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亦步亦趨

夜,布蘭曲諾被秘書從牀叫了起來,等他來到稍田,二品時,國務卿薩利文、國防部長杜奇威、國家安全顧問普林斯頓、凹局長戴維斯正在低聲討論剛剛生的事情。見到總統,薩利文乾咳了一聲,打住了話題。

因爲布蘭迫諾擁有傑出的政治才華,精通治國之道,所以在選擇國務卿的時候,與韋斯特伍德完全不一樣。薩利文並不精通經濟。甚至沒有多少經濟方面的履歷,而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外交家。在出任國務卿之前。他曾經在賈培爾執政期間擔任駐外使節,在弗雷德裡克執政期間擔任美國駐聯合國席代表。在韋斯特伍德執政期間擔任專門負責拉美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從選擇薩利文出任國務卿就能看出,因爲沒有在聯邦政府任職的履歷,所以布蘭迫諾缺乏外交方面的才能,需要一名精通外交的高級打手??助手更重要的是,在布蘭迪諾的內閣中,薩利文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作爲一名精明的政治家,布蘭迪諾不但擁有驚人的價值判斷力,還從不格外綺重某個幕僚,但是受本身能力的影響,在對外政策方面。布蘭迫諾仍然主要聽從薩利文的建議與意見。

因爲布蘭迫諾採取了全面收縮的國家基本戰略,所以他在外交問題上需要一個薩利文這樣的資深外交官擔任參謀。

不難看出,布蘭迪諾重視的不是某個人的政治派別,而是其有華。

除了精通外交的薩利文之外,布蘭迫諾手下還有精通國際戰略的普林斯頓。以及情報專家戴維斯。當然。軍事專家杜奇威也是布蘭迪諾內閣中的重要成員。

與韋斯特伍德組建第一界內閣政府時遇到的情況截然不同,布蘭迪諾當選後,向國會提交的內閣成員名單沒有受到任何人質疑,甚至很多資深政治家與政治評論員認爲布蘭迫諾組建了美國在引世紀期間最強大的內閣政府。

能夠將這麼多傑出人才抓在手中。足以證明布蘭迫諾籠給人心的手段。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也是美國遇到史無前例的強大挑戰的某種反映。按照刪等美國新聞媒體的評論。布蘭迪諾執政期間。也就是出強年到溺年,將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經歷的最重要的歷史轉折點。隨着全球性大蕭條全面消退,在大蕭條期間得到確認與鞏固的大國秩序將成爲國際社會的主要遊戲規則,以共和國、歐盟、俄羅斯爲的大國迅崛起,必然會對美國的國際地位構成挑戰,徹底打破以往的世界格局。如果美國不能在這場數百年一遇的歷史大變蘋中抓住機會。將被歷史淘汰,成爲三流國家。

不得不承認,美國人有很強的危機意識。

嚴格說來。評述並沒錯。

以第四次印巴戰爭爲標誌,共和國已經在挑戰美國的道路上前進了刀年。對任何一個擁有成爲世界級大國潛力的國家來說,力年足以決定是否能夠成爲真正的世界霸主。當初美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挑戰英國的霸權地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面取代英國的霸權地個。也只用了力多年。作爲反面例子。德國從威廉二世開始整頓海軍,到鼻一次世界大戰徹底戰敗,也只用了力多年。

站在美國的立場上,不幸的是,共和國不是失敗的例子。

年來,共和國從未在國際鬥爭中遭遇敗績。反覆失敗的是美國。

在此情況下,沒人能說美國的危機意識是無中生有。

按照絕大部分人的觀點,在歷年到喲年之間。共和國將越美國。成爲新的世界霸主。也正是如此。美國新聞媒體纔會出打手??美國崩潰論”認爲美國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嚴峻的挑戰。

