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桓衝北上

人類是自我恢復能力最強的族羣。不過三個月,襄國城就從戰火創傷中痊癒了大半,城頭上、城門內外值哨的士兵臉色不再緊繃肅殺,帶上了許多輕鬆;街巷裡行人隨意來往,沒有了惶急和不安;城內墟集已經開了,雖然物品單一,數量很少,卻能代表安寧平和。

石青牽着戰馬,緩步徐行,一邊向四周打量,一邊滿意地點頭。襄國臨時城守曹伏駒在他身邊躥來躥去,討好地做着笨拙的解說。

“曹將軍統帶過數萬人作戰,說起來也是大將之才,如今手下只有八百城守軍確實少了些。不過你看看。。。。。。”

石青環手一指,感概地說道:“這就是城守軍少的好處,城守軍若是多了,難免會出現兵痞擾民現象,襄國黎庶哪能這麼快恢復過來?”

“大將軍說得是,說得是。。。。。。”無論心中如何想,曹伏駒只請憨笑着連聲稱是。

“城守軍少只是暫時的,待襄國官吏、律令明確下來,一切就緒後,曹將軍至少要統帶三五千人馬才合適。”

石青安慰了一句,旋即口音一變,肅然說道:“不過,汝需謹記,無論多少人馬都不可騷擾民生,若是出了什麼差錯,石某唯你是問”

“是是。。。大將軍說的,末將不敢不從。”曹伏駒停下腳步,匆忙叉手應了一諾,然後趕上石青,指着前方城門緊閉的皇城說道:“大將軍到了——”

石青點點頭。“曹將軍請回去巡視城防,勿須陪石某進去。”

曹伏駒應聲退去,石青牽着戰馬來到牛車一側,向車上的鄧恆問道:“鄧將軍,精神還好嗎?襄國皇城裡關的差不多有兩萬原幽州軍士卒,一會和老部下們說說話?”

“哦?這是怎麼回事?”鄧恆支起身子。

“嗚——嗚——嗚——”

“咚——咚——咚——”

石青還沒有回答,皇城城樓上無數只號角吹響,又有不知多少面戰鼓擂了起來。震人心魄的聲浪忽地捲過來,把親衛騎發出的動靜全部掩蓋住了。

石青對鄧恆無奈地搖搖頭,伸手前指做了個進去再說的手勢。

號鼓鳴響中,皇城西門緩緩打開。孫威、王龕、郎肅等一大羣將佐恭候在城門洞內迎接石青。待石青走近時,孫威手掌向後一舉,城樓上的號角戰鼓嘎然而止。

“孫大哥,好久不見。”石青笑着走進城門洞。

孫威身子一躬,叉手行禮,凜然說道:“孫威叩見大將軍,五日前四萬三千又五十八名將士悉數進入皇城,至今未有一名將佐踏出皇城一步。”

“叩見大將軍”王龕、郎肅等將佐一起躬身行禮。

“各位辛苦了,免禮”

石青搶上一步,伸手攙起孫威,兩人把臂而行,石青連聲讚歎道:“好乾得好——就該如此嚴格要求。領兵首要之道,即爲律令嚴明,獎懲分明。”

穿過城門洞,迎面便是殿前廣場,此刻,殿前廣場上黑壓壓站滿了士卒,一隊隊、一列列,不知有多少。

石青停下腳步,待鄧恆的牛車趕上來,他揮臂向前團團一圈,興奮地說道:“鄧將軍。這裡有你的老部下前幽州軍,有前襄,有前鄴城禁軍,有前新義軍,還有些小股的郡守兵,但是三個月後,什麼幽州軍、襄國兵、鄴城禁軍、新義軍都將不復存在,從這裡走出去的是一支統一的新軍。”

“哦——”鄧恆雙目倏地睜大,忍不住身子坐直起來,望着密密麻麻的數萬大軍,他驚異地喃喃道:“閉門三月重塑一支新軍,大將軍好魄力”

“其實閉門整編操練只有一個月,另外有一個月的越野行軍操練,還有一個月的工務操練,或者幫助民衆春根秋播,或者幫助工匠建屋做工。”

石青自信地說道:“對於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士卒來說,戰術、戰技並非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聽從指揮,是相互融合,是團結協作。三個月的時間,三種不同的操練,石某相信,他們一定能忘記以前的身份,一定能適應新的身份。”

