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節:兩宮之爭

蹇碩身死,何進盡收蹇碩手中兵馬,兵勢爲之大盛!

袁紹進言道:“宮中結黨之宦,今日可乘勢盡誅之!”

何進深以爲然,令袁紹率甲士三百搜捕張讓等人。

張讓、趙忠等知事急,慌忙來到何太后寢宮,嚎啕大哭:“始初設謀陷害大將軍者,唯蹇碩一人,並不幹臣等事。奴才已大義滅親,斬殺蹇碩,獻於大將軍。怎奈大將軍聽信袁紹讒言,欲盡誅臣等,乞太后憐憫!”

說罷,十常侍齊聲哭嚎,場面悲壯異常。

何太后當初剛入宮時,無權無勢,全靠着十常侍的照拂漸得靈帝寵愛,從而逐步坐到了皇后的寶座。雖然十常侍是因爲收了何家重禮纔會幫助何氏,可是這份恩情,何太后還是銘記於心的。

何太后嘆了口氣:“爾等勿擾,我自當保汝!”

何後令十常侍藏身暗處,宣旨傳何進進宮敘話。

何進來到太后寢宮,見周外無人,便也沒行君臣大禮,輕聲說道:“小妹喚我何事?”

何後秘道:“我與汝出身貧寒,非張讓等,焉能享此富貴?今蹇碩不仁,既以伏誅,汝何聽信讒言,欲盡誅宦官耶?”

何進聽罷,爲難道:“可是…”

“就如此辦!”何後一揮手打斷道:“若還念及你我兄妹之情,便放過張讓等人,夠則休怪本宮無情!”說罷,何後拂袖而出。

看着何後離去的身影,何進搖頭看了口氣,從心裡講,何進並非一定要殺十常侍的。何況以後控制朝政還得藉着這個妹妹的名頭,若是現在爲了十常侍跟妹妹鬧僵,實在不值得!

何進出謂袁紹:“蹇碩設謀害我,可族滅其家。其餘不必妄加殘害!”

袁紹大急:“若不斬草除根,必爲喪身之本!”

“吾意已決,休要多言!”

衆人聞言,憤憤散退。

次日,何皇后以漢帝之名命何進參錄尚書事,其餘嫡系皆有分封。何進文居尚書令,武至大將軍,可謂權傾朝野,氣焰熏天。

董太后,不,現在應該稱爲太皇太后。董後看何家勢大,心中甚爲擔憂,密詔張讓等入宮商議:“何進之妹,本事粗鄙村婦,蒙本宮擡舉,纔可入主六宮。今日她孩兒即皇帝位。內外臣僚,皆其心腹,威權太重,我當如何?”

張讓知道,如今何進已經對他們十常侍起了殺心了,若再不交好董太后,恐怕有朝一日,若何後意改,恐怕命不保矣!

張讓回道:“娘娘可以太皇太后之尊,臨朝制整;封皇子協爲王,加國舅董重高官,以掌軍權;再重用我等,到時內外相輔,大事可圖矣!”

董後聞言大喜:“此言正合我意!”

翌日早朝,董後臨朝聽證,以漢帝之名加封皇子劉協爲陳留王;國舅董重爲驃騎將軍;再令張讓等衆常侍共涉朝政!

朝政大權一下又被董後奪得大半,何後擔心對兒子,當今皇上劉辯不利,於是心生一計,設宴宴請董後。

當晚,董後帶着一干隨從,來到何後宮中。

二人落座,何後舉杯相敬:“太皇太后,如今先帝駕崩,新帝年幼,吾等當共扶幼帝,以正朝政纔是啊!”

董後也面帶笑容的舉起酒杯,輕抿了一口水酒,回道:“太后隨眼甚是!我這個太皇太后垂垂老矣,還要太后多費心啊!”

二人客套話一句接着一句,相互禮讓,若是不知內情,還以爲這二人真是婆媳和睦呢。

就過半酣,何後起身捧杯再拜曰:“我等皆婦人也,參與朝政,非其所宜。昔呂后因擅權弄政,宗族千口屠戮殆盡。今我等宜退居深宮;朝廷大事,任朝廷元老商議而行,此國家之幸也!望太皇太后垂聽爾!”

我不問事,朝政皆被你何家所掌,莫非還正要做王莽第二?董後當下大怒:“汝心生妒忌,故鳩殺王美人。今依汝子爲君,與汝兄何進之勢,欲效王莽之輩,真欺我漢家無人乎?吾侄董驃騎,斷汝兄之首,如反掌耳!”

