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 聚會

十二章聚會

七月金秋,丹桂飄香。江南正是蓮子飽滿,菱角成熟之時。

烏衣巷琅琊王氏後宅依傍的秦淮河近岸河面上,嚶嚀儂語,一二十位貴婦美婢分乘三艘輕舟一邊歡聲輕笑,一邊玉手慢搖,採摘着菱角、蓮蓬。

“叮咚——叮咚——叮咚——”

天簌般的琴音倏然響起,帶着淡雅高潔的氣息,微風一樣徐徐掠過河面,河面上波光粼粼,漾起一陣陣漣漪。

“喔——是安石!安是石在彈奏呢——”兩三個貴婦興奮的失聲驚叫,另外的不約而同轉首向靠岸淺水處的水榭望過去。

水榭六角亭裡,清風徐徐,香菸繚繞,謝安屏氣凝神,雙手撫琴,連環勾挑,完全沉醉在琴道之中。

水榭是琅琊王氏私用的碼頭。六角亭是水榭盡頭,從六角亭向秦淮河上、下首和河心延伸出三個用木板架設的船隻泊位,向河心的泊位上泊了兩艘漆紅描金的華麗坐船;上首泊位泊了四五艘和貴婦採蓮乘坐的同樣的輕舟。下首泊位泊了三艘大貨船,其中兩艘有蓬,一艘敞篷,三艘貨船都有着船舷老高的大肚子。

六角亭通過迴廊上岸,岸邊石凳、石桌、假山、翠竹應有盡有,像個專供休憩遊玩的花園,不僅寬敞,而且雅緻。王恬、王羲之、郗超、皇甫真等一二十人分成幾股散在花園四周說話議論。只是當琴聲響起之後,所有的人都閉上了嘴。謝安琴藝乃江東一絕,能到這裡聚會的必是高雅之士,若有機會聆聽天綸之音,自然不肯錯過。

琴音忽高忽低,忽急忽緩。時而若清泉叮咚,靜心寧神;時而若松濤嗚咽,蕩魂攝魄。衆人正聽到美妙處,一聲激越的歌聲憑空加入其中: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

六角亭內,江東名士劉惔雙手扶欄,目視一衆採蓮貴婦,迎項高歌。劉惔聲音清亮,隱含金石之音,不愧江東名士的稱號,而且選的歌曲與一衆貴婦採蓮也極爲應景。原本應該引來一陣掌聲纔是,誰知事有不諧,一曲歌罷,不僅沒有引來掌聲,反而引來一陣鬨笑。因爲《江南可採蓮》適合江南女兒的吳儂軟語歌唱,卻不適合清亮的金石之音,他越是慷慨激昂,越是讓人感到好笑。

謝安莞爾一笑,勉強奏完一曲,便即按住琴絃,停止演奏。採蓮的貴婦棄舟而上,相互打趣着跨進六角亭。

“姐姐好福氣。可以天天聽安石操琴呢——”王羲之夫人郗氏嬉笑着推攘着身邊的一個年青美婦。

年青美婦是謝安夫人劉氏。王羲之和謝安交好,兩人夫人也就成了閨中密友,說話從來很少顧忌的。劉氏得了郗氏話頭,嗔了謝安一眼,半真半假地說道:“妹子好貪心呢,你家相公和殷刺史、劉太守一般,上壇能開講經義,入朝可治國安民。如此還不嫌足,偏生還想有個操琴人?”

謝安聽出自家夫人隱晦的搶白,噗哧一笑,抖索着手指指點劉氏道:“汝好俗氣,殷刺史、劉太守、逸君兄還有桓徵西等一衆國之干城夙夜辛苦,爲的就是我等能悠遊林下,操琴書畫。汝不體恤諸位大人良苦用心,反倒欲陷自家相公入火坑,實是愚鈍。”

這席話立時惹得一衆貴婦美婢前仰後俯大笑起來。

劉惔頗會湊興,適時地作出無奈模樣,眼望謝安撫掌大嘆道:“安石不出,累死淵源,嗚呼哀哉。”

殷浩背靠亭柱,依坐在欄杆上,一手拎着酒樽,一手端了酒盞,自斟自飲正是暢快,突聞“累死淵源”之語,身子猛一悸動,早點翻落入欄杆外的秦淮河裡。

這番失態引得貴婦們花枝亂顫,嘻嘻哈哈笑成一團。殷浩不以爲意,翻身從欄杆上躍下,笑對謝安夫人劉氏道:“安石賢弟鐵定要做神仙中人,謝夫人夫唱婦隨,也是神仙眷屬衆人,何苦笑話我等在朝堂打滾的凡塵俗子?”

