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章

四十六章

宣誓之後,儀式還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爲假籍人取名——漢人的姓名。

侗圖和雷弱兒這兩個名字是連讀的音節,之前他們只有名沒有姓。宣誓之後,石青將侗圖改爲姓童,名圖,將雷弱兒改爲姓雷,名諾。

姚若、姚益生等姚氏兄弟用得原本是漢姓,因此不再更改,依舊沿襲原來的稱呼。

整個儀式全部完成,已到子時末了。不管如何亢奮激動,飯還是要吃的。意猶未盡的觀禮民衆在肚子的催促下,紛紛散去。三十名假籍人排成隊列,開往軍帥府。軍帥府特地準備了一頓喜宴,以資慶賀。

喜宴之上,石青突然宣佈了一項任命,任命雷諾爲軍帥府長史。這個任命石青曾經斟酌了許久,可謂深思熟慮的結果。

宣誓之後,雷諾雖然還處於假籍期,但嚴格地說,他已經算是漢人了,如此就應唯纔是舉,大膽任用;軍帥府長史空缺,雷諾之才足以勝任這一職務。若不提拔,不僅不公而且可惜。另外,爲了假籍制度的順利推廣,石青需要豎一個樣板,給桀驁難馴或者三心二意的胡人一點誘惑。從這點考慮,大力拔擢雷諾無疑是個很不錯的主意。

果然不出石青所料,這個任命一出,喜宴上的氣氛頓時歡騰了許多。雷諾不用說了,看過來的眼神灼熱得令石青有了落荒而逃的衝動;另外二十九個假籍人似乎比雷諾更興奮,因爲他們從中切實感受到了希望,原有的一點患得患失之心不翼而飛。

因爲心中有事牽掛,連着好幾天石青都沒能睡好。喝了些酒後,他感到睏意上涌,便辭別衆人,離席而去,打算回後宅睡一會兒。

揮手打發走何三娃,石青一個人向後宅走去。轉過偏廳拐角,眼前一花,前面現出一個熟悉的身影。

看到這個身影,石青一下子呆住了,那是祖鳳,是這段時間他似有意似無意一直迴避着的祖鳳。

祖鳳沒有發現身後的石青,她抱着一摞文卷,從主簿室踽踽走向監察處。那一摞文卷似乎很沉,以至於祖鳳有些不甚重負,單薄地雙肩塌陷下去,越發顯得瘦削。只是她的腰身依舊挺得筆直,如鳳尾槍一般。

她知道了,她什麼都知道了。。。石青心頭一沉,望着祖鳳瘦削挺直的背影,彷彿看到那倔犟堅強的背影下隱藏的傷心和脆弱。

驀地,那個瘦削的身影頓住了,似乎感應到什麼,祖鳳緩緩轉過身,星眸閃爍着幽光,靜靜地望着石青。

“鳳兒。。。”石青疾步過去,來到祖鳳面前歉疚地低聲呼喚。

祖鳳俏臉上沒有顯露出任何表情,雙眸寧靜地望着石青迴應道:“石青哥哥。”

“鳳兒。我。。。”對方反應的越是平靜,石青越是感到愧疚,遲疑了一陣,他訥訥道:“鳳兒。對不住。有些事情不是我能決定的。。。”

說着說着,似乎感受到自己話語的蒼白無力,石青臉上一熱,有些慚愧,這時他驀地惱怒起來,斷然說道:“鳳兒放心。石青絕不會負你,給我時間,我定會想出辦法,定不會委屈了鳳兒。。。。。。”

祖鳳靜靜地瞅着石青,無聲地笑了。笑容彷彿雪後陽坡上綻開的新嫩雛菊,淡雅之中帶着些許的寂寞,些許的倔強。

“石青哥哥。你不用解釋,有些事情我懂。。。”

祖鳳聲音輕柔,款款細語,反過來安慰石青。稍傾,她抿了抿薄薄的嘴脣,絕然說道:“一年多來,鳳兒學會了很多,我知道,有些事情不是哪一個人能夠改變的,我需要學會承受,即使不甘不願,也必須承受。”

祖鳳越是堅強,石青越發的難受。她若是像普通女子那般傷心哀怨,甚或大罵一通,石青反而會好受一些。望着祖鳳稚嫩而又挺直的雙肩,石青心痛如絞,忍不住喝道:“鳳兒。請你相信我!我絕不會讓你傷心,絕不會讓你失望。”

