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轉運

伐清

周培公離開武昌時帶着幾十個幕僚與衛兵,再加上水手、僕役,共計百餘人,一行人順風順水,很快就達到江西重鎮九江。在這裡周培公得到了江西布政使董衛國的高調歡迎,賓主盡歡之餘,董衛國還盛情邀請周培公可以去南昌與張朝會晤。不過周培公卻不敢耽擱太多的工夫,他這次前來兩江的名義還是征討南京附近的鄧名部,若是不立刻前往南京而是轉向南昌的話,恐怕不好向朝廷、武昌和南京交代。

“巡撫大人久聞周老弟少年俊秀,若是見不到老弟肯定會遺憾不已,既然周老弟不肯去南昌,那愚兄也只好給南昌去信說明,估計巡撫大人會來九江一趟,就是不知道周老弟肯不肯在九江多停留幾天。”雖然是初次見面,而且董衛國的資格要比周培公高很多,但現在江西布政使和周培公說話時已經是稱兄道弟了。

“怎敢,怎敢?”周培公嚇得從座位上跳起來,新任的武昌知府,因爲軍情緊急所以抽不出時間去南昌拜見江西巡撫尚可說得過去,要是託大呆在九江等江西巡撫這種封疆大吏來拜見那就太瘋狂了。這種事周培公根本想都不敢想,而且若是他發瘋做出這種事來,那他的名聲也就徹底臭了,就連恩主張長庚都會看不過去。

“既然巡撫大人吩咐,下官這便動身去南昌。”周培公離開我武昌前,張長庚囑咐他一定要南昌、南京都搞好關係,也不要在兩者中有所偏袒,除非周培公想和張朝撕破臉,否則他絕對不敢再次拒絕,不顧董衛國的邀請而自行離去。只是這樣怎麼也要耽誤幾天,周培公有些擔憂如何向朝廷解釋,而且他還擔心這樣節外生枝會給南京留下武昌支持南昌的印象。

“雖說兵貴神速,但三萬大軍怎麼也要休息幾天嘛。”董衛國猜到了周培公的一些擔憂,笑着安慰道:“大軍在九江停留三、四天不不會說不過去吧?從九江到南昌有水路,來回很方便的。”

這次南昌還爲了援兵一事向武昌支付了二十萬兩銀子的軍餉,周培公聽對方提起大軍,知道此事再不容推辭。第二天,董衛國就和周培公一起出發返回南昌。在南昌的歡迎宴會上,除了張朝外,南昌的文武也盡數出來迎接,稱讚周培公公忠體國、唯賊是討,遲早會成爲大清的柱石。

在張朝、董衛國開始通鄧後,南昌很快就因爲懷疑張長庚而偷偷向武昌派去了大批人手,尋找各種通鄧的蛛絲馬跡。據探子稱,鄧名從江西低價購入的貨物大都賣給了武昌,大批明軍商船把旗子一換,就大模大樣地在武昌周圍的碼頭開始卸貨,絡繹不絕的搬運工身邊不遠就是全副武裝的楚軍綠營,負責的武將乃是武昌的馬、步兩位提督。

雖然沒有真憑實據,負責貨物的也不是湖廣總督的標營,但武昌馬軍、步軍提督同樣是顯職,張長庚絕不可能坐視他們二人私下通鄧,否則很可能明軍進了武昌城他還一無所知地睡大覺呢。鄧名切斷航運後,江西的鹽價也開始節節上升,現在反倒需要向武昌的商人購買一些鹽,雖然武昌方面聲稱這都是他的存貨,但南昌懷疑這都是鄧名繳獲的淮鹽。爲了證實這中懷疑,南昌也指示探子進行偵察,證實明軍在武昌卸下的貨物中確實有不少鹽。鄧名繳獲的淮鹽確實要先運回武昌——這是因爲鄧名要在武昌記賬,然後讓成都的五大鹽商按比例代售,以扶持四川鹽商——但南昌當然不清楚這點,在他們看來這更是鄧名和張長庚關係過硬的證據。

