31節 胥吏第43節 靖難(上)第18節 拒絕第54節 霸氣(下)第33節 唐王第21節 闖關第54節 迂迴第51節 救援第41節 獻計第33節 搜索第49節 擴張(下)第56節 推銷(下)第25節 駭浪(上)第26節 生意(上)第58節 接觸(下)第11節 兩全(上)第40節 擁立第47節 情報(上)第12節 專家第2節 競爭第1節 代售第53節 擒賊第36節 否決第45節 鍊金(上)第37節 刺客第12節 強渡(上)第60節 人心(下)第35節 鞏固(下)第47節 贖買(上)第44節 條約(上)第43節 風向(上)第16節 鹽業第45節 顏面第37節 回返第16節 攀談(下)第34節 晉王(下)第19節 帝國第29節 機密第48節 打賭第39節 大捷第6節 勇士第43節 風向(下)第16節 攀談(上)第35節 會面(上)第21節 追兵第55節 死地第24節 整訓(上)第23節 臨陣第50節 挫折第41節 遭遇(下)第28節 城前(下)第41節 阻擊第16節 鹽業第12節 強渡(下)第18節 恐怖(下)第57節 分贓(上)第33節 唐王第18節 詔書(下)第29節 機密第45節 鍊金(上)第44節 夾擊(下)第12節 混亂第60節 算盤(上)第60節 管轄第3節 信號(上)第40節 入寇(上)第54節 議和(下)第11節 劫營(上)第37節 刺客第24節 內憂(上)第11節 事變第41節 失控(上)第22節 殿下第14節 肉票第43節 風向(上)第1節 轉運第22節 退讓(上)第37節 報告(下)第46節 證券(上)第29節 解圍(下)第44節 條約(下)第53節 擒賊第54節 權變(上)第47節 矛盾第27節 反攻第49節 訓練第27節 合作(上)第39節 王佐(上)第42節 升級(下)第14節 彈盡(上)第59節 魔鬼(下)第57節 分贓(上)第40節 泥潭(下)第36節 分攤(下)第46節 脫逃(上)第28節 算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