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

從10月6日起至10月20日金門地區休戰的時間內,中國、中國國民黨和美國三方都在認真觀察各方動態,並繼續做出試探,結果最後演變爲一種極其特殊的帶有戲劇性的作戰形式,出現了古今戰爭史上的奇觀。

自10月13日彭德懷的文告宣佈人民解放軍再停止炮擊兩週後,美國官方十分得意,宣稱是它的強硬政策才帶來臺灣海峽的和平。美國官方一方面在對外聲明和中美大使級會談中要求中國方面“永久停火”,一方面又壓迫蔣介石撤退或減少在金、馬的駐軍。蔣介石面對方面和平呼籲和美國要其撤退的雙重壓力,爲維持其軍心士氣,於10月14日在接見澳大利亞記者時公開發表談話稱:“不撤退,不姑息”。這實際上是向美國表示他決不接受撤軍的態度。

美國政府爲了要蔣介石聽從自己的安排,宣佈將派杜勒斯於10月21日赴臺同蔣介石會談。10月19日,美國竟又出動了4艘軍艦,侵入金門海域爲國民黨軍運輸船護航。其實,美國已於10月8日宣佈了暫停護航,這時解放軍又未恢復炮擊,在軍事上本無護航必要,採取這一行動的目的,顯然在於試探解放軍的停止炮擊是否會變爲永久性的,並在杜勒斯訪臺前以此安撫一下蔣介石。

美軍的護航行動明顯違反了彭德懷文告中“金門海域,美國人不得護航”的規定,同時鑑於杜勒斯即將訪臺,中央軍委決定提前恢復炮擊。10月20日下午16時,解放軍又以32個炮兵營又5個海岸炮兵連猛烈炮擊金門,目標爲島上碼頭、機場和炮兵觀察所等處,共發射了8800發炮彈。炮擊使國民黨軍的3艘運輸艦、1艘大型貨船和1架C—46型運輸機中彈,島上守軍在遭炮擊70分鐘後纔開始還擊。

解放軍對金門的炮擊雖然給國民黨軍帶來一定的損失,卻也給蔣介石增加了拒絕美國要求停火和撤退金、馬的資本。10月21日杜勒斯到達臺北,隨即和蔣介石開始會談。杜勒斯仍堅持美國原來的意見,即要蔣介石撤退在金門、馬祖的駐軍,並停止對大陸使用武力,造成兩岸事實上的停火和隔離。結果雙方爭執起來,蔣介石惱怒地回答說,在我活着的時候不會撤軍。最後,在雙方都作出讓步的基礎上達成妥協。美國同意增加對臺灣的援助,不再要求國民黨從金、馬撤退;蔣介石則答應“減少金、馬駐軍”,不再對大陸使用武力。11月23日杜勒斯離臺前,雙方依此精神簽署了公報並立即發表。可是在公報中對於不使用武力一條,臺灣公佈的中文本和美國公佈的英文本有微小的差別。在英文本中,用的是“nottheuseofforce”,意思很明確地表示“不使用武力”。可是中文本則是“而大量憑籍武力”,用的是比較婉轉的語言以維護面子。

看到美蔣矛盾的進一步發展,爲了在民族大義的前提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在杜勒斯回華盛頓後的第二天,即10月25日,由起草、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表的《再告臺灣同胞書》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福建前線廣播站播出。

這篇文告,規定了雙日對金門“四不打”,即不打飛機場、碼頭、海灘和船隻,是希望自己包圍中的對手能長期固守,已屬罕見。而文告提出的願意向同自己作戰的對手提供補給品,這更是古今中外戰爭中的奇聞。到了10月31日,中央軍委又進一步發展了“四不打”的方針,決定:“今後逢雙日對任何目標一律不打炮,使國民黨軍人員能走出工事自由活動,曬曬太陽,以利其長期固守;逢單日可略爲打一點炮,炮彈一般不超過200發。”從此,正式確定了“雙日不打單日打”的新方針。

這種單日打、雙日停的奇特作戰方式,一時使全世界的輿論感到驚奇。不過,人們都明臼了這種炮擊已經是一種政治上象徵性的戰爭。實行象徵性的單日打炮,是爲了反對美國的“停火”陰謀和蔣介石拒絕談判的頑固態度,表示戰爭仍然存在;在雙日不打;實際上取消封鎖,有意讓國民黨軍固守金門,是爲了將美蔣繼續拖在金門、馬祖這根“絞索”上不能脫身,並向臺灣當局和廣大軍民表示中國的和平解決的誠意。這種打法單純從軍事上看,確實爲許多人所大惑不解,但它正是的策略思想在戰爭中的一次生動體現。

在實行“雙停單打”方針後,人民解放軍於11月初又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炮擊。這次炮擊主要是出於政治上和外交上的考慮。因美國國務卿社勒斯10月下旬在臺灣大肆活動返美后,曾宣傳金門戰鬥已經基本“停火”。蔣介石也宣傳軍隊已是“強弓之未”,已無力再打。爲了加大美蔣矛盾,表示金門並未“停火”,同時使蔣介石德到拒絕從金、馬減少駐軍的口實,經考慮後,中央軍委又於11月3日下令對金門地區實施比較猛烈的炮擊。這次炮擊前,福建前線部隊司令部向國民黨守軍事先作了預告。

從3日早上6時起,人民解放軍炮兵以33個營又1個連向金門國民黨軍的陣地實施全面而又有重點的轟擊。11月4日因是雙日解放軍未打炮,5日繼續實施炮擊,一時又造成“聲勢大,溫度高”的場面。