下面的官員或許還不清楚,但張朝和董衛國二人心裡可明白得很,武昌絕對是現在通鄧的冠軍。本該首當其衝,承擔鄧名主要壓力的武昌,現在不但什麼事沒有,把禍水東引到兩江,並從鄧名的掠奪中獲得大量的好處,這種損人利己、合縱連橫的手腕讓南昌又是恨又是嫉妒。和蔣國柱一樣,張朝和董衛國在私下一通分析後,同樣把目光投在了青雲直上的周培公身上,得出的結論也和蔣國柱差不多,那就是周培公並非特別善戰,而是特別善於通鄧。

南昌也不想鄧名在自己的地盤上鬧事,也想獲得給鄧名銷贓的巨大收益,因此張朝和董衛國定下了拉攏周培公的策略。不過這理由不能明說,對外當然還是要宣傳週培公的赫赫武功,周培公來南昌的時候,董衛國就寫了一篇奏章去北京,大大地吹噓了一番湘軍的軍容,把“三萬湖南大軍”形容得和天兵天將差不多;就是對江西內部,除了少量心腹外,張朝也依舊把周培公形容成公正不阿、和鄧名勢不兩立的忠臣良將——反正這些人也不清楚到底武昌是怎麼回事。

晚宴過後,張朝請周培公喝茶,董衛國作陪。名義上當然是探討討鄧的良策,但實際上談得都是從武昌進口食鹽這類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週培公大包大攬,從數量到定價都能拍胸脯、拿主意,這個更讓張朝和董衛國確認了之前的判斷——那就是鄧名和武昌的關係確實不一般,他們甚至有點懷疑,覺得鄧名莫不是張長庚的打手?至少武昌也是準同盟關係,而不是南昌這樣被迫通鄧。

“周老弟在江西討賊,若沒有江西的官身,恐怕有些麻煩啊。”董衛國低頭沉思片刻,裝出一副靈機一動的模樣,把早就和張朝商量的方案拿出來,裝模作樣地向江西巡撫建議道:“以下官之見,可以授予周知府一個江西布政使銜,這樣下面的府縣絕對不敢怠慢周知府交代的事情了。”

“唔。”張朝假惺惺地捻鬚長考,片刻後竟然點頭稱是:“董佈政所言極是,若是周知府在江西巡撫衙門這裡沒有個一官半職,確實非常不方便。”

“此事萬萬不可!”剛纔周培公被董衛國的提議嚇呆了,現在聽張朝竟然有答應之意,驚得大叫起來:“此舉不合朝廷法度,下官也不敢如此狂妄。”

“難道通鄧就合朝廷法度了嗎?難道引賊東犯江西就合朝廷法度了嗎?年紀輕輕的卻忒無恥!”張朝心中大罵,滿面春風地說道:“這事自然會報請朝廷許可,本官去替周知府請一個江西布政使的銜,若是朝廷同意了那就是朝廷的恩典,怎麼會是周知府狂妄呢?就是人言可畏,但周知府公忠體國,難道會爲虛名就拒絕朝廷恩典嗎?”

“這個……終歸還是不妥啊。”周培公不敢肆意反駁一省的巡撫,就求助地望向董衛國。

但這個提議是董衛國率先說出來的,他又怎麼會幫周培公呢?

“周老弟不必擔心,就算朝廷給了銜,本官當然還是愚兄的嘛,難道周老弟會想搶愚兄的本職不成?”董衛國打了個哈哈:“這也是爲了周老弟在江西更好地給皇上當差嘛。”

“下官當然不敢有此狼子野心,”周培公苦笑着說道:“可就算下官在江西當差,有布政使大人看護,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這話不當。”董衛國搖搖頭,又繼續說道:“有了這個官銜確實會方便很多,以後周老弟在江西行走時,愚兄總不能時刻陪在周老弟身邊,軍情千鈞一髮,若是地方官不能全力配合說不定就誤了大事,周老弟如果有一個官銜,就不必先通知愚兄,然後再由愚兄下令給府縣了,這事就這麼定了,周老弟不必多說。”