石青焦灼懇切的話語彷彿導火索一般,一下點燃了億萬顆星辰,祖鳳雙眸猛然一亮,只是沒多久,祖鳳似乎想到了什麼,眼中華光黯淡,很快歸於沉寂。她一手抱了文卷,一手鋝了鋝鬢邊散亂的青絲,嫺靜地對石青說:“石青哥哥。鳳兒想出去帶兵,不想待在軍帥府了。”

“怎麼啦?”陰霾突然襲上心頭,難道是麻秋姑爺的身份確認後,軍帥府有人給祖鳳難堪?或者乾脆是麻姑。。。。。。。

石青不敢想下去了。

“鳳兒不喜歡在監察部做事,每日裡聽得看得都是骯髒之事,噁心死了。不如帶兵衝陣來得乾淨直接。”

祖鳳不滿意地嘟着小嘴,石青心頭卻驀地一鬆,點頭附和道:“鳳兒說得是。監察部確實不是女孩子呆得地方。此前我曾有意調魏憬到軍帥府來,只是一直沒有合適的職位安排,這下倒可一舉兩得。”

“魏憬?是不是有點。。。”祖鳳蹙起秀眉,對這個任命有些困惑。

“爲了安撫魏統大哥,只能如此了。否則,怎好將五千精騎收歸新義軍麾下?”石青無奈地攤了攤手。

“石青哥哥的意思是鳳兒不回輕騎營,要去接管魏憬的精騎?”祖鳳若有所悟。

“鳳兒回騎兵那是一定的,不過不是去輕騎營,也不是去精騎營,原來的輕騎營、精騎營即將成爲歷史。鳳兒有所不知,經過這段時間的摸索,我和權翼、童圖一致認爲,弓騎兵與槍騎兵混編比較好,混編之後,兩種騎兵相互配合,無論遠近攻擊或者是阻敵騷擾都比單一騎兵發揮的效用更大。。。。。。”

提到軍務,石青立時來了精神,興致勃勃地着說道:“因此。從明天開始,新義軍所有騎兵將會打散重新編組。一萬兩百騎一分爲五,其中親衛騎六百,另外九千六百騎分成四個營,每營兩千四百騎,由一千二弓騎兵和一千二槍騎兵混編而成;營號就爲輕騎混編甲(乙、丙、丁)營。四營校尉就由鳳兒你和權翼、童圖、李崇四人擔任。”

“啊——”

祖鳳掩住小嘴驚呼一聲,新義軍發展的太快了,她脫離軍中不過半年,原本由一兩千天騎營騎士撐起的新義軍騎兵竟然達到萬餘,而且即將整合完畢。呆滯了片刻,祖鳳想到一個問題,接着問道:“左敬亭呢?他怎麼。。。”

“老左穩重勇猛,原也不差,只是反應稍微慢了一些,不適合統帶騎兵。”

石青詳細解說道:“這人武藝也高,步戰尤其了得,擔任步兵將校更合適。正好關中屠軍有兩千多人回到枋頭,我打算以這些人爲基礎,從親衛營抽幾百名骨幹,組建一個枋頭營,讓左敬亭到枋頭營任校尉,專事枋頭武備防衛,如此,鋒銳營、陷陣營就可抽身而出。”

聽到這裡,祖鳳慢慢理出了一些頭緒,她詫異地問道:“石青哥哥。新義軍不停地整編擴充,是不是再爲戰事做準備?”

“不錯。明春——新義軍將會投入一場決定命運的大戰。”石青轉頭仰望北方,他的目光似乎能穿透陰霾厚重的雲層,在千里之外的襄國上空俯視,在連天的營帳中逡巡,他似乎看見數十萬人纏在一處、拼命地吶喊廝殺。。。。。。

襄國城東。

冉閔下意識地向天空瞥了一眼,隨即自失一笑,天上怎麼可能會有人窺視?

笑容未展即收,冉閔再次鎖緊雙眉,目光落到三裡外襄國高聳如故的城頭之上。

因爲大雪的緣故,大魏軍連着三天沒再發起攻城戰了。這場大雪將大魏軍二十六天的辛苦付出毀之殆盡。三天時間,足夠襄國將破損的城門、垛口修補一新。兩萬餘士卒戰歿換來的一點進展因此退回到原地。

“皇上,不能再這樣打了,大魏新立未久,國力薄弱,禁受不起這等消耗啊。”

身後尚書令徐機的話語讓冉閔的眉頭鎖得更加地緊了。不能這樣打了?哪應該怎樣打?