鄧恆嘴脣顫抖,過了一陣,哆嗦着說道:“大將軍之能,冠絕天下鄧恆佩服”

石青一笑,邀請道:“鄧將軍和老部下說幾句話吧。”

“好老夫確實想說幾句。”鄧恆身子一挺,扶着車轅站了起來,揚聲喝道:“御者,趕車向前——”

牛車吱吱啞啞地在隊列間不停地穿行,鄧恆越來越見單薄的身子隨着軲轆的轉動一起一伏,似乎隨時都有跌倒的危險。“槍”他衝牛車一側的士卒喊道,一杆長槍應聲遞上牛車,手握長槍在車廂上用力一撐,鄧恆瘦削的身子倏地一繃,筆直地挺立在牛車上。

“某是鄧恆——前石趙徵東將軍鄧恆”

嘶啞的、帶着些威嚴帶着瀉奮的聲音從鄧恆乾癟的口中吼出來。“幽州的兒郎們,鄧某不是一個好將軍,沒能帶領汝等擋住慕容鮮卑,沒能保住幽州,使得汝等背井離鄉,困居魯口。鄧某愧對汝等,愧對幽州父老。好在徵北大將軍來了,徵北大將軍願意,徵北大將軍能帶領我等殺回幽州幽州兒郎,和鄧某一道,安心追隨徵北大將軍吧——”

殿前廣場靜謐無聲,只有鄧恆蒼老的聲音在迴響,石青靜靜地諦聽着,無聲的微笑慢慢從嘴角浮出。幽州軍單兵素質比襄國降兵強多了,石青希望能把這股力量徹底收爲己用,然而幽州軍軍心非常不穩,沒有經歷戰敗就被收編,很多人心中不服。鄧恆識趣的言語對於穩定軍心來說來得太及時了

在襄國滯留了一日,五月二十,石青再度啓程,踏上回轉鄴城的道路。臨走之時,他把王琨留了下來,擔任襄國太守。

因爲有一輛牛車隨行,親衛騎不能放馬急趕,回程速度不是很快,午後抵近邯鄲之時,石青決定進邯鄲城駐紮,就在進邯鄲城的時候從南邊傳來了一份急報,這份急報讓石青改變主意,決定連夜趕回鄴城。

急報是王朗傳來的,言道諸葛攸部在宛城遭遇伏擊,千人馬折損大半,諸葛攸、毛受僅率三千餘人逃到堵陽(今河南方城)。

四月底,得知官渡浮橋被新義軍奪回、張遇被堵在黃河北岸之後,荊州刺史樂弘與上官恩商量着先退回許昌,靜待局勢變化。然而,他們的想法很是一腔情願,諸葛攸立意要把奪取豫州的功勞搶在手中,怎會容許他們靜候風色。樂弘、上官恩合兵一處向南退卻,諸葛攸在後緊追不捨。

不久,張凡率本部馬軍與諸葛攸會合,有了這支機動能力強的馬軍,諸葛攸開始加快追擊速度,不時主動出擊截住對手廝殺。

臨近許昌的時候,樂弘感覺到不妥,若張遇不能歸來,自己進入許昌城固守,等於自陷絕境。只要對手將南下之路一堵,靜等援軍前來圍城,自己將插翅難飛。他把顧慮和上官恩一說,上官恩也有些擔心。兩人再一合計,決定乾脆棄守許昌,直接回荊州。

樂弘這個荊州刺史下轄之地只有一個郡,就是荊州北部的南陽郡。

東漢光武帝起於南陽郡,光武中興之二十八雲臺將大半籍貫南陽,東漢初,南陽被定位南都,乃是天下第一的大郡。漢末至三國時期,南陽成爲各方交界征戰之地,荊州治所從新野移到襄陽,南陽郡迅速衰落下去,到了石勒、石虎時期,南陽郡人丁不是南下襄陽就是被強遷至河北,這裡徹底淪爲荒蕪人煙的邊地。

此時樂弘的刺史之職更像是個武職,主要職責不是撫育地方黎庶,而是率兵駐守新野、樊城防範大晉。樊城與大晉荊州軍駐守的襄陽僅隔着一條漢江,來往極爲方便,張遇聯絡桓溫的中間人就是由樂弘充當的,樂弘知道桓溫願意接納豫州人馬,走投無路之時便想到了桓溫這條出路。