劉氏連着被謝安、殷浩戲謔,有點禁受不住,一拉郗氏道:“妹子。我們走,不理這幫高人名士了。”一片鶯鶯燕燕的鬨笑聲中,她拉着郗氏由迴廊疾步去琅琊王氏後宅。

郗氏身不由己地跟劉氏出了迴廊。踏上王氏後宅花園之時,她眼波一轉,已在三三兩兩的閒散人羣中發現了自己相公王羲之的身影。

王羲之和王洽並肩站在一個書案前,指指點點,正興致盎然地品論幾張條幅的書法優劣。王洽和王羲之年齡相仿,志趣相投,從小到大,兩人在一起探討最多的就是書法。

郗氏深知這一點,眼光在相公身上流連了一陣,隨即以轉開來,四處尋覓,最終在一張石桌旁停頓下來,落在侄兒郗超身上。

郗超正在和王恬對弈,王恬是江東第一弈手,等閒人連和他對弈的資格都無,郗超和他對弈,原本該全身貫注纔是;然而郗氏發現,郗超魂不守舍,眼光不時從棋局上移開,在一個面貌陌生的中年文士身上打轉。

郗氏知道,此番聚會共有四位主賓,四位主賓有三位是中原鄴城的使者,另有一位是邊塞之地的燕國使者。鄴城三位使者一位是她相公,一位是她孃家侄兒,另外一位劉羣劉公度大人因爲自家相公、侄兒的緣由,她早早就掛住了相貌。如此算來,這個陌生文士應該是燕國的使者了。

景興幹嘛這般在意燕國使者?這個念頭在心中一閃而過,郗氏跟着劉氏離開了渡口。

郗氏猜的不錯,郗超注意的那人正是燕國使者皇甫真。

承蒙琅琊王氏邀請前來聚會,皇甫真很是興奮。“王與馬,共天下”的傳說在塞外傳的沸沸揚揚,即便王導已經過世,皇甫真依然認爲,王氏的態度比殷浩更重要、更能代表大晉朝廷的意思。是以,來到烏衣巷後,他比在廣陵更爲謙遜,更爲‘坦誠’地向朝廷人士予以剖白。

“。。。燕國邊塞之地,鮮卑化外之民。然,正是因爲這個緣故,燕國上下無不對天朝傾心仰慕。當今燕王,出則晉人虎賁護侍前後,入則晉人智謀之士參贊國事,舉國上下,穿着以漢服爲時尚,行止言語用漢禮分尊卑。燕王與輔國將軍常言道:燕國願永爲晉人!永爲晉臣!”

皇甫真侃侃而談,安西將軍謝尚、吏部郎侍中王薈、散騎常侍孫綽等人一愣一愣,抓耳撓腮,喜不自勝。

“永爲晉人!永爲晉臣!”一旁的王羲之喃喃唸叨,心事如潮。

他沒有想到,回到建康短短半個月,殷浩硬是彌合了與鄴城在敬獻傳國玉璽一事上的分歧,順利達成了歸降條款,而且把幷州歸降一事也訂定下來。北方歸晉、天下一統,就這麼輕易完成了。事情順利的讓王羲之恍然若夢。不過,無論如何,這是好事不是?

心潮翻涌間,王羲之倏地抓起一支狼毫,一挽袍袖,在鋪展開得宣紙上奮筆疾書,頃刻間,“永爲晉人永爲晉臣”八個龍飛鳳舞的行草大字躍然紙上。

“好字!好字!”王洽雙目一亮,失聲讚歎,他已看出,王羲之的書法脫胎換骨似乎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王洽的聲音將周圍諸人吸引過來。這些人沒有一個是不通風雅之輩,一見到王羲之新創的行草字體,一雙雙眼睛登時精光閃亮。

“好啊!果然不錯——”

衆口讚譽聲中,皇甫真豎掌一揖,微笑着對王羲之說道:“逸君賢弟,可否將這幅字贈予爲兄,爲兄打算進獻給燕王,作爲燕國傳世之寶珍藏,以流芳萬年。”

“這個只怕有些不妥。。。”

王羲之婉轉拒絕,臉色爲難地解釋道:“羲之眼下在鄴城擔任職司,鄴城、燕國雖然同爲朝廷臣民,畢竟分屬兩方,是以,羲之不能隨意饋贈燕王禮物。而且,羲之動筆之初,已決定將此字送於石雲重。請楚季兄見諒——”

