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波瀾不驚

果說在力弱年之前。共和國與美國的軍備競賽以鉅額幽又的軍事現代化建設爲主,那麼從毖年下半年開始,軍備競賽的垂點就轉向了經濟領域,特別是與戰爭息息相關的軍工領域。

歷年7月,共和國全體代表大會就在審議中央財政預算的時候,批准了幾筆與軍事工業體系有關的費用。其中就包括以國家擔保的方式。讓20多家主要軍工企業提前按照戰時標準擴充生產人員,以確保在戰爭爆發後,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動員,將軍火生產能力提高好幾倍。到了歷年初,在軍事委員會的提議下,全體代表大會通過了一項旨在確保軍工企業的法案,即在得到特別授權之後,政府可以動用行政權。擴大重要物資的戰略儲備量。並且優先爲軍工企業提供生產原料。到歷年?月,全體代表大會再次通過了一項給軍工企業帶來巨大優惠的政策,即軍工企業在按照戰時標準招募工人之後,政府將在提供財政補助之外,給予同等規模的減稅。以促進軍火企業擴大產生、提升生產效率、培養技術工人的積極性。到曰年初,軍事委員會通過了一項重要的臨時性法案,即在對國家的軍火儲備情況進行全面調查之後,根據實際情況,制訂一份新的戰爭儲備方案,以提升國家在突然爆發戰爭的情況下的應對能力。總而言之。在短短兩年內,共和國當局通過了衆多與提升國家戰爭潛力有關的法案,使國家經濟加速轉入戰時軌道。

與共和國相比,美國的舉措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衆所周知,在綜合國力不如共和國的情況下,美國的勝算並不大,因此在戰爭準備階段,美國不但更加積極,也更加賣力。雖然與共和國當局一樣,美國從未承認在爲戰爭做準備,但是從美國的政壇局勢來看,早在。力年,也就是蘭德斯領導的共和黨在大選中擊敗了民主黨之後。美國的利益集團就明確了方向,即美國必須提前爲戰爭做準備,而且得投入更多力氣,纔有可能在下一場戰爭中取勝。僅僅 年之後,中東戰爭就讓美國的利益集團認識到。在與共和國的較量中,美國各界只有團結一致,纔有可能戰勝這個自立國以來最爲強大的對手。在此之後,連續舊年,哪怕期間發生了民主黨解體等重大事件,在美國執政的仍然是共和黨,直到歷年,由杜奇威擔綱的民新黨纔在大選中勝出。足以說明,美國上下、至少是美國的利益集團已經團結一致。

毫無疑問,美國本來就是一個由利益集再控制的國家。

當然,這裡所說的利益集團。即有代表大財團、大資本家與大家族的各種產業聯盟與利益聯盟,也有代表中產階級的國會遊說團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國醫師國會遊說團與律師國會遊說團,還有代表廣大工人的各大工會,以及一些爲底層民衆說話的公益組織,因此美國的利益集團,實際上代表了整個美國。

利益集團的影響,直接體現在了美國的政治風向上。

正是如此,在共和國提前將經濟轉向戰時軌道的情況下,美國當局沒有絲毫耽擱,迅速採取了同樣的行動。嚴格的說,應該是美國首先邁出這一步,因爲在歷年月,即美國國會開始審議力巫到毖財年度聯邦預算的時候,美國當局就提出爲軍火企業提供額外財政補貼,以便保住足夠多的熟練技術工人。因爲共和國與美國的年度財政預算都是在每年的3月份起草,而美國是在每年的月初就得提交給國會,讓國會有充足時間審議,而共和國則只要求在6月底提交給全體代表大會,所以從時間上看。無法確定到底是共和國先爲軍火企業提供補助,還是美

先。

冉當時的情況來看,也許雙方同時做出了這一決定。

原因非常簡單,經過長達蚌的軍備競賽,到歷年的時候,共和國與美國的經濟已經漏洞百出,國家在各個層面上面臨着考驗,如果不能給予軍工產業足夠的支持,各種軍事項目肯定會受到影響。事實上,在歷年初的時候,已經出現了徵兆,比如共和國天軍的空天戰鬥機項目的開發費用就由最初立項時的召兇乙元提高到了照洲乙元,美國類似項目的開發經費也暴增一倍以上。開發經費暴漲的直接結果就是,如果兩國的立法機構不能批准相應的款項,就得以別的方式來彌補軍火企業的虧損。換句話說,如果兩國當局不能當機立斷的採取行動,恐怕大部分軍備計劃都得擱淺,甚至會夭折。