見事情無法推辭,周培公也認了下來,雖然還沒有給朝廷上奏章,但他還是起身重新用下官拜見直屬上司的禮節再次向張朝行禮。

“哈哈。”等周培公再次坐下後,董衛國又打趣道:“巡撫大人德高望重,現在兩江總督位置空懸,所以愚兄對巡撫大人現在的這個位置也是垂涎三尺啊,到時候周老弟也就不是一個銜了,到時候可要好好幫愚兄啊。”

“不敢想……”周培公快被接二連三從天下掉下來的餡餅砸暈了,又要開始遜謝。

“董佈政此言不當。”果然,董衛國的話讓張朝也聽不下去了。

周培公用帶着感激的目光看着江西巡撫,卻聽到張朝說道:“這裡也沒有外人,本官志在兩江總督,也不用和你們隱瞞,但到那時,江寧巡撫非董佈政莫屬,你又怎麼能賴在江西不走?周知府少年俊秀,文武雙全,本官覺得完全可以在江西獨當一面!”

周培公暈乎乎地從江西巡撫衙門告辭離開,董衛國又問起他起居可有人照料,得知周培公只在老家有一個妻子,並無妾侍所以也沒有帶人出來後,董衛國輕嘆一聲:“周老弟果然清貧,不過若是沒有人伺候,有個頭疼腦熱,豈不是耽誤了皇上的大事?”

說着董衛國就要做個月老,幫周培公挑個不錯的江西縉紳家的女兒。

“拙荊賢惠,膝下有子,此次奉命領軍出征,寸功未立就納妾實在說不過去,布政使大人恕罪。”但這次周培公確實說什麼也不同意,他父母早亡,讀書時一直是妻子持家、照顧丈夫和幼子。所以周培公很感激妻子,後來雖然當上了武昌知府,還從鄧名手裡拿回扣買了荊州半城的地,但卻始終沒有納妾。

“清貧、太清貧了。”董衛國讚不絕口:“周老弟果然是安貧樂道。”

既然周培公堅持那董衛國也不勉強,送周培公去客邸後,董衛國就吩咐左右去挑兩個能歌善舞的藝女,爲了萬無一失,董衛國還讓手下再找兩個眉清目秀的書童一同給周培公送去。

轉天周培公就告辭返回九江,到了九江之後也沒有多耽擱,匆匆上路繼續趕往南京。

張長庚給周培公的指示是盡力協助蔣國柱解決麻煩,以便在兩江留下善緣,對張朝也要小心討好,在這場兩江總督的競爭中做到不偏不倚,這樣將來無論誰得勝都是湖廣的朋友而不是敵人。而周培公也確實沒有想太多,打算在蔣國柱和張朝之間保持中立,但去過南昌後他的這個決心有所動搖,雖然張朝只是給他一張畫餅,但江西巡撫的誘惑力實在不小,周培公也無法完全不動心。

在周培公懷着複雜的心情乘船東進時,南昌給周培公討請布政使銜的加急奏章也向北京發出,這封奏章當然途徑南京。

“太無恥了!張朝、董衛國,我太低估你們寡廉鮮恥的程度了!”這封奏章讓江寧巡撫出離憤怒了,如果蔣國柱有辦法扣留這封奏章不讓它送到北京的話,那他說不定還不會這麼生氣,偏偏他沒有任何辦法阻止,若是動小動作阻撓的話,那他和周培公也就結仇了。

“張朝、董衛國!你們還有沒有國家法度?難道國家的官職名x器就是你們用來謀取私利的工具不成?周培公明明是個通鄧的賊子,你們居然替他求官,真是罪該萬死啊。”蔣國柱怒不可遏,因爲根據他的官場經驗,這個奏章還有很高的成功率,在江南糜爛、漕運受到威脅,而達素又無法回援的情況下,北京多半不會在乎一個虛銜。張朝更把湘軍吹得天上少有、地上絕無,北京看到周培公手握這麼一支強軍,同時被湖廣總督和江西巡撫倚重,更不會吝惜賞賜——特殊的形勢下當然要用破格的恩寵。