時布蘭迪諾來說,事實也確實如此。

當共和國在錫金問題上大做文章的時候。布蘭迪諾就知道共和國把槍口對準了身邊最後一個有實力的敵人一印度。

母庸置疑,只要印度戰敗。再也無法阻止共和國迅崛起。

歷史有着驚人的相似性。精通美國曆史的人都知道,美國在成爲世界大國之前,花了數十年的時間解決周邊問題,比如戰勝原本比美國強大得多的墨西哥、打敗霸佔着加勒比海地區的西班牙、控制北面的加拿大,才最終走上與傳統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道路,並且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爲了最強大的國家。

布蘭迫諾坐下後,先讓戴維斯介紹了情況。

聽完田局長的講述,布蘭迪諾並未感利驚訝,只是朝坐在薩利文旁邊的杜奇威看了一眼。

“我們大致討論了一下,認爲四提供的情報有很高的可靠性。”薩利文打破沉默,說道,“局勢展到這一步,中國的戰略意圖已經非常明顯。錫金只是起戰爭的導火索,中國不會僅僅爲了幫助錫金建國而大動干戈,更不會在這個時候收手。雖然我們都認爲,以王元慶的威望。向印度宣戰不會存在任何阻撓,但是我們也知兇此年來“至示慶一直在推動政治改革,修補中國展一,:叭六作爲國家元,他確實有可能在最高權力機構表演講,說服那些對戰爭有所保留的代表,從而獲得國民的全力支持。當然,以王元慶的影響力,由他提出的戰爭行動肯定會獲得通過。現在缺少的,只是最後的宣戰聲明。如果這是早已準備好的事情。中國將在數個小時之內表戰爭宣言。”

布蘭迫諾不動聲色的說道:“中國正式向印度宣戰,會有多大的影響?”

薩利文苦笑了一下,說道:“雖然我們沒有理由相信王元慶試圖吞併一個擁有十七億人口的國家。更沒有理由相信王元慶會像當年對付日本那樣對付印度,但是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王元慶向印度宣戰。正是爲擴大戰爭規模做準備。以中國的法律,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政府的戰爭動員能力非常有限。最多隻能打贏一場小規模局部戰爭。顯然。這不是一場小規模局部戰爭,而是地區性質的全面戰爭。與日本戰爭相比,中**隊在開戰的第一天就出動了地面部隊,而且攻入印度境內。照此形勢展下去。中國至少需要投入一百萬地面部隊。如此一來,王元慶必須獲得戰爭授權。實施全國性的戰爭動員,至少在局部領域實施戰爭動員。才能確保獲得最終的勝利。也正是如此,王元慶才必須向印度宣戰。由此可見。宣戰是中國主動擴大戰爭規模的明確信號。”

布蘭迫諾思考了一陣,說道:“不會有其他可能?”

“我們也討論過其他可能。只是以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完全沒有必要在宣戰的問題上做文章。王元慶更不可能拿中國的最高權力機構做文章。”薩利文嘆了口氣,說道。“事實證明。王元慶是一個很難讓人摸準的對手,只是他也不是無跡可尋。縱觀他在執政之後。乃至執政之前的所有決策。不難現,王元慶的任何決策都與中國的國家利益有關。由此我們可以從中國的國家利益出來推測王元慶的最終決策。”

布蘭迫諾微微皺了下眉頭。壓了壓住了薩利文的話。

國務卿知道總統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也就沒有班門弄斧。

“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有所準備。”布蘭迪諾把目光轉向了杜奇威,說道,“毫無疑問,我們一直低估了王元慶達到目的的野心與決心。也許我們根本無法理解王元慶的所作所爲,只是我們必須明白。這次是真刀實槍。不再是玩虛的了。既然王元慶準備動一場全面戰爭,武們就應該藉此機會打擊中國。”

“印度肯定會戰敗,有沒有我們的支持都一樣。”杜奇威嘆了口氣,說道,“即便我們出兵。幫助印度作戰。也不可能在南亞次大6上擊敗中國。當然。以國內情況來看,我不建議出兵印度。”

