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開府

至於朝廷會不會派新的河東太守來,他卻是不理會了,王允當初派的河東太守楊瓚,就是在中條山口被一隻猛虎追了回去,這隻猛虎自然就是虎牙。

張遼的徵北將軍府建在司鹽城北面,也就是他曾經和郭嘉規劃建立鹽運之城的地方,那一片原本是沼澤,但自永豐渠修建後,邊上又建了幾個大水庫,將附近山上的水流疏導,那一片地便幹了下來,加上永豐渠的淡水源流過,已經具備了建城的條件,畢竟已經開工了。

城池當初由荀彧在河東時規劃,如今城牆已經初見輪廓,張遼便先在其中建了徵北將軍府。

府邸建設還需要一段時間,張遼先徵辟僚屬開府。

將軍開府,下有長史、司馬、主簿、各曹掾、軍師、參軍等屬吏,而張遼同時還是幷州牧,州牧下屬有別駕、治中、各部從事、主簿等。

張遼以荀彧爲長史,長史總攬各曹政事,官秩一千石,看似不如太守,但張遼統領數郡,長史的權力卻隨着他大了許多,各郡太守最終的政務也要匯到荀彧這裡。所以荀彧此後便是張遼的政事大管家了。

他以張既爲別駕,張既這個人很有能力,而且在他擔任司隸校尉時曾任別駕,此時自然不成問題。

他以田儀爲主簿,田儀曾做過董卓的相國主簿,做一個將軍主簿自然還是不成問題的。

又以荀攸爲中軍師,郭嘉爲左軍師,沮授爲右軍師,李儒爲前軍師,參謀軍機,並協助各將領出戰,汝李儒,如今就被派在左馮翊協助徐榮、張燕等人作戰。

又以徐庶、石韜、司馬懿、法正爲參軍。

說起收法正,對張遼可謂是個大大的意外之喜,法正是扶風郿縣人,張遼初時並沒有想其他,不想在長安之戰中,解救朝臣家眷,竟然救出了個法正,張遼也是直到回左馮翊時才知道的。

法正的父親法衍如今在朝中任廷尉左監,法正隨父親在長安,也不足爲怪。

既然魚已到了網裡,張遼豈能再放走,當即就邀法正去河東書院,法正也不是個安分恬淡的人,雖然年少,不過十七歲,卻心懷大志,他早聽說張遼的名聲,堂堂徵北將軍、幷州牧邀請,他豈會拒絕,便這樣被張遼拐到了河東郡。

到了河東郡,張遼便不客氣了,直接將法正、徐庶、司馬懿、石韜幾人任命爲參軍,參軍的職位並不高,但卻可以參謀軍事,這幾個人都是大才,但他們如今卻都還年輕,沒有成長起來,張遼讓他們一邊在書院繼續學習,一邊擔任參軍或其他職務,也是想給他們充分的歷練機會,讓他們成長的更好一些,作爲人才儲備。

當然,他儲備的這幾個人纔可都是頂尖之屬的。

除此之外,他將賈逵、王粲等人也在各曹掾之中做了任命,給他們歷練成長的機會。

除了謀臣和屬吏外,張遼對麾下幾個大將也做了任命,他被拜爲徵北將軍後,便向朝廷表奏了幾個中郎將,朝廷同意了。

於是張遼以高順、張郃、趙雲、典韋、徐榮、張燕、毌丘毅七人爲中郎將,其中徐榮和張燕本就是中郎將,又以徐晃、高覽、牽招、韓卻、郭成、牧寒、蔣奇等舊部爲校尉,隨着他的兵馬擴張,這些將領的職務必須要提升了,如今他爲將軍,自然有了名正言順的權力和機會。

兩套班底建立起來後,一切都行動起來,首先是軍事,命典韋、趙雲、張郃、毌丘毅率兵合力猛攻白波壘,荀攸和郭嘉作爲參謀,將河東北部的白波軍徹底拿下!

