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章 攻城非易事

十四章攻城非易事

室內一暗,一個人影投射到棋盤之上,石青沒有擡頭,繼續專注地盯着棋盤,口中招呼道:“逢太守。請過來看。。。。。。”

“鎮南將軍。郎某未約而至,看是做了不速之客喲。”郎闓清朗的聲音在棋盤室響起來。

石青略顯詫異地揚頭招呼道:“實沒想到是郎大人。如大人這般貴客請也請不到,何來不速之說。”

郎闓熟不拘禮,徑直走過來,隔着棋盤在對面蹲下,打量着石青的神色試探着問道:“鎮南將軍似乎有些憂慮,遇到了麻煩?”

石青爽快地回道:“算不上麻煩。適才聽王朗將軍對襄國的一些介紹,石某發現以前估計的失之偏頗,應對策略有問題,是以打算做些調整。”

“沒想到將軍果真擒住了王朗。”

聽到王朗的名字,郎闓興致大增,興沖沖地說道:“城裡到處都在議論,說鎮南將軍乃將星轉世,專揀名將下手,蒲洪、姚弋仲折在將軍手上這纔多久,王朗也折在將軍手上了。”

“哈哈——”

石青大笑,對這種效果非常滿意。他趕在天黑之前,大搖大擺地將張夫人、王朗等人壓進西苑,就是要明白地告訴鄴城人,南和張氏和王朗這等頂尖之人都需在他面前低頭,汝等憑什麼不膺服?

“郎大人可能還不知道,如今王朗已誠心誠意地歸順新義軍了。”石青衝郎闓一咧嘴,再也無法掩飾內心的得意。

“鎮南將軍若是知道,鄴城人心因此穩定許多,合城士民提及此事無不興高采烈,只怕會更高興。。。”

郎闓附和着,隨即隱晦地將此行的目的道了出來。

“。。。大將軍和衛將軍似乎另有想法,二位將軍晚上聯袂來找郎闓商議,打算從鎮南將軍手中討要王朗,讓其公開向朝廷投誠,以此鼓舞民心士氣。另外,大將軍以南和張氏家眷流落鄴城爲由,連夜遣人前往豫州,請冉牧以及荊州史來鄴城商議國事,大將軍有意在公祭結束後,即刻擁立太子登基稱帝。”

招冉遇進鄴城?他敢來嗎。。。。。。石青雙眼漸漸眯到一處。

董閏的目的很明確,他擔心石青會破壞太子登基稱帝一事,因此不僅在鄴城串聯朝臣,還把石青的對頭冉遇請到鄴城作爲依助。

石青其實並未把董皇后、董閏、太子當作對手,如果這些人也能成爲對手,他算是無能之極了。他在鄴城所有的動作,明面上是穩定局勢,爭取民心,實際上針對的是禮儀習俗和人類思維的慣性,他不願留下欺凌弱小、竊國盜賊的罵名。

不置可否地笑了笑,石青道:“多謝郎大人的好意,此事不用理會,石某自有主意。既然來了,郎大人不妨幫石某參詳一下,如何解決襄國石祗?”

“解決襄國石祗!?”郎闓的好奇心一下被吊起來,他拋開雜緒,目注棋盤,思忖着問道:“不知石帥作何打算?”

“殺胡令出,皇上登基,大魏初創,內有悍民、乞活之爭,外有石祗、石琨餘孽之亂,一年多來,心懷怨恨者有之,離心離德者有之。鄴城看似興旺,其實一直未能真正統合中原。。。”

石青手指在棋盤上的徐州、豫州、荊州、關中上劃過。斷然說道:“。。。以離散之中原正面對抗立國數十年,凝聚穩固的燕國實爲艱難。是以,先前石青有意保留石趙餘孽,在燕魏間以爲緩衝,石某甚至打算,以襄國之戰爲翻版,燕國進攻石祗時,鄴城發奇兵救援之以挫磨燕國鋒芒。。。。。。”