布蘭迫諾笑了笑,示意杜奇威繼續說下去。

“既然印度必然會戰敗,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爲印度提供支持。”杜奇威稍微停頓了一下,說道。“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在印度戰敗之前,爲印度提供足夠多的武器裝備。多到在未來幾個年之內。印度境內都不會缺乏用來抵抗佔領軍,與親華政府的武器裝備。”

“將印度變成戰爭泥潭?”普林斯頓插了一句。

杜奇威點了點頭,把言的機會留給了安全顧問。

布蘭迫諾沒有放過這個問題,把目光轉向了普林斯頓。

“這確實是我們能夠採取的最好策略。”普林斯頓早有準備。“印度不是日本。中國不可能像對付日本那樣對付印度,當前的國際局勢也不允許中國以極端手段對付印度。對中國來說,結束戰爭的唯一辦法就是推翻印度現政權,扶持親華政權。從而控制印度。從中國的國內局勢來看,在政治改革尚未收到顯著成果的前提下,王元慶也不會貿然打一場持久消耗戰。綜合這兩點因素,中國肯定會打一場決戰,以最快的度達到戰爭目的,然後結束戰爭行動。換個角度看。魯拉賈帕尼非常清楚王元慶的企圖,也纔沒有在戰爭問題上做出決定性的讓步,希望通過強有力的抵抗遏制中國的戰爭野心,最終迫使中國承認動了一場打不贏的戰爭。正如杜奇威將軍所說,不管我們是否介入,印度都會輸掉這場戰爭。王元慶用四隻進行準備。並且在其執政的最後兩年內動戰爭。由此可以斷定,中國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戰爭準備。並且會在一年半之內結束大規模軍事行動。第一天的戰鬥情況也能說明問題,印度軍隊不堪一擊,中國的軍事優勢非常明顯,印度政府垮臺、甚至新德里淪陷只是遲早的事情。走到這一步,只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印度徹底戰敗、任由中國擺佈。二是印度爆內戰、出現南北對抗的局勢。前者對中國最有利,而後者對我們最有利。在我們全面介入的情況下,還有可能出現第三種情況。即印度中央政府垮臺出現親華政府。地方抵抗勢力迅展壯大。進入持續“遊然這種情況不見得對我們最有利但是辦能過二,二;國的目的。從王元慶的決心來看,我們很難使印度出現前面提到的第二種情況,也就是在南方建立抵抗政權。如此一來,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力爭使印度變成一個讓中國無法順利脫身的戰爭泥潭。”

普林斯頓分析局勢的時候。布蘭迪諾也在思考。

大國博弈的最終結果往往是椎互妥協。任何一方都難以達到所有目的。美國要想阻止中國達到最終目的,就得降低自身的目標。

沉思一陣,布蘭迫諾說道:“事實確實如此,我們無法阻止印度戰敗,只能讓印度戰敗變得最有價值。”

薩利文微微皺了下眉頭,似乎想說什麼。最終還是忍住了。

布蘭迫諾把目光轉向了戴維斯。說道:“因爲我們不能直接介入戰爭,所以必須由田擔負主要工作。爲了最大限度的牽制中國。必須在印度戰敗之前爲印度提供足以抵抗中國或者其他國家長期佔領的資本。”

“我們需要時間擬定詳細計劃。”戴維斯稍微停頓了一下,說道,打手??時就夠了。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總統的授權,並且獲得採購武器裝備、建立武器輸送渠道的必要經費。”

布蘭迫諾點了點頭,說道:“看過詳細計戈打手??“之後,我會給予四行動授權。經費由國務卿負責,由具體計劃確定

戴維斯看了眼坐在對面的薩利文。沒再多說什麼。

“如果要讓印度具備長期抗戰的資本,我們還得在外交上做好準備。”

