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八章 唯纔是舉

劉協看到張遼姿態堅定,又有如許多朝臣附議,只能道:“如此,便下詔令,着地方來朝,若是不來,再做計議。”

“陛下,”張遼又道:“詔書要明令,凡州郡,賦稅必須上繳,官吏必須朝廷任命,兵馬必須接受調遣,不便親自朝拜天子者可遣嫡子前來,朝廷定會厚待,否則視爲逆亂之賊!”

“這……是否嚴厲了些?”劉協有些遲疑。

張遼朗聲道:“陛下,既是詔令,便當有朝廷之威嚴,若無威嚴,何以令天下?”

一旁太尉楊彪也覺得張遼所說的詔令有些嚴厲,嘆道:“張將軍,只恐此詔一出,天下更亂。”

“楊公,”張遼搖頭:“當今天下不爲亂乎?再亂亦不過如此!大廈有傾覆之患,朝廷不與逆賊苟合,當快刀斬亂麻,沉痾下猛藥,否則久而久之,更乏回天之力,只能坐等分崩離析。”

“張將軍,”楊彪問道:“若州郡果真反叛朝廷,則如何處置?”

“陽奉陰違與反叛不過五十步與百步耳,有何區別?”張遼頗有幾分自傲的道:“朝廷據大義,若彼等果真反叛,吾自領兵平之,不足爲道也!”

司空宣璠出言道:“張將軍善戰,強如李傕、郭汜,不過三日授首,當不懼關東,此事可行。”

司徒士孫瑞沉聲道:“天下當定,州郡當朝,本該如此。”

三公中兩位同意張遼的建議,楊彪看了看其他朝臣,也不再反駁,嘆道:“也罷,張將軍所言亦有道理,天下形勢如此,當收拾矣。”

劉協看到張遼說服了朝臣,便轉看尚書令荀彧:“如此,荀卿便擬詔書罷。”

“唯。”荀彧躬身,他雖然行事周全穩重,但又與那些大臣不同,長於大局,完全贊同張遼的快刀斬亂麻之策,如今張遼迎奉天子,兵強馬壯,而關東勢力散亂,若不迅速收拾局勢,關東一旦相互吞併形成了大勢力,反而難圖。

看到提議通過,張遼面色如常,心中卻頗是期待,不知袁紹、袁術、曹操等諸侯接到詔令後會是什麼反應。

奉天子讓自己在政治和軍事上完全佔據主動地位,要麼做小弟,要麼當叛逆,想罵就罵,想打就打,這一點很爽。

看到第一事塵埃落定,張遼當即又提出了第二事:“陛下,朝廷歷經幾次變故,朝臣屬吏殉國殉職實多,卻僅天下一域,而今關中亟待休養生息,雒陽需要重建,河東雖有人才,卻是杯水車薪,難解燃眉之急,臣以爲,當此治亂之時,應不拘於孝廉,當唯纔是舉,不念汙辱之名,不念出身卑賤,廣納天下人才,無論樂醫百工,凡有一技之長,皆可量才爲用。”

他此言一出,衆大臣登時譁然,反響比剛纔更甚。

“不可!”當即便有數人反對,包括楊彪,還有張遼的老丈人蔡邕和唐瑁。

楊彪急聲道:“我朝向來以孝治天下,仁、孝、廉乃爲官選能之根本,豈可拋之不顧,若朝廷果下此詔令,吾恐世風頓變,天下人不知禮義廉恥矣。”

衆大臣登時附和楊彪,張遼的唯纔是舉之論,衝擊了儒家的忠孝仁義,更與眼下盛行的名士評論之風衝突,因此衆大臣第一個反應就是反對。

當然,反對的大臣以關東大臣居多,關中大臣如士孫瑞等人反而對這套關東盛行的名士評論體系不以爲然。

張遼看到劉協也沉默不語,不由心中暗歎,這未嘗不是他對實行科舉制度的一個試探,然而失敗了,這還是關東朝臣在大亂中死傷大半,否則反對的聲音會更大。

漢末三國之際,世道混亂,又人才輩出,朝臣和地方官吏死傷甚多,濟大事者必以人爲本,只有唯纔是舉纔是撥亂反正的起興之道,歷史上笑到最後的曹操、劉備與孫權無不是如此,只靠名士的諸侯最終都失敗了,可惜劉協與衆大臣勘不破這一道關口,不破瓶頸,漢室中興難。

