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章 何去何從

隨着燕軍零散騎兵的逃走,“石青迴歸親自率騎兵圍剿、慕容霸、高開戰死,三支騎兵分隊覆亡大半。。。。。。”等等不利消息迅速擴散出去,在華林苑以北、邯鄲以東附近活動的另三支燕軍騎兵聞訊之後大驚,紛紛向北邊退縮,打定一見不對就回返主力控制區域的主意。其中一支運氣不好,北退途中在南和縣遇上從冀州城向邯鄲方向梳理的李崇部,在五支民軍騎兵分隊的相繼追殺下全軍覆沒。

石青三天後才知道這個消息,雙方騎兵在南和激戰之時他剛剛抵達鄴城東面的建安驛,正在接受成千上萬士民的熱烈迎接。

鄴城對石青的迴歸給予了最大可能的熱烈;因爲得到的消息太晚,來不及準備,迎接儀式也許不是最繁瑣、最濃重的,但是其中灌注的熱情絕對是最熾烈的。聽說石青真的回來了,鄴城上至顯貴下至下民,萬人空巷,傾城而出,將東門到建安驛這一段擠得密密麻麻擁塞不通。其中既有申鍾、劉復、郎闓、蔣幹率領的民王府將官,也有得到消息自發而來的貧民黎庶;值得一提的是,唯獨沒有麻姑和祖鳳。兩位夫人在前一晚商定,從此謹守婦道,在家看護孩子,不再拋頭露面了。

“謝謝!謝謝諸位!謝謝——”

石青迎上申鍾、劉復等人,搶先拱手作禮。

離開中原七個多月了,其間大大小小發生無數變故,若不是有這些人的堅持佐助,祖鳳、麻姑無論如何都維持不了眼下的局面。這個時候,石青除了連聲答謝之外,再也說不出其他寒暄客套的話語了。

“我等份內之事不值得大將軍謬讚。只要大將軍安然回來就好。。。。。。”申鍾、劉復帶頭應答,數百文官將佐齊聲應是。

和和睦睦之中,石青眼光一掃,發現一個幾個落寞畏縮的身影,待定睛看去,立時認出是條子、王泰、蒲法、蒲堅三人。稍一沉吟,他走過去對王泰、蒲法說道:“聽說三位這段時間立下不少功勳,石某心中甚慰。以前的恩怨是一筆無法算清的糊塗賬,且讓它隨風而去吧;我等從今開始,重頭再來,望三位以後好生助我。”

王泰、蒲法、蒲堅恭敬跪倒,齊聲應道:“大將軍不計前嫌,王某若在不知好歹,天地難容;日後甘願追隨大將軍左右以死相效。”

石青微微一笑,擺手示意三人起身,自己則轉對條子道:“條子大叔,石某不僅是民王部屬,還是民王之婿;屠軍雖然因爲民王不在而解散,但在石某心中,每一個屠軍將士都是自己的親人。麻姑是民王之女,因爲避嫌的緣故有些顧慮是爲人之常情,只是石某身爲民王后繼之人,必得柄持以公,有功就是有功,絕不會虧待屠軍兄弟,條子大叔放心就是。”

“姑爺!條子知道——”條子哽咽一聲,鬍子拉碴的臉皺到一處,眼眶有些紅了。

石青伸手一領道:“條子大叔,請頭前帶路,石某回來第一件事就是要去祭拜民王。”

“老奴願意爲姑爺帶路——”條子跪下拜了一拜,抹了把臉當先而行。

由於天氣炎熱,儘管條子費勁心力地想辦法維持,麻秋遺體依然開始出現腐爛的徵兆。

石青扶棺端詳一陣,意味深長地嘆了口氣,然後吩咐道:“換成石棺浸泡到冷水中吧,這樣可以多保持一段時間,待石某擊敗燕軍過來後再行操辦安葬事宜。”

緊隨左右的申鍾、劉復、郎闓、劉羣聞言相互對視一眼,一起上前進言道:“此舉不妥,大將軍萬乘之軀不可再上前線、親歷矢石。”