布蘭迫諾早就料到薩利文會說這樣的話,因此把言的機會留給了國務卿。

“雖然中國找到了擴大戰爭規模的理由。甚至會聯合包括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與斯里蘭卡在內的周邊國家。藉助盟國的幫助減輕戰爭壓力,至少達到降低軍事投入的目的。問題是,包括我們在內的西方國家不會讓中國肆意妄爲,至少不會讓中國在沒有任何阻力的情況下佔領印度,推翻印度合法政權。”薩利文長出口氣,又說道,“戰爭爆之後,包括歐盟在內的衆多西方國家已經表達出了強烈不滿。畢竟不只我們在印度有利益,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乃至俄羅斯等國在印度也有利益。讓中國打敗印度,這些國家的利益都會受到威脅。我們的最終目的是牽制中國,而要達到這斤,目的。就是爲中國製造無法解決的麻煩。隨着印度海軍全軍覆沒,中國艦隊進入印度洋。中國肯定會在近期對印度實施戰略封鎖,爲最終擊敗印度莫定基礎。我認爲,必須儘快展開外交行動,聯合包括俄羅斯在內的衆多西方國家向中國施壓,迫使中國放棄對印度的戰略封鎖。也可以通過其他方法,比如進行和平斡旋等方式拖延中國的戰爭行動,爭取到更多的時間。從外交上看,只有我們積極主動的採取行動,才能爲印度提供最大限度的幫助,並且佔據主動地位。讓中國在擴大戰爭規模的時候,不得不考慮國際社會的壓力

沒人反對薩利文的建議,因爲在美國無法出兵干預的情況下,除了爲印度提供物資與情報援助之外,外交行動是美國能夠採取的唯一方法。

布蘭迫諾認同了國務卿的提議,當然具體執行者也是國務卿。

會議即將結束的時候,秘書來到書房,打開了電視,調到了國際新聞頻道。

看到新聞報道的時候,包括布蘭迫諾在內,衆人都露出了驚訝神色,因爲中國國家元王元慶剛網通過電視新聞頻道表了戰爭宣言。

剛的同聲翻譯做得非常好,整個戰爭宣言只着寥寥數百字。

聽完之後,布蘭迪諾等人立即意識到,這份過於簡短的戰爭宣言並不像衆人想像的那麼嚴厲,王元慶似乎有所保留。別的不說,在宣戰理由中,王元慶重點強調了印度再次派兵入侵錫金的既成事實。雖然這是中國擴大戰爭規模的主要理由,但是王元慶在戰爭宣言中過分強調這一理由。肯定在迴避更嚴重的問題。另外,在戰爭目的,也就是結束戰爭的前提條件中,王元慶只簡略提到。消除印度對周邊地區的威脅,而沒有明確提到是否會通過戰爭推翻印度政府,或者是對印度實施軍事佔領。雖然在措詞上非常嚴厲,但是在真正的政治家看來,這份戰爭宣言另有玄機。

在搞清楚實際情況之前,布蘭迫諾沒有做出更多的決策。

作爲“旁觀者。”美國所能採取的最佳策略就是“亦步亦趨跟着中國的戰爭步伐前進,在必要的時候揮必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地球另外一端的新德里,魯拉賈帕尼也剛網收看了由印度斯坦電視臺轉播的新聞。與布蘭迪諾一樣,印度政府的主要官員在總理府的書房中陪同總理一同收看了新聞報道。

