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節 援助

雖然樸煩不折不扣地執行了熊蘭的命令,但是他對再次投降明軍還是有些擔憂——以前樸煩並不太清楚清廷到底強大到什麼地步,不過這次和熊蘭一起投降後,王明德的軍官給樸煩講了不少明軍戰略形勢:四川雖然很大,但是陝西也不必四川小,人口還要比四川多,川陝總督李國英已經全得取陝西,四川也佔了一半,勝負已經很明顯了;更有一個軍官說,控制這麼大地盤的李總督和朝廷一比,都算不上什麼,現在朝廷的疆土從南走到北,至少要走上個兩、三年的樣子。

樸煩覺得從萬縣到重慶、或是萬縣到奉節就已經很遠了,要走上十幾天,四川更是大得沒邊了。樸煩當兵前的親朋別說走出四川,就是萬縣附近都沒離開過,那時要是聽說誰去過陝西,那對樸煩來說就和天外來客差不多了。從軍後樸煩的見識雖然增長了不少,但聽清軍軍官說清廷的控制疆域光走就要春去秋來地走上幾年,他還是感到難以想象,這地盤得大到什麼地步啊?

清廷既然控制了這麼大片的土地,樸煩心裡難免就會有畏懼感,覺得清廷的那個皇上要比控制奉節、三峽的文督師要厲害得多。因此在關押好俘虜後,樸煩就向熊蘭和秦修採提出了個疑問,那就是和這麼龐大的清廷作戰,是不是太危險了。

秦修採覺得,普通士兵最好糊弄,大部分士兵連北京到底距離四川有多遠,到底是雲陽一個縣人多還是山東一個省人多都分不太清楚。由於對天下形勢的無知,所以對清廷也沒有太多的畏懼;但樸煩這種軍官就稍微麻煩一些,由於不是對實力對比一無所知,所以會胡思亂想。

“正是因爲太遠了,所以我們要投降鄧先生。”秦修採馬上替熊蘭解釋起來:“從四川到北京,走路都要走上好幾年,而鄧先生從奉節過來就要半個月,你說這到底是韃子皇帝厲害還是等先生厲害?”見樸煩還有些不明所以,秦修採搖頭晃腦地說道:“若是我們不投降鄧先生,韃子皇帝要好幾年才能知道鄧先生來打萬縣了,知道后皇上總要再問一聲吧,到底鄧先生帶了多少人來打熊千總,這總不能不問吧?”

“是,是。”樸煩連忙點頭,對秦修採的話非常贊同。

“從北京一路走來,又要好幾年,等問清楚了又要好幾年地走回去,就算只問一次,或者前前後後也要小十年了。”秦修採反問樸煩道:“你覺得,我們能頂鄧先生十年麼?”

“十年?”樸煩大吃一驚,當初鄧名的萬縣一戰,殺得譚詣血流成河,成千上百的屍體鋪滿了城外的山野,當時看到那番場面後,樸煩的腿肚子就直打哆嗦;直到現在,有時在萬縣北方的山林裡,還能看到那一戰後遺留的骸骨——譚詣的大軍可是五千多人啊,是現在萬縣熊部的兩倍多,兩個時辰就被鄧名殺得精光——清軍軍官有時會談起的湖廣、南京之戰,那些消息對樸煩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觸動,但他對萬縣一戰的經過記憶猶新,這次去雲陽見鄧名的時候,樸煩雖然比當初好很多了,但依舊非常害怕:“別說十年,就是十天,嗯,就是一、兩天也頂不住啊。”

這話語脫口而出後,樸煩立刻意識到自己的擔憂到底有多麼愚蠢,滿臉羞愧地向熊蘭和秦修採道歉道:“多謝師爺指點,卑職真是糊塗了。”

“沒事,有不懂的就來問我,或是問師爺都行。”熊蘭大度地揮揮手,讓樸煩出去了,熊蘭對此人非常滿意:因爲樸煩不問對錯是非,一律照着他吩咐去做,就像這次心裡明明有擔憂,但還是先不管不顧地把熊蘭的交代辦成了,再來提出質疑,這種手下用着就是放心啊。至於能力和知識問題,這並不是熊蘭所關注的,他自己就很有本事,再說還有個師爺秦修採可以商量,手下要都是樸煩這種任勞任怨的就最好不過了。