何後亦怒道:“吾以好言相勸,何反怒耶?”

董後大袖一甩,蔑視道:“汝家屠工之輩,有何見識?”

二人相互詆譭,互不相讓。在一旁侍奉的十常侍見勢不妙忙勸說兩宮,廢了九牛二虎之力這才把二人各自勸回己宮。

何後回宮後,越想越氣,本想好言相勸,哪知董後竟惡言相加。

“來人,請何國舅火速來此!”

大將軍何進匆忙進宮,何後把剛纔晚間發生的事向何進敘說後,何進搓着鬍鬚說道:“看來這董後真想與我何進作對了!”

何進面色一沉:“小妹放心,我這就回去商議對策!”

何進出宮,連夜召集三公衆臣共議。

這些個大臣哪個不是人精?藉着何進之勢去整倒董太后還不是輕而易舉的。

第二日的早朝,便有廷臣上奏:“太皇太后原爲藩妃,,不宜久居宮中,合乃遷於河間安置!”

一個剛說完,便接二連三地跳出數十大臣,表示附議。

簾後聽政的董後,臉上一陣紅一陣白,雙手的緊緊握着,可能因爲太用力了,關節呈現出了蒼白色。

什麼叫藩妃?簡單的說,就是董太后的丈夫是一個藩王。董太后因爲這個身份也成爲了中國歷史上一位特俗的太后。

漢靈帝的前任,就是漢桓帝。桓帝駕崩時,並無後嗣。於是當時的竇太后選中了河間解瀆亭侯的長子劉宏繼承帝位,也就是漢靈帝。

八個月後,洛陽政變,竇氏全族覆滅,漢靈帝劉宏便將其母親董氏迎接到了洛陽,尊爲皇太后。

事過境遷,幾十年過去了,這些朝廷大臣們忽然把這事提了出來,怎能讓董後不氣?但是卻還有道理。

董後哆嗦着指着滿朝大臣,竟說不出一字。

附議的大臣越來越多,最後三公之首的何進終於出聲了:“陛下年幼,尚未親政。國事爲三公暫代,今衆臣同議,着董後限日下即出國門!前往河間!”

