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五章 寧死不撤

面對着眼前的困局,吳漢經過反覆思量,仔細分析,最終決定以秦豐做爲己方的突破口。

秦豐軍目前駐紮在黃郵水岸邊的黃郵聚,一座人口不多的小鎮子。黃郵聚並沒有城防,只是鎮子的外圍有一圈土牆,對於大軍來說,這圈土牆有和沒有差不多。

目前鄧奉軍駐守在新野,易守難攻,而且多爲南陽老兵,作戰驍勇,延岑軍駐紮在朝陽,朝陽城也同樣是易守難攻,且延岑部下,多爲漢中老兵,同樣驍勇善戰。

相對而言,駐紮在黃郵聚的秦豐軍,算是比較好打的。正所謂柿子要挑軟的捏,在吳漢眼中,秦豐軍就是那顆軟柿子。

有了作戰的目標,吳漢率軍直撲黃郵聚。秦豐得知漢軍主攻己方的消息,立刻派人,給鄧奉和延岑傳去書信,讓他二人趕快率軍來援。

與此同時,秦豐親自指揮麾下的精銳大軍,於黃郵聚外拉開陣勢,擺出一副要與漢軍決一死戰的架勢。

在秦豐看來,自己率領的都是精銳之士,就算不是漢軍的對手,但起碼可以抵擋漢軍個兩三日。

兩三日後,鄧奉援軍、延岑援軍,必然趕到黃郵聚,到時己方三路大軍,圍攻漢軍,又豈有不勝的道理?

可是他太低估吳漢,也太低估漢軍的戰力了。

別看漢軍現在的局面很危急,在南陽被逼得四處亂竄,但主力尚存,戰力未減。眼下漢軍已經被逼到了絕路,與秦豐一戰,就是漢軍在南陽的最後一戰。

勝,全軍將士可突圍出南陽,敗,全軍將士怕是要在南陽全軍覆沒。

所以在此戰當中,無論是吳漢,還是下面的將士們,都表現出了破釜沉舟的鬥志與決心,對秦豐軍展開了猛攻。yuyV

正所謂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秦豐以爲自己的精銳部隊,能夠暫時抵擋住漢軍的進攻,可在實際的交戰中,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八萬餘衆的漢軍,如同八萬多頭嗜血的猛獸,對戰場上的秦豐軍展開了兇狠的攻勢。

秦豐軍精銳,在如狼似虎的漢軍面前,僅僅就堅持了一個時辰。

一個時辰後,戰場上幾乎變成了一邊倒的局勢。漢軍方陣不停的往前推進、碾壓,騎兵馬隊,或繞側或繞後或穿插,騎步配合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面對着漢軍猶如驚濤駭浪般的攻勢,秦豐軍是顧前顧不了後,顧左顧不了右,將士們成羣成片的向後敗退。

一部分將士還留在戰場上,拼死抵抗漢軍,一部分將士已無心戀戰,紛紛後撤,如此一來,秦豐軍已完全沒有陣型可言,好似一盤散沙。

秦豐軍一亂,漢軍的鬥志更加高漲,推進的攻勢也更快更兇猛。在後方指揮作戰的秦豐,不是不想阻止己方將士的潰敗,可他實在是阻止不了。

眼瞅着己方的前軍潰敗,中軍大亂,後軍連連後退,秦豐意識到此戰己方已經打不下去了,他下令全軍回撤,退回到黃郵聚。

可是兩軍糾纏在一起,又豈是那麼容易撤退的?

秦豐軍一路被漢軍追殺,倉皇逃進黃郵聚。秦豐軍想憑藉黃郵聚那一人多高的土牆,阻止漢軍的進攻,無疑是笑話。

漢軍將士們衝到土牆底下,第一批將士們靠着土牆,組成人牆,後面的將士踩着人牆,便直接爬到土牆頂上。

隨着漢軍一鼓作氣地攻入黃郵聚,秦豐軍這回已經不是有組織的撤退了,而是四散奔逃。

秦豐帶着一部分心腹,猶如喪家之犬般的逃出黃郵聚,一路向南郡方向逃竄。

只此一戰,吳漢率領的漢軍大敗秦豐軍,不僅大大提升了己方將士的士氣,同時還化解了己方在南陽的被困之危。

之後,吳漢沒有追殺秦豐,率領着漢軍,一路向東撤退,去往復陽,穿過復陽,再往東行,便可進入豫州的汝南郡。到了汝南,也就等於脫險了。

鄧奉、延岑都沒想到秦豐軍竟然如此的不堪一擊,敗得如此之快,連一天都沒能堅持住,便被漢軍殺得落花流水,一潰千里。鄧奉和延岑不肯放漢軍逃離南陽,率領各自的大軍,隨後追擊漢軍。