聽到這裡,郎闓倒吸口涼氣,重新審視石青。石青能有這種想法,不論其中的毒辣,單單這份冷靜和理智,想起來就令人害怕。石趙、大魏乃是宿敵,不能兩立。與之相比,雙方與鮮卑人的恩怨算不得什麼。可是,石青只因鮮卑勢大,便能輕易放棄仇隙,轉而暗助石趙。這份冷酷到極點的心智,實非常人能及。

石青不知道郎闓的想法,手指在棋盤上的襄國、冀州間來回移動,顧自說道:“可惜的是,依王朗所言,石趙是爛泥扶不上牆。即便石某有心襄助,石祗、石琨卻無力迴天。這樣的話,石某就該準備與鮮卑人正面對抗,是以,必須調整以前的方略,想辦法搶佔先手。。。。。。”

郎闓又驚又佩,世間只有恨仇敵不能速死,哪有扶持敵人,榨取敵人價值的道理?石青預定的方略無論是否有實現的可能,單這種思路已讓郎闓眼界大開。他忍不住問道:“依將軍之見,該當如何搶佔先手呢?”

“石帥。逢某來了,不知有何事吩咐。。。”未等石青回答,渤海太守逢約應約而至,看到郎闓,他豪爽一笑,拱了拱手算是打過招呼。

“逢太守過來看。。。”石青沒有起身還禮,擡手親熱地招呼道:“事情有些出入,渤海太過保守只怕不是很妥,該當進取才是。”

“哦。石帥這話如何說。。。。。。”逢約興致勃勃地來到郎闓身邊蹲下。

郎闓遲疑了一下,站起來說道:“鎮南將軍和逢太守有事相商,郎闓不敢打擾,先行告辭。”目前他和石青的關係暖味不明,直屬關係很淡,朋友的意味更重,開口告辭也是爲了避嫌。

石青不以爲意地一擺手道:“郎大人勿須多慮,留下來幫石青一道參詳吧。”

郎闓心中一暖,揖手道:“恭命不如從命。郎闓聽石帥吩咐就是。”

石青笑了一笑,旋即臉色一整,手指在棋盤上的常山郡、博陵郡魯口、渤海郡南皮三地連成的斜線上來回划動,肅然說道:“鮮卑人南下必由之路有三:東路的渤海郡、中路的博陵郡、西路的常山郡。其中渤海在我方控制之下,博陵在鄧恆、王午的幽州軍控制之下,常山則在襄國石趙控制之下。三地互爲三方,說實話,任何一方都無法獨自面對大燕傾國之力。燕國南下方略可能是三路齊下,或者是集中兵力由其中一路突破,還可能是陰陽相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無論是哪一種南下方略,三方若不能聯手與共,便無法擋住鮮卑人的腳步。有鑑於此,石某曾打算暗助襄國、結盟魯口,共抗鮮卑,以便獲得一兩年緩衝時光,用於鞏固、整合中原各方。如今看來,這個打算只怕是一相情願。。。。。。”

“其中最大的變數就是襄國石祗。石某原以爲,若是把針對襄國的壓力減少一些,石趙可能多支撐幾年。誰知大大不然。石趙從根子裡爛透了,無需任何外部壓力,要不了多久也會自相坍塌。常山、中山失去依託,必將相繼淪爲鮮卑人囊中之物。鮮卑人從西路突破,一旦拿下攻略襄國、冀州,博陵郡除了通往南皮的一條縫隙,將被其四面合圍,結局可想而知。如此以來,我方將從東到渤海郡、中爲平原郡、西至邯鄲這條長達七八百里的陣線上和鮮卑人發生正面接觸。在後方不穩,處處驚心之時,這仗有多大勝算?”

郎闓瞿然一驚。石青描述的前景不是不樂觀,而是太嚴重了。鮮卑人南下以來,招降納叛只怕已有三十萬之衆,這麼多的大軍從七八百里寬的陣線上發起攻擊,用什麼抵擋?指望鄴城這點人馬怎能兼顧平原郡和渤海郡!