北上整整一個月了,大魏軍不是沒有取得戰果,王泰、孫威東行北上,先後取了苑鄉、渚陽等周邊之地,只是無論如何也啃不下襄國。

襄國難啃的原因冉閔也知道一些。年前殺胡令出,幽冀五胡六夷人心惶惶,從四面八方匯聚到襄國,祈求石祗的保護。此番大魏軍北上,南和、渚陽、苑鄉等緊跟石祗的世家豪族擔心受到報復,提前逃進了襄國。這兩路人的到來,使得原本就很繁盛的襄國更加熱鬧,早就人滿爲患,根本不愁沒有守城青壯;同時,這兩路人與大魏朝廷仇恨深種,中間絕無緩和的餘地,他們因此做好了死戰的準備,致使大魏攻打襄國之戰變得異常艱難棘手。

“皇上。圍城吧!城內這麼多人,有多少糧食也架不了多久。沒有夏收的補充,餓也餓死他們。”張艾再次提議圍城。

事實上,攻城受阻之後,不少人都進言提議圍城。冉閔當時沒有同意。之所以如此,固然有他開始低估襄城實力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則是他希望能夠速戰速決。

襄國石祗並非是孤立的,東北邊有冀州的石琨爲援,北邊的趙郡(今河北趙縣一帶)、常山郡(今河北正定一帶)等郡國盡皆尊奉石祗朝廷。石祗朝廷的勢力範圍不比鄴城差半點,大魏軍深入對手腹心之地,久拖下去絕非好事。另外,冉閔最擔心的還是鮮卑慕容,數萬大燕軍在五百里外虎視眈眈,隨時有可能揮軍南下。

襄國之戰拖不得啊。。。。。。

事到如今,拖不得也要拖了,否則,軍力一旦損耗嚴重,一切都無從說起了。從未有過的挫敗感襲上心頭,冉閔一帶戰馬,轉身回營。

“傳諭邯鄲,詔令後軍即刻移駐滏陽河,胡睦部北上補充襄國戰損。傳諭鄴城,詔令劉羣在鄴城周邊儘快徵集二十萬石糧草,運往襄國。”

連續向尚書左僕射劉琦下了兩道皇諭之後,冉閔驀然回首,盯着襄國城頭狠聲道:“圍城!此番襄國不滅,寡人誓不南歸!”

皇上終於決定圍城了。相隨的大魏文武官吏暗暗鬆了一口氣,無論是步行的還是騎乘的,腳下頓時都輕快了許多。

大魏中軍大營紮在襄國城東六裡外。

石祗的勢力主要在襄國的東北方和北方一帶,孫威取渚陽、大魏主力駐紮城東,目的都是爲了隔斷石祗與東北石琨的聯繫,並威脅襄國正北方向的趙郡、常山等地。

冉閔回到大帳,立即擂鼓聚將,商議圍城事宜。

圍困襄國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兵書有云,十則圍之。大魏軍與襄國守軍比例只有二比一,若是算上僕傭青壯,雙方人數相差無幾。這種情況下,若是分兵四面圍困襄國,很容易被對方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此外圍城還有一個難處,那就是襄國太大了。

襄國本是歷史名城。商周之際邢國在此設國建都,春秋戰國時期,趙成侯在此高築檀臺,以會諸侯。這個時候的襄國四面城牆只有十三里長,只是一個普通城池。

到了後趙時期,石勒先是在此稱王,後來在此稱帝並定都襄國,在他的精心打理下,襄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石勒將原來的襄國改爲內城,也就是宮城;沿內城四周新築起一座大城,稱爲建平大城。

這個建平大城建築的非常離譜。它有東、西、南、北四門,每一門卻有三重城門,每一重城門又有兩個甕城。因爲這個緣故,建平大城也被稱之爲牛頭城。建平大城有兩道護城河衛護,每道護城河都有五六丈寬。建平大城的城牆高達五丈,是天下最高的城牆之一。建平大城四面城牆合計長有三十多裡,與洛陽、長安這等千年古都相差無幾。不到十萬人想用鐵桶合圍這等策略,在這些城池面前根本行不通。

