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市長上任(一)

瀋陽距離錦州大約有180公里,而且這次去錦州,還有給張作霖的部隊更換裝備的任務,因此本身要攜帶的物資相當多,但人民軍這一行只用了3天時間就趕到了錦州,比張作霖部的速度還要提前了一天。原因就在於這支隊伍中有大量的馬車。

在前面的戰爭中,人民軍繳獲了大量的馬匹和車輛,現在的運輸力是相當的充足,而且從瀋陽到錦州之間又有新修的道路可通,行走車輛十分方便,因此這次一共動用了100餘輛各種車輛。而且在給張作霖的部隊更換裝備中,包括有200多匹戰馬,正好用來拉車,一舉兩得。

有到錦州上任的元老有汽車代步自不必說,而且歸化民官員、幹部、工作人員等也都可以坐馬車行進,這樣也避免拖累了部隊行進的速度,畢竟普通人的體力和士兵相比,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除此之外,就連士兵除了步槍、刺刀、基本彈藥之外,其他的裝備,如揹包、鋪蓋、工人鏟,甚致包括重機槍、迫擊炮等武器也都可以放在馬車上。如此輕裝筒行,行軍的速度自然也可以大幅提升。

另外車輛多了,在夜間宿營休息也要方便得多,只用將車輛連起來,圍成一個正方形,全部人員都可以在這個方形內紮營休息,也無需佈置什麼矩馬、鹿柴一類的防護設施,這樣又減了宿營的工作量,讓士兵可以得到更多的休息時間,恢復體力。結果就在第一天裡,隊伍就走出了70多公里的距離,而在第二天,也走完了60多公里,到第三天下午4點左右的時候,隊伍就到了錦州城外。

在中午休息的時候,歐陽隆興就派一隊騎兵先行趕到錦州去報信,因此駐守錦州的軍隊、歸化民幹部、留用的原清廷官員等人都出錦州城迎接新任的錦州市市長與軍事總指揮的到來。

由於現在是非常時期,也爲這次原本是正常的上任多了幾分特殊的含義,在場毎個人的心裡都在暗自猜測,新來的上司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否好相處,會有那些命令主張等等,不足一論。當然迎接的人也很明顯分成三個團體,最突出的是駐守錦州的歸化民幹部和守備部隊,他們都是華東**的老人,由其是歸化民幹部,都是從山東、天津派過來的,資格最老,自然是迎接的領頭者。

而留用的原清廷官員雖然比張作霖加入華東**的時間長,但他們現在還屬於留用察看的階段,還不算華東**的正式職員,這時自然也是最靠後的,而心裡最忐忑不安的也是他們。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誰都看得出來,清廷的大勢己去,華東**成就大業也己是大勢所趨,雖然有一部份官員較有風骨,不願事奉兩朝,而且華東**的施政方式也和清朝完全不同,準確的說是和歷代的王朝傳統都不同,一方面是不設官吏之分,而是實行官吏一體;另一方面則是極力的打壓豪強地主,卻真的施大恩與平民百姓,雖說歷代的王朝都宣稱自己是以民爲本,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是“與士大夫共天下”,當然在王朝建立的過程中,也打壓過部份豪強地主,但那只是爲了排除異己或立威,最終還是要和豪強地主合作的。但華東**卻是真的將豪強地主作爲一個整體進行打壓,而確實將平民百姓泥腿子擡舉起來,這也讓一部份官員覺得無所適從,因此在人民軍佔領錦州低過程中,他們並沒有做無謂的抵抗,開城投降,但等人民軍全面掌控了錦州之後,卻又都告辭離開。

當然華東**也並不爲難這些告辭的官員們,每個人還送了一筆不菲的儀程,但也有相當一部份官員選擇留下來,投靠華東**,主要是一些中下級的官員,如通判、經歷、知事、照磨、司獄等,他們的官職不高,平時也沒多少油水,頂多是知府吃肉,跟着喝點湯,民忿不大,對清廷也沒有多少忠誠,而且眼看着清廷己經沒有多少日子了,因此打算跟着華東**立個從龍之功,將來說不定還有飛黃騰達的時候。