郎闓憂心如焚之中,不經意地一瞥,霍然發現身側的逢約雖有在皺眉思索卻並沒有一點驚慌模樣。渤海正對鮮卑大軍,逢太守怎會不擔心?疑惑間,郎闓拿眼一掃,忽而見到石青嚴整但卻鎮定的神情,頓時恍然大悟:石青既然料到這些,又怎會沒有對策呢?逢約之所以篤定,原來是相信石青有了對策。

郎闓恢復了幾分從容,開口說道:“鎮南將軍必定已有成算,何不說出來以我輩?”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石青拳頭在襄國、魯口位置上狠狠捶了兩下,截然道:“先下手爲強,先行拿下襄國、魯口,絕不能讓兩地生民爲鮮卑人所用。”

“啊——萬萬不可!”

一聽石青打算先行拿下襄國、魯口,郎闓駭然變色,失聲驚呼道:“皇上前車之鑑,鎮南將軍不可不慎!”

郎闓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

這是一個久經戰亂的時代,爲了自保,但凡世人所聚之地,最爲重視的就是安全。此時的北方中原,無論是城池還是塢堡壁壘,無不修築的如軍事堡壘一般,堅固險要,易守難攻。石勒修築的襄國城池便是代表性的例證。在此之前、在此之後,華夏幾千年歷史,可從未有過一門有三道、甕城達六個的城池。

與堅固的城池堡壘相對應的,是工匠人員的缺乏,數十年來,一座座城池被流民、盜匪、匈奴人、羯胡。。。一一摧毀,人口銳減的同時,原本稀缺的匠人越發少了,以至於許多攻城器械和手段失去傳承。

城池越修越牢,攻城手段越來越少,越來越無力,引起的後果就是:不論攻城大軍數量如何之多,不論攻城將帥如何的英明睿智,在堅城面前都會感到無力。當時代最爲傑出的人物如冉閔、桓溫、慕容恪等,無一在攻城戰中留下赫赫功績便是最好的例證。

冉閔攻伐襄國,圍城數月不果,最終因敵方援軍趕到而兵敗。桓溫第一次北伐,困於長安城下,最終因糧盡而失敗。與冉閔、桓溫相比,慕容氏要幸運的多。慕容評鄴城之戰,圍城幾近半年,捱到城內糧絕而勝。慕容恪魯口之戰、廣固之戰、野王之戰,也是一圍到底,等城內糧絕再取之。稍嫌意外地只有慕容恪攻伐洛陽金墉城之戰,當時一方是四五萬燕軍,一方是江左義士沈勁和五百勁卒。這一戰慕容恪沒有采用圍城之計,而是決定攻堅。數萬人不止不休地進攻近月,直到城內箭矢殆盡,木石殆盡,守軍殆盡之時,這才攻進金墉城。當然,這些戰役並不能證明慕容恪無能,但絕對可以證明當時攻堅戰的艱難。

郎闓不是武將,陣仗經見的也少,但並非沒有常識;作爲獨當一面的朝廷重臣,攻堅之難耳聞目濡久矣。何況冉閔之敗,就在眼前;前車之鑑不久,石青竟然再蹈覆轍,意欲攻打襄國,他怎麼會不擔心?並且石青比冉閔張狂,竟然連帶着魯口一起打。這可能嗎?不說眼下損失慘重的鄴城,就算以前兵強馬壯的時候,也沒人敢妄想兵分兩路,同時攻取襄國和魯口。

“這兩地必須拿下!必須掌控在我方手中!”石青沒有在意郎闓的反對,用極重的語氣再度肯定下來。

“不過。。。”話音一轉,他又說道:“兩地宜於智取,不可力敵。而且情勢不同,襄國、魯口的解決也有緩急之分。”

“石帥怎麼說,逢某就怎生去做。儘管吩咐吧。”與思前顧後的郎闓不同,逢約回答的很是爽快。

石青滿意地笑着說道:“襄國勿須逢太守理會,只是魯口卻需太守一力擔之。”

頓了一頓,他指點着棋盤上的魯口繼續道:“魯口(今河北省饒陽)地處博陵郡中部偏東方向,位於滹沱河南岸;此地既有河谷平原以耕種,還有取之不盡的乾草馬料,最重要的是,滹沱河自西而東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擋住了燕軍南下之路。因爲這個緣故,近八萬幽州軍在此駐紮下來,並將勢力擴展至整個博陵郡,獨立於燕、趙、魏之外,彷彿自成一國。在此,石青需要提請逢太守注意的是。。。”

