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棟樑

除了周開荒以外,也有一些人認爲劍閣對川西的安全非常重要,還有少量軍官認爲明軍作爲政府軍,有責任收復故土並且堅守。幸好這種人並非很多,鄧名很容易就打消了他們這種不切合實際的念頭,若是鄧名切實掌握上百萬人口,他也也會嘗試佔據劍閣,至少在江油建立前哨基地。

“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恢復生產,在保證糧產量的基礎上,儘可能地訓練士卒。”見一時大家都拿不出什麼好的攻擊目標,鄧名就轉入下一個議題:“我計劃設立一個學習日,在商行裡工作的工人,每五天必須放假一天。而且這天商行的老闆還需要付工資給工人。”

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是個工作狂,也不認爲天下人有休息的必要,規定除了他的生日、春節和中秋,其他日子都要工作。雖然這個規矩沒有被他的子孫執行下去,但休息日也僅限於官吏,普通工匠依舊要日復一日的工作。而在鄧名看來,間隔性的休息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對他推行全民軍事訓練也有很有好處:“在學習日這天上午,同秀才都要在常備軍的指導下進行訓練,我們不是說過,同秀才不免除兵役麼?這每隔五天一次的訓練就是兵役的一部分,不但工人要參加,商行老闆也得參加,學習日官府的僱員除了值班人員其餘人也要參加軍訓。”

清軍的綠營也不是每天都進行訓練,不同將領積極程度和糧餉充足程度都不相同,清軍平均每隔五天出操一個上午,有的十天出操一個上午。就是趙良棟這樣的名將,頂多也就是上天進行一次軍事訓練,訓練強度和範圍根本無法和成都的常備軍相比。

“五天一次的軍訓,將以亭爲單位,每次一個上午,常備軍自行決定訓練內容,現在的主要目標就是讓同秀才能夠聽懂軍事命令、認識旗鼓、學會隊列變換。”綠營官兵延續明軍的傳統,他們在平時或許吃的不好,但在出操那天肯定能夠吃一頓飽飯,糧餉的充足同樣是制約清軍訓練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近期沒有什麼戰爭風險的時候,各級將領總是傾向於減少訓練以節約開支。鄧名既然要進行日常訓練,當然也不會不考慮到這點:“學習日我們向參加訓練的同秀才提供三餐、每個人定額是四斤糧食,吃不完可以帶回去;生病可以不參加,但需要郎中證明或是經過士官的檢查,如果無故不參加視爲逃避兵役,罰四斤糧食。”

現在成都工商階層並不多,鄧名制定城市人口的訓練制度是未雨綢繆,更多的人還從事農業生產:“凡事種田的同秀才,農忙時學習日暫停,但差額要在農閒時補齊。都府治下的每一個同秀才,只要年滿十八、不滿五十,每年就必須參加七十天的訓練,在達到這個數字後,剩下的休息日可以自由支配。”

相比把大量的糧食花費在修築通向江油、劍閣的道路上,鄧名覺得還不如用來進行軍訓。由於同秀才免除了勞役,所有的修築工作成都都需要支付報酬,而且這對常備軍也是一種鍛鍊,讓士官能夠藉此鍛鍊控制部隊的能力。

軍事會議結束後,知府衙門來人找鄧名,說有大批權如同秀才(俘虜)的代表在衙門前求見鄧名。

“你們欺負人了?”正打算休息一會兒的鄧名立刻冒出了這個念頭:“有多少人來告狀?”

“不是。”劉晉戈的手下連忙辯解道:“他們是來向提督道謝的。”

“道什麼謝?”

