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出招

張遼感到情況比他預期的要好,而劉協與衆朝臣也鬆了口氣,他們擔憂的董卓與李郭舊事並沒有在張遼身上重演,這足以讓歷經磨難的他們高興。

第一次朝會之後,尚書檯立即下了詔令,擬定的官員迅速上任,張遼在老丈人蔡邕上任大司農後,立時撥糧給朝臣發放俸祿。

與此同時,張遼的另一個老丈人,原會稽太守唐瑁出任少府,張遼同樣撥糧給他,供天子與后妃之用,可謂皆大歡喜。

荀彧出任尚書令後,張遼又以沮授爲長史,沮授行事中正穩妥,不偏不倚,不走偏鋒,居中協調內外,張遼比較放心。

朝廷入駐安邑後,安邑的安危也成爲重要問題,加之先前禁軍折損嚴重,剩下不過百餘,張遼便從他的親衛營和各軍抽調將士補全禁軍,以韓浩爲中護軍統領,負責宿衛和守護安邑。

韓浩早在河內就隨張遼,四年來張遼一直讓他總領治下州郡屯田之事,做的很好,此人又是個文武兼能、行事穩重的全才,張遼此番便調他統領禁軍。

至於高順、典韋、趙雲等將領張遼也曾考慮過,但終究覺得他們統領禁軍有些可惜,浪費了戰鬥力,眼下四面征戰正需要他們在外。

三日後,關中傳來李傕、郭汜的首級,令朝廷不由一驚,他們沒想到張遼會如此之快的擊敗李傕、郭汜,而且是直接斬殺,不由對張遼的軍事能力再次看重了幾分。

他們卻不知道,張遼平定關中比他們想象的更快,李傕、郭汜、楊奉、楊定早在第一次朝會前就被斬殺了,不過當時張遼爲了掌握關中大權,沒有提而已,隨後朝廷着他督關中之事,早已準備好的李傕和郭汜的首級便立時傳來,至於楊定和楊奉,張遼考慮到他們曾護衛過天子,傳首朝廷意義不大,便直接就地斬殺了。

在李傕、郭汜的首級傳回河東後,朝廷在安邑宮召開第二次朝會,嘉獎張遼功績,慶賀李傕、郭汜之死。

就在第二次朝會上,張遼露出了自己的鋒芒和獠牙,不過這個獠牙不是針對天子與朝廷,而是針對其他諸侯。

奉天子以討諸侯,奉天子是前事,討諸侯纔是目的。

“陛下。”

安邑宮大殿之上,張遼抱拳沉聲道:“自初平以來,羣賊洶洶,州郡並起,朝廷政令難行,彼等不奉朝廷,不納賦稅,自任官吏,儼然割據自立之勢,臣以爲,此風斷不可長,當下詔以制之。”

朝堂上一時寂靜,劉協和一衆朝臣都沒想到張遼會提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眼下大漢面臨的最嚴峻問題,劉協與衆朝臣根本不敢往深處想,遑論朝議了。

此時張遼提出來,打碎了他們的僥倖和迴避心理,讓他們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

劉協看向張遼,眼裡帶着幾分期待:“張卿可有妙策?”

張遼的聲音鏗鏘有力:“何須妙策,朝廷下詔州郡,着他們歲歲前來朝貢,賦稅不得拖欠,縣丞以上官吏須朝廷任命,兵馬收歸朝廷調遣,如此而已。”

殿中衆人一時無語,張遼說的,恐怕那些諸侯根本做不到。

劉協搖頭道:“張卿,非是朝廷不下詔令,實是自朝廷西遷以來,年年派使節去關東,卻只有幽州劉虞、荊州劉表、徐州陶謙派使節前來……”

“那是陛下仁義,”張遼聲音帶着霸氣:“地方朝貢朝廷,此天經地義,若來朝也罷,若不朝,則定位叛逆,發兵征討。”

“這怕是不妥,不到萬不得已之時,不得用兵。”劉協搖頭反對。

太尉楊彪出列道:“張將軍,大漢數百年以仁孝治天下,袁氏四世三公,皆忠於朝廷,只是不得時機,若朝廷隨意發兵攻打,其不義乎?”