第104章 三航母戰鬥羣第32章 病急亂投醫第34章 別有用意第16章 關鍵決策第21章 因勢利導第30章 影子戰士第73章 高耗費戰爭第5章 不安因素第14章 真實身份第14章 真實身份第60章 軍事變革第24章 撲朔迷離第2章 政治鬥爭第113章 放開手腳第79章 表演時間第50章 掌握主動權第125章 毀滅炮擊第125章 毀滅炮擊第175章 政治領袖第40章 窗戶紙第49章 太空軍事力量第124章 將帥之別第94章 死亡競賽第98章 最後一擊第21章 屋漏偏逢連雨天第49章 核戰爭陰雲第97章 虛張聲勢第16章 關鍵決策第28章 硝煙升起第76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20章 風聲鶴唳第147章 炮彈開路第60章 協同作戰第151章 地區化第74章 開盤第14章 婆羅門貴族第48章 痛殲美軍第14章 民族的精髓第116章 危險重重第64章 一切爲了戰爭第43章 萬事俱備第78章 招決勝負第138章 戰略佈局第52章 重大收穫第13章 政治風暴第109章 持續消耗戰第108章 選擇第98章 並不重要的真相第65章 正式宣戰第48章 偷襲第111章 和平信號第100章 雷厲風行第46章 隔岸觀火第83章 民族主義浪潮第54章 外交鬥爭第89章 禍不單行第91章 守株待兔第12章 軍事聯盟第3章 換屆選舉第14章 三足鼎立第113章 戰爭的延續第15章 焦頭爛額第134章 趕盡殺絕第78章 當面保證第90章 正面進攻第25章 輸掉的戰爭第138章 絕對火力優勢第32章 夢想與現實第1章 出發第68章 必爭之地第57章 坦克大戰第105章 最佳戰果第5章 變革時代第10章 巨大成果第30章 有限衝突第56章 雙面間諜第66章 首輪戰略轟炸第130章 搶先攻擊第139章 公民意識第61章 由冷轉熱第19章 分家大會第29章 穩定因素第166章 以攻代守第31章 干擾第50章 未來戰士第13章 第一單生意第127章 新生力量第61章 未來軍事力量第12章 軍事聯盟第62章 攻防抉擇第58章 利益交換第104章 對症下藥第127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第16章 捧殺第36章 無聲的決戰第38章 自主決策第137章 新世界第98章 東衝西突第21章 重大遺漏第4章 拉幫結派
第104章 三航母戰鬥羣第32章 病急亂投醫第34章 別有用意第16章 關鍵決策第21章 因勢利導第30章 影子戰士第73章 高耗費戰爭第5章 不安因素第14章 真實身份第14章 真實身份第60章 軍事變革第24章 撲朔迷離第2章 政治鬥爭第113章 放開手腳第79章 表演時間第50章 掌握主動權第125章 毀滅炮擊第125章 毀滅炮擊第175章 政治領袖第40章 窗戶紙第49章 太空軍事力量第124章 將帥之別第94章 死亡競賽第98章 最後一擊第21章 屋漏偏逢連雨天第49章 核戰爭陰雲第97章 虛張聲勢第16章 關鍵決策第28章 硝煙升起第76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20章 風聲鶴唳第147章 炮彈開路第60章 協同作戰第151章 地區化第74章 開盤第14章 婆羅門貴族第48章 痛殲美軍第14章 民族的精髓第116章 危險重重第64章 一切爲了戰爭第43章 萬事俱備第78章 招決勝負第138章 戰略佈局第52章 重大收穫第13章 政治風暴第109章 持續消耗戰第108章 選擇第98章 並不重要的真相第65章 正式宣戰第48章 偷襲第111章 和平信號第100章 雷厲風行第46章 隔岸觀火第83章 民族主義浪潮第54章 外交鬥爭第89章 禍不單行第91章 守株待兔第12章 軍事聯盟第3章 換屆選舉第14章 三足鼎立第113章 戰爭的延續第15章 焦頭爛額第134章 趕盡殺絕第78章 當面保證第90章 正面進攻第25章 輸掉的戰爭第138章 絕對火力優勢第32章 夢想與現實第1章 出發第68章 必爭之地第57章 坦克大戰第105章 最佳戰果第5章 變革時代第10章 巨大成果第30章 有限衝突第56章 雙面間諜第66章 首輪戰略轟炸第130章 搶先攻擊第139章 公民意識第61章 由冷轉熱第19章 分家大會第29章 穩定因素第166章 以攻代守第31章 干擾第50章 未來戰士第13章 第一單生意第127章 新生力量第61章 未來軍事力量第12章 軍事聯盟第62章 攻防抉擇第58章 利益交換第104章 對症下藥第127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第16章 捧殺第36章 無聲的決戰第38章 自主決策第137章 新世界第98章 東衝西突第21章 重大遺漏第4章 拉幫結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