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節 遭遇(上)

伐清

七月六日凌晨,萬縣。

三十六個時辰之前,嘉陵江的清軍水師解開鎖在江口的鐵鏈,開始駛入長江。近四十個時辰之後,靖國公袁宗第對清軍的攻勢依舊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船隻帶回的報告就是清軍水師大舉出動;而袁宗第的斥候送回的頭幾批情報也是同樣的模糊不清,只知道忠縣的清軍實力突然大大增強,然後就發現有清軍水師開始在忠縣停靠,並卸下貨物——這進一步加強了袁宗第初始的判斷,那就是清軍全力補充忠縣。

“難道李國英想一口氣給忠縣運進半年的糧嗎?”這種大規模動員的耗費極大,如果李國英只是爲了補充忠縣,那袁宗第覺得就有必要認真思考一下爲何李國英會如此重視忠縣了:“難道李國英想在忠縣駐紮一支水師?他不會愚蠢到這個地步吧?”

另外一個合理的解釋似乎就是李國英想以忠縣爲基地,發起對萬縣的攻擊,但袁宗第也迅速排除了這個可能。由於鄧名的糧食源源不斷地涌入萬縣,袁宗第手下每個士兵的糧耗雖然還是沒有成都那麼豐富,但也持續提高,現在一個輔兵的糧食配額已經是每年八石,差不多是大寧時袁宗第麾下戰兵的兩倍。

手下都能吃飽喝足,袁宗第也就能讓輔兵從事高強度勞作,這一年來除了沒怎麼種田,其他的工作一樣不落。除了保證船隻的維修外,袁宗第還把萬縣城牆徹底翻修了一遍,不但缺損盡數補上,原先一些薄弱的牆壁還被袁宗第拆了重修,四座城樓中有兩座更被加高了一丈——如果好日子繼續下去,袁宗第還雄心勃勃地打算把全城的城牆都加高、加厚,甚至有過擴建萬縣的設想。

萬縣城牆得到加固,碼頭周圍也有木石混合工事,袁宗第認爲萬縣的防禦力量相當可觀,絕不認爲這裡是幾千清軍就能夠撼動的——至此袁宗第依舊對清軍的進攻規模缺乏瞭解。袁宗第可不是青城派那種小軍頭,而是大昌曾經的統治者,跟着鄧名在湖北發過財。他把大寧的不少居民搬到萬縣,又接受了熊蘭、也就是譚弘的餘部後,袁宗第手中有六千多敢戰的士兵,盔甲普及率超過百分之七十;三萬兩千多的壯丁,也可以在防禦戰中發揮出很大的作用。

李國英對袁宗第的印象還停留在以前,認爲他只能養萬把兵丁。上次重慶之戰時袁宗第剛到萬縣,也沒有表現出超出李國英印象的實力。可袁宗第一年來從鄧名集團手裡拿了超過四十萬石的糧食,大批輜重、船隻,就在半個月前還又要到了五萬石的支援,他早就把以前的窘困拋到了九霄雲外;每天看着萬縣周圍的興旺景象,袁宗第信心不斷膨脹,完全沒有意識到別人還會把自己當成個大號山賊。

隨着明清兩軍間的距離不斷拉近,袁宗第獲得的情報也越來越準確和及時,很快就得知忠縣的清軍非但沒有停下腳步,反倒繼續向萬縣逼近過來,而且清軍的水師也在試圖和他們協同前進,爲陸軍運輸士兵和輜重。

“國公,李賊是想攻擊萬縣嗎?”看到最新的情報,袁宗第的部將終於忍不住猜測道。

“呵呵,這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看到前線送回的報告後,袁宗第輕蔑地一笑:“萬縣有近四萬兵丁,李賊除非有十萬大軍,否則怎麼敢動一動萬縣的念頭?”

“重慶大約有五千甲兵,三、四萬壯丁,和我們的實力基本相當,水師還不如我們,所以長期以來忠縣岌岌可危。再說還有都府的威脅,李賊要把大部分的力量都用來防禦川西的攻勢,現在就是仗着堅城苟延殘喘而已。”袁宗第簡單分析了一下敵我兵力對比,在他看來,李國英這次的行動也屬於垂死掙扎:“本公剛剛想明白了,對李賊來說,忠縣只要還在他手中,萬縣的兵力就無法直達嘉陵江——而如果我軍出現在重慶對岸,嘉陵江爲兩軍共有的話,他也就不得不夾着尾巴逃回保寧去了。”

周圍的軍官紛紛點頭。在場的人都是袁宗第的心腹,所以他們也都知道靖國公對重慶是有些想法的——四川都府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重慶,如果袁宗第能夠把重慶納入自己囊中,那他就是川東最強大的諸侯,好好經營一番領地,將來實力不會比江陵的李來亨差了。