申鍾代衆言道:“民王不幸逝去,中原無主已近兩月,萬民期盼大將軍登基稱帝如盼日月升空,大將軍宜順應民心天意,早日登基稱帝纔是。且,當前二十餘萬燕軍有攻有守,章法得宜,破綻難尋,勝負非短時可期許之。大將軍可分遣良將,領南方回程人馬援助魯口、真定,穩固自身,待機破敵,勿須急躁冒進,陷自身與危地。”

石青一笑,自信地說道:“諸位言之有理。若在他日,沒有把握之時,石某斷不敢魯莽冒進的。今日不同,諸位儘管放心,石某已經預先伏下破敵之計,短則兩旬,長則月餘,燕軍必大敗無疑。”

石青話音未落,盛放棺木的殿內嗡地一聲,響起一陣嘈雜而又興奮的議論。

鄴城遠離戰場,對戰事局勢不能有通透直觀的瞭解,事實上比前沿將士更加忐忑,更加憂心,特別是燕軍精騎這段時間的騷擾突襲,更讓鄴城人士心頭佈滿了陰霾。在這種情況下,鄴城大部分人士都把希望寄託在石青身上,畢竟,石青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前段時間不僅從建康逃出來,還順帶收回了揚州,逼退了威名赫赫的荊州軍。

只要石大將軍回來,肯定能擊退燕軍。鄴城人都有這麼一個希望,但是沒有人指望大敗燕軍,慕容氏不是草囊飯袋,精銳的燕軍不是大晉揚州軍可以比擬的,同時二十餘萬燕軍的數量也不是誰敢小覷的。沒想到石青一回來就說出一月左右大敗燕軍的話語,若不是清楚他的爲人,在場之人只怕沒一個敢相信。好在,他們清楚石青,也願意相信他。

“太好了!”

劉復像年青人一樣狠狠拍了幾下巴掌,他絲毫沒注意到自己的失態,接着一個勁地追問道:“大將軍既然早有安排,該怎麼做,便請直接下令吧,老夫一刻也等不及了,只想儘快打敗燕軍,恭請大將軍登基稱帝。”

劉羣、郎闓聞言忍不住笑了,稍後一斂笑容,矜持地說道:“大將軍若有把握月餘內擊敗燕軍登基之事緩一緩也好。只是鄴城該當如何,還請大將軍早早示下。”

幾個人的顧慮是有原因的。劉徵斃了,麻姑、祖鳳不願沾染政事,石青若是也走了,鄴城政事當真沒有領銜之人了。

石青顯然早有制措,當下不假思索地說道:“石某不在之時,中原政事由申鍾老大人、劉復老大人、劉羣、郎闓、蔣幹五位大人會同商議處置。鄴城當前首要之務有這幾項,一是從揚州、關中調集錢糧資用,保證前線供給。二是派遣官吏,安撫賑濟此次受敵侵害之難民。三是組織人手秋收秋播,籌措過冬事宜。四是籌辦石某登基以及民王葬禮之事。在此,石某有個提議,將東林寺附近的冉魏皇帝陵擴建爲國士陵,作爲民王、劉徵老大人以及其他爲國捐軀之將士安息聖地,供後人瞻仰憑弔,以補史筆之遺漏。”

在皇宮呆了半天,部署下人事政務,石青親自去了趟劉徵府邸。劉徵被安葬在清漳水北岸,石青沒時間去拜祭,只好先行慰問了劉徵的幾個遠房子侄,並請他們準備着手將劉徵墓地遷至國士陵,待戰後再行拜祭。

從劉徵府邸出來,石青到監察部採風司坐了一個多時辰,伍慈稟報罷大小瑣事之後,他命人喚來張季、王午,並一一單獨召見。

“聽說北平太守孫興是張將軍之郎舅?”石青開門見山地問張季。

張季愣了一下,然後有些爲難地回道:“大將軍說得不錯,末將之妻確實是孫興嫡親姐姐;只是。。。。。。這等親事只能錦上添花,其他時候卻無益處。末將只怕要讓大將軍失望了。”敢情他猜出石青找他來是爲了策反孫興。