“因爲提督的仁政啊。”使者恭維道:“提督並沒有把他們送去軍屯,而是允許他們自行開荒,還給了他們不受肉刑等士人權力。”

權如同秀才都是外地遷移來的百姓,這個身份只是臨時性的,等他們第一次向知府衙門納稅後就自動轉成同秀才,因此除了一個名字外,和同秀才並無絲毫不同。可這次明軍向成都送回大批貴州、陝西人,這些人同樣是退役軍人,不過他們的身份不是前明軍輔兵而是前清軍輔兵。一開始鄧名的不少手下都想針對他們制定一些歧視性政策,但鄧名不同意,以“一起爲了發展”爲藉口,下令對清軍退役士兵一視同仁。

“肯定是劉知府搞出來的。”鄧名馬上斷定這是劉晉戈策劃的形象工程,他有些生氣地說道:“我忙了一天,哪裡有時間去應付這種勞民傷財的事情?還影響種地,本來他們就已經耽誤了不少農時了。”

雖然鄧名有些不滿,但他還沒法拒絕這個請求:“如果我不去見他們,這些人多半會心中不安,算了,我還是去一趟吧。”想到這裡,鄧名就穿戴整齊,帶着幾個衛兵趕去知府衙門——他原先的衛士都專職去常備軍但軍官了,現在衛隊都換成了三堵牆的人。

不過這個鄧名倒是冤枉劉晉戈了,這次感恩活動確實貴州和陝西人的自發行動,不過在聽說這個消息後劉晉戈倒是非常支持,賞了提議人一些欠條,還派出衛兵維持秩序。

譚小莊就是代表團中的一個,他被送到成都後,本以爲會再次進入一個軍屯成爲輔兵。和其他俘虜一樣,譚小莊對未來的命運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反正一直都是這種生活,他相信自己能夠適應得很好。只是一想起在貴州那短暫的自耕農生活,譚小莊還是有些遺憾,美好的日子短得就好像是一場夢。

所以當成都官府宣佈了他們的待遇時,譚小莊其他俘虜一樣,幾乎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他們依舊可以擁有自己的財產,而且成都的稅賦還遠遠低於貴州。既然不需要承擔沉重的畝稅,譚小莊也一次性申請了十畝地,並夢想着明年能夠把靠近自己土地的荒地再開出十畝來。

看到鄰居有能力從都府買到鐵製農具的時候,譚小莊還是很羨慕的,他眼下只能用木製的——作爲一個不享有補貼和優惠政策的前清軍輔兵,譚小莊的口糧都是向鄰居借貸的,現在這些私人借貸年利息一般都高達五成,清軍俘虜還要付更高的利息,譚小莊借的都是一年翻一番的貸子——不可能有力量去購買鐵器。

譚小莊知道今年是肯定還不清欠下的貸子,不過他覺得只要自己努力耕作,收穫後就可以在保證口糧、種子糧的基礎上稍微還一點,絕對不需要再借更多的貸子;兩、三年後肯定能夠還清,那時憑藉着幾十畝屬於自己的土地的產出,譚小莊知道自己遲早會擁有鐵器工具,假以時日還可能去熙春路買一頭牛。

“等我有了牛,就會有人家願意把女兒嫁給我了。”在知府衙門外等待鄧名駕臨的時候,譚小莊還在憧憬數年後的生活:“只要這裡不發生戰亂,平西王他們不打過來,用不了幾年我就能有個家了。”

對於一年翻一番的貸子,譚小莊並不認爲有什麼不對,貴州的貸子利息也不會比這低,由於高稅賦,還清欠債的時間只有更長,就是背一輩子然後交給兒子去還都不稀奇。因此,譚小莊真心實意地感激鄧名,希望川西能夠太平下去。

“提督到!”

知府衙門的兵丁發出整齊的高呼聲,將譚小莊從幻想中拉回到現實中來。

“提督大人長壽平安!”

關閉

按照事先商量好的,上百人組成的感恩代表團一起跪倒在地,向策馬而來的鄧名磕頭問好。前幾天譚小莊得知自己被挑中爲代表團的一員時,並沒有什麼畏懼情緒,相反他很高興能夠親口向鄧名道謝,此行譚小莊還代表着幾十個從貴州來到四川的難友——這些人答應幫譚小莊料理他的田地,今天晚上他們會在譚小莊的家裡聚集,等着聽譚小莊的見聞。

“怎麼又下跪了?”鄧名從馬上跳下來,皺眉走到代表團前:“你們不知道都府的規矩嗎?還是存心要侮辱朝廷的功名?”