當然,提前進入戰時軌道,除了經濟上的原因,也有政治上的原因。

歸根結底,就是共和國與美國的政治局勢完全明朗化。歷年,杜奇威以民新黨總統候選人的身份參選。並且提出了以穩固美國國際地位、增強美國國家大凶景選綱領,其當選就成定8相比,裴承毅在勉叩兒任其和國國家副元首,並且專門負責共和國的安全事務,也足以證明,他將在年後競選國家元首,而且當選的可能性非常大。雖然這個時候杜奇威與裴承毅不再是戰場上的死敵,甚至不是現役軍人,但是全世界都知道,兩人絕對是死敵,而且是貨真價實的軍人。美國與共和國先後將兩位最有才華、也最有戰爭經驗的軍人推上前臺,足以證明美國與共和國的利益集團已經對和平失去信心。正在尋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將積聚起來的戰爭力量爆發出來。

受此影響,雙方提前進行經濟調餐,自然不足爲怪。

更重要的是,這麼做帶來了很多好處。

經濟上,早在歷年初,美國的總體經濟情況就出現了好轉。雖然這一好轉現象被很多人認爲是“迴光返照。”而且不可持續,因爲導致經濟好轉的直接原因不是社會消費力量提升,而是軍工企業得到扶持之後,對礦產、材料、設備等等行業產生的拉動效果,使愕社會總消費提高,從而使經濟出現好轉。換句話說,這相當於最後一支嗎啡,在此之後,美國已經別無退路。到曰年初,即裴承毅正式參選,且當選大局已定的時候。共和國的經濟情況也開姑姑轉。出現了與美國類似的情況,即在軍工產業大調整的帶動下,各行各業的生產積極性得到提高。

雖然這是迴光返照,但是對於已經在軍備競賽中煎熬了好幾年的兩個超級大國,特別是兩國的民衆來說。這無疑是最後一次全民動員,或者說是最後一次戰爭鼓動,讓更多的民衆站在了戰爭的一邊。

政治上來看,前期的準備,等於爲兩國的新統帥掃除了通往戰爭道路上的障礙。

從根本上講,如果不是美國的軍火企業在毖年之前就進入戰時狀態。得到了聯邦政府提供的鉅額援助,美國當局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暗中支持俄羅斯,讓這個不太可靠的盟國在中亞地區挑釁共和國的霸權。戰爭美國的立場上,隨着軍火企業進行動員之後。下一步就是按照戰時情況調整經濟結構,即以戰時以給的方式,確保讓軍火企業、以及與軍火生產有關的企業全速運轉,而其他社會產業則要受到限制。如此一來,以市場爲主的美國經濟必然全面動盪。按照美國的法律,即便聯邦政府得到了國會授權,最高法院也可以否決與之有關的動員法案。總而言之,美國要想進行更進一步的戰爭動員,只能等到戰爭爆發之後,不可能在戰前做更多的準備了。換句話說。走到這一步。美國基本上完成了戰爭爆發前的準備工作。至少在經濟領域,美國已經準備妥當了。雖然在其他領域仍然有所欠缺,比如美國的陸軍大換裝就沒有完成,但是對於美國當局來說,如果等到全部工作到位,等於讓對手也做好了全面戰爭準備,美國獲勝的希望反而不會太大。如果能夠在對手做好準備前,迫使對手卷入戰爭,美國就能佔據先機。

由此可見,哈薩克斯坦事什絕對不是孤立存在的。

也就是說,在歷年的時候,共和國選擇了隱忍,實際上也是一種戰略對策。

問題是,到了曰年,讓共和國繼續隱忍的理由已經不存在了。

戰爭準備方面,共和國也已經全部到位。雖然按照共和國的相關法律,只要國家元首能夠得到全體代表大會的授權,就能在和平時期對軍火之外的某些行業,比如資源、交通等等行業進行管制,以確保國家能夠在戰爭爆發後,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戰爭動員,但是共和國也是市場經濟國家,如果進行更全面的戰爭動員,必然會對經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使社會徒生動盪。從這個角度看。共和國沒有必要擴大動員範圍。

如此一來,共和國自然有條件向俄羅斯發難。

正是如此,在曰年7月刃日,全世界纔會如此關注共和國,關注共和國新都的全體代表大會會場,關注即將宣誓就職的國家元首。

在做前期報道的時候,刪就預測”月刃日將成爲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紀念日。

當然,也有一些新聞媒體比較保守,但是包括共和國新聞媒體在內的。全世界的所有新聞媒體都相信。即便共和國國家元首裴承毅不會在宣誓就職的當天向俄羅斯宣戰、或者發表類似的能夠引發戰爭的聲明,共和國當局也不會繼續拖下去,肯定會在年內,以實際行動打破已經維持了7年的僵局。