和上官恩計議了一番,樂弘請上官恩率主力人馬一邊抵抗追兵,一邊向南退卻;他自己先行一步,星夜趕往荊州向桓溫求救。

由是,上官恩率荊州軍主力過許昌城而不入,把家眷財貨裹帶出來後緩緩向南退去。荊州軍人馬數量不弱於諸葛攸的前軍,而且戒備森嚴,大局已定的情況下,諸葛攸不願過多損傷士卒,也就沒有強行攻擊,只銜尾追擊,等待對方露出破綻。

五月初七,王朗後軍出函谷關。諸葛攸沒把上官恩這股敗軍放在眼裡,通知王朗,請他率後軍收復豫州,這股荊州軍交給前軍收拾。王朗同樣沒將對方看在眼裡,張遇被堵在河北,豫州既無登高一呼響着雲集的人物,也沒多少留守人馬,已是崩潰傾覆之局,樂弘那股敗軍豈能攪動風雲?當下把後軍分做三路,從洛陽席捲而入豫州,將所過之地駒納入轄下。

王朗、諸葛攸都不知道,就在這一天,五千荊州兵從襄陽出發,渡過漢水之後日夜兼程趕赴宛城。

說到這裡,有必要先說說桓溫這個人物。

桓溫雄才大略,青年時立志要流芳千古,擔任荊州刺史之後便大展拳腳,撫平林南叛亂,滅亡成漢政權,數年間立下赫赫功勳。就在他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趁石趙政權傾覆之際北伐收復中原的時候,江東高門世族開始羣起而攻之,不臣之心、居心叵測、功高不賜等種種言論充斥建康。大晉朝廷由此有意抑制桓溫,寧可讓殷浩一書生文士擔綱北伐主帥,也不允許荊州軍北伐。

北伐中原可說是桓溫人生的終極目標,殺胡令頒佈時期可以說是北伐的最佳時機,當時慕容氏還在安撫鞏固幽州,冉閔和石祗相持對攻,蒲健剛剛入關尚未立定根基,北方任何一方勢力都未真正強大起來。在這樣的良機面前,北伐主帥殷浩忙着在廣陵辦學講經,閒暇下來纔會派遣些使者到北方招降納叛,北方諸勢力樂得虛與委色,一邊向大晉暗送秋波,一邊擴張勢力,努力統一中原。

看到這種情形,桓溫十分憂急,爲逼迫揚州軍出兵北伐,兩次擅自移鎮荊州軍。荊州軍第一次移軍安陸,逼得褚衰率軍渡過淮河,揚州軍虛晃一槍,代陂兵敗後即刻縮回廣陵;荊州軍第二次移鎮武昌,逼得殷浩率軍北上,又因姚襄之亂而失敗。

揚州軍連戰連敗,大晉朝廷沒有了阻止荊州軍北伐的藉口。自此桓溫擔綱起北伐主帥。不幸的是,這時候北伐良機已經失去。經過四年的經營,蒲健囊括關中全境並站穩腳跟,慕容氏漁翁得利,趁冉閔、石祗爭得筋疲力盡之時,一舉全取河北全境,並倚仗黃河天險,牢牢佔據幽冀。北方中原只剩下荒無人煙的河南青兗司豫數州,可是,這幾州大晉朝廷不想要。

此後桓溫進行了三次北伐,結果不是止步於長安堅城直轄就是止步於黃河天險之前,始終未能更進一步。五十多歲時,幽冀慕容氏、關中苻氏日漸強大,桓溫自知北伐再不可能成功,遺憾之餘,發出一聲“大丈夫既不能流芳萬世,亦不復遺臭萬年”的長嘆,不知是出於報復還是出於憎恨,從此將精力用在和建康朝廷的爭鬥上。

晉人留下的史料中將桓溫描述爲奸臣,實在有失公允。事實上,這個奸臣大半生的時光想得都是江山社稷、建功立業,是一個忠得不能再忠的忠臣。只是壯志未酬這才改弦易轍罷了。

桓溫五十七歲的時候第三次北伐失敗纔開始改弦易轍,這時候的桓溫剛剛四十歲,正是年富力強,雄心勃勃,時刻準備北伐。建康朝廷雖然不允許荊州軍北伐,他還是在暗中做了些準備。所做的準備其中之一就是派桓衝鎮守襄陽。