“我們都聽說過提督的規矩了。”代表團的領頭人很會說話,而且也沒有使用“小人”作爲自稱,他跪在地上回答道:“提督仁德,是我們的再生父母,我們都是發自內心地感謝提督。”

“都起來吧。”鄧名大聲說道。

“謝提督。”譚小莊按照彩排時定下的禮儀,高喊了一聲,然後和衆人一起站起身來。

“朝廷暫時賜給你們權如同秀才的功名,等今年收穫後,你們就會在繳納保護費後成爲同秀才。”鄧名走上知府衙門前的石階,對衆人發表演說,用一個疑問開頭:“你們心裡是不是有一絲奇怪?奇怪朝廷爲何要給你們功名?”

不奇怪是不可能的,譚小莊和同伴們已經多次討論過此事,都想不通爲何成都這裡爲何如此優待百姓,把珍貴的秀才功名如同白送一般地給予民衆。

“因爲朝廷對你們寄予厚望,我中華自古天子與士人共治天下,朝廷希望都府這裡的百姓不要滿足於做一個草民,而是以士人自勉,時刻記得自己有功名在身;能夠做到見官不拜,能夠在官府前挺直腰板。”不等下面的人交頭接耳,鄧名就朗聲說出了答案:“士人應該能夠做到見善若驚、嫉惡如仇,只有這樣才配得上朝廷的功名。在場的諸君,我希望你們以後時刻以士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仗義執言、鋤強扶弱,幫助那些需要你們幫助的人,成爲一個名符其實的士人,成爲國家的棟樑、朝廷的支柱。”

……

“我有了一個新的決定。”送走了代表團後,鄧名沒有返回住處,而是把李晉戈、熊蘭二人找來。

“不知提督有何打算?”熊蘭馬上問道,鄧名的主意層出不窮,對此他和劉晉戈早已經習慣了,不過既然今天鄧名把他叫來,那熊蘭懷疑這主意會與他的銀行有關。

“知府衙門可以出售銀行的許可證,都府應該允許私人銀行成立。”跟着鄧名從浙江來的義勇兵中,就有一些人經在錢莊中工作過,還有幾個人曾經當過錢莊的掌櫃或是帳房。

在成都見到銀行後,這些人就曾託關係輾轉送話到鄧名眼前,希望能夠在成都開錢莊。鄧名曾經見過這些人幾次,商討過一些錢莊的事情,在見識過熊蘭是如何訓練收銀員後,鄧名覺得開辦商業銀行變得更加急迫。

不過鄧名之前遲遲無法下定決心,因爲他對金融瞭解有限,在他的印象中銀行若是出問題可能會給社會經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如何挽救金融危機鄧名更是一無所知,所以他雖然動心但一直下不了這個決心,總覺得還是把銀行控制在政府手中更安全一點兒。

“剛纔我問了一些人,這些新到成都的人幾乎人人都借貸,年息都是翻番,而且還是利滾利!”鄧名對劉晉戈和熊蘭說道:“這麼高的利錢!這是要逼出人命嗎?”

“不高啊。”熊蘭對鄧名的驚奇感到有些不解,給一無所有的人借貸本來就要收很高的利錢,全國都是如此,不過這話一出口熊蘭就有點後悔了,他意識到鄧名是從小錦衣玉食的宗室,長大後身邊也有忠心耿耿的衛士,從來沒有爲錢發愁過自然不明白這種貸子對貧農來說是多麼重要,別說一年翻一番,必要時就是翻兩番都有人借。

“這是那些貴州人和陝西人借的吧?雲南人一般都是找那些贖他們回來的親友借,川人雖然不一定有親友,但看在同鄉份上,利錢也就五成。”劉晉戈作爲行政官,對民情的瞭解程度遠在鄧名之上。

“你們都知道?”見劉晉戈和熊蘭都一點兒也不吃驚,鄧名更加驚奇了:“你們不阻止嗎?”