石青目光灼灼地盯着逢約,慎重說道:“無論這股幽州軍眼下怎樣的逍遙,都無法掩蓋其心無歸屬,身無所繫的惶恐,論離散程度,幽州軍之士氣人心比之襄國更爲不堪。之所以還能勉強維繫沒有崩潰投敵,只因爲幽州軍常年與燕軍交戰,雙方仇隙太深的緣故。”

逢約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麻秋密雲戰敗之後,大趙再未對燕國用兵。但作爲邊軍的徵東將軍鄧恆部,與燕國邊軍小規模的衝突騷擾卻從未中斷過。而深受其苦的不是兩國邊軍,卻是兩地邊民。這些邊民是幽州軍的鄉鄰親朋。

“南皮、魯口同受鮮卑人威脅,兼且兩地相距不過一百五十餘里,可謂天然之盟友,原本該當同仇敵愾,互相扶助。但是,對方軍心士氣不穩,有可能隨時譁變,只怕難堪大用。鑑於此,石某有意請逢太守以投效之名,率部歸入鄧恆麾下,見機取事。不知太守是否願意?”

石青說罷,殷切地望向逢約。

逢約、郎闓俱是一愣,沒想到石青攻略襄國、魯口的方略竟是雷聲大雨點小,佈置內應固然穩妥,但需要的時間長,而且容易發生意外以至功敗垂成。

逢約稍一考慮,隨即痛快地說道:“成啊。逢某就依石帥之命,投奔鄧恆就是了。只是。。。逢某走後,南皮防務交給何人?再個,鄧恆知道逢某和新義軍的關係,會不會有所提防?另外,石帥說見機取事,這個‘機’指得是什麼?能夠確定嗎?”

石青一笑,胸有成竹道:“逢太守有所不知。徵東將軍鄧恆身患隱疾,壽元至多不過一年。這個‘機’麼,指得就是鄧恆病歿之日。幽州軍以鄧恆、王午爲尊,鄧恆若是病歿,王午必將接掌軍權。王午是幽州刺史,若是在幽州,有地方郡望支持,有錢糧資用供給,鄧恆舊部或許願以其爲尊,在魯口卻大大不然,王午一介文士,手中無錢無糧無人馬,鄧恆舊部如何會服膺?如此,便是太守取事之機。”

逢約聞言大喜,郎闓半信半疑。石青繼續道:“逢太守勿須擔心渤海防務,樂陵太守賈堅本是渤海人氏,深孚衆望,麾下豪傑營大多是渤海子弟,由其與豪傑營坐鎮南皮,渤海南部定會安然無恙。至於鄧恆是否會提防,這倒是個問題,不可不慮。。。這樣吧,年前石某曾將一位義士收歸麾下,此人膽大心細,臨機多變,殊爲難得。石某打算讓他扮作流民,先行混入魯口,日後與逢太守一明一暗,互相照應。太守以爲如何?”

“如此倒多了幾成勝算。”逢約歡欣頜首。

“三娃子!”石青揚聲衝門外喊了一嗓子,何三娃應聲而入。

石青命道:“連夜飛馬傳令陳留孫家塢,命戴施接令後即刻趕赴鄴城聽調。”西苑有一道直通城外的門戶,如今落在新義軍掌控下,夜間進入鄴城倒也方便。

何三娃出去安排傳令人手。石青向逢約交代了幾句要點,待逢約告辭之時,他對逢約、郎闓囑咐道:“此事我等三人知道便可,萬勿讓他人知曉後生出麻煩。”

逢約嘿然應下,隨即辭去。郎闓卻是心頭一沉,感受到重重的壓力;被人信任,不僅僅是榮譽、幸運,還是責任。遲疑了一下,郎闓問道:“石帥。魯口成敗暫且不提,襄國呢?石帥是何打算?”