據秦修採所知,萬縣軍對鄧名的畏懼遠甚高明瞻和王明德。秦修採雖然不承認,但他其實也一樣,首次遇到鄧名時秦修採就在譚弘身旁,幾千大軍被鄧名帶着一羣散兵遊勇就打垮了以後,秦修採也沒有了對抗鄧名的勇氣,感覺自己在對方面前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正是出於這種心理,之前秦修採反對向清軍投降,而這次雙手贊同熊蘭反正。其他人的見識不如秦修採,在他們心目中譚弘的地位也更高高在上,自從這些人本來視爲天神一樣的譚弘,被鄧名五花大綁地押來後,他們對鄧名的畏懼就已經開始了。其次就是萬縣一戰,給這些人巨大的視覺衝擊,那一戰結束後,好多譚弘的軍官都嚇得癱倒在地,其中絕大多數人一輩子殺過的雞都沒有鄧名那天殺的人多。

而高明瞻和王明德顯然沒有這樣有氣勢的出場,早在他們抵達前熊蘭就摸清了他們的動向,向清軍投降的準備工作也都已經完成。看到幾千清軍抵達城下時,萬縣守軍有不少人甚至有這樣的聯想:和當初譚詣的兵馬差不多,要是鄧先生在,估計又是一個下午就打發了。

今天下午樸煩返回後,給萬縣守軍帶回了鄧名已經離城不遠的消息,結果熊蘭也不用再進行什麼煽動工作了,大家立刻達成了一致意見,馬上倒戈立功贖罪——這些萬縣軍官把對鄧名的恐懼,統統發泄在了清軍頭上。

事後倒是有一些軍官和樸煩一樣產生後怕,覺得要是鄧名又走了,而清軍再來,他們就不太容易投降保命了,對此熊蘭根本不以爲然,他對秦修採說道:“要是鄧先生來攻城,我手下這幫人肯定不會抵抗的,就算當頭的鼓起勇氣想打一下,手下的兵都能先跑了。”

“東家說的對!”秦修採知道熊蘭說的確實是實情,真打起來只能指望王明德留下的那些清軍,可是其中大部分也是壯丁而是,就憑几百個披甲還想擋住鄧名?要是這麼容易,那湖廣、南京的清軍又怎麼會一潰千里,連總督都被打死了兩個?雖然川陝總督衙門拼命宣傳,聲稱鄧名在武昌遭到了嚴重的挫敗,但熊蘭和秦修採顯然都不這麼看:“眼前一關都過不去的話,想幾年後的事情有什麼用?”

爲了安慰熊蘭,也像是爲了安慰自己,秦修採說道:“鄧先生一聽說四川有險,就急速趕回,這說明鄧先生不會放棄四川啊。有鄧先生在,還怕什麼韃子麼?”

熊蘭點點頭,當初他剛聽說鄧名去湖廣後,心裡也很是失落,覺得對方不會在關注四川了。熊蘭對鄧名同樣深感畏懼,很清楚若論打仗自己根本不是對手;也和秦修採有相似的考慮,要首先設法度過眼前的難關;不過除了這兩點外,熊蘭偶爾還會冒出一個稀奇古怪的念頭,這個念頭他並沒有和任何心腹手下提起過,其中也包括秦修採和樸煩。

“我雖然是個妾生子,不過父親、生母、嫡母都是漢人啊,這頭髮和衣服雖然不值得用這條命去換,不過……”所有的事情都已經辦妥,熊蘭在等鄧名來萬縣的時候,這個念頭突然又一次冒了出來:“不過若是有的選,還是能保住頭髮最好。”想到這裡,熊蘭伸手摸了摸自己的光腦殼。但和往常一樣,這個念頭也就是存在了一瞬間而已,熊蘭立刻把它趕出了腦海,更自嘲道:“我可不想斷頭留髮。”

自己居然會有這樣迂腐的念頭,熊蘭不禁感到很可笑,這也是他不曾對心腹手下提起過這個念頭的原因——熊蘭都不敢相信自己會這麼想,更不用說手下。

……

鄧名又一次來到萬縣城前,熊蘭帶着萬縣守軍官兵出城,用傳統的熊氏禮儀來迎接他,那就是:軍官人人自縛雙手,按照官職的高低分先後,在道路兩邊跪了一地。

看到鄧名抵達後,精通熊氏禮儀的萬縣軍官齊聲高呼:“死罪!”