但周培公抵達南京時,發現總督衙門中門大開,江寧巡撫笑吟吟地親自站在大門前迎接他,南京的文武百官側立於兩旁,這迎接規格就是南昌也遠不能相比。

見到這番陣勢,換個膽小一點兒的人,說不定當場就嚇得小便失禁了;這一年來周培公與鄧名鬥志鬥勇,抄家滅族的事情做了沒有上百件也有幾十樁,膽色早已非一般人能比,但也不禁膽戰心驚,遠遠地躲開那道中門。江寧巡撫走下來迎接時,周培公先是跪地行禮,然後連連謝罪:“朝廷大x法,中門只爲欽差大臣、傳旨天使、上任總督而開,下官不敢僭越。”

“周老弟奉旨來援兩江,雖然沒有一個欽差的名分,但和欽差又有何分別?”雖然還沒有喝過酒、吃過飯,但蔣國柱自來熟的本事顯然比董衛國還要勝一籌,已經對周培公用上了和江西布政使一樣的稱呼。

蔣國柱親切地把周培公扶起來,當着周圍南京文武的面高聲笑道:“現在鄧逆流竄江南,生靈塗炭,父老盼望王師如久旱之盼甘霖、幼子之望慈母,周老弟帥三萬湘軍健兒星夜趕來,在江南父老心中,可比再世父母,本官也是銘感五內,爲周老弟開一次中門又有什麼不可呢?”

蔣國柱問話一出,跟在他身後的江寧官員馬上就湊趣似地大喊起來:

“太合適不過了。”

“周大人不必過謙。”

“全望周大人討平鄧逆,還江南百姓一個清平世界。”

“呵呵,公道自在人心啊。”蔣國柱笑容滿面,不顧周培公的抗議,扯着他的手帶他從中門走進兩江總督衙門,還不忘對面露苦笑的周培公開玩笑道:“若是周老弟不能討平鄧逆,讓江南父老失望了,那下次來就沒有中門大開的待遇了啊。”

僭越的罪名雖然不小,但比起周培公身上數不勝數的抄家滅族大罪,其實也算不上什麼,因此過了一會兒他就放平心思,不再侷促不安。

“就是,通鄧都做過了,還怕走中門麼?”見狀蔣國柱暗暗點頭,內心裡對周培公的評價又上升了一個檔次。

“鄧賊盤踞鎮江不去,不知道周老弟有何良策教我?”分賓主坐定後,蔣國柱身邊只剩下兩個心腹,示意周培公但說無妨,不過在周培公回答前,江寧巡撫又一拍腦門搶先說道:“啊,本官差點忘記了。”

說完蔣國柱就站起身,雙手從桌面上捧起一個紅綢包,緩緩走下位置,鄭重其事地遞到周培公面前:“這是江南布政使大印,周老弟不妨先收下。”

“這……這……”周培公口乾舌燥,手足無措地看着那方大印,位高權重的江寧巡撫就這樣站在身前,雙手捧着布政使的大印,讓周培公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朱國治辜負聖恩,已經下獄戴罪。”

本來鄧名俘虜了朱國治後,還曾考慮過利用他去與蔣國柱競爭,但朱國治卻是滿清鐵桿,而且江南地方官吏對他把江南機動兵力喪盡一事也是口誅筆伐,顯然朱國治既然回到南京也難逃一死,這讓他失去了所有的利用價值。除此以外,朱國治在浙江任上也對抗清志士極爲殘忍,即使是縉紳階層他也本着有殺錯、無放過的精神嚴厲排查,任堂和其他舟山軍對朱國治都極爲痛恨,根本不願意看到鄧名與他合作。最後一點,朱國治還貪婪無比,極盡搜刮民脂民膏之能事,雖然清廷因爲他的忠誠而不聞不問,但這也讓他徹底失去了名聲,鄧名很快就發現與他合作有害無益。

因此在拿到蔣國柱償付的一百萬兩銀子後,鄧名很快就和江寧巡撫達成協議,寫了一封勸降信塞在朱國治懷裡,然後把他送到蔣國柱的制定地點。明軍在清軍營地前不遠給朱國治鬆綁,在他掏出懷中的信看清楚到底是什麼之前,如狼似虎的兩江總督標營官兵就撲上來將朱國治捉住,現在他除了喪師以外,還多了一條替鄧名當說客的罪名。本來蔣國柱還表示願意爲鄧名這封信付幾萬兩銀子,但鄧名慷慨的表示,看在兩次合作愉快的情面上,這次就是給江寧巡撫的免費效勞了,還對蔣國柱稱這是舉手之勞、讓他不必客氣——事實上也是,提筆寫一封勸降信確實是舉手之勞。