劉協看到張遼沉默,只以爲他心中不悅,忙道:“張卿招賢納士之心,朕知矣,只是唯纔是舉,不計德行,恐壞了綱常,有違聖人之道。”

張遼對於這個提議沒有堅持,只是退一步道:“陛下,是臣失慮,朝廷下詔,引領天下風向,本是不妥,詔書既不能行,卻不知可否由將軍府下唯纔是舉令?實是人才缺乏,治理關中,重建雒陽,此求才之急時也。”

劉協看到張遼讓步,鬆了口氣,張遼重建雒陽的話又說到了他心上,略作沉吟,便道:“可。”

“陛下英明。”張遼抱拳一禮,心中卻是百感交集,在這第二個唯纔是舉之議上,他看似敗了,但實際上或許算是勝了。

因爲張遼如今對於扶持漢室還是自立並沒有太明確的想法,他對做皇帝實在沒有什麼興致,如果漢室果真可扶,他做個齊桓晉文扶持也未嘗不可,此番唯纔是舉之議就是他對扶持漢室的一次嘗試。

事實上,自己提出唯纔是舉,不過是個招攬人才的噱頭,絕不是真正的完全不計德行,沒有絕對的唯纔是舉,歷史上的曹操同樣也是如此。曹操招攬無數人才,唯纔是舉令中說是不計德行,卻沒有真正用過什麼不仁不孝之徒,反而曹操很重德,在讚譽手下大臣時用的都是忠良節義之類的美詞,唯纔是舉的本質不過是爲了打破察舉孝廉和評議名士的侷限性而已。

甚至自己的唯纔是舉真正實行起來,程度怕是連歷史上的曹操也不如,因爲曹操會用殺子仇人,而自己卻絕不會用,曹操那種胸懷張遼也是很佩服的。

如果劉協有些魄力,與大臣接受了自己唯纔是舉這個提議,那麼招攬到的人才自然是傾向於天子和朝廷的,但劉協沒有接受,不下詔書,而是允許他這個驃騎將軍下求賢令,那麼招來的人才豈非是傾向於他張遼的?

正如歷史上曹操一般,曹操召來的臣子忠於的並不是漢室,而是曹操本人,在曹操加九錫、進魏公、封魏王上極力支持,隨後更是支持曹丕篡漢,這與曹操的唯纔是舉不能不說沒有關係。

同樣,張遼也有些理解了曹操挾天子後爲什麼會稱丞相,如果張遼如今是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麼很多政令他自己就能制定,而不須非要天子同意,朝臣更無從反對,自己這個驃騎將軍分量還是不夠。