他二人的軍隊合到一起,有十餘萬衆,而且軍中大多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兵,戰力絲毫不比漢軍弱。

倘若是正面交鋒,以吳漢爲首的漢軍,還真未必能打得過鄧奉、延岑聯軍。

吳漢率軍一路東行,總算是進入汝南。可鄧奉、延岑竟也率軍追殺進汝南。吳漢無奈,只好率兵北上,去往汝南北方的潁川。

現在無論是跑在前面的漢軍,還是追在後面的鄧奉、延岑聯軍,都是苦不堪言。

先前,吳漢軍的後勤補給被鄧奉率軍偷襲,洗劫一空,軍中的糧食早已所剩無幾,將士們每天能吃上兩頓飯就算不錯了。

而鄧奉、延岑聯軍,也都缺少軍糧。

鄧奉的糧食儲備本就不多,但兵力可不少,每日的消耗都是天文數字,而延岑則更窮,他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地盤,他和數萬部下,說白了就是一支流民軍。

可以說不管是前面跑的,還是後面追的,雙方將士都在餓着肚子。對於吳漢軍而言,他們有個先天的優勢,就是跑在前面。

吳漢軍所過之處,如同蝗災過境一般,但凡是能吃的東西,被搶得一乾二淨,就連樹皮都恨不得扒光了帶走,他們是連一粒糧食都沒給後面的追兵剩下。

等到吳漢率領漢軍進入潁川后,鄧奉和延岑聯軍不敢再追了。其一,麾下的將士們實在是堅持不住,其二,漢軍在潁川找到了接應,王常。

王常是綠林軍出身,而且還是綠林軍三巨頭之一的下江軍主將,算是綠林軍的核心首領之一。但他和其他綠林軍首領不一樣,王常與劉縯、劉秀的關係特別好。

劉玄定都長安後,對王常還是很不錯的,賜他劉姓,冊封爲鄧王,食邑八個縣,而且特准他在自己的領地裡,可主掌生殺大權。

這麼個封賞,等於是把王常給封成了一個土皇帝。

吳漢率軍進入潁川,剛好和在潁川的王常相遇。王常不僅向漢軍提供了最短缺的糧草,而且還願意與漢軍站在同一條戰線,共同對抗鄧奉、延岑聯軍。

得到了王常的援助,漢軍總算是把這口氣給緩了過來。而鄧奉和延岑則沒敢追進潁川,西撤退回南陽。

至此,漢軍在南陽的作戰算是暫時告一段落。隨着以吳漢爲首的漢軍主力撤離了南陽,漢軍在南陽這裡,便只剩下一座孤城,宛城。

宛城。

萬脩病故後,沒過幾日,南方傳來消息,吳漢軍擊破秦豐軍,開始向汝南方向撤退。

劉秀意識到宛城即將變爲孤城,他召來堅鐔諸將,說道:“子伋,大司馬已率我軍主力,準備撤離南陽,大司馬部一撤,宛城將徹底淪爲孤城。子伋在宛城,獨木難支,隨我一同撤回洛陽吧!”

堅鐔向劉秀拱手施禮,說道:“陛下,請恕微臣難以從命!”

“啊?”他此話一出,別說劉秀愣住,在場的其他將領們也都愣住。劉秀詫異地問道:“子伋還要留在宛城?”

“是的,陛下!微臣要留在宛城!”見劉秀皺着眉頭,堅鐔深吸口氣,躬身說道:“陛下,宛城是萬將軍拼死護衛的地方,現萬將軍被埋在這裡,只要微臣還有三寸氣在,只要南陽賊寇還未平定,微臣必誓死守衛宛城,絕不後退一步!”

劉秀鼻子發酸,眼圈泛紅,他站起身形,走到堅鐔近前,拍了拍他身上的甲冑,說道:“君遊,暫時的撤退,並非永久的放棄。我可以保證,我們早晚有一天,還會打回南陽,到那時,必將擊潰鄧奉、延岑諸賊,奪回宛城!”