石青笑了笑,不以爲然道:“慕容氏入塞,鄧恆、王午退走,孫興沒有半點遲疑便降了大燕,說明此人很識時務。張將軍放心,石某不是讓你以己之力策反孫興,只想時機到來時有人給孫興傳個話,是去是留由他自己選擇。”

張季鬆了口氣,頓首道:“末將願意聽候大將軍差遣。”

“嗯,回去收拾一下,準備明天隨石某一起北上吧。”

石青打發走張季,然後叫進王午,同樣開門間山地說道:“王大人,石某聽說,燕軍入塞之時,范陽太守李產一心抵抗,只因部下無人願意聽從,這纔不得已降了大燕。不知此事是真是假?”

王午恭敬地答道:“大將軍說得是,當年確有此事。”

石青再次問道:“聽說范陽太守李產之子李績當年在王大人手下任幽州刺史別駕。李產歸燕,李績隨王大人退至魯口。大人不願讓其父子對陣爲敵,故此遣李績返回范陽投燕。不知可有此事?”

這是王午當年做得一件很得意之事,聽石青提起,他忍不住高興地應道:“確有此事,李績不願投燕,然則爲人至孝,不忍與父戰陣相見。無奈之下,屬下只得予以成全。”

“很好。王大人回去收拾一下行裝,明日隨軍北上。石某此行需要王大人傾力襄助呢。”

石青打發走王午又去了趟戍衛軍大營,命令蔣幹從戍衛軍中分出一萬五千人馬,由條子統帶明日啓程北上作戰。“石某此番是去和燕軍決戰,人手越多越好,讓王泰也一道隨軍去吧。鄴城只留五千人確實有些少,好在左敬亭很快就會趕到,他來以後,三千河內軍就留下來,暫時編入戍衛軍麾下,幫將軍維持鄴城防衛。”

“大將軍似乎是孤注一擲啊,有把握嗎?”蔣幹擔憂地問了一聲。

“沒事。蔣將軍放心,即使不成,無論如何不會敗。”石青若無其事地說了聲,打馬離開了戍衛軍大營。

從戍衛軍大營出來的時候,天已經黑透了。石青原本打算去祖鳳的梧桐閣,路過公署區刑部公署時又想起伍慈回稟的一些事,便拐進了刑部大獄。

伍慈下午告訴石青,三月底,建康傳來大晉對石青有不軌之心時,採風司聯手刑部將荀羨、荀蕤、謝石、王羲之、郗曇、連帶到鄴城傳旨的郗愔全部擒拿,關押到刑部大獄,以備萬一時要挾大晉朝廷。

石青進了刑部大獄,找了一座寬敞的值押間坐下,命令守衛放六人出來相見。

荀羨、王羲之等人身份不低,雖然被關押着,卻沒受到虐待;帶過來之時,石青仔細打量了一眼,只見六人精神有些萎靡,衣着都還整潔,舉止也很從容,遂放下心來,平靜地說道:“諸位請坐,這段時間因爲時勢所迫,諸位跟着受了不少牽連,當真是抱歉。”

看見石青,六人臉色一變,面面相覷了一陣,既不說話也不就座。

聯手殷浩、褚衰,逼迫石青前往江東爲質,原是荀羨和郗愔的首尾,另外四人起初不知情,這段時間關押一處,所有來龍去脈才溝通清楚。弄清原委後,被關押的六人都很篤定。自認爲只要建康拿了石青,然後一紙命令過來,鄴城就會乖乖將自己這羣人放行。他們萬萬沒有料到,等了這許久,沒有等來放行的命令,等來的竟然是應該被緝拿關押在建康的石青。

“看來石某回來讓諸位很意外。”

石青麪皮牽動,不知所謂地笑了下,聲音越發冷漠起來。“最近發生了不少事,石某覺得有必要告訴諸位知道。一是石某能夠安然回來,景興居功甚偉;這一點建康非常清楚,郗家無能如何難以再撇清了。放回大人和熙重大人若是迴轉江東,必有血光之災,以後還是好生留在鄴城吧。好在郗家眷屬僕傭都已接過來了,兩位大人勿須擔憂。。。。。。”