袁宗第並沒有特意向鄧名提出兩家合力攻打重慶的建議,但他的心腹們都知道,袁宗第在等待鄧名又一次離開四川去江南。若是那個時候聯合川西發起對重慶的攻勢,就會以萬縣的兵馬爲主,到時候袁宗第以國公的身份移鎮重慶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

“李國英就是想充實忠縣,給我們造成更大的麻煩。他現在不過是虛張聲勢,意圖渾水摸魚,偵察一下週圍的變化,甚至摸一摸我們萬縣的虛實。”袁宗第自認爲看穿了李國英的想法,冷笑一聲:“定要讓這廝偷雞不成蝕把米。”

在袁宗第看來,只要清廷的注意力被牽制在兩江和湖廣,那麼重慶雖然堅固,但也不是很難取得。只要萬縣和成都東、西對進,同時控制重慶西面的長江上游和嘉陵江上游,就可以完成對重慶半島的封鎖;從長江上游來的川西部隊只要登陸後再挺進到嘉陵江岸邊,就可以和萬縣的明軍會師,徹底切斷重慶的內外交通——如果李國英缺乏野戰部隊,那麼做到這點是可能的。

但如果被李國英加固了忠縣,那麼鄧名離開四川后袁宗第也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拔掉這個據點。在忠縣城下耽誤的每一天,都會讓重慶要塞晚陷落一天,要是拖到袁宗第自己沒糧或是鄧名回來了,那他就沒法順利地把重慶收入囊中了。

“李賊遠道來襲,不懂得見好就收,反倒妄圖刺探我軍軍情,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很快又是一份新的情報傳來,從忠縣出來的清軍正在沿着江岸向萬縣防線疾行。袁宗第在這一帶已經開始設立驛站,整修道路,他當然不能看着清軍肆無忌憚地擴大搜索範圍,給他們從容破壞交通道路的時間。

袁宗第下令萬縣總動員,出兵應戰清軍。雖然將近收穫季節,但萬縣城外只有兩千畝稻田,也就能收穫個四、五千石糧食。對袁宗第來說,收割這些糧食顯然屬於小事,隨便安排了一個部下負責,就急匆匆帶着五千兵馬出動。

前軍中有兩千戰兵,三千輔兵,萬縣還會進一步動員三千戰兵跟上來。現在袁宗第的戰兵數量雖然大增,但有過實戰經驗的士兵比例遠遠不如大寧時期——包括袁宗第在內,沒有一個將領能像鄧名那樣利用江南數省的資源進行高強度訓練,大部分將領只能讓士兵通過戰場認識戰場,所以此戰被袁宗第視爲鍛鍊軍隊的好機會,可以讓大批新兵感受一下實戰氣氛。

……

衝在清軍最前的是張勇。作爲資格最老的大將,李國英已經向朝廷保舉他提督陝西軍務,這種兼顧論資排輩和名氣戰功的保舉,就是趙良棟、王進寶都沒有絲毫怨言,反倒都認爲李國英行事穩妥。

李國英親率後隊,就把前軍的指揮權交給了老資格、經驗豐富的張勇。大家都知道朝廷的正式任命很快就會下達,因此就是從官銜上來說,張勇也是甘陝綠營的第一人,理所當然的前軍總指揮。

上次重慶一戰後,張勇的親兵營遭到鄧名殲滅性地打擊,那時看着殘餘的那百來個人,張勇真是欲哭無淚——這些士兵都是他多年培養出來的,沒有幾年休想恢復元氣。幸好總督用耕牛從鄧名那裡換回來一些俘虜,這才讓張勇稍微好受了一些——當時鄧名還送回了一些優惠券,看明白上面寫的意思後,張提督當場就把它們撕得粉碎,真是欺人太甚!

這次出兵前,張勇已經從李國英那裡清楚地瞭解了萬縣的實力:袁宗第手下原來大概有幾千披甲,三年前攻打重慶時損失慘重,跟着鄧名去湖廣補充了一些。上次傾巢出動看上去又有三千戰兵,其中一半多有盔甲。

“就靠你練兵了。”張勇對想像中的袁宗第說道。他重建的親兵營又有了一千人,若是現在讓他去打鄧呂布,那就是借張勇一萬個膽子也不敢,但用袁宗第這個軟柿子來練兵卻是再好不過。

“啓稟大帥,胡將軍已經超過我們了。”一個傳令兵跑來報告。位於張勇側翼的是胡文科,另外一個曾經遭到過殲滅性打擊的清將。如果不是鄧名貪圖李國英的耕牛,胡文科本人都得被列入殲滅名單。