堅鐔低垂下頭,沒有說話。

劉秀再次拍拍他的胳膊,說道:“好了,以當前之局勢,放棄宛城,勢在必行,君遊奉旨行事就是。”

說完話,他正準備轉身走回自己的座位,一直低着頭的堅鐔突然屈膝跪地,向前叩首,說道:“陛下,請恕微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堅鐔這句話,讓在場衆人的身子同是一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軍中的確是有這種不成文的規矩。

但問題是,這種情況通常是天子不在場,傳來的旨意不符合實際情況,軍中的主將可隨機應變,不按照天子的旨意行事。可現在天子就在這裡,就當着堅鐔的面讓他撤離宛城,他竟然弄出一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說詞,既讓人覺得哭笑不得,又讓人禁不住爲他捏着一把冷汗。

劉秀臉色沉了下來,皺着眉頭說道:“朕現在命令你,必須率軍撤離宛城!”

堅鐔跪在地上,保持着向前叩首的姿勢,說道:“微臣是奉大司馬之命,鎮守宛城,只要大司馬沒有傳來撤軍的命令,微臣就不能撤!”

“你……”劉秀指了指跪在自己面前的堅鐔。你好大的膽子,竟敢搬出大司馬來壓我!這話都到了劉秀的嘴邊,又被他嚥了回去。

他明白,堅鐔搬出吳漢,其目的就是不想走。自己是天子,自己的話,就是聖旨,連吳漢都得聽聖旨的,何況是堅鐔?

劉秀沉吟片刻,意味深長地說道:“子伋,君遊病故,我漢室已折損一員大將,難道,子伋還要我漢室再折損一員大將不成?”

堅鐔說道:“萬將軍說過,身爲將領,若能死於兩軍陣前,幸事也!”

劉秀凝視堅鐔好一會,斬釘截鐵地說道:“我不想聽這些,我現在命令你,你必須跟我撤回洛陽!”

堅鐔的語氣也同樣堅定,說道:“微臣寧死也不撤出宛城,陛下若因微臣抗旨不遵而要殺微臣,微臣亦怨言,只求陛下能將微臣葬於萬將軍墓旁!”

“……”看着都願意以死明志的堅鐔,劉秀也沒轍了。他喃喃說道:“子伋孤守宛城,倘若賊軍大舉來攻,何解?”

堅鐔再次向前叩首。何解?他也不知道何解,他只知道,只要自己還活着,就要繼承萬脩的遺志,留在宛城,與賊死戰到底。

他沒有說話,任觀出列,向劉秀跪地叩首,大聲說道:“陛下,微臣願留在宛城,與堅將軍共御賊軍,請陛下恩准!”

在場的衆將,紛紛出列,跪地叩首,齊聲說道:“微臣願留在宛城,與堅將軍共御賊軍,請陛下恩准!”