前日還如日中天的董後,今日忽然就被強行遣返河間。董後還不敢接受這個事實,愣在那裡不知所措,便被四個小黃門請出了德陽殿。

---------本想今天兩更的,哪知道公司忽然安排了事情,呆子繼續寫下一章,今天來不及發的話就明天發,請見諒---------

第一百二十八節:袁術長論第二十八節:管忠賜字第二十四節:管仲後人第二百九十二節:陰毒詭計第五十七節:小試身手第二百八十九節:強留劉曄第二百九十四節:四圍濮陽第一百五十九節:從公而去第二百二十七節:長沙太守第八十一節:擒北宮第二十八節:管忠賜字第一百二十七節:袁公路第一百一十八節:視爲親信第九十九節:朝堂論事第二百七十二節:疾馳回京第二百六十一節:家將之後第三百節:常山趙子龍第一百一十節:怒罵馬騰第二百零七節:大膽狂徒第一百一十七節:靈帝相召第五十五節:敘舊第二百九十六節:風暴前夕第一百三十二節:人畜之別第二十七節:管彥掛帥第一百一十八節:視爲親信第二百七十五節:再聚陳登第三百一十五節:初見張繡第一百八十節:夫妻對拜第一百三十節:鄭伯父第一百五十三節:引蛇出洞第九節:徐州糜竺第二十節:對飲紀靈第一百二十六節:猖狂賊子第二百零三節:王允送禮第二百零三節:王允送禮第二百四十八節:計留周瑜第六十三節:挖牆腳第二百六十一節:家將之後第二百一十節:天色將變第九十二節:反了!第一百一十八節:視爲親信第五十四節:拐賣第二十三節:危機第一百七十節:挾帝出逃第一百五十九節:從公而去第五十二節:墨靈玉第二百五十六節:水調歌頭第十八節:管彥爲官第一百三十四節:八校之主第五十二節:墨靈玉第二百七十六節:河北高覽第一百節:爲今之計第二百五十二節:再合溫候第二百七十二節:疾馳回京第二百四十九節:暫領徐州第一百九十九節:各懷鬼胎第二百五十二節:再合溫候第五十五節:敘舊第七十八節:追殺第八十八節:耿鄙之謀第二百三十九節:伯符公瑾第三百一十九節:西北戰事第十六節:逃過一劫第一百八十七節:再言廢立第八十六節:捷報長安第三十六節:安喜縣第二百五十六節:水調歌頭第一百七十五節:呂布反之第八十五節:錦袍小將第七十二節:董卓第二百三十七節:沮授出計第一百七十一節:冤家路窄第一百一十一節:嫌隙已生第二百二十五節:都亭侯第一百四十九節:呂布發威第七十五節:滿江紅第一百五十一節:沉悶高順第二百七十五節:再聚陳登第二節:青州黃巾第三百一十四節:再收徐晃第二百六十二節:賈詡長略第七十三節:西北烽煙第一百七十五節:呂布反之第二十八節:管忠賜字第二百八十五節:安中遇險第二百二十四節:圍魏救趙第一百五十一節:沉悶高順第七十三節:西北烽煙第二百四十八節:計留周瑜第二百二十二節:冀州烽煙第一百二十八節:袁術長論第二百五十三節:周瑜自薦第六節:泰山賊第三百一十節:管彥做媒第一百四十二節:支走管彥第二百一十八節:暗潮洶涌第一百六十六節:新帝繼位第一百零三節:夯貨周倉第二十節:對飲紀靈第二百七十四節:再起烽煙
第一百二十八節:袁術長論第二十八節:管忠賜字第二十四節:管仲後人第二百九十二節:陰毒詭計第五十七節:小試身手第二百八十九節:強留劉曄第二百九十四節:四圍濮陽第一百五十九節:從公而去第二百二十七節:長沙太守第八十一節:擒北宮第二十八節:管忠賜字第一百二十七節:袁公路第一百一十八節:視爲親信第九十九節:朝堂論事第二百七十二節:疾馳回京第二百六十一節:家將之後第三百節:常山趙子龍第一百一十節:怒罵馬騰第二百零七節:大膽狂徒第一百一十七節:靈帝相召第五十五節:敘舊第二百九十六節:風暴前夕第一百三十二節:人畜之別第二十七節:管彥掛帥第一百一十八節:視爲親信第二百七十五節:再聚陳登第三百一十五節:初見張繡第一百八十節:夫妻對拜第一百三十節:鄭伯父第一百五十三節:引蛇出洞第九節:徐州糜竺第二十節:對飲紀靈第一百二十六節:猖狂賊子第二百零三節:王允送禮第二百零三節:王允送禮第二百四十八節:計留周瑜第六十三節:挖牆腳第二百六十一節:家將之後第二百一十節:天色將變第九十二節:反了!第一百一十八節:視爲親信第五十四節:拐賣第二十三節:危機第一百七十節:挾帝出逃第一百五十九節:從公而去第五十二節:墨靈玉第二百五十六節:水調歌頭第十八節:管彥爲官第一百三十四節:八校之主第五十二節:墨靈玉第二百七十六節:河北高覽第一百節:爲今之計第二百五十二節:再合溫候第二百七十二節:疾馳回京第二百四十九節:暫領徐州第一百九十九節:各懷鬼胎第二百五十二節:再合溫候第五十五節:敘舊第七十八節:追殺第八十八節:耿鄙之謀第二百三十九節:伯符公瑾第三百一十九節:西北戰事第十六節:逃過一劫第一百八十七節:再言廢立第八十六節:捷報長安第三十六節:安喜縣第二百五十六節:水調歌頭第一百七十五節:呂布反之第八十五節:錦袍小將第七十二節:董卓第二百三十七節:沮授出計第一百七十一節:冤家路窄第一百一十一節:嫌隙已生第二百二十五節:都亭侯第一百四十九節:呂布發威第七十五節:滿江紅第一百五十一節:沉悶高順第二百七十五節:再聚陳登第二節:青州黃巾第三百一十四節:再收徐晃第二百六十二節:賈詡長略第七十三節:西北烽煙第一百七十五節:呂布反之第二十八節:管忠賜字第二百八十五節:安中遇險第二百二十四節:圍魏救趙第一百五十一節:沉悶高順第七十三節:西北烽煙第二百四十八節:計留周瑜第二百二十二節:冀州烽煙第一百二十八節:袁術長論第二百五十三節:周瑜自薦第六節:泰山賊第三百一十節:管彥做媒第一百四十二節:支走管彥第二百一十八節:暗潮洶涌第一百六十六節:新帝繼位第一百零三節:夯貨周倉第二十節:對飲紀靈第二百七十四節:再起烽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