“爲什麼要阻止呢?”劉晉戈臉上露出疑惑之色:“這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我們爲什麼要阻止?自古以來就沒有人阻止啊。”

“提督,您有命令,說貸款只能給予同舉人。”熊蘭沒有急着說話,而是聯繫鄧名的前言後語思考了一會兒,剛纔鄧名那句允許民間開銀行的話給熊蘭一些提示,他急忙辯解道:“銀行只向退役軍人提供低息貸款,這也是爲了感謝他們多年爲國效力啊。”

“嗯,我明白了。”鄧名點點頭,他終於看明白在這個時代只有自己會爲此感到氣憤,剛纔那些高利貸的受害者說起此事時,也是一副天經地義的模樣,也沒有絲毫向自己訴苦的意思,只是很普通的民生問題,他們談論高利貸的口氣和談論莊稼長勢時並無絲毫不同。

“都府會成立一批私人銀行,等他們成立後熊行長你的銀行就不再提供貸款業務了,所有的貸款都交給他們去辦。你的工作就是向這些私人銀行提供貸款,保證它們能夠順利經營下去,你借給這些銀行的錢是不受利息的,但他們要接受你的查賬,每一筆貸款都需要符合我們定下的規矩。”鄧名打算把那些開過錢莊的浙江人,還有熊蘭的帳房們都召集來,制定一套審查制度;鄧名依舊對私人銀行不放心,所以這些商業銀行必須向政府公開賬目,暫時能進行的也就是存、貸款業務:“一口氣多開幾家,這樣他們互相競爭就不會放高利貸了……嗯,不對,他們說不好會聯手壟斷,要定下規矩,有擔保物的貸款年息不許超過一成;沒有擔保物的,只要是給農民的、挖礦的就不許超過兩成;至於給同舉人的,不許收利息,由知府衙門給擔保,再代付給他們一成利息。”

“就是我們以後不放貸子了?”熊蘭聽明白鄧名的話後,顯得有些不甘心:“這可都是能收利錢的啊。”

“你以後的工作除了保證物價穩定,就是保證私人銀行能夠運行下去,能夠讓他們貸款給需要的人,同時嚴查他們的賬目。至於他們收的利錢,我當然要抽稅,而且這可不是產糧或挖礦,我會徵很高的稅,比開商行還要高。”

……

此時,廈門的延平郡王府來了一位貴客,鄭成功親自站在門口迎接這位客人。

“張尚書來了。”鄭成功向張煌言客氣地問好。

但張煌言回禮卻顯得有些草率,臉色明顯有些不善。

“張尚書請。”鄭成功在心裡嘆息一聲,不過臉上沒有表現出來,而是客氣地請張煌言入內,到他的書房私下商議。

達素已經給杭州解圍,張煌言無意和山東、河南綠營硬碰硬,而馬逢知則是打不過。由於鄧名的幫助,張煌言的力量遠比另一個宇宙強大,水師也相當可觀,清軍把馬逢知、張煌言聯軍逼到了海邊後,張煌言就開始組織撤退,把馬逢知裹挾來的十幾萬大軍都運到了舟山。

南京城下鄧名分給張煌言不少的糧食和銀兩,馬逢知又在杭州周圍大肆掠奪了一番,眼下舟山暫時還沒有什麼問題,不過無法長久堅持。同樣是鄧名的原因,這個宇宙的張煌言對鄭成功計劃遠征臺灣也不是堅決反對,撤退到舟山後張煌言還給廈門送來一封信,向鄭成功詢問臺灣的具體地理和可能的耕地面積——馬逢知希望將來能分一杯羹,在臺灣建立一個軍屯解決舟山的軍糧和人口問題。

鄭成功知道張煌言也有此意,所以很快就回了一封信,告訴舟山方面,臺灣歡迎每一個能種地的輔兵,當然移民工作要等他做好對荷蘭人的戰爭準備、在臺灣登陸後才能開始。本來福建和浙江明軍的關係就不錯,在南京城下的時候鄧名更是竭盡全力拉近兩路明軍領袖的距離,上次鄭成功的友善回信讓舟山和廈門的關係變得更加融洽。

在這個時候,張煌言突然從舟山匆匆趕來廈門,鄭成功知道只有一個原因。

“張尚書這是興師問罪來了啊。”向書房走去的時候,鄭成功在心裡默默想着:“少主一片苦心,搞不好要前功盡棄了,可,可這件事我又怎麼能後退半步?”