既然不能完全合圍,那就只能重點阻截了。

“西邊不用管。那時以山地沼澤居多,人丁耕地不多,不能爲城內提供多少助力。南邊通往邯鄲,乃我大魏下轄,也不用理會,有後軍巡守滏陽河足矣。”

右手食中兩指緩緩在輿圖上劃過,在襄國之東、之北來回移動,冉閔道:“東、北是阻截重點。應該在這兩地佈下重兵,堵住城門,不許一輛車馬由此進城,阻止襄國派軍出城就糧。”

“皇上英明。”諸將附和頌讚。

冉閔哼了一聲,繼續道:“中軍移駐東北渚陽,居中呼應城東、城北兩路,以防有變。西邊也不能太過放任,北路人馬當遣一支精騎,隨時巡防。東路人馬要與滏陽河的後軍密切聯繫,互相呼應。”

“是!”諸將轟然稱諾。

圍城方略定下來之後,分遣人馬便即簡單許多。

冉閔命令冉胤和胡睦的兩萬後軍駐防城南滏陽河對岸,依河而守,防止對方繞道南方,獲取輜重補給。

命令王泰率宿衛軍駐守城北,在北門三裡外挖壕築壘,阻死襄國北方出路。

作爲伐趙先鋒,王泰的三萬宿衛軍在前段時間受到的損耗很大,如今不足兩萬人,駐守城北面臨的壓力卻着實不小,鑑於此,冉閔從中軍抽調五千精騎,由尚書左僕射劉琦統帶,歸入王泰麾下,平時巡防襄國西部,城北若有戰事,便即支援宿衛軍。

冉閔命令孫威率兩萬五千戍衛軍駐守城東,依舊是在東門外三裡處挖壕建壘,阻擋襄國東部出路。

冉閔率中軍在東北方襄國和渚陽之間駐紮,居中呼應各方,兼且阻擊冀州石琨可能遣來的援軍。

大晉永和六年十二月初十。新義軍在肥子舉行假籍儀式的那一天,冉閔調整了襄國之戰的策略,變強攻爲圍困。兩天後,大魏軍各部人馬紛紛開拔,轉往預定地點駐紮。近九萬人馬分成四個點,依次爲南、東、東北、北,彼此間隔距離依次爲三十里、二十里、十五里。呈半圓的形態堵住了襄國三面去路。

中軍移師渚陽方向之時,冉閔有感於兵力的困窘,隨即傳令鄴城,調遣兩萬士卒北上以補充戰損。

十二月十四。當冉閔的中軍在襄城與渚陽之間紮下大營之後,其他三個方向紛紛傳來消息,各方按照指令已抵達目標位置,挖壕築壘進展順利,襄國守軍未敢出城攻擊騷擾。

聽完三方信使回報,冉閔又一一分別交待了一番,這纔將他們打發走。沒一會兒,張艾進來通傳,左僕射劉琦派遣信使前來向皇上稟報軍情。

聽到這個消息,冉閔有些愕然。劉琦和五千精騎雖不屬於宿衛軍系統,卻也暫歸王泰麾下,王泰已遣來信使回稟軍情,劉琦怎麼另外遣人前來呢?

“怎麼回事?來人說過什麼沒?”冉閔有些不悅,他打算讓張艾問問,對方若沒有重要軍情回稟,就直接打發走了事,並以此警誡劉琦。

張艾迴道:“皇上。劉僕射派人來說,今日他率部巡防城西,與一股羯胡相遇打了一仗,抓獲俘虜千餘,繳獲商貨二十餘車。此外,另有機密之事彙報。”