郗愔、郗曇臉色一黑,悶哼一聲坐到草蓆之上,不知說什麼好。

“。。。。。。二是建康罔顧信義,肆意加害石某,一心與中原爲敵,趁石某身在江東之際,命令揚州軍、荊州軍,聯手燕軍,三面夾擊中原。是可忍孰不可忍;這樣的朝廷不要也罷,石某決意自立爲帝,以有道伐無道,他日定要掃平江東,一統天下。”

“啊。。。。。。。”王羲之、荀蕤哀嘆一聲,跟着軟倒在草蓆上,石青一旦自立稱帝,中原與江東再無苟合可能,前段時間才露出點一統徵兆的天下將再度分崩離析。

“。。。。。。三是,一個月前,民軍在博陵郡一帶擒斬燕軍十餘萬;兩旬之前,石某親率大軍,大敗褚衰,奪取廣陵城,將揚州江北之地盡收下轄;揚州軍或死或降,徹底崩散。石某心念同爲華夏一脈,將褚衰和江東之地放回對岸,揚州刺史殷浩願意歸順,此時正在前往鄴城的途中,旬日之間便可抵達。荊州軍在宛城與我軍鏖戰兩月餘,沒佔到一點便宜,半月之前,退回襄陽去了。”

“哦!天啊。。。。。。”心志最爲堅毅的荀羨、謝石也頂不住打擊,哀嚎一聲,頹然而倒。

“。。。。。。以前諸位與石某有敵我之分,諸位暗中算計屬於本份,石某並不怪罪,不過,諸位也應該有事敗被誅的覺悟。”

說到這裡,石青頓了一頓,目光冷冷地在王羲之、荀羨、謝石、荀蕤身上掃過,繼而嘆了口氣道:“若是在戰陣之上,石某不會有任何猶豫,定會出手取了諸位性命。奈何這裡不是戰陣,諸位又是華夏一族之英傑,石某實在不忍下殺手。但是石某也不願放諸位迴轉江東日後爲敵成患。是以,特地過來問一聲,諸位是否願意歸降。石某有話在先,願意歸降者,前嫌盡去,日後戮力一心,襄助石某統一天下造福黎庶。不願歸降者,石某也不逼迫,可留在中原教授蒙童或自耕自種按規納糧交租,只要不與石某爲敵,不妄圖逃走,怎麼逍遙自在都是自家之事,石某絕不再以舊事爲難。何去何從,唯君自決!”