第四百七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七百一十五章 袁紹不聽第五百五十四章 濮陽之戰第六百四十八章 長秋第四百二十八章 賈詡之謀第三百章 使君上任(九)第七百一十一章 落幕第一百三十章 恨之入骨第一百六十五章 殺雞儆猴第五百九十七章 出招第二百六十二章 戰孫堅(三)第六百五十二章 退走第二百六十五章 還我兒郎第四百九十三章 大罵曹鮑第三百二十五章 雷霆之勢第三百九十七章 志大才疏孔北海第一百二十八章 上門女婿第二百八十四章 奪馬第二百五十六章 殺楊第四百一十九章 長安亂(十二)第三百七十八章 先下劉囂第一百一十一章 敗興而回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敗孫堅第六百五十六章 雲長第三百零八章 上計與賦稅第一百五十四章 橫生枝節第六百四十三章 閃電第四百三十九章 登門第九十六章 威望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敗孫堅第三十七章 無恥第五章 營房外第一百七十二章 回雒陽第一百六十二章 一聲雷霆驚坐起第三百三十六章 突變第四百七十八章 據守高地第三百一十八章 盛事第五十二章 你怎麼不早說第一百二十八章 上門女婿第一百七十五章 厚賞第二百零九章 酸棗大戰(一)第四百一十七章 長安亂(十)第二百二十九章 跑錯了地方第一百二十五章 徒勞第四百八十六章 天子使節第一百八十九章 成皋,虎牢!第三十九章 歸隊第六百五十四章 再生變故第六百四十章 雷聲第三百五十章 變故第七百八十章 趕至第七百二十八章 汝阿母的鴻門宴第五百五十六章 蝗災來襲第六十章 賈狐狸第二百七十九章 跑!跑!跑!第二百五十章 劉表下荊州第四十五章 唐突第六百一十一章 開科舉第三百六十四章 急智第五百五十五章 跨海破單經第三百一十九章 意外之喜第三百四十二章 離間第六百零九章 劉備回朝第七百三十六章 江畔望月第五百二十三章 援救第七百二十二章 平定第七百二十三章 西域都護府第一百三十一章 見面第一百二十六章 成婚第六百三十七章 曹操回兵第五百三十八章 八百第十章 騷包且慢第六十一章 想法第六百一十一章 開科舉第七十六章 突襲第四百七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六百三十章 袁術的快意第二百零一章 獵虎第五百九十三章 河東風物第四百三十九章 登門第三百二十六章 實力暗漲第三十九章 歸隊第一百七十七章 挖皇陵的呂布第五百五十三章 曹操反擊第三百三十八章 追趕第二百三十七章 調動第四百四十九章 潰退第三百二十七章 各謀第二百六十九章 鬥將第九十六章 威望第八十五章 智勸第一百九十一章 接戰(一)第三百二十二章 袁氏嫡子第四十二章 胡姬酒家第四百九十三章 大罵曹鮑第十七章 何去何從第一百六十七章 沿途第五百九十九章 詔令下達第五百零三章 分合亂世第三百一十四章 史督郵
第四百七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七百一十五章 袁紹不聽第五百五十四章 濮陽之戰第六百四十八章 長秋第四百二十八章 賈詡之謀第三百章 使君上任(九)第七百一十一章 落幕第一百三十章 恨之入骨第一百六十五章 殺雞儆猴第五百九十七章 出招第二百六十二章 戰孫堅(三)第六百五十二章 退走第二百六十五章 還我兒郎第四百九十三章 大罵曹鮑第三百二十五章 雷霆之勢第三百九十七章 志大才疏孔北海第一百二十八章 上門女婿第二百八十四章 奪馬第二百五十六章 殺楊第四百一十九章 長安亂(十二)第三百七十八章 先下劉囂第一百一十一章 敗興而回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敗孫堅第六百五十六章 雲長第三百零八章 上計與賦稅第一百五十四章 橫生枝節第六百四十三章 閃電第四百三十九章 登門第九十六章 威望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敗孫堅第三十七章 無恥第五章 營房外第一百七十二章 回雒陽第一百六十二章 一聲雷霆驚坐起第三百三十六章 突變第四百七十八章 據守高地第三百一十八章 盛事第五十二章 你怎麼不早說第一百二十八章 上門女婿第一百七十五章 厚賞第二百零九章 酸棗大戰(一)第四百一十七章 長安亂(十)第二百二十九章 跑錯了地方第一百二十五章 徒勞第四百八十六章 天子使節第一百八十九章 成皋,虎牢!第三十九章 歸隊第六百五十四章 再生變故第六百四十章 雷聲第三百五十章 變故第七百八十章 趕至第七百二十八章 汝阿母的鴻門宴第五百五十六章 蝗災來襲第六十章 賈狐狸第二百七十九章 跑!跑!跑!第二百五十章 劉表下荊州第四十五章 唐突第六百一十一章 開科舉第三百六十四章 急智第五百五十五章 跨海破單經第三百一十九章 意外之喜第三百四十二章 離間第六百零九章 劉備回朝第七百三十六章 江畔望月第五百二十三章 援救第七百二十二章 平定第七百二十三章 西域都護府第一百三十一章 見面第一百二十六章 成婚第六百三十七章 曹操回兵第五百三十八章 八百第十章 騷包且慢第六十一章 想法第六百一十一章 開科舉第七十六章 突襲第四百七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六百三十章 袁術的快意第二百零一章 獵虎第五百九十三章 河東風物第四百三十九章 登門第三百二十六章 實力暗漲第三十九章 歸隊第一百七十七章 挖皇陵的呂布第五百五十三章 曹操反擊第三百三十八章 追趕第二百三十七章 調動第四百四十九章 潰退第三百二十七章 各謀第二百六十九章 鬥將第九十六章 威望第八十五章 智勸第一百九十一章 接戰(一)第三百二十二章 袁氏嫡子第四十二章 胡姬酒家第四百九十三章 大罵曹鮑第十七章 何去何從第一百六十七章 沿途第五百九十九章 詔令下達第五百零三章 分合亂世第三百一十四章 史督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