第六十七章 回到老家第二百三十八章 爲民解憂第三百七十八章 秘密渡河第一百三十三章 心懷不軌第二百二十二章 矛盾激化第三百六十一章 昆陽之戰第七百一十二章 仁至義盡第三百四十七章 全面開戰第八百四十七章 決定出徵第三百六十章 一敗塗地第八百五十三章 一敗再敗第二百一十章 婦人之毒第五百九十三章 冠軍破敵第三百二十一章 城中生變第六百九十章 真假難辨第七十八章 找上門來第六百五十七章 抵達黎陽第二百七十一章 將帥不和第七百四十四章 除根前奏第四百七十五章 未雨綢繆第七百八十七章 恃強凌弱第七百九十二章 東征捷報第八百九十九章 變數到來第七百四十九章 山谷之戰第三百一十二章 攔路打劫第三百零五章 更始登基第一百一十章 上門提親第四百五十五章 婦人之心第七百六十九章 手腕高超第八百零九章 湯藥風波第八十六章 私造武器第三百五十章 古今一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陰險小人第二十五章 事出反常第六百九十三章 宜陽血戰第八百八十八章 人選難定第四百零七章 發展壯大第八百七十一章 鎩羽而歸第二百九十章 逃兵作亂第二百五十章 心神不寧第六百七十二章 以和爲貴第三百三十五章 萬人莫敵第三百三十五章 萬人莫敵第二百六十三章 手刃仇人第一百二十二章 順勢而爲第八百七十九章 酒舍之戰第四百三十五章 勸說真定第六百三十八章 當年舊識第一百八十五章 長治久安第八百五十章 最終決戰第六百九十章 真假難辨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天道之子第二百五十四章 被迫結盟第七十三章 暗中解圍第七百七十八章 暗中有鬼第八百七十一章 鎩羽而歸第二百七十四章 合力抗莽第四百六十二章 劫走糧草第三百九十六章 改朝換代第六十七章 回到老家第四百八十九章 接受諂媚第四百一十四章 宗親相助第二百九十二章 選主之爭第四十五章 喜訊傳來第二百七十九章 攻破大營第二百二十一章 橫生事端第七百章 絕對自信第三百六十四章 出征準備第三百四十六章 王邑打臉第八百四十六章 告老還鄉第三百章 專破暗箭第七百七十五章 賣主求榮第三百九十章 暗中蓄力第四百三十章 機警過人第四百八十三章 差強人意第二百三十四章 終於來了第七百二十六章 心煩意亂第二百九十七章 心悅誠服第二百八十九章 道家藥品第一百五十八章 先行一步第三百二十四章 順水人情第六十二章 恨意種子第五百二十八章 暗中私通第二百九十六章 主動請纓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天道之子第八百二十章 劉秀改制第六百四十八章 後宮日常第四百九十七章 暗中佈局第八百一十六章 着手政改第三百六十七章 心思歹毒第三百七十八章 秘密渡河第七百八十一章 劉秀改制第五百五十章 舉兵歸漢第六百六十九章 惹是生非第八百六十四章 一計不成第三百六十章 一敗塗地第八十三章 禍事之根第六百八十四章 直言進諫第七百四十四章 除根前奏第三百一十一章 首戰告捷
第六十七章 回到老家第二百三十八章 爲民解憂第三百七十八章 秘密渡河第一百三十三章 心懷不軌第二百二十二章 矛盾激化第三百六十一章 昆陽之戰第七百一十二章 仁至義盡第三百四十七章 全面開戰第八百四十七章 決定出徵第三百六十章 一敗塗地第八百五十三章 一敗再敗第二百一十章 婦人之毒第五百九十三章 冠軍破敵第三百二十一章 城中生變第六百九十章 真假難辨第七十八章 找上門來第六百五十七章 抵達黎陽第二百七十一章 將帥不和第七百四十四章 除根前奏第四百七十五章 未雨綢繆第七百八十七章 恃強凌弱第七百九十二章 東征捷報第八百九十九章 變數到來第七百四十九章 山谷之戰第三百一十二章 攔路打劫第三百零五章 更始登基第一百一十章 上門提親第四百五十五章 婦人之心第七百六十九章 手腕高超第八百零九章 湯藥風波第八十六章 私造武器第三百五十章 古今一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陰險小人第二十五章 事出反常第六百九十三章 宜陽血戰第八百八十八章 人選難定第四百零七章 發展壯大第八百七十一章 鎩羽而歸第二百九十章 逃兵作亂第二百五十章 心神不寧第六百七十二章 以和爲貴第三百三十五章 萬人莫敵第三百三十五章 萬人莫敵第二百六十三章 手刃仇人第一百二十二章 順勢而爲第八百七十九章 酒舍之戰第四百三十五章 勸說真定第六百三十八章 當年舊識第一百八十五章 長治久安第八百五十章 最終決戰第六百九十章 真假難辨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天道之子第二百五十四章 被迫結盟第七十三章 暗中解圍第七百七十八章 暗中有鬼第八百七十一章 鎩羽而歸第二百七十四章 合力抗莽第四百六十二章 劫走糧草第三百九十六章 改朝換代第六十七章 回到老家第四百八十九章 接受諂媚第四百一十四章 宗親相助第二百九十二章 選主之爭第四十五章 喜訊傳來第二百七十九章 攻破大營第二百二十一章 橫生事端第七百章 絕對自信第三百六十四章 出征準備第三百四十六章 王邑打臉第八百四十六章 告老還鄉第三百章 專破暗箭第七百七十五章 賣主求榮第三百九十章 暗中蓄力第四百三十章 機警過人第四百八十三章 差強人意第二百三十四章 終於來了第七百二十六章 心煩意亂第二百九十七章 心悅誠服第二百八十九章 道家藥品第一百五十八章 先行一步第三百二十四章 順水人情第六十二章 恨意種子第五百二十八章 暗中私通第二百九十六章 主動請纓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天道之子第八百二十章 劉秀改制第六百四十八章 後宮日常第四百九十七章 暗中佈局第八百一十六章 着手政改第三百六十七章 心思歹毒第三百七十八章 秘密渡河第七百八十一章 劉秀改制第五百五十章 舉兵歸漢第六百六十九章 惹是生非第八百六十四章 一計不成第三百六十章 一敗塗地第八十三章 禍事之根第六百八十四章 直言進諫第七百四十四章 除根前奏第三百一十一章 首戰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