“好吧,都起來吧,這不是事先已經都說好了麼?你們反正,我不計較。”鄧名沒有像王明德那樣給熊蘭親釋其縛,而是招呼位於熊千總身後的士兵們:“給你們的千總鬆綁。”

上次熊蘭在向鄧名投降時,還耍心眼繫了一個活釦,可這次他綁了一個貨真價實的死扣,還系得挺緊,士兵們折騰了半天才給熊千總解開。

“上次萬縣之戰熊千總沒有立功,所以事後也沒有什麼獎賞,只是給了個千總的名頭。”等熊蘭的的繩子被解開後,鄧名就當着萬縣衆人說道,這個理由雖然沒有什麼錯,但其實並不是主要原因,歸根到底還是熊蘭的出身讓人看不起,這點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但實際上熊千總就是萬縣之主,馬上管軍、馬下管民。我和文督師已經說過了,從即日起,熊千總就是萬縣縣令兼守備,掛遊擊銜。”

熊蘭忙不迭地稱謝,正常情況下,得到官職的官員應該賭咒發誓效忠朝廷,不過熊蘭臉皮還沒有厚到這個地步,只說一定勤奮工作,不讓文安之和鄧名失望。

對此鄧名也心知肚明,點了點頭表示對熊蘭的表態很滿意,至於被熊蘭抓住的俘虜,鄧名也當場做出了決定:所有的軍官都送去奉節關押,聽候文安之的處置;至於普通的士兵,則盡數交給熊蘭,無論是用來屯墾還是補充戰兵,他都可以一言而決。

接下來鄧名又視察了一番萬縣,接着這個機會,熊蘭趁機向鄧名展示了一下他的治理才能,雖然萬縣只有兩千屯墾兵,但熊蘭開墾了小一萬畝軍屯,今年打出了一萬五千多石的糧食。這個畝產量已經和奉節等地相當了,考慮到熊蘭今年才走馬上任,萬縣剛剛易主,鄧名覺得這個成績就不錯了。

軍屯的效率一直比較低下,無論是奉節還是三峽,軍屯的畝產一般也就是一石出頭,大概也就是民田的一半,而且士兵能夠負責的田地也比較小,平均一個屯墾兵也就是能夠耕作兩、三畝地而已。而萬縣的屯墾兵負責的土地面積超過一倍,畝產也還可以,鄧名就詢問了一下熊蘭的經驗,若是不錯的話可以向奉節等地進行經驗介紹。

熊蘭自然是抖擻精神,把他今年苦心思索出來的各種獎懲條例都羅列了出來,仔仔細細地給鄧名講述了一般。

鄧名聽完後也覺得很不錯,就誇獎了熊蘭幾句,然後和衛士們研究此事。

這些衛士雖然有戰爭經驗,但除了任堂外,其他人對如何治理內政都沒有經驗,興趣也都不大。

所謂有經驗的任堂其實也是半桶水,幸好隨行的還有不少奉節士兵,鄧名最後從其中找了幾個曾經從事過屯墾工作的人,把熊蘭的條例說給他們聽,問他們有什麼意見。

曾經負責過屯墾的軍官對熊蘭的條例顯然不以爲然,但一開始也不想對鄧名明說到底爲什麼不可行,經不住鄧名的再三詢問,最後總算說道:“提督,萬縣只有兩千人,當然事情都很好辦。”

據這些奉節的軍官說,軍屯產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屯丁偷懶,對於這個問題以往的才智之士絞盡腦汁,設計出種類繁多的獎懲辦法,但是收效並不大。就比如最簡單的一個挑水問題,只有在軍官監督的時候,屯丁纔會老老實實地挑水,而且還會在軍官看不到的地方偷懶。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制定條例規定負責挑水的屯丁每天必須要挑多少桶水,如果完不成就要受罰;作爲對策,屯丁就會設法用小桶,以減輕勞動量;如果規定了桶的大小,屯丁就會設法不裝滿。

在奉節軍官的口中,這個其實就是一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比賽。熊蘭剛剛接手萬縣,一門心思要趕出點成績給上面看,畝產稍微大一些是很正常的;而且萬縣人不多,熊蘭能夠直接到一線監督,下面的人想頭肩耍滑也不容易。