說來他曾爲河東太守,但實際上一直沒有全部掌控河東郡,汾河以北的六縣,一直被白波卡在那裡,難以北進,如此正好拿下。張遼甚至都沒有親自出動,他相信這般頂尖的配置,拿下個白波壘幾乎是輕而易舉。

而後,張遼又派徐晃東向進擊河內郡,河內郡原本有張楊在,但張遼不久前卻得知了個消息,南匈奴單于於夫羅劫持張楊,背叛袁紹,被袁紹手下大將麴義敗於鄴城,向東退走,進入冀州魏郡黎陽縣內,攻破度遼將軍耿祉的兵馬,留在了那裡。

這一段時期內,河內的情況可謂極爲混亂,黑山軍縱橫其中,而今雖然東進東郡,但境內仍然有很多匪寇。

不過河內並沒有太大的勢力,加上河內無險可守,所以徐晃取河內還是不成問題的,除了取河內,張遼還要打探一下張楊如今的情況,看被於夫羅劫持後有沒有危險。

歷史上張楊被於夫羅劫持後該吃吃該喝喝,最後還做了河內太守,如今卻不知情況如何,若是危險,總要救他。

奪取了河內郡後,以徐晃的穩重,守衛還是不成問題的,何況河內北部上黨郡也屬於他的,若是徐晃遇到其他勢力進攻,上黨的兵馬隨時可以從天井關南下,互爲犄角,夾擊來犯之敵。

至於河內太守的人選,張遼派手下人並不合適,但他卻有個合適的人員,原東郡太守橋瑁,橋瑁當初被劉岱與黑山於毒夾擊,退出東郡,留在原武一帶,去年底曹操擔任了東郡太守,橋瑁便沒了官職。

如今正好表奏橋瑁爲河內太守,他的兵馬直接北上渡河,就能到河內郡,以橋瑁的能力,治理河內不成問題,他更與曹操、袁紹等諸侯有隙,與張遼也親近,是最合適的人選。

反倒是張楊,雖然同是幷州人,與張遼關係也不錯,但張楊能力不足,坐鎮河內,遲早出問題。

除了軍事,張遼在其他方面也開始了大動作,首先還是人才,他藉助河東書院名聲越來越響的契機,發佈了唯纔是舉令,廣招學子令,擴大效果,如此召來的人才未必都是大才,但卻是對基層人才的最好補充。

在農業上,張遼也做了一些調整,屯田自然繼續開展,除此之外,他鼓勵百姓種植棉花、油類等作物,尤其是棉花,此時並未推廣,很多百姓冬天凍得都不敢出門。

棉花種植後,自然還需要有相應的紡織,張遼令馬鈞等機械營研製了紡車等物件,沒想到馬鈞還就最擅長這方面的,無論是紡車還是織機,他都極爲精通。

除了種植外,張遼鼓勵百姓開蓄養家禽,開魚塘,尤其是魚塘,塘泥還能作爲肥料,算是個農業小生態循環,眼下人並沒有這種理念,但張遼有。

他知道在未來的幾十年裡,天災仍然很多,而對農業傷害最大的除了旱災,就是蝗災了。因此張遼也讓荀彧提前做了一些蝗災的防範,比如家禽,蝗災之時就可用上,雖然不解大用,但也有小用。

除此之外,張遼還讓人嘗試蘑菇等菌類的培植,農業遭害之時,菌類卻是最好的補充,至於如何培養,張遼也不懂,但他知道培菌類最主要的是適合的環境,他只是點了下關節,至於能不能培植出來,他心中也沒底,若是成功,自是大好,不成,也總算有個方向。