蔣國柱又對周培公說了一番和董衛國相同的說辭,這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都是張朝寫在奏章裡的,蔣國柱不客氣地抄襲過來,接着又對周培公說道:“江南布政使位置空懸,本官已經爲周老弟向朝廷請旨,在剿鄧期間就由周老弟代爲掌管此印,若是朝廷不許可,周老弟到時候再還給本官好了。”

見周培公還有些遲疑,蔣國柱就誠懇地進一步勸說道:“能者多勞,當仁不讓,此乃正理,周老弟若是一日不接此印,本官就一日不返身落座。”

“巡撫大人擡愛,下官愧領了。”周培公終於伸手將江南布政使的大印接下。

“等朝廷明旨下達,周老弟就是江南代布政使,以後除了愚兄之外,這總督衙門的文武就都是周老弟的下屬了,”周培公接了印之後,蔣國柱的口氣更加親熱:“愚兄素知周老弟仁厚,但事關朝廷體統,周老弟不可失卻了上官的威儀。”

先是大開中門迎接,然後就成爲了這江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饒是周培公才思敏捷,也有些不知該回答是好了。

“愚兄現在是代理兩江總督,如果不是鄧……嗯,鄧名來鎮江。”既然周圍只有周培公和兩個心腹,蔣國柱對鄧名的稱呼也稍稍改了一些,對周培公也變得更加親熱:“愚兄這個代字多半早已經去掉了,若是鄧名遲遲不肯離開鎮江,愚兄莫說榮升總督,恐怕連這個巡撫的位置也保不住。唉,愚兄的身家性命、前程富貴,就都要依仗賢弟了。”

“巡撫大人言重了,下官敢不盡心盡力?”周培公籠統地答了一聲,覺得蔣國柱似乎話裡有話。

果然。

“那就全靠賢弟了,若是愚兄一朝得意,絕對不會忘記賢弟的功勞,那時江寧巡撫一職自然是賢弟囊中物。”蔣國柱說完又輕嘆一聲:“賢弟如此年輕,等愚兄告老還鄉後,這兩江總督一職,難道還能逃出賢弟的手掌心麼?”

蔣國柱生怕周培公會爲南昌的事而與自己有隔閡,還大度地表示自己根本不在乎,反正張朝給的只是一個銜,而不是蔣國柱這樣的實缺,蔣國柱根本不怕競爭,勝券在握讓他心情大好,還風趣地說了個玩笑:“古有蘇秦佩戴六國相印,今有賢弟身兼兩省佈政,這也是一段佳話嘛,說不定將來賢弟兼的布政使還不至兩省呢,反正愚兄是很盼着看到賢弟功勳不讓古人的。”

返回給自己安排的住宅後,周培公撫摸着剛剛到手的布政使大印,感覺自己好像是在做夢一般。

“我家有些積蓄,可以供我讀書,考上秀才後有了一份稟糧,後來又考上了舉人,在湖廣總督衙門有了一個幕客的差事,拿到了一份例銀。到那時一起都沒有什麼稀奇,可這一年來我好像每天都在做夢,一口氣買下了家鄉萬頃良田,成爲湖廣總督的心腹,出任武昌知府,這次又一下子身兼兩省佈政……所有的改變都是從通鄧開始的,自從我被鄧提督俘虜了兩次,搭上了關係後,我一下子就轉運了啊。”——