另外這些人也有自己的小心思,這羣人的官雖不大,但管的都是要務,一個知府衙門裡要是沒有這些人,只靠知府一個人還真玩不轉,何況自已這些人都在錦州任職多年,熟悉地方事務,有道是用熟不用生,因此就是海外華人來管事,也是要用到自巳這些人的。

但在這1年多的時間裡,這些留用的原清廷官員都能夠體會得到,華東**雖然任用了他們,但對他們並不信任,防範很深,而且華東**的施政方式與清廷大相徑亭,他們原來在清廷官場上歷練出來的那一套還真沒有多少用處,唯一用的上的地方還就是熟悉錦州的環境,但這一點在起初還有些用處,但一年多以後,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現在華東**終於派來了正式的官員,這些人心裡自然是惴惴不安,不知這即將新上任的知府大人,最重要的是會怎樣處置自己這一批人呢!

張作霖則是介於這兩種心態之間,雖然他加入人民軍的時間不長,論資歷比不過這兩批人,但現在他的部隊卻是有番號的正規人民軍,這一點甚致比守備軍更強,而且這大半年來,他也確實爲華東**立下了一些功勞,但張作霖心裡也同樣有些不大痛快。

原來張作霖奉命來增援錦州,儘管隊伍還沒有換裝,但心裡卻還是很愉快的,因爲戰區司令部能在這個緊要關頭調自己的部隊來增援錦州,這是看得超自己啊,而且這也是張作霖投靠人民軍之後,第一次獨當一面,因此張作霖也有心在錦州打幾個漂亮仗,最好是把杜立三給滅了,立個大功,讓司令部看看自己的能力。

那知自己纔來到錦州沒幾天,戰區司令部居然又派來一個總指揮,這樣一來自己就變成了下屬,將來就算是自己立了功,也只是作爲部將的身份,真正的首功是落到總指揮官的頭上。司令部到底是仍不放心自己,還是怕自己立下大功之後晉位太快,不聽調遣,有意要打壓自己呢?

在張作霖的隊伍裡,己經有不少怨言出來,由其是湯玉麟、張四飛,兩人本是綠林出身,一向自在慣了,和張作霖又是老交情,因此張作霖幹保險隊的時候,雖然治軍較嚴,但對這兩人還是網開一面,只要不是做得太過分了,張作霖也基太不會怎麼管他們。

但張作霖投靠人民軍之後,一切就都要按人民軍的紀律來,而張作霖也不敢再放縱湯玉麟、張四飛,親自對兩人嚴加教管,讓兩人只覺得處處彆扭,幹啥都犯錯誤,因此兩人甚致想打退堂鼓不幹,拉着隊伍重新回去幹保險隊。

不過孫烈臣、張作相、張景惠、吳俊生等人卻是支持張作霖的,由其是孫烈臣,態度由爲堅決。在張作霖的這些老弟兄中,孫烈臣是最有見識的一個,因此也最受張作霖的器重,張作霖決定投靠人民軍,是得到了孫烈臣的全力支持。而張作霖不好直說湯玉麟、張四飛,往往都是由孫烈臣出來當黑臉,但孫烈臣也不是一味的壓制兩人,而是耐心的對兩人講道理,一則是華東**必成大業,這時跟着華東**幹,將來都是開國功勳,封官加爵,封妻蔭,光宗耀祖;二則是離開了人民軍,還真玩不開,因爲人民軍是不會允許在東北地區再出現保險隊的,因此現在只能按照人民軍的規據來,打退堂鼓不幹,是絕對不可能的。

這一番話也讓湯玉麟、張四飛兩人無言以對,只能不再言語。而孫烈臣所說的這一番道理也深得張作霖的心意,而且這大半年以來,張作霖對人民軍也有了比較深入的瞭解,老實說在投靠人民軍之前,張作霖確實還有幾分三心二意的想法,打算利用人民軍,充分發展自己的勢力,一但自己的翅膀硬了,或是在人民軍裡過得並不如意,到不妨脫離人民軍,另立山頭。