“這廝!跑得好快,他也是想拿袁宗第練他的新兵吧?”張勇罵道。除了自己的親兵營,張勇還帶着不少其他部隊,所以沒法和撒開腿往前跑的胡文科相比。

“大帥!”有一個傳令兵趕來向張勇報告,王明德在忠縣下船後,也顧不上休息,急急忙忙地帶着親兵營趕上來。

又是一個曾經遭到鄧名殲滅性打擊,有一營新兵急需鍛鍊的主。

“加速前進!”張勇大叫道。()

第42節 反擊第6節 疑惑第3節 援軍第10節 鎖喉(上)第30節 變化(下)第43節 徵兵第27節 圍攻(中)第8節 戰備(下)第44節 遊騎(上)第50節 債券(上)第42節 升級(下)第37節 干涉(上)第41節 爭奪(上)第1節 秘旨第59節 撤軍第13節 天明(下)第26節 觀感第65節 援助(上)第1節 精明(上)第49節 昆明第19節 軍功第8節 升級(下)第6節 事變(上)第46節 脫逃(下)第18節 恐怖(上)第9節 失言第46節 脫逃(下)第56節 推銷(上)第44節 失蹤第55節 混戰第8節 升級(上)第48節 潛逃第32節 血戰(上)第7節 北上第39節 衝突(下)第15節 出降(上)第5節 退兵第43節 靖難(上)第40節 入寇(上)第34節 晉王(上)第55章 山崩第56節 推測第40節 登陸第14節 強攻(上)第32節 奉節第24節 內憂(下)第24節 內憂(上)第32節 奉節第28節 城前(下)第60節 戰俘第6節 勇士第49節 擴張(上)第29節 功名第39節 都府第33節 唐王第34節 詐降第50節 懷疑第44節 失蹤第39節 衝突(上)第3節 壓力(下)第15節 出降(下)第30節 成長(下)第28節 盟軍(上)第45節 處置第20節 僞詔(上)第54節 霸氣(下)第26節 佈防第32節 扶持第13節 債務第47節 贖買(上)第33節 問策(下)第18節 詔書(上)第3節 說服第3節 說服第30節 變化(下)第52節 縱火第42節 剃髮第32節 意外第22節 突破(上)第55節 壓力(上)第55節 死地第67節 守法(下)第13節 試探(上)第25節 投奔(上)第32節 爭奪(上)第33節 固執第48節 失誤第2節 抵x制第6節 密議(上)第47節 自救第55節 壓力(上)第10節 爆破第27節 反攻第4節 一致(下)第14節 亂戰(上)第35節 面談第26節 反覆
第42節 反擊第6節 疑惑第3節 援軍第10節 鎖喉(上)第30節 變化(下)第43節 徵兵第27節 圍攻(中)第8節 戰備(下)第44節 遊騎(上)第50節 債券(上)第42節 升級(下)第37節 干涉(上)第41節 爭奪(上)第1節 秘旨第59節 撤軍第13節 天明(下)第26節 觀感第65節 援助(上)第1節 精明(上)第49節 昆明第19節 軍功第8節 升級(下)第6節 事變(上)第46節 脫逃(下)第18節 恐怖(上)第9節 失言第46節 脫逃(下)第56節 推銷(上)第44節 失蹤第55節 混戰第8節 升級(上)第48節 潛逃第32節 血戰(上)第7節 北上第39節 衝突(下)第15節 出降(上)第5節 退兵第43節 靖難(上)第40節 入寇(上)第34節 晉王(上)第55章 山崩第56節 推測第40節 登陸第14節 強攻(上)第32節 奉節第24節 內憂(下)第24節 內憂(上)第32節 奉節第28節 城前(下)第60節 戰俘第6節 勇士第49節 擴張(上)第29節 功名第39節 都府第33節 唐王第34節 詐降第50節 懷疑第44節 失蹤第39節 衝突(上)第3節 壓力(下)第15節 出降(下)第30節 成長(下)第28節 盟軍(上)第45節 處置第20節 僞詔(上)第54節 霸氣(下)第26節 佈防第32節 扶持第13節 債務第47節 贖買(上)第33節 問策(下)第18節 詔書(上)第3節 說服第3節 說服第30節 變化(下)第52節 縱火第42節 剃髮第32節 意外第22節 突破(上)第55節 壓力(上)第55節 死地第67節 守法(下)第13節 試探(上)第25節 投奔(上)第32節 爭奪(上)第33節 固執第48節 失誤第2節 抵x制第6節 密議(上)第47節 自救第55節 壓力(上)第10節 爆破第27節 反攻第4節 一致(下)第14節 亂戰(上)第35節 面談第26節 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