當即又有幾個朝臣附和,他們雖然相對親近張遼,但論到兵事,一個個仍是各持己見,尤其是不少朝臣都與汝南袁氏有所瓜葛,如楊彪,與袁術就是姻親。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這些朝臣已經習慣了求穩,不想掀起戰爭,只想着通過其他方式解決問題。

但眼下的天下亂局,早已不是能通過遊說所能解決的,必須付諸軍事行動,才能掃滅諸侯野心,亂世星火。

張遼皺眉看了他們一眼,沉聲道:“誠如陛下所言,朝廷年年派使節出使關東,然州郡卻置之不理!袁紹與公孫瓚爭於幽冀,鏖戰連年,侵奪州郡,公孫瓚攻伐劉幽州,險些將其殺死!曹操、呂布與陶謙爭於兗徐,屠城十餘萬,生靈塗炭!袁術北侵豫州,東謀徐州,南奪揚州,西打荊州,扣押朝廷使節、故太尉馬日磾,致其憂憤而死!公孫度割據遼東,自立爲王!”

劉協色變道:“公孫瓚果欲殺劉太傅乎?馬太尉已故乎?兗州、徐州十餘萬百姓真的被屠殺乎?”

張遼肅然道:“如此大事,臣豈敢亂言,陛下大可再派使節前往關東,便可知分曉。”

劉協與衆朝臣都是面色連變。

張遼環顧大殿:“天下形勢如此糜爛,百姓深受其苦,若朝廷置之不理,吾恐數十年後,四百年大漢分崩離析,朝廷威望全無,形同虛設,我等不過提線木偶,擺設而已。”

他又看向劉協:“陛下是欲爲周天子乎?任由諸侯並起,逐鹿四方,問鼎輕重?若如此,全當臣未出此議。”

大殿中一片死寂,劉協面色陰晴不定,本來振振有詞的楊彪等朝臣也沉默了下來。

這時,大司農蔡邕出列:“臣附驃騎將軍之議,地方朝貢朝廷,臣子拜見君主,此天經地義,陛下當下詔地方,着其來朝。”

尚書令荀彧出列:“臣附議,天下勢亂,朝廷須要平定,不可遲疑,否則愈演愈烈,於民於國不利。”

“臣附議。”

廷尉鍾繇出列,接着是司徒士孫瑞、司空宣璠、光祿勳鄧泉、執金吾伏完,以及新回朝廷的太常周忠、太僕司馬防等十餘個大臣出列附和。

這十餘個大臣中大多是關中人,但也不乏關東之人,楊彪等大臣見此情形,只能附和,不過大臣多半建議朝廷先下詔令,着諸侯來朝,或派來質子,至於用兵之事稍後再議。

對此張遼沒有絲毫意見,軍事本就是服務於政治,如果這些諸侯親自來朝,或派來質子,他哪還用得着用兵,坐等他們入彀就成。

當然,在張遼看來,要想用詔令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否則諸侯早就來勤王了,無論袁紹、袁術或其他諸侯,都不會輕易來朝,最多派質子,但大多數應該是連質子也不會派,用兵是遲早的事。

