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看:在當時國民黨軍所佔的4個主要島嶼中,它比金門、舟山距大陸都要遠。瓊州海峽是世界上流速最高的海峽之一。

這給渡海航行造成困難。

其次從雙方攻防力量上看:攻金門、舟山渡海距離都在10公里之內,人民解放軍的炮兵可以直接掩護航渡和登陸,國民黨軍的軍艦隻能在遠處以火力攔截;金門島上當時也沒有設備完整的機場,需要呼喚臺灣進行空中支援。可是進攻海南島則情況不同,由於海峽較寬,不僅航渡距離遠,登陸點也在人民解放軍的炮兵火力射程之外,無法進行火力掩護,國民黨軍的軍艦還可以直接到中流攔截。在海南島上又駐有二十多架作戰飛機,可隨時直接支援守島的國民黨軍作戰。四野渡海兵團還完全沒有海空軍的掩護,航渡工具只有木帆船,是以陸軍單獨向敵軍陸海空三軍的立體防禦發起進攻。

對這一次比攻擊廈門、金門規模更大的渡海作戰,十分關切,1949年12月16日出訪蘇聯,但是在臨行前仍研究了金門作戰的教訓,並於12月18日在途中親自起草了對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的指示電報。這封電報可以說是人民解放軍統帥機關第一次對於渡海作戰規律的系統總結。電報強調指出: 渡海作戰完全與過去我軍所有作戰的經驗不相同,即必須注意潮水與風向,必須集中能一次運載至少一個軍(四、五萬人)的全部兵力,與三天以上糧食,於敵前登陸建立穩固灘頭陣地,隨即獨立攻進,而不要依靠後援。

電報還舉出三野第10兵團在金門戰鬥的教訓是: 於佔領廈門後不明上述情況,以三個半團九千人進攻金門島上之敵三萬人,無援、無糧被敵圍攻,全軍覆滅。

你們必須研究這一教訓。

同時還要向粟裕調查瞭解渡海作戰的全部經驗,以免重蹈金門覆轍。

在蘇聯訪問期間,一直關注着渡海作戰的準備工作,1950年1月10日,他在蘇聯又致電第四野戰軍首長,提出“爭取於春夏兩季解決海南島問題。”同時又分析了海南島作戰與金門作戰的區別: 海南島與金門情況不同的地方,一是有馮白駒的配合,二是敵軍戰鬥力較差,只要一次運兩萬人登陸,又有軍級指揮機構隨同登陸,……就能建立立足點,以待後續部隊的續進。

電文中提到的馮白駒,是瓊崖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瓊崖縱隊是以1927年9月海南島農民起義隊伍爲基礎組建的。這支人民武裝經歷了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考驗,終於創立了以五指山爲中心的革命根據地。到1947年10月中央軍委授予它“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

的番號時,其已轄3個總隊共10個團約2萬人的作戰力量。於1950年初,已解放了佔全島面積三分之二的廣大地區,成爲支援我軍渡海作戰部隊登陸海南的堅強力量。

在這封電報中,又鼓勵四野渡海兵團樹立贏得海南島作戰的信心。確實如所說的,進攻海南島儘管在某些方面比進攻金門困難,可是也有有利條件。海南島上的國民黨(特別是過去的粵軍精華第62、第63、第64軍在中國舊軍隊中戰鬥力也屬上等),但都是在被殲滅後剛剛重建的,裝備和訓練都不如胡璉部。

劉安琪兵團的第32軍和新建的第4軍在國民黨軍中也只屬於戰鬥力中等的部隊。

2月17日,即結束訪蘇的同一天,他又根據中央轉到蘇聯的四野渡海兵團的報告發出指示; 以運輸準備確有把握而後動作爲原則,避免倉促莽撞,造成過失。

(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7)中國軍隊被迫反擊。(4)萬炮齊發調遣美艦。(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3)18軍待命進藏。(14)歷史性的記載。(3)第一梯隊倉促登陸。(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8)達賴喇嘛親政。(14)歷史性的記載。(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5)彭德懷臨危受命。(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8)達賴喇嘛親政。(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5)大兵團強渡作戰開始。(7)中國軍隊被迫反擊。(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14)歷史性的記載。(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6)10萬大軍全部登島。(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14)歷史性的記載。(8)達賴喇嘛親政。(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7)中國軍隊被迫反擊。(3)薛嶽構置“伯陵防線”。(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3)薛嶽構置“伯陵防線”。(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7)繼續封鎖打零炮。(7)解放軍攻佔昌都。(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7)海南之戰堪稱奇蹟。(6)斯大林臨陣猶豫。(4)萬炮齊發調遣美艦。(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5)大兵團強渡作戰開始。(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9)阿沛信使急馳拉薩。(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4)毛澤東收到一份不合宜的“禮物”。(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7)海南之戰堪稱奇蹟。(3)18軍待命進藏。(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8)志願軍跨過鴨綠江。(7)繼續封鎖打零炮。(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7)解放軍攻佔昌都。(1)蔣軍秘密撤離舟山。(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7)解放軍攻佔昌都。(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3)薛嶽構置“伯陵防線”。(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3)18軍待命進藏。(7)繼續封鎖打零炮。
(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7)中國軍隊被迫反擊。(4)萬炮齊發調遣美艦。(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3)18軍待命進藏。(14)歷史性的記載。(3)第一梯隊倉促登陸。(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8)達賴喇嘛親政。(14)歷史性的記載。(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5)彭德懷臨危受命。(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8)達賴喇嘛親政。(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5)大兵團強渡作戰開始。(7)中國軍隊被迫反擊。(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14)歷史性的記載。(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6)10萬大軍全部登島。(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14)歷史性的記載。(8)達賴喇嘛親政。(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7)中國軍隊被迫反擊。(3)薛嶽構置“伯陵防線”。(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3)薛嶽構置“伯陵防線”。(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7)繼續封鎖打零炮。(7)解放軍攻佔昌都。(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7)海南之戰堪稱奇蹟。(6)斯大林臨陣猶豫。(4)萬炮齊發調遣美艦。(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5)大兵團強渡作戰開始。(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9)阿沛信使急馳拉薩。(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4)毛澤東收到一份不合宜的“禮物”。(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7)海南之戰堪稱奇蹟。(3)18軍待命進藏。(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8)志願軍跨過鴨綠江。(7)繼續封鎖打零炮。(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7)解放軍攻佔昌都。(1)蔣軍秘密撤離舟山。(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7)解放軍攻佔昌都。(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3)薛嶽構置“伯陵防線”。(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3)18軍待命進藏。(7)繼續封鎖打零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