不知不覺中,郎闓對石青的稱呼從朝廷正式的職位“鎮南將軍”改爲新義軍私下的名號“石帥”了。

“襄國麼。。。”石青眯縫的雙目間光芒閃爍,語氣帶着些冷厲道:“其敗亡已成定局,石某需要做得,不過是在適當的時候輕輕捺上一指而已。郎大人放心,石某絕不會讓有限的人馬陷入無限的圍城戰泥潭。”

“如此就好。郎闓夙夜期盼石帥佳音。”郎闓鄭重一揖,旋即告辭。

這時已是深夜,石青出了棋盤室,打發走隨身親衛,一個人藉着夜色向麻姑居所摸去。距離麻姑所在還有百十步時,旁邊暗影一閃,一個纖秀的身影攔住去路。

“石青哥哥——”黑影甜甜脆脆地喚了一聲,卻是祖鳳。

在麻姑居所附近被祖鳳截獲,石青不由得大窘,支吾道:“哦。。。是風兒。你這是?”

祖鳳似乎沒有其他心思,平靜地回道:“石青哥哥。張府的三個管事、張夫人兩個貼身僕傭都已審訊罷了。鳳兒彙總了這些口辭,發現有一些蹊蹺。”

“蹊蹺?”石青收攏心神,問道:“鳳兒發現了什麼蹊蹺?”

祖鳳回道:“說起來,這個張夫人確實了得,審訊的時候,張府管事僕傭一旦提起夫人,竟是個個敬佩服膺,讚頌不已。。。”

“哦?真的嗎?”

“當然。石青哥哥可能不知道,這個張夫人以前是位歌姬,她以歌姬之身進入張府並深得張舉寵愛,張舉先請潁川韓氏收其爲假女,爲她謀了個出身,然後納爲妾室,待第二任夫人江氏病歿,又立其爲正婦。前後不到十年,韓氏從歌姬成爲北地第一世家的主婦,際遇可謂傳奇之至。當然了,際遇雖奇,卻也正常,常人聽了,只是羨慕而已。只是。。。”

說到這裡,祖鳳口氣一變,疑惑地說道:“。。。石青哥哥既說這女子不尋常,祖鳳細細思量,便覺得韓氏的際遇有些蹊蹺。據說,張舉先後有過三任夫人,一個是冉遇生母,一個是張煥生母,最後是這位韓氏。韓氏入張府之前,兩位夫人身子都算康健,到她入府之後,卻四五年間卻先後病歿,是不是有點太巧了。。。”

“也許是真湊巧,也許是另有玄機。”想了一想,石青囑咐祖鳳道:“我這段時間很忙,只怕沒時間顧及這些瑣事,鳳兒你自己斟酌着辦。若有什麼,放手去做就是。”

“嗯。”祖鳳應了一聲,低頭踟躇了一陣,隨後仰起俏臉說道:“石青哥哥,我走了,你。。。注意休息,別累壞了。”