第五百六十六章 再入長安第二百五十四章 急退第六百四十九章 香消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言第三百六十八章 臣冤枉第一百五十七章 翻手爲雲第四百九十八章 橫推第五章 營房外第三百四十八章 各有謀劃第五百零九章 鼓舞第三百八十六章 古採英的想法第五百七十二章 劉協的決定第五百五十章 兗州之亂第四百二十三章 長安亂(十六)第四百零一章 郿塢救人第二百三十四章 酸棗歌第六百五十章 耳光第七百零九 周公瑾第三百八十六章 古採英的想法第七百八十一章 一拳第三百七十三章 引蛇出洞第一百二十八章 上門女婿第二百二十一章 反謀第五百四十三章 犒勞第五百七十八章 疫病再起第二百一十一章 酸棗大戰(三)第二百六十一章 戰孫堅(二)第六十七章 推手第四百七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三百三十七章 袁紹入主冀州第三百七十六章 譭譽第五百四十六章 曹操出兵第六百五十九章 袁術大回軍第一百四十一章 械鬥第三十八章 怨恨第七百二十七章 欲動第二百八十一章 危在旦夕第三百六十八章 臣冤枉第一百六十七章 沿途第一百七十一章 雨住第三百九十一章 四箭第五百九十五章 可第六百二十三章第一百零三章 戰前部署第二百二十一章 反謀第四百八十六章 天子使節第六百三十二章 直襲壽春第一百八十七章 天下大勢第七百一十六章 雷霆攻擊第十一章 堅定第七十五章 拔除變數第六百二十一章 病由第一百七十章 身影第二百零五章 逼迫第四百八十四章 飛燕北來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儒第一百七十九章 高順歸,八營成!第四百四十二章 決定第四百一十九章 長安亂(十二)第五十九章 軍紀第一第六百六十四章 河內使節第一百三十五章 遷都之始第四百零五章 荀攸之言第四百四十章 匈奴、鮮卑第三百零五章 衛固入彀第三百六十六章 粗蠻第六百四十六章 曹操的狡詐第五百七十四章 亂戰始第五百零三章 分合亂世第二百七十三章 詐取第三百一十三章 關平第六百五十六章 雲長第五百五十六章 蝗災來襲第一百三十九章 相府司馬第一百二十五章 徒勞第六百六十九章 曹操下黑手第八章 步步緊逼第六百九十二章 守候與殺機第二百零九章 酸棗大戰(一)第四百五十章 休屠各覆沒第六百六十章 袁術大逃亡第五百八十六章 東澗第四百一十三章 長安亂(六)第二百五十五章 危境第五百七十八章 疫病再起第二十四章 回到西園第五百九十二章 北渡第五百一十二章 回馬槍第三百八十八章 皇甫酈的求助第七百三十一章 關東之亂第十四章 被算計了第十七章 何去何從第一百二十章 結果第八十四章 殺俘第十五章 厚黑第四百四十六章 兵臨馬邑第五十五章 師父,請受弟子一拜!第七百三十三章 陳留內外第一百四十八章 停留第四百六十九章 趙雲色變
第五百六十六章 再入長安第二百五十四章 急退第六百四十九章 香消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言第三百六十八章 臣冤枉第一百五十七章 翻手爲雲第四百九十八章 橫推第五章 營房外第三百四十八章 各有謀劃第五百零九章 鼓舞第三百八十六章 古採英的想法第五百七十二章 劉協的決定第五百五十章 兗州之亂第四百二十三章 長安亂(十六)第四百零一章 郿塢救人第二百三十四章 酸棗歌第六百五十章 耳光第七百零九 周公瑾第三百八十六章 古採英的想法第七百八十一章 一拳第三百七十三章 引蛇出洞第一百二十八章 上門女婿第二百二十一章 反謀第五百四十三章 犒勞第五百七十八章 疫病再起第二百一十一章 酸棗大戰(三)第二百六十一章 戰孫堅(二)第六十七章 推手第四百七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三百三十七章 袁紹入主冀州第三百七十六章 譭譽第五百四十六章 曹操出兵第六百五十九章 袁術大回軍第一百四十一章 械鬥第三十八章 怨恨第七百二十七章 欲動第二百八十一章 危在旦夕第三百六十八章 臣冤枉第一百六十七章 沿途第一百七十一章 雨住第三百九十一章 四箭第五百九十五章 可第六百二十三章第一百零三章 戰前部署第二百二十一章 反謀第四百八十六章 天子使節第六百三十二章 直襲壽春第一百八十七章 天下大勢第七百一十六章 雷霆攻擊第十一章 堅定第七十五章 拔除變數第六百二十一章 病由第一百七十章 身影第二百零五章 逼迫第四百八十四章 飛燕北來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儒第一百七十九章 高順歸,八營成!第四百四十二章 決定第四百一十九章 長安亂(十二)第五十九章 軍紀第一第六百六十四章 河內使節第一百三十五章 遷都之始第四百零五章 荀攸之言第四百四十章 匈奴、鮮卑第三百零五章 衛固入彀第三百六十六章 粗蠻第六百四十六章 曹操的狡詐第五百七十四章 亂戰始第五百零三章 分合亂世第二百七十三章 詐取第三百一十三章 關平第六百五十六章 雲長第五百五十六章 蝗災來襲第一百三十九章 相府司馬第一百二十五章 徒勞第六百六十九章 曹操下黑手第八章 步步緊逼第六百九十二章 守候與殺機第二百零九章 酸棗大戰(一)第四百五十章 休屠各覆沒第六百六十章 袁術大逃亡第五百八十六章 東澗第四百一十三章 長安亂(六)第二百五十五章 危境第五百七十八章 疫病再起第二十四章 回到西園第五百九十二章 北渡第五百一十二章 回馬槍第三百八十八章 皇甫酈的求助第七百三十一章 關東之亂第十四章 被算計了第十七章 何去何從第一百二十章 結果第八十四章 殺俘第十五章 厚黑第四百四十六章 兵臨馬邑第五十五章 師父,請受弟子一拜!第七百三十三章 陳留內外第一百四十八章 停留第四百六十九章 趙雲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