“這些主意不是沒有人想過,比萬縣這裡的辦法還多,還精細,但最後依舊什麼用都沒有。”奉節軍官聲稱,這只是他表面上對鄧名說的原因,還有一些理由是下面的人心照不宣的。那就是複雜的人情網絡,親朋偷懶需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負責軍官也要撈一點自己用的油水。萬縣現在可能這種損耗少一點,所以看上去效率高一些,不過長期看來,這個效率肯定會不停地下降。

不過就算有這樣、那樣的原因,軍屯依舊比民屯擁有不少優勢,也是夔東方面普遍採用的方法。不過這點奉節的屯墾軍官也沒有和鄧名提,因爲他們都聽到過傳聞,說是鄧名不打算在川西採用軍屯模式。有經驗的人並不是很多,其中沒有人願意惹大人物不快,尤其是掌握下面人的前程、生死的大人物。

……

貴陽。

最近幾個月來,吳三桂的心情一直不是很好,在得到把雲南封藩給他的許諾後,吳三桂就一直想努力進取,儘早奪回昆明,把自己的封地拿到手。爲此吳三桂甚至採用了涸澤而漁的模式,在貴州境內徵收一半產出作爲賦稅。

年初吳三桂定下這種政策時,以爲這種高賦稅不會維持多久,等今年收穫後,肯定能夠從清廷要來大量的物資。等拿下了雲南,把李定國趕走後,吳三桂需要的軍費也就可以大大減少。吳三桂本來盤算着,那時可以藉口邊境不穩,繼續向朝廷討要大量的補給,然後在自己封地內進行減稅,讓藩國可以迅速得到恢復。

但隨着湖廣戰事的展開,胡全才二話不說就截留挪用了本應給吳三桂的大量物資;更討厭的是,無能的胡全才還兵敗身亡。吳三桂傷心的想到,本該屬於的他的東西結果全便宜了鄧名了。

得知鄭成功侵入長江後,吳三桂就斷定今年他不太可能獲得更多的補給了,無論閩軍成敗與否,清廷都不會再想西南投入大量資源:即使能夠擊敗鄭成功,清廷的賦稅重地也被攪和得一塌糊塗;如果閩軍得志,那吳三桂估計就會接到撤出西南,反攻江南的命令了。

事態也確實朝着吳三桂預料的方向發展的,鄧名也去東南摻乎了一通,當看到邸報上列出的那長長一排免稅地區後,吳三桂嘆了口氣,知道今年西南休想得到任何補充,就是明年能有多少也很難說。

既然吳三桂從清廷那裡拿不到東西,那他對養活貴州的十萬大軍就有了很大的牴觸心理:雖然吳三桂已經設法把耿藩、尚藩等諸多援軍都轟走了,但剩下的軍隊還是太多了,清廷不給補充後,這些人就是在吃吳三桂的封地產出。

今天吳三桂把趙良棟找來,掏出一封信給他:“川陝總督李國英來信了,他說鄧名已經返回湖廣……”現在李國英尚未得到鄧名行蹤的確切消息,對鄧名下一步的行動也都是猜測而已,不過吳三桂倒是說的斬釘截鐵:“鄧名勢必圖川,若是圖川勢必要拿下重慶,把川西、川東連爲一體。若是被鄧名得志,朝廷平定四川勢必要多費周折。”

前幾個月吳三桂一直想把部分部隊的開銷轉嫁給周圍省份,雖然他成功地塞給了兩廣一些人,但一直無法在湖廣張長庚那裡取得突破——儘管丟了半個湖北,但張長庚拒不向朝廷提出求援要求;張長庚還對吳三桂聲稱,若是他私自派給援軍,那湖廣絕對不承擔援軍糧餉,需要他們自帶乾糧,湖廣方面更不會爲此用銀子和糧食來報答平西王。

吳三桂對此的評價是要錢不要命,憤恨之餘就滿心盼望鄧名把張長庚也宰了,換個更看重性命的湖廣總督上臺,只可惜鄧名讓他失望了。

“李國英請求我們出兵援助他,他已經向朝廷提出了求援的要求,貴州和四川乃是鄰省,守望相助也是應該的。”吳三桂一邊說,一邊觀察着趙良棟的臉色:“將軍可願去重慶走一遭?”