石青話語結束,值押房裡一片寂靜,久久沒有人應答。

三十七章 包養倆男人五十四章 浮光暗影五十五章 將星閃耀四十五向西追七十六章 博浪一六十六章 夜襲孫家塢二十六章 啼笑皆非二十九章 以後的打算未完稍後補全十四章 齊人之福第9章 荀羨之薦三十八章 雷弱兒的煩惱十七章 關中來得喜訊七十章 夜襲旱寨六十二章 板蕩識英雄四十五翻臉不認人三十三章 鄴城換主下第7章 公祭之序幕二十八章 羯胡石氏絕十六章 惡狼志願兵六十章 驚變中第3章 目的何在?七十一章 人要有覺悟五十一章 襄國之戰一第9章 反覆十二章 故人第4章 幫我作間十七章 是否當斬二十六章 剃頭擔子第7章 義士三十五章 惡客三十三章 大英雄前來犒軍四十章第6章 抗敵愛國陣線?七十七章 不是那麼糟五十六章 攻守較技二十四章 霹靂天兆十八章 擱置爭議五十二章 你在害怕什麼第7章 佈政第一步五十一章 以攻代守四十五翻臉不認人第6章 姚氏兄弟第4章 第一步二十二章 狩獵上三十三章 鄴城換主下十三章 南下東枋城三十三章 鄴城換主下第4章 桓衝北上十七章 免費的晚餐二十三章 無眠之夜二十一章 血色浪漫八十三爲了勝利五十章 中原第一世家的尊嚴第1章 智與勇的選擇題三十五章 惡客十二章 聚會七十二章 挺進豫州七十七章 不是那麼糟三十七章 魏關前的疑惑三十四章 書聖是這樣來的十五章 接戰第4章 第一步第5章 韓氏入宮十八章 戰爭節奏難掌握七十六章 這個險值得冒九十九選擇退路八十一章 博浪六十九章 勝利的頂峰一百零二章 投名狀第2章 大晉朝廷的要求十五章 接戰五十六章 攻守較技二十四章 勇者無敵十三章 後現代的審訊二十六章 並肩五十七章 不起眼的轉折六十章 襄國之戰十四十七章 夜戰三十九章 意料之外七十二章 輿論戰心理戰七十二章 輿論戰心理戰六十章 慕容恪的疲憊第6章 姚氏兄弟十六章 衆望所歸的督帥一百零一章 水火無情七十六章 這個險值得冒二十七章 第一次較量十一章 亂局三十四章 鄴城的陰影七十八章 梳理行動五十一章 僵持中的暗流十六章 放膽直言五十九章 襄國之戰九三十八章 各施手段四十七章 跳河四十章 牛人高論二十五章 不會再有灄頭人七十七章 博浪二七十二章 分道
三十七章 包養倆男人五十四章 浮光暗影五十五章 將星閃耀四十五向西追七十六章 博浪一六十六章 夜襲孫家塢二十六章 啼笑皆非二十九章 以後的打算未完稍後補全十四章 齊人之福第9章 荀羨之薦三十八章 雷弱兒的煩惱十七章 關中來得喜訊七十章 夜襲旱寨六十二章 板蕩識英雄四十五翻臉不認人三十三章 鄴城換主下第7章 公祭之序幕二十八章 羯胡石氏絕十六章 惡狼志願兵六十章 驚變中第3章 目的何在?七十一章 人要有覺悟五十一章 襄國之戰一第9章 反覆十二章 故人第4章 幫我作間十七章 是否當斬二十六章 剃頭擔子第7章 義士三十五章 惡客三十三章 大英雄前來犒軍四十章第6章 抗敵愛國陣線?七十七章 不是那麼糟五十六章 攻守較技二十四章 霹靂天兆十八章 擱置爭議五十二章 你在害怕什麼第7章 佈政第一步五十一章 以攻代守四十五翻臉不認人第6章 姚氏兄弟第4章 第一步二十二章 狩獵上三十三章 鄴城換主下十三章 南下東枋城三十三章 鄴城換主下第4章 桓衝北上十七章 免費的晚餐二十三章 無眠之夜二十一章 血色浪漫八十三爲了勝利五十章 中原第一世家的尊嚴第1章 智與勇的選擇題三十五章 惡客十二章 聚會七十二章 挺進豫州七十七章 不是那麼糟三十七章 魏關前的疑惑三十四章 書聖是這樣來的十五章 接戰第4章 第一步第5章 韓氏入宮十八章 戰爭節奏難掌握七十六章 這個險值得冒九十九選擇退路八十一章 博浪六十九章 勝利的頂峰一百零二章 投名狀第2章 大晉朝廷的要求十五章 接戰五十六章 攻守較技二十四章 勇者無敵十三章 後現代的審訊二十六章 並肩五十七章 不起眼的轉折六十章 襄國之戰十四十七章 夜戰三十九章 意料之外七十二章 輿論戰心理戰七十二章 輿論戰心理戰六十章 慕容恪的疲憊第6章 姚氏兄弟十六章 衆望所歸的督帥一百零一章 水火無情七十六章 這個險值得冒二十七章 第一次較量十一章 亂局三十四章 鄴城的陰影七十八章 梳理行動五十一章 僵持中的暗流十六章 放膽直言五十九章 襄國之戰九三十八章 各施手段四十七章 跳河四十章 牛人高論二十五章 不會再有灄頭人七十七章 博浪二七十二章 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