石青無言地點點頭,他也不知說什麼合適。

祖鳳慢慢轉身,蓮步輕擡,纖秀的身子漸漸融入到黑夜之中。

五十一章 襄國之戰一十二章 離開鄴城六十五章 懲戒六十八章 根絕仇恨十三章 見到姚弋仲四十六章三十三章 標語和童謠三十九章 男人的眼淚二十四章 進位三十八章 變通之道四十四章 楊羣的青兗印象二十三章 無眠之夜七十二章 分道五十四章 浮光暗影二十章 關中的意外五十六章 以退爲進好處多三十六章 那就戰吧二十九章 我的女人我做主八十七章 傳說是怎樣誕生的四十六章五十七章 先生請回吧第1章 煎熬四十八章 圍困下的襄國第6章 抗敵愛國陣線?四十七章 捨身自污不可得第3章 連環箭五十二章 揚州的開局三十一章 三個戰場五十四章 心籠打開第3章 目的何在?第9章 勝未必可喜第5章 再續前盟四十九孫威來了三十一章 祭竈節上十五章 監察部採風司二十六章 並肩四十九章 合肥遇險七十四章 勝敗已分二十四章 其他人的心思五十九章 驚變上六十三章 建制八十二章 就叫新華吧十五章 笑臉二十九章 我的女人我做主三十七章 殺道正道八十四章 博浪九三十七章 此地非良鄉二十六章 不期而遇第7章 獻計十七章 關中來得喜訊二十二章 狩獵上四十九章 再見佛圖空八十三章 博浪八四十四章 我們的家十五章 接戰五十五章 襄國之戰五六十一章 記住這個日子九十四章 可怕的謠言十三章 論兵十七章 是否當斬二十七章 開闢新戰場四十三章 血修羅九十二章 不眠之夜第10章 匕現十六章 南安雷弱兒四十章 端倪初現七十章 突破方向廣陵二十九章 一槍封喉五十章 最糟糕的局面二十七章 財帛動人心四十七章 腳不沾地二十六章 血腥的襄國之夜十五章 精雕細琢的風情第2章 三個雜號將軍四十一章 四月初八一第1章 智與勇的選擇題三十四章 五斗米互助社八十七章 傳說是怎樣誕生的第1章 煎熬十七章 出人意料的結果九十三章 挑釁三十九章 潼關露出的端倪第2章 重返鄴城五十六章 攻守較技四十九孫威來了六十九章 私器六十五章 全面開花十五章 精雕細琢的風情八十九章 困窘的燕國二十七章 第一次較量九十六章 此地而來的噩夢六十七章 膽大妄爲諸葛攸二十四章 夜謀十九章 真正的大師二十章 有客來訪五十三章 用什麼下酒六十五章 懲戒四十九章 火燒慕容評十九章 勝利的頂峰第5章 隨時指點你
五十一章 襄國之戰一十二章 離開鄴城六十五章 懲戒六十八章 根絕仇恨十三章 見到姚弋仲四十六章三十三章 標語和童謠三十九章 男人的眼淚二十四章 進位三十八章 變通之道四十四章 楊羣的青兗印象二十三章 無眠之夜七十二章 分道五十四章 浮光暗影二十章 關中的意外五十六章 以退爲進好處多三十六章 那就戰吧二十九章 我的女人我做主八十七章 傳說是怎樣誕生的四十六章五十七章 先生請回吧第1章 煎熬四十八章 圍困下的襄國第6章 抗敵愛國陣線?四十七章 捨身自污不可得第3章 連環箭五十二章 揚州的開局三十一章 三個戰場五十四章 心籠打開第3章 目的何在?第9章 勝未必可喜第5章 再續前盟四十九孫威來了三十一章 祭竈節上十五章 監察部採風司二十六章 並肩四十九章 合肥遇險七十四章 勝敗已分二十四章 其他人的心思五十九章 驚變上六十三章 建制八十二章 就叫新華吧十五章 笑臉二十九章 我的女人我做主三十七章 殺道正道八十四章 博浪九三十七章 此地非良鄉二十六章 不期而遇第7章 獻計十七章 關中來得喜訊二十二章 狩獵上四十九章 再見佛圖空八十三章 博浪八四十四章 我們的家十五章 接戰五十五章 襄國之戰五六十一章 記住這個日子九十四章 可怕的謠言十三章 論兵十七章 是否當斬二十七章 開闢新戰場四十三章 血修羅九十二章 不眠之夜第10章 匕現十六章 南安雷弱兒四十章 端倪初現七十章 突破方向廣陵二十九章 一槍封喉五十章 最糟糕的局面二十七章 財帛動人心四十七章 腳不沾地二十六章 血腥的襄國之夜十五章 精雕細琢的風情第2章 三個雜號將軍四十一章 四月初八一第1章 智與勇的選擇題三十四章 五斗米互助社八十七章 傳說是怎樣誕生的第1章 煎熬十七章 出人意料的結果九十三章 挑釁三十九章 潼關露出的端倪第2章 重返鄴城五十六章 攻守較技四十九孫威來了六十九章 私器六十五章 全面開花十五章 精雕細琢的風情八十九章 困窘的燕國二十七章 第一次較量九十六章 此地而來的噩夢六十七章 膽大妄爲諸葛攸二十四章 夜謀十九章 真正的大師二十章 有客來訪五十三章 用什麼下酒六十五章 懲戒四十九章 火燒慕容評十九章 勝利的頂峰第5章 隨時指點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