桓衝是桓溫幼弟,時年僅二十四歲,見識不凡,卓有武幹,在桓溫幾個弟弟中最爲出衆,很得桓溫賞識。桓溫任荊州刺史,闢年僅十八歲的桓衝爲鷹揚將軍、西陽(現河南光山)太守。荊州軍進川討伐成漢國,桓衝隨軍而往,戰功卓越。桓溫重其才幹,準備北伐事宜之時,便將其調到荊州軍北上的前沿所在襄陽城,有用其爲先鋒的意味。

樂弘來到襄陽求見桓衝,把豫州軍出兵受挫,張遇被阻在河北,對手攻入豫州如入無人之地,自己抵擋不住請荊州軍予以救援等情況一一稟明。桓衝聽罷,派人急赴江陵向桓溫稟報豫州軍情,然後不等回報,即刻點齊五千人馬渡過漢水向北進發。

五月初十黃昏,上官恩、諸葛攸一追一退來到宛城,進入荊州地界。宛城早就荒廢,兩年前,司馬勳爲躲避王朗從關中逃出,曾在此歇過腳,因爲這裡是石趙轄區,司馬勳不敢多留,臨走之際放了一把火,把頹廢的宛城徹底燒成一片廢墟。

上官恩部在宛城城南八里結車陣駐紮休息,諸葛攸部距離對方四五里,在宛城和上官恩部營地之間草草紮營。

上官恩擔心進城後會被對手堵住去路,這段時間都是過城不入,諸葛攸樂得對方一路南逃,讓出豫州地盤,所以也不主動攻擊,免得造成大的傷損,只在後驅趕。

南下以來,雙方行程四百餘里,一直相安無事,只夜間小心戒備,防止對方偷襲。這天夜裡很平靜,天快亮時,上官恩部突然提前收拾車陣,似乎有早早上路的打算。諸葛攸見狀,連忙命令前軍即刻收拾營地,準備繼續尾隨。

就在簡易防禦剛剛撤去之際,宛城廢墟後突然冒出一支人馬,疾速向諸葛攸的前軍殺去。這時的天色朦朧不清,前軍士卒的注意力一直放在上官恩那邊,沒留心身後,待發覺危險來臨時,這支人馬已經抵近身邊了。

諸葛攸不知道這支人馬是大晉荊州軍,驚愕之中,連忙率衆反擊;早有準備的上官恩跟着率軍殺到,與桓衝的荊州軍前後夾擊,諸葛攸首尾難顧,抵擋不住,會合了毛受率部向北突圍,桓衝、樂弘、上官恩不肯干休,率部掩殺。