由於國民黨金門守軍利用停止炮擊的時機補充了彈藥,並運進了美製大口徑的8英寸(203毫米)重炮,因而又改變了10月6日前很少還炮的態度,在11月3日壯起膽子同解放軍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炮戰,集中火力轟擊解放軍的炮兵陣地。但是國民黨軍炮兵的火力畢竟不如解放軍炮兵,當天解放軍發炮1.2萬發,國民黨軍還炮2000多發,最後以國民黨軍炮兵的火力被壓制而結束炮戰。在這一天炮戰中,國民黨軍傷亡約140人,特別是大金門東半島的炮兵損失較重。人民解放軍的炮兵也有部分損失,在大金門正面的大、小嶝島上的個別炮陣地因工事不堅固被打壞,部分人員傷亡。吸取了經驗教訓後,11月5日解放軍炮兵擴大了陣地配置正面,並廣泛實施了機動,還設置了假陣地迷惑對方。當天,解放軍向國民黨軍炮陣地發炮3000發,又摧毀其炮陣地和觀察所一部;國民黨軍還炮1000發,人民解放軍卻無一傷亡,成爲金門炮戰中的一個突出戰例。這次炮戰不僅達到了預期的政治、外交目的,也使新入閩參加輪戰鍛鍊的炮兵部隊經受了實戰訓練。

1959年元旦過後,金門島上的國民黨軍炮兵突然對大嶝島濫施炮擊,造成託兒所31名兒童死亡,17入受傷。爲了對這一罪行進行懲罰,中央軍委決定於1月7日再對金門實施炮擊。

爲了表示只懲罰少數作惡分子,並利於國民黨軍繼續固守金門,這次炮擊只限於金門島上的炮兵陣地。1月7日下午,解放軍炮兵以28個營又8個連猛烈轟擊金門,共發射炮彈2.6萬發,國民黨軍還炮約7000發,最後終於以解放軍的炮火佔壓倒優勢而結束。這次炮戰,實際上成爲金門地區最後一次真正的炮戰。炮擊結束後,1月9日中央軍委指示福建前線部隊:“今後單日不一定都打炮。”此後單日的炮擊也只轉入零炮射擊,對金門國民黨軍徹底實行不封不鎖,讓其悠然固守的方針。自8月23日開始的爲時四個月多的炮擊金門,到此正式結束。

[取材自葉飛《炮擊金門追憶》(香港《文匯報》1992年5月22日);徐焰《金門之戰》(《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2月版)等]

(6)擇繞橋印軍再次玩火。(6)葉飛含痛請求處罰。(5)彭德懷臨危受命。(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8)志願軍跨過鴨綠江。(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6)葉飛含痛請求處罰。(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8)志願軍跨過鴨綠江。(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8)志願軍跨過鴨綠江。(6)10萬大軍全部登島。(4)毛澤東收到一份不合宜的“禮物”。(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4)毛澤東收到一份不合宜的“禮物”。(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5)大兵團強渡作戰開始。(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9)阿沛信使急馳拉薩。(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7)海南之戰堪稱奇蹟。(9)阿沛信使急馳拉薩。(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7)解放軍攻佔昌都。(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8)達賴喇嘛親政。(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8)達賴喇嘛親政。(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7)中國軍隊被迫反擊。(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2)毛澤東決定粟裕指揮。(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8)達賴喇嘛親政。(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14)歷史性的記載。(8)達賴喇嘛親政。(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5)彭德懷臨危受命。(6)10萬大軍全部登島。(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7)海南之戰堪稱奇蹟。(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3)18軍待命進藏。(8)達賴喇嘛親政。(14)歷史性的記載。(3)第一梯隊倉促登陸。(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7)解放軍攻佔昌都。(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7)繼續封鎖打零炮。(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5)彭德懷臨危受命。(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11)周恩來與夏格巴。(6)10萬大軍全部登島。(6)斯大林臨陣猶豫。(6)10萬大軍全部登島。(3)薛嶽構置“伯陵防線”。(6)葉飛含痛請求處罰。(6)葉飛含痛請求處罰。(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3)第一梯隊倉促登陸。(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5)大兵團強渡作戰開始。(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
(6)擇繞橋印軍再次玩火。(6)葉飛含痛請求處罰。(5)彭德懷臨危受命。(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8)志願軍跨過鴨綠江。(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6)葉飛含痛請求處罰。(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8)志願軍跨過鴨綠江。(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8)志願軍跨過鴨綠江。(6)10萬大軍全部登島。(4)毛澤東收到一份不合宜的“禮物”。(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4)毛澤東收到一份不合宜的“禮物”。(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5)大兵團強渡作戰開始。(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9)阿沛信使急馳拉薩。(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7)海南之戰堪稱奇蹟。(9)阿沛信使急馳拉薩。(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7)解放軍攻佔昌都。(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8)達賴喇嘛親政。(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8)達賴喇嘛親政。(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7)中國軍隊被迫反擊。(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4)老蔣不惜代價守金門。(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2)毛澤東決定粟裕指揮。(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8)達賴喇嘛親政。(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14)歷史性的記載。(8)達賴喇嘛親政。(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5)彭德懷臨危受命。(6)10萬大軍全部登島。(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7)海南之戰堪稱奇蹟。(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3)18軍待命進藏。(8)達賴喇嘛親政。(14)歷史性的記載。(3)第一梯隊倉促登陸。(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7)解放軍攻佔昌都。(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7)繼續封鎖打零炮。(9)單日打、雙日停的戲劇性戰爭。(5)彭德懷臨危受命。(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11)周恩來與夏格巴。(6)10萬大軍全部登島。(6)斯大林臨陣猶豫。(6)10萬大軍全部登島。(3)薛嶽構置“伯陵防線”。(6)葉飛含痛請求處罰。(6)葉飛含痛請求處罰。(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1)伸自大西洋的黑手。(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3)第一梯隊倉促登陸。(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5)大兵團強渡作戰開始。(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