三十六章 邂逅四十一章 博陵的幽州軍四十七章 慕容恪的謀算五十七章 先生請回吧三十五章 假傳軍令二十五章 詐城二十七章 因果循環十八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7章 獻計四十七匆忙慌亂中的反應七十一章 有理由嗎四十章 翁婿重逢三十七章 魏關前的疑惑三十六章 連番意外九十四章 可怕的謠言第8章 紙老虎五十一章 僵持中的暗流九十五章 焉有退路二十四章 勇者無敵四十七章 夜戰三十一章 荒唐的政治八十章 博浪五五十三章 下一個目標二十四章 霹靂天兆八十九章 困窘的燕國十四章 好苗子二十九章 一槍封喉十六章 南安雷弱兒四十三章 必勝的信心十三章 論兵一百零七章 折戟白溝河二十二章 草劍八十章 必須付出代價六十八章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七十五章 北方的壞消息十三章 鄴城的框架一百零六章 突圍血戰下第7章 義士六十三章 王猛之請十四章 攻城非易事三十九章 男人的眼淚五十七章 先生請回吧三十三章 鄴城換主下三十九章 意料之外四十二章 金堤喋血四十六章 三月二十九五十章 聯繫上了六十九章 合併三十三章 標語和童謠九十九選擇退路十八章 擱置爭議第10章 至方君子四十二章 虛驚一場五十三章 下一個目標十六章 衆望所歸的督帥第6章 姚氏兄弟六十七章 意外叢生四十二章 諸葛攸入夥二十五章 聯軍二十八章 意外的邂逅第3章 悍民軍來了第9章 反覆七十章 奉詔北上八十三爲了勝利十六章 義士的失望五十章 騎兵間的戰鬥十三章 後現代的審訊第7章 禽獸不如!五十五章 臨戰前的軍議三十七章 各打各得五十七章 不起眼的轉折十九章 穩住十一章 安離趙諫黎半山五十五章 臨戰前的軍議七十四章 勝敗已分九十九選擇退路四十章 翁婿重逢五十六章 襄國之戰六二十五章 聯軍七十四章 勝敗已分六十九章 合併第8章 風起雲涌五十五章 將星閃耀四十八章 露餡後的責難二十六章 啼笑皆非第1章 尷尬人之間的閒談九十二章 不眠之夜十一章 意外地收穫四十五章 四月初八五一百零七章 折戟白溝河五十二章 揚州的開局五十九章 襄國之戰九七十六章 這個險值得冒二十五章 詐城四十七匆忙慌亂中的反應十二章 故人十八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三十一章 荒唐的政治四十四章 楊羣的青兗印象二十六章 不期而遇
三十六章 邂逅四十一章 博陵的幽州軍四十七章 慕容恪的謀算五十七章 先生請回吧三十五章 假傳軍令二十五章 詐城二十七章 因果循環十八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7章 獻計四十七匆忙慌亂中的反應七十一章 有理由嗎四十章 翁婿重逢三十七章 魏關前的疑惑三十六章 連番意外九十四章 可怕的謠言第8章 紙老虎五十一章 僵持中的暗流九十五章 焉有退路二十四章 勇者無敵四十七章 夜戰三十一章 荒唐的政治八十章 博浪五五十三章 下一個目標二十四章 霹靂天兆八十九章 困窘的燕國十四章 好苗子二十九章 一槍封喉十六章 南安雷弱兒四十三章 必勝的信心十三章 論兵一百零七章 折戟白溝河二十二章 草劍八十章 必須付出代價六十八章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七十五章 北方的壞消息十三章 鄴城的框架一百零六章 突圍血戰下第7章 義士六十三章 王猛之請十四章 攻城非易事三十九章 男人的眼淚五十七章 先生請回吧三十三章 鄴城換主下三十九章 意料之外四十二章 金堤喋血四十六章 三月二十九五十章 聯繫上了六十九章 合併三十三章 標語和童謠九十九選擇退路十八章 擱置爭議第10章 至方君子四十二章 虛驚一場五十三章 下一個目標十六章 衆望所歸的督帥第6章 姚氏兄弟六十七章 意外叢生四十二章 諸葛攸入夥二十五章 聯軍二十八章 意外的邂逅第3章 悍民軍來了第9章 反覆七十章 奉詔北上八十三爲了勝利十六章 義士的失望五十章 騎兵間的戰鬥十三章 後現代的審訊第7章 禽獸不如!五十五章 臨戰前的軍議三十七章 各打各得五十七章 不起眼的轉折十九章 穩住十一章 安離趙諫黎半山五十五章 臨戰前的軍議七十四章 勝敗已分九十九選擇退路四十章 翁婿重逢五十六章 襄國之戰六二十五章 聯軍七十四章 勝敗已分六十九章 合併第8章 風起雲涌五十五章 將星閃耀四十八章 露餡後的責難二十六章 啼笑皆非第1章 尷尬人之間的閒談九十二章 不眠之夜十一章 意外地收穫四十五章 四月初八五一百零七章 折戟白溝河五十二章 揚州的開局五十九章 襄國之戰九七十六章 這個險值得冒二十五章 詐城四十七匆忙慌亂中的反應十二章 故人十八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三十一章 荒唐的政治四十四章 楊羣的青兗印象二十六章 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