前軍將士死傷大半,諸葛攸、毛受在張凡馬隊的幫助下,擺脫對手逃到堵陽,隨後收攏人手,一清點,南下追擊的近九千人馬,此時僅餘三千五六百人。

五十二章 誰會記住十四章 攻城非易事第3章 小耗子歷險記(下)三十三章 值得七十七章 博浪二第7章 公祭之序幕第3章 目的何在?十三章 南下東枋城二十六章 並肩三十章 感覺敏銳的人十七章 出人意料的結果第9章 反覆十六章 蟄伏五十七章 大禮的回報五十七章 先生請回吧三十六章 緩兵之計五十九章 朋友越多越好十七章 密謀十八章 江湖高手十九章 武術與殺法三十八章 另外一場對話二十九章 我的女人我做主十二章 聚會六十二章 板蕩識英雄一百零四章 再入囚籠六十二章 板蕩識英雄三十六章 邂逅二十二章 嗬哈第5章 殺威棒?三十二章 鄴城換主上六十九章 張遇的真實意十四章 攻城非易事二十章 關中的意外三十四章 書聖是這樣來的十二章 張遇的心思八十一章 何去何從三十一章 全力一搏能逞否二十章 想決戰沒門三十七章 魏關前的疑惑七十一章 毒計四十七章 捨身自污不可得七十二章 挺進豫州五十八章 張遇複姓六十一等你進攻十三章 論兵第1章 天塹變通途二十六章 血腥的襄國之夜四十八章 兄弟間的話題四十二章 諸葛攸入夥三十四章 殺胡令三十章 以後的打算補全六十章 慕容恪的疲憊三十八章 雷弱兒的煩惱二十六章 剃頭擔子六十八章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六十六章 停止攻擊三十八章 雷弱兒的煩惱二十一章 變幻莫測的戰局十三章 論兵二十七章 意外的意外二十九章 去戰鬥吧五十四章 襄國之戰四三十五章 對決序幕拉開二十七章 開闢新戰場三十八章 另外一場對話十四章 攻城非易事九十章 陣前勵士二十七章 第一次較量三十五章 惡客十一章 雛形六十三章 諸葛攸顯能五十六章 雨夜追擊五十章 聯繫上了十七章 關中來得喜訊第9章 荀羨之薦第6章 抗敵愛國陣線?六十六章 停止攻擊九十五章 焉有退路四十二章 皆大歡喜的結局三十章 疏而不漏四十三章 楊羣應聘記八十三爲了勝利三十章 不一樣的承擔六十二章 榮譽與驕傲二十三章 接風宴上的變故二十三章 接風宴上的變故三十三章 祭竈節下四十三章 四月初八三七十章 不一樣的思維十三章 反覆六十章 襄國之戰十四十章 端倪初現五十章 聯繫上了二十六章 啼笑皆非二十五章 不是我軍無能四十七章 跳河十二章 離開鄴城九十八章 口袋成形五十七章 敵我同行五十八章 痛打落水狗
五十二章 誰會記住十四章 攻城非易事第3章 小耗子歷險記(下)三十三章 值得七十七章 博浪二第7章 公祭之序幕第3章 目的何在?十三章 南下東枋城二十六章 並肩三十章 感覺敏銳的人十七章 出人意料的結果第9章 反覆十六章 蟄伏五十七章 大禮的回報五十七章 先生請回吧三十六章 緩兵之計五十九章 朋友越多越好十七章 密謀十八章 江湖高手十九章 武術與殺法三十八章 另外一場對話二十九章 我的女人我做主十二章 聚會六十二章 板蕩識英雄一百零四章 再入囚籠六十二章 板蕩識英雄三十六章 邂逅二十二章 嗬哈第5章 殺威棒?三十二章 鄴城換主上六十九章 張遇的真實意十四章 攻城非易事二十章 關中的意外三十四章 書聖是這樣來的十二章 張遇的心思八十一章 何去何從三十一章 全力一搏能逞否二十章 想決戰沒門三十七章 魏關前的疑惑七十一章 毒計四十七章 捨身自污不可得七十二章 挺進豫州五十八章 張遇複姓六十一等你進攻十三章 論兵第1章 天塹變通途二十六章 血腥的襄國之夜四十八章 兄弟間的話題四十二章 諸葛攸入夥三十四章 殺胡令三十章 以後的打算補全六十章 慕容恪的疲憊三十八章 雷弱兒的煩惱二十六章 剃頭擔子六十八章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六十六章 停止攻擊三十八章 雷弱兒的煩惱二十一章 變幻莫測的戰局十三章 論兵二十七章 意外的意外二十九章 去戰鬥吧五十四章 襄國之戰四三十五章 對決序幕拉開二十七章 開闢新戰場三十八章 另外一場對話十四章 攻城非易事九十章 陣前勵士二十七章 第一次較量三十五章 惡客十一章 雛形六十三章 諸葛攸顯能五十六章 雨夜追擊五十章 聯繫上了十七章 關中來得喜訊第9章 荀羨之薦第6章 抗敵愛國陣線?六十六章 停止攻擊九十五章 焉有退路四十二章 皆大歡喜的結局三十章 疏而不漏四十三章 楊羣應聘記八十三爲了勝利三十章 不一樣的承擔六十二章 榮譽與驕傲二十三章 接風宴上的變故二十三章 接風宴上的變故三十三章 祭竈節下四十三章 四月初八三七十章 不一樣的思維十三章 反覆六十章 襄國之戰十四十章 端倪初現五十章 聯繫上了二十六章 啼笑皆非二十五章 不是我軍無能四十七章 跳河十二章 離開鄴城九十八章 口袋成形五十七章 敵我同行五十八章 痛打落水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