筆者按:應編輯要求,以後可能會改爲每節三千,每日兩更。

又按:天津《今晚報》本週六有一個天津作者的活動,好像有提問、簽名活動,明天筆者去仔細問下地址然後發出來,熱切盼望天津的讀者來給筆者捧場。

第27節 合作(上)第14節 亂戰(上)第4節 平衡第27節 圍攻(上)第54節 官銜第46節 戰備(上)第24節 掠奪第41節 遭遇(下)第7節 演變(下)第6節 親征(上)第37節 干涉(下)第6節 事變(下)第59節 細作第40節 困境第53節 霸氣(上)第56節 突擊第35節 捆綁第9節 海權第5節 協作(上)第5節 重整(下)第27節 反攻第37節 等待(下)第15節 相識(上)第52節 往事(上)第1節 秘旨第45節 突破(上)第18節 恐怖(上)第38節 奔波第54節 權變(下)第7節 變臉(下)第21節 風起(上)第36節 方向(上)第17節 堅壁第21節 闖關第43節 續戰(上)第7節 窮途第27節 反攻第8節 升級(下)第3節 上風第31節 呆仗(上)第30節 成長(上)第22節 搶攻(上)第10節 決議(下)第58節 同盟(上)第16節 攀談(上)第38節 整訓(下)第34節 糊塗(上)第35節 請客(上)第45節 移民第15節 朋友第31節 血戰(下)第45節 合作第35節 面談第2節 默契第28節 盟軍(下)第59節 安撫第60節 人心(上)第30節 新年第31節 戰備第31節 側擊第37節 等待(上)第14節 亂戰(下)第25節 捷報第69節 忠臣(下)第54節 權變(上)第42節 說客第33節 問策(上)第18節 詔書(下)第3節 君臣第34節 詐降第11節 優待第45節 鍊金(上)第51節 救援第24節 內憂(下)第40節 入寇(上)第50節 追擊(中)第8節 矛盾第26節 觀感第17節 隱姓第53節 齊射(下)第49節 擴張(下)第58節 同盟(上)第14節 初捷第4節 推薦(上)第1節 秘旨第26節 生意(上)第9節 授權(下)第21節 闖關第7節 窮途第38節 奔波第19節 忠心(上)第57節 分贓(上)第15節 出降(上)第53節 齊射(上)第15節 朋友第26節 佈防第52節 往事(下)第1節 交換第14節 彈盡(下)第60節 爭奪(上)
第27節 合作(上)第14節 亂戰(上)第4節 平衡第27節 圍攻(上)第54節 官銜第46節 戰備(上)第24節 掠奪第41節 遭遇(下)第7節 演變(下)第6節 親征(上)第37節 干涉(下)第6節 事變(下)第59節 細作第40節 困境第53節 霸氣(上)第56節 突擊第35節 捆綁第9節 海權第5節 協作(上)第5節 重整(下)第27節 反攻第37節 等待(下)第15節 相識(上)第52節 往事(上)第1節 秘旨第45節 突破(上)第18節 恐怖(上)第38節 奔波第54節 權變(下)第7節 變臉(下)第21節 風起(上)第36節 方向(上)第17節 堅壁第21節 闖關第43節 續戰(上)第7節 窮途第27節 反攻第8節 升級(下)第3節 上風第31節 呆仗(上)第30節 成長(上)第22節 搶攻(上)第10節 決議(下)第58節 同盟(上)第16節 攀談(上)第38節 整訓(下)第34節 糊塗(上)第35節 請客(上)第45節 移民第15節 朋友第31節 血戰(下)第45節 合作第35節 面談第2節 默契第28節 盟軍(下)第59節 安撫第60節 人心(上)第30節 新年第31節 戰備第31節 側擊第37節 等待(上)第14節 亂戰(下)第25節 捷報第69節 忠臣(下)第54節 權變(上)第42節 說客第33節 問策(上)第18節 詔書(下)第3節 君臣第34節 詐降第11節 優待第45節 鍊金(上)第51節 救援第24節 內憂(下)第40節 入寇(上)第50節 追擊(中)第8節 矛盾第26節 觀感第17節 隱姓第53節 齊射(下)第49節 擴張(下)第58節 同盟(上)第14節 初捷第4節 推薦(上)第1節 秘旨第26節 生意(上)第9節 授權(下)第21節 闖關第7節 窮途第38節 奔波第19節 忠心(上)第57節 分贓(上)第15節 出降(上)第53節 齊射(上)第15節 朋友第26節 佈防第52節 往事(下)第1節 交換第14節 彈盡(下)第60節 爭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