第46節 掃蕩第57節 夜戰(上)第5節 協作(上)第50節 追擊(上)第6節 親征(上)第56節 離去第58節 接觸(上)第46節 戰備(下)第16節 甕中第23節 波瀾(上)第50節 動向(上)第18節 拒絕第55節 死地第10節 決議(下)第8節 戰備(下)第31節 呆仗(上)第38節 迎敵第3節 信號(上)第60節 烽火第30節 大敵(下)第30節 大敵(下)第62節 蠢動(下)第12節 徵稅第39節 王佐(下)第30節 威壓(上)第14節 肉票第32節 吐哺第56節 推銷(下)第37節 立碑第56節 推銷(下)第9節 授權(上)第12節 徵稅第59節 魔鬼(下)第59節 助剿第19節 帝國第50節 誤判(上)第22節 搶攻(下)第36節 宿命(下)第23節 瓷器第30節 三投第59節 黃雀(下)第47節 矛盾第12節 強渡(下)第60節 算盤(下)第62節 蠢動(下)第8節 紛亂第42節 說客第27節 得兼第9節 穴攻第8節 進軍第19節 軍功第14節 應對第50節 債券(下)第3節 上風第33節 孤注(上)第45節 鍊金(下)第11節 實驗第52節 私心第39節 嚮導(上)第35節 進軍第19節 一騎第5節 放棄(下)第26節 告狀第57節 分贓(上)第34節 經濟第5節 放棄(上)第53節 兌換第19節 忠心(上)第36節 分攤(下)第24節 怒潮(上)第60節 爭奪(下)第3節 上風第29節 搏鬥(下)第47節 證據(下)第65節 援助(上)第29節 統一(上)第41節 失控(上)第33節 唐王第60節 約法第20節 相逢第58節 接觸(上)第43節 徵兵第12節 專家第36節 備戰第22節 退讓(上)第11節 優待第11節 優待第13節 攻守第43節 風向(上)第39節 嚮導(下)第67節 守法(上)第44節 遊騎(下)第54節 險境第5節 協作(下)第59節 魔鬼(下)第40節 打賭第37節 軍火第36節 施琅
第46節 掃蕩第57節 夜戰(上)第5節 協作(上)第50節 追擊(上)第6節 親征(上)第56節 離去第58節 接觸(上)第46節 戰備(下)第16節 甕中第23節 波瀾(上)第50節 動向(上)第18節 拒絕第55節 死地第10節 決議(下)第8節 戰備(下)第31節 呆仗(上)第38節 迎敵第3節 信號(上)第60節 烽火第30節 大敵(下)第30節 大敵(下)第62節 蠢動(下)第12節 徵稅第39節 王佐(下)第30節 威壓(上)第14節 肉票第32節 吐哺第56節 推銷(下)第37節 立碑第56節 推銷(下)第9節 授權(上)第12節 徵稅第59節 魔鬼(下)第59節 助剿第19節 帝國第50節 誤判(上)第22節 搶攻(下)第36節 宿命(下)第23節 瓷器第30節 三投第59節 黃雀(下)第47節 矛盾第12節 強渡(下)第60節 算盤(下)第62節 蠢動(下)第8節 紛亂第42節 說客第27節 得兼第9節 穴攻第8節 進軍第19節 軍功第14節 應對第50節 債券(下)第3節 上風第33節 孤注(上)第45節 鍊金(下)第11節 實驗第52節 私心第39節 嚮導(上)第35節 進軍第19節 一騎第5節 放棄(下)第26節 告狀第57節 分贓(上)第34節 經濟第5節 放棄(上)第53節 兌換第19節 忠心(上)第36節 分攤(下)第24節 怒潮(上)第60節 爭奪(下)第3節 上風第29節 搏鬥(下)第47節 證據(下)第65節 援助(上)第29節 統一(上)第41節 失控(上)第33節 唐王第60節 約法第20節 相逢第58節 接觸(上)第43節 徵兵第12節 專家第36節 備戰第22節 退讓(上)第11節 優待第11節 優待第13節 攻守第43節 風向(上)第39節 嚮導(下)第67節 守法(上)第44節 遊騎(下)第54節 險境第5節 協作(下)第59節 魔鬼(下)第40節 打賭第37節 軍火第36節 施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