也就是說,全世界都相信,引發世界大戰的不會是美國,而是共和國。

這也很好理解,因爲到曰年的時候,共和國仍然擁有戰略優勢,而且在未來舊年之內,共和國仍然擁有戰略優勢。

前面已經提到,在沒有優勢的情況下,美國以維持現狀爲

準確的說,只要美國的經濟還承受得住,美國當局就不會在沒有戰略優勢的情況下主動挑起戰爭。

事實上,田年以來,在很多重大國際問題上,美國當局一直妥協

步。

別的不說,口年,中非國家乍得發生政變,親近西方國家的總統在逃亡的途中被政變軍隊逮捕,並且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被秘密處決。短短2個月後,共和國就公開承認了通過軍事政變上臺的乍得新政權,並且簽署了援助協議,以幫助乍得完善國內基礎建設的名義修建從蘇丹通往尼日利亞的鐵路線,將這兩個共和國的重要盟國聯繫了起來,也使共和國在非洲大陸上的影響力達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間,美國當局除了發表過幾次抗議之外,並未採取任何實質性的行動。要知道。如果放在 拜前,美國當局不但會採取行動。甚至有可能在這個被上帝遺忘了的國度與共和國幹上一場,以確定誰纔是非洲大陸的霸主。

與之相對的,則是共和國咄咄逼人的擴張態勢。

雖然在烈 年之後,共和國再也沒有捲入過大規模局部戰爭,但是與美國相比共和國在國際上的活動更加頻繁,幾乎年年都會捲入國家衝突。用美國新聞媒體的話來說。共和國當局正在利用最後的和平曙光進行戰略佈局,而無能的美國聯邦政府卻在處處避戰,其所作所爲與孵年之前的英法並無差異。也就是說,美國的新聞媒體將美國聯邦政府的避戰行爲比作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法兩國的“佞靖政策。”

受此影響,幾乎所有人都認爲,最終引發戰爭的,肯定是共和國。

顯然,真要如此的話,美國就取得了第一場勝利,即美國在輿論戰場上取得了勝利。

要知道,世界大戰絕非局部戰爭。雖然決定勝負的仍然是國家實力。或者是國家集團的實力,但是戰爭的正義性,特別是在誰製造了戰爭這個問題,仍然會對戰爭的總體局勢產生影響。不管怎麼說,到曰年,仍然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國家保會影響到戰爭結果。

美國的新聞媒體不遺餘力的指責聯邦政府無能,宣揚共和國擴張論。擺明了就是想讓全世界的民衆都認爲,正在製造戰爭的、而且即將破壞和平的不會是美國,而是妄圖稱霸全球的共和國。

實事求是的講,共和國主動挑起戰爭的可能性確實更大一些。

問題是,共和國能夠承擔這樣的責任嗎?

哪怕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共和國當局也應該首先考慮如何才能成爲勝利者,而不是盲目滿足於強大的實力,疏忽了謀略,最終遭受慘敗。

正是如此,做宣傳的時候,共和國的新聞媒體沒有否認戰爭在年內爆發的可能性,但是在報道中,共和國的新聞媒體更加強調美國的經濟問題,通過大量的事實證明,美國的經濟已經出了問題,即便共和國不會主動挑起戰爭,美國當局也會在經濟崩潰之前,通過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全世界對裴承毅宣誓就職的關注,實際上就是一場輿論宣傳戰。

美國的新聞媒體一直鼓吹裴承毅會在宣誓就職之後就發起戰爭,爲此列舉了各種各樣的理由,甚至對共和國的戰爭行動做了預測。共和國的新聞媒體表現得更加客觀,在承認了新任國家元首有可能出於捍衛國家利益,會在宣誓就職之後,採取包括戰爭在內的、更加強硬的對外政策之後,還着重強調,共和國不但不會貿然破壞和平,還一直在爲世界和平做貢獻。

由此可見,7月匆日這天,絕不會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

事實上,也確實沒有發生什麼大事。

雖然受直選影響,裴承毅是第一個在全體代表大會宣誓就職的國家元首,也是第一個在宣誓就職的同時宣佈國策的國家領導人,但是直到就職典禮結束,裴承毅都沒有提到與戰爭有關的任何事情,甚至一再宣稱,他將竭力維護和平。

按照安排,裴承毅還將在返母元首府之後召開新聞發佈會,正式公佈基本國策。

到了當天傍晚,元首府的新聞發佈會結束之後,聚集在共和國新都的記者都沒有獲得任何足以稱得上是新聞的新聞。

當然,記者們並沒死心,因爲裴承毅將在夜間舉行國宴,招待包括國家副元首、國務院部長級以上官員、全體代表大會各職能委員會主席、軍隊高級將領、全國性產業與行業組織、各主要工會代表在內的各屆人士。也就是說,裴承毅很有可能在晚宴期間或者之後做出戰爭。