這就是發明的根本,方向纔是最重要的,有了方向,憑藉人的智慧,總能搞出來。

最後就是鹽池,如今張遼沒有掣肘,直接強行接管了鹽池,他如今動作太大,耗費錢財太多,鹽池將是支持他開渠、建城、納民等政令實行的重要資本。

第四百零八章 長安亂(一)第三十二章 戰!第五百八十六章 東澗第五百一十七章 兗州第二百五十四章 急退第二百五十六章 殺楊第六百八十章 袁射第五百四十三章 犒勞第四百五十九章 以一挑十第一百一十七章 折辱第一百零四章 百鼓雷動!第二百八十六章 得償第四百八十七章 平原第二百二十七章 潁川大搶劫第四百五十五章 三十六計第一百零七章 急援詐取第一百四十一章 械鬥第七百一十八章 袁氏兄弟第三百一十六章 水落石出第二百九十二章 使君上任(一)第二百六十五章 還我兒郎第二百三十二章 效命第四百四十八章 激戰第一百六十章 天子劉協第五百六十一章 效忠第五百九十六章 奏事第二百三十二章 效命第七十六章 突襲第六百一十二章 朝堂第四百四十一章 選擇第三百九十三章 追至第七十七章 得手第一百二十一章 送行第五百八十七章 馬超來襲第五百一十八章 災害來臨第六百七十五章 鵲佔鳩巢第二百三十三章 郭嘉出計第七百二十六章 將歸第五百一十七章 兗州第三百一十章 衛仲道第五百五十九章 鬱結第四十章 離開第五十三章 用人之道第三百零二章 伏虎太守第五百九十二章 北渡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郭追至第四百八十章 頭號大敵第一百五十七章 翻手爲雲第七百零五章 定製第一百六十一章 干連第三百六十九章 淡然應對第六百八十七章 各懷心思第三百二十七章 各謀第六百六十一章 城頭吐血第一百三十五章 遷都之始第一百四十六章 惡人第一百四十七章 隨行第三十六章 擔憂第九十章 謀臣之助第七百一十四章 張遼論袁紹第三百九十四章 拐來援軍第一百八十四章 虎嘯!第六百七十三章 路途艱難第一百四十六章 惡人第五百一十章 策略第三百四十六章 威逼恐嚇第二百八十九章 地方郡吏第六百六十一章 城頭吐血第四百八十五章 佈局與離間第七百一十三章 楊漢詐高幹第五百九十四章 商議第五十三章 用人之道第三百八十九章 郿塢第五百八十四章 作祟第三百零四章 玉璽第九十章 謀臣之助第三百六十六章 粗蠻第四百七十六章 血戰第四十八章 警示第七百二十六章 將歸第六百二十三章第五百七十五章 愈亂第三百八十八章 皇甫酈的求助第四十四章 客來第一百八十三章 能不能打大舅子?第二百八十章 董卓大敗第九十二章 小人不死,算計不休第三百五十一章 長安秋第五百八十六章 東澗第一百七十一章 雨住第五百九十八章 唯纔是舉第二百八十三章 兩箭第四百一十四章 長安亂(七)第一百零一章 臨機應變第二百八十一章 危在旦夕第一百六十六章 毒蛇第一百四十五章 遷徙第四百四十四章 休屠各部第四百三十五章 用人
第四百零八章 長安亂(一)第三十二章 戰!第五百八十六章 東澗第五百一十七章 兗州第二百五十四章 急退第二百五十六章 殺楊第六百八十章 袁射第五百四十三章 犒勞第四百五十九章 以一挑十第一百一十七章 折辱第一百零四章 百鼓雷動!第二百八十六章 得償第四百八十七章 平原第二百二十七章 潁川大搶劫第四百五十五章 三十六計第一百零七章 急援詐取第一百四十一章 械鬥第七百一十八章 袁氏兄弟第三百一十六章 水落石出第二百九十二章 使君上任(一)第二百六十五章 還我兒郎第二百三十二章 效命第四百四十八章 激戰第一百六十章 天子劉協第五百六十一章 效忠第五百九十六章 奏事第二百三十二章 效命第七十六章 突襲第六百一十二章 朝堂第四百四十一章 選擇第三百九十三章 追至第七十七章 得手第一百二十一章 送行第五百八十七章 馬超來襲第五百一十八章 災害來臨第六百七十五章 鵲佔鳩巢第二百三十三章 郭嘉出計第七百二十六章 將歸第五百一十七章 兗州第三百一十章 衛仲道第五百五十九章 鬱結第四十章 離開第五十三章 用人之道第三百零二章 伏虎太守第五百九十二章 北渡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郭追至第四百八十章 頭號大敵第一百五十七章 翻手爲雲第七百零五章 定製第一百六十一章 干連第三百六十九章 淡然應對第六百八十七章 各懷心思第三百二十七章 各謀第六百六十一章 城頭吐血第一百三十五章 遷都之始第一百四十六章 惡人第一百四十七章 隨行第三十六章 擔憂第九十章 謀臣之助第七百一十四章 張遼論袁紹第三百九十四章 拐來援軍第一百八十四章 虎嘯!第六百七十三章 路途艱難第一百四十六章 惡人第五百一十章 策略第三百四十六章 威逼恐嚇第二百八十九章 地方郡吏第六百六十一章 城頭吐血第四百八十五章 佈局與離間第七百一十三章 楊漢詐高幹第五百九十四章 商議第五十三章 用人之道第三百八十九章 郿塢第五百八十四章 作祟第三百零四章 玉璽第九十章 謀臣之助第三百六十六章 粗蠻第四百七十六章 血戰第四十八章 警示第七百二十六章 將歸第六百二十三章第五百七十五章 愈亂第三百八十八章 皇甫酈的求助第四十四章 客來第一百八十三章 能不能打大舅子?第二百八十章 董卓大敗第九十二章 小人不死,算計不休第三百五十一章 長安秋第五百八十六章 東澗第一百七十一章 雨住第五百九十八章 唯纔是舉第二百八十三章 兩箭第四百一十四章 長安亂(七)第一百零一章 臨機應變第二百八十一章 危在旦夕第一百六十六章 毒蛇第一百四十五章 遷徙第四百四十四章 休屠各部第四百三十五章 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