吏部郎侍中王薈插言道:“從兄說得有理,皇甫大人還請見諒。要不請我三兄專爲燕王寫一幅吧,三兄自小和從兄一道學書,書法造詣江東士人皆知。。。。。。”

“如此甚好。請敬和兄不吝賜贈墨寶。”皇甫真喜不自勝,又是拱手又是作揖,懇請王洽贈字,局面上的一點點尷尬就此消散無蹤。

王氏後宅,秦淮河畔,大體上是賓主盡歡,融融洽洽,其中只有一處稍稍有些不適。在臨水的假山基座上,鄴城特使劉羣愁眉苦臉,和一個三十許的面相樸實的武將相對而坐。武將一身輕甲,兜鍪沒有佩戴而是抱在胸前,以至於寸許長的短髮毫無遮掩地嶄露出來,看起來像是剛剛還俗的僧人,頗爲怪異。

事實上這個武將確是剛剛還俗的僧人。武將姓祖名道重,乃是祖狄祖士稚的幼子,也是祖狄、祖約這一系唯一的後裔。

祖狄死後,麾下人馬由其嫡親弟弟祖約統帶。祖約沒有兄長祖狄的本事,抵擋不住石勒的進攻,遂從河南退回到淮河一線。蘇峻亂起,祖約爲之相應,後來蘇峻兵敗,祖約不容於大晉,便轉身投奔石勒。石勒聽從了部下的進諫,不願留下後患,遂設計將祖約親信部將子弟一網成擒,其中包括十歲的祖道重。就在石勒下令誅殺祖約滿門之時,一個受過祖狄恩惠的羯人冒險藏起祖道重,將他扮作小沙彌安置在鄴城外的寺廟裡。殺胡令起,北方各地失去了官府約束,祖道重逃出寺廟,歷經千辛萬苦潛回江東,還俗恢復祖家姓氏,大晉朝廷感懷祖狄忠義,賜封祖道重爲平義將軍,率一部人馬屯駐淮陰,受揚州刺史殷浩節制。

祖狄、劉琨不僅並稱大晉雙傑,還是極好的朋友,聞雞起舞說的就是兩人相交時的故事。作爲大晉雙傑的後人,劉羣和祖道重可謂世交,雖然以前從未謀面,然而經人一介紹,兩人即刻躲開衆人,湊在一起說話敘舊。

憶了一陣心酸往事,再看看秦淮河畔嬉鬧安逸的一衆名流,劉羣忍不住唏噓不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爲兄終於懂了。道重賢弟,你回江東也有一兩年了,可還習慣?呵呵,爲兄問的多餘,只怕賢弟早已習慣這兒的生活,再不願回北方受苦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公度兄,此言出於何典?”祖道重臉現困惑之色,卻沒有回答劉羣的問題。

劉羣道:“此乃孟還真家書所載。石雲重說,孟還真家祖乃是孔仲尼一系儒家子弟,所遺之書於經世務實頗有益處,是以定爲中原學子必修之課。”

“經世務實?”祖道重蹙眉琢磨了一陣,緩緩說道:“道重不知事情是否如此。不過,中原百廢待興,確實需要經世務實之士。”

劉羣笑了笑。“道重賢弟放心,石雲重確是經世務實之士,這一點,爲兄知之甚清。”

“這就好。小弟駐守淮陰,與徐州毗鄰,以後去鄴城拜訪兄長倒甚是方便。”祖道重點了點頭,轉口問道:“對了,公度兄長何時啓程回返鄴城?”

劉羣答道:“若是不出意外,七月末朝廷會遣宣詔使北上宣讀賜封詔書。爲兄到時會隨宣詔使一道回返鄴城。”