要知道,共和國領導人一直有這種習慣。

第116章 事發突然第30章 影子戰士第58章 聲東擊西第117章 全線吃緊第54章 反省第142章 地面決戰第8章 聯合經營第13章 第一單生意第5章 旋風戰爭第1章 打打停停第23章 中國問題專家第4章 殺人於無形第32章 臨時搭檔第46章 特殊存在第42章 兩難處境第108章 選擇第29章 野外求生第50章 掌握主動權第81章 全面撤退第51章 潛艇殺手第22章 空中爭雄第24章 死灰復燃第88章 民族種子計劃第61章 山地之王第25章 邁向戰爭第48章 玩火者第33章 劇變第40章 政治犧牲品第12章 地面戰鬥第166章 以攻代守第13章 救場第34章 不可爲而爲之第17章 敏感話題第116章 微妙變化第77章 急轉直下第10章 不可靠第99章 兩難第30章 眼界高低第9章 民間力量第6章 拷問第19章 沒有硝煙的戰爭第111章 進攻的空降兵第182章 美國企業的滑鐵盧第108章 和平斡旋第18章 軍長大會第86章 戰前動員第49章 核戰爭陰雲第30章 直接動因第118章 無藥可救第49章 太空軍事力量第50章 明爭暗鬥第128章 借題發揮第63章 得意忘形第28章 孰輕孰重第19章 處處被動第36章 雷霆一擊第170章 外交交鋒第41章 明爭暗鬥第26章 領袖第41章 戰爭動機序三獅羣圍獵第35章 有備而來第30章 取捨第24章 別無選擇第110章 擺明立場第107章 首戰揚威第18章 鋼鐵雄心第4章 團圓第116章 大國舞臺第189章 最後的鬥爭第75章 國家意志第12章 鎖定目標第103章 有驚無險第104章 歷史重任第125章 追趕者第25章 逃生第2章 軍情局長的面子第50章 防禦部隊第25章 邁向戰爭第119章 人贓俱獲第35章 交易第54章 反省第67章 緊急調整第102章 戰爭規模擴大第68章 必爭之地第15章 關鍵因素第36章 栽贓嫁禍第17章 高潮迭起第12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14章 與時間賽跑第127章 關鍵問題第62章 心狠手辣的角色第61章 硬仗第2章 軍事政變第88章 民族種子計劃第4章 倫敦條約第41章 針鋒相對第63章 失控第54章 外交鬥爭第97章 爭取主動權
第116章 事發突然第30章 影子戰士第58章 聲東擊西第117章 全線吃緊第54章 反省第142章 地面決戰第8章 聯合經營第13章 第一單生意第5章 旋風戰爭第1章 打打停停第23章 中國問題專家第4章 殺人於無形第32章 臨時搭檔第46章 特殊存在第42章 兩難處境第108章 選擇第29章 野外求生第50章 掌握主動權第81章 全面撤退第51章 潛艇殺手第22章 空中爭雄第24章 死灰復燃第88章 民族種子計劃第61章 山地之王第25章 邁向戰爭第48章 玩火者第33章 劇變第40章 政治犧牲品第12章 地面戰鬥第166章 以攻代守第13章 救場第34章 不可爲而爲之第17章 敏感話題第116章 微妙變化第77章 急轉直下第10章 不可靠第99章 兩難第30章 眼界高低第9章 民間力量第6章 拷問第19章 沒有硝煙的戰爭第111章 進攻的空降兵第182章 美國企業的滑鐵盧第108章 和平斡旋第18章 軍長大會第86章 戰前動員第49章 核戰爭陰雲第30章 直接動因第118章 無藥可救第49章 太空軍事力量第50章 明爭暗鬥第128章 借題發揮第63章 得意忘形第28章 孰輕孰重第19章 處處被動第36章 雷霆一擊第170章 外交交鋒第41章 明爭暗鬥第26章 領袖第41章 戰爭動機序三獅羣圍獵第35章 有備而來第30章 取捨第24章 別無選擇第110章 擺明立場第107章 首戰揚威第18章 鋼鐵雄心第4章 團圓第116章 大國舞臺第189章 最後的鬥爭第75章 國家意志第12章 鎖定目標第103章 有驚無險第104章 歷史重任第125章 追趕者第25章 逃生第2章 軍情局長的面子第50章 防禦部隊第25章 邁向戰爭第119章 人贓俱獲第35章 交易第54章 反省第67章 緊急調整第102章 戰爭規模擴大第68章 必爭之地第15章 關鍵因素第36章 栽贓嫁禍第17章 高潮迭起第12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14章 與時間賽跑第127章 關鍵問題第62章 心狠手辣的角色第61章 硬仗第2章 軍事政變第88章 民族種子計劃第4章 倫敦條約第41章 針鋒相對第63章 失控第54章 外交鬥爭第97章 爭取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