第9節 穴攻第30節 變化(上)第2節 默契第16節 攀談(上)第10節 鎖喉(上)第44節 靖難(下)第18節 登陸(下)第49節 坦承第21節 闖關第20節 合夥第24節 掠奪第39節 衝突(上)第15節 攻防第15節 相識(下)第44節 先行第52節 私心第39節 衝突(下)第19節 防區第48節 融洽(下)第45節 突破(上)第53節 烈焰第19節 感慨(上)第29節 機密第46節 證券(上)第46節 證券(下)第8節 進軍第17節 政策(下)第21節 東進(上)第60節 烽火第43節 鷹派第30節 新年第4節 棟樑第57節 觀感(下)第5節 潤滑第32節 扶持第9節 海權第25節 棄軍第5節 協作(下)第54節 投機(下)第5節 協作(上)第23節 代理(下)第10節 鎖喉(下)第13節 勇氣(上)第5節 退兵第17節 衝擊(下)第29節 機密第9節 送神(下)第1節 誤會(上)第24節 內憂(上)第33節 唐王第42節 艱苦(上)第1節 精明(上)第46節 掃蕩第22節 搶攻(下)第30節 成長(上)第41節 失控(上)第16節 甕中第55節 俘虜(上)第8節 紛亂第28節 算計(上)第29節 統一(下)第48節 打賭第44節 夾擊(上)第13節 困獸第37節 軍火第10節 追逐第58節 接觸(上)第43節 續戰(下)第6節 魯王第38節 牽制(下)第43節 靖難(上)第12節 徵稅第38節 整頓(上)第27節 得兼第19節 防區第22節 殿下第56節 突擊第44節 中介第55節 俘虜(下)第4節 棟樑第10節 鎖喉(下)第51節 救援第30節 劍閣第13節 勇氣(下)第37節 干涉(上)第23節 代理(下)第26節 觀感第53節 齊射(下)第39節 衝突(上)第45節 合作第21節 追兵第8節 升級(下)第2節 賞罰第57節 觀感(下)第50節 債券(下)第35節 面談第35節 鞏固(上)第45節 處置第55節 混戰第24節 掠奪
第9節 穴攻第30節 變化(上)第2節 默契第16節 攀談(上)第10節 鎖喉(上)第44節 靖難(下)第18節 登陸(下)第49節 坦承第21節 闖關第20節 合夥第24節 掠奪第39節 衝突(上)第15節 攻防第15節 相識(下)第44節 先行第52節 私心第39節 衝突(下)第19節 防區第48節 融洽(下)第45節 突破(上)第53節 烈焰第19節 感慨(上)第29節 機密第46節 證券(上)第46節 證券(下)第8節 進軍第17節 政策(下)第21節 東進(上)第60節 烽火第43節 鷹派第30節 新年第4節 棟樑第57節 觀感(下)第5節 潤滑第32節 扶持第9節 海權第25節 棄軍第5節 協作(下)第54節 投機(下)第5節 協作(上)第23節 代理(下)第10節 鎖喉(下)第13節 勇氣(上)第5節 退兵第17節 衝擊(下)第29節 機密第9節 送神(下)第1節 誤會(上)第24節 內憂(上)第33節 唐王第42節 艱苦(上)第1節 精明(上)第46節 掃蕩第22節 搶攻(下)第30節 成長(上)第41節 失控(上)第16節 甕中第55節 俘虜(上)第8節 紛亂第28節 算計(上)第29節 統一(下)第48節 打賭第44節 夾擊(上)第13節 困獸第37節 軍火第10節 追逐第58節 接觸(上)第43節 續戰(下)第6節 魯王第38節 牽制(下)第43節 靖難(上)第12節 徵稅第38節 整頓(上)第27節 得兼第19節 防區第22節 殿下第56節 突擊第44節 中介第55節 俘虜(下)第4節 棟樑第10節 鎖喉(下)第51節 救援第30節 劍閣第13節 勇氣(下)第37節 干涉(上)第23節 代理(下)第26節 觀感第53節 齊射(下)第39節 衝突(上)第45節 合作第21節 追兵第8節 升級(下)第2節 賞罰第57節 觀感(下)第50節 債券(下)第35節 面談第35節 鞏固(上)第45節 處置第55節 混戰第24節 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