二十二章 情勢互易八十八章 順風順水四十五章 三月二十八三十一章 需要等級嗎五十一章 失望三十八章 變通之道五十一章 僵持中的暗流六十四章 一碗水酒泯恩仇一百零二章 投名狀第3章 目的何在?第10章 匕現二十三章 繼趙李七十六章 這個險值得冒八十四章 博浪九四十八章 三月三十二十八章 中國式政治七十六章 博浪一二十章 全面開戰上十八章 戰爭節奏難掌握三十三章 值得五十九章 驚變上四十八章 三月三十九十三章 挑釁第8章 原來如此四十三勝利來得如此簡單四十三章 楊羣應聘記三十八章 變味的歡迎四十二章 諸葛攸入夥十七章 是否當斬十八章 灄頭人士十五章 給你個馬紮坐不坐二十章 火燒懸瓠城四十二章 金堤喋血五十八章 見便宜就撈三十六章 新的任務三十八章 變通之道第1章 天塹變通途第8章 風起雲涌三十章 以後的打算補全四十三勝利來得如此簡單二十八章 各有算計五十六章 襄國之戰六三十四章 異人十八章 擱置爭議三十四章 書聖是這樣來的五十一章 以攻代守九十八章 口袋成形八十八章 順風順水六十三章 建制二十二章 辣手未摧花四十五章 逃遁八十一章 何去何從二十章 想決戰沒門十四章 好苗子第10章 軍帥府長史三十九章 意料之外五十八章 張遇複姓十一章 禍福由天五十一章 僵持中的暗流十八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10章 至方君子第10章 軍帥府長史十一章 禍福由天七十章 不一樣的思維三十八章 另外一場對話二十三章 南轅北轍三十五亞聖後裔五十三章 襄國之戰三二十四章 殺恩七十六章 博浪一二十四章 進位四十七章 捨身自污不可得四十二章 虛驚一場十七章 是否當斬十五章 監察部採風司三十九章 男人的眼淚三十章 王猛王景略八十二章 博浪七四十四章 楊羣的青兗印象第4章 桓衝北上四十四章 悲傷第10章 軍帥府長史五十二章 你在害怕什麼六十五章 夜襲下四十一章 難阻三十一章 雙贏五十四章 鹿勃早的疑惑一百零二章 投名狀六十八章 豫州軍的破綻第7章 禽獸不如!五十八章 張遇複姓二十九章 以後的打算未完稍後補全五十二章 屠夫父親的一面三十二章 上黨風雲第3章 連環箭四十四章 楊羣的青兗印象二十六章 啼笑皆非十四章 活捉美少女二十五章 聯軍
二十二章 情勢互易八十八章 順風順水四十五章 三月二十八三十一章 需要等級嗎五十一章 失望三十八章 變通之道五十一章 僵持中的暗流六十四章 一碗水酒泯恩仇一百零二章 投名狀第3章 目的何在?第10章 匕現二十三章 繼趙李七十六章 這個險值得冒八十四章 博浪九四十八章 三月三十二十八章 中國式政治七十六章 博浪一二十章 全面開戰上十八章 戰爭節奏難掌握三十三章 值得五十九章 驚變上四十八章 三月三十九十三章 挑釁第8章 原來如此四十三勝利來得如此簡單四十三章 楊羣應聘記三十八章 變味的歡迎四十二章 諸葛攸入夥十七章 是否當斬十八章 灄頭人士十五章 給你個馬紮坐不坐二十章 火燒懸瓠城四十二章 金堤喋血五十八章 見便宜就撈三十六章 新的任務三十八章 變通之道第1章 天塹變通途第8章 風起雲涌三十章 以後的打算補全四十三勝利來得如此簡單二十八章 各有算計五十六章 襄國之戰六三十四章 異人十八章 擱置爭議三十四章 書聖是這樣來的五十一章 以攻代守九十八章 口袋成形八十八章 順風順水六十三章 建制二十二章 辣手未摧花四十五章 逃遁八十一章 何去何從二十章 想決戰沒門十四章 好苗子第10章 軍帥府長史三十九章 意料之外五十八章 張遇複姓十一章 禍福由天五十一章 僵持中的暗流十八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10章 至方君子第10章 軍帥府長史十一章 禍福由天七十章 不一樣的思維三十八章 另外一場對話二十三章 南轅北轍三十五亞聖後裔五十三章 襄國之戰三二十四章 殺恩七十六章 博浪一二十四章 進位四十七章 捨身自污不可得四十二章 虛驚一場十七章 是否當斬十五章 監察部採風司三十九章 男人的眼淚三十章 王猛王景略八十二章 博浪七四十四章 楊羣的青兗印象第4章 桓衝北上四十四章 悲傷第10章 軍帥府長史五十二章 你在害怕什麼六十五章 夜襲下四十一章 難阻三十一章 雙贏五十四章 鹿勃早的疑惑一百零二章 投名狀六十八章 豫州軍的破綻第7章 禽獸不如!五十八章 張遇複姓二十九章 以後的打算未完稍後補全五十二章 屠夫父親的一面三十二章 上黨風雲第3章 連環箭四十四章 楊羣的青兗印象二十六章 啼笑皆非十四章 活捉美少女二十五章 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