但現在張作霖也清楚,自己當初的想確實太幼稚了,人民軍的強大,遠遠超出了自己當初的想像,現在自己的實力和投靠人民軍之前相比,確實有飛躍的提高,但想另立山頭,只怕是分分鐘就被人民軍給滅了。另外人民軍的規據確實很多,但好處也不少,張作霖也是當過兵的人,深知清軍中的弊端,而在人民軍裡,這些弊端基本都不存在,士兵的軍餉從不拖欠,每個月全額照發;士兵的伙食也極好,都比得上地主之家;長官也不會隨意打罵責罰士兵;最關建的是功賞過罰,一點都不含糊。

張作霖雖然讀書不多,但生平喜歡聽書看戲,按說書戲文中說,岳家軍、戚家軍就是這樣軍紀嚴明的百勝之師。因此現在張作霖也基本放棄了另立山頭的打算,而是一心一意的想在人民軍裡建功立業。在接到增援錦州的命令時,張作霖才攢足了勁,想好好幹一場。而這時張作霖儘管對戰區司令部派來指揮官有些不滿,但也絕沒有脫離人民軍的想法。

第六七二章 大獲全勝(三)第四三二章 戰爭再啓(三)第六零五章 西安之行(五)第二四六章 王家寨(八)第五零三章 調查(下)第二三三章 作戰計劃(一)第一七零章 南下上海第一百章 新根據地(三)第三二九章 最後的準備(一)第四零八章 旅順攻略(五)第一六六章 新艦下水(二)第三一六章 錦州(四)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四八四章 清廷朝議(上)第一四三章 北倉之戰(二)第二一二章 爪哇之戰(二)第四二八章 進攻北京(七)第二零三章 英國干涉(五)第六零三章 應對計劃(三)第一六三章 外交之爭(上)第二零八章 奇襲庫倫(二)第一八五 商務招標(三)第六十二章 大沽口會議(三)第八十八章 天津戰役(一)第六十二章 大沽口會議(三)第一五五章 訪徳使團(中)第三二零章 騎軍(四)第六六四章 臺灣海峽之戰(五)第二零二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八)第五三二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三)第一四六章 徳國之行(三)第四四三章 進京(十)第二二六章 青島戰役(十)第四一七章 北京攻略(十三)第一二四章 秋收行動(十三)第四一七章 北京攻略(十三)第二三四章 訪日艦隊(五)第六七四章 大獲全勝(五)第二零一章 英國干涉(三)第一二一章 秋收行動(十)第一一七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三)第四十七章 登陸作戰(上)第二三五章 進駐膠州灣第四五二章 新聞發佈(一)第六十一章 德國使團(一)第一五一章 徳國之行(八)第四五四章 新聞發佈(三)第二零六章 正面進攻(四)第二九八章 革命者(三)第九十五章 陸軍改制(上)第五一九章 穆棱河之戰(十五)第五三八章 袁世凱復出(下)第一七四章 南洋鉅富(上)第六九六章 求和(三)第四六二章 武昌之行(三)第三十四章 導彈戰術(上)第一三零章 德國艦隊(二)第一六零章 對日談判(五)第一七五章 南下上海(五)第一七四章 德國之行(六)第一九六 各方反應第五零七章 穆棱河之戰(三)第五七三章 北洋議事(三)第四章 會議第二四四章 第一家族(三)第三八七章 新聞發佈會(一)第六零一章 應對計劃(上)第五零九章 清廷招撫(六)第四六三章 武昌之行(四)第二九六章 革命者(一)第四一一章 旅順攻略(八)第一八一章 護僑行動(三)第三五三章 徳國特使(一)第一零四章 攔截(下)第五四二章 鎮南浦登陸(二)第四七八章 山海關之戰(七)第一八三章 護僑行動(五)第一零三章 攔截(中)第二四七章 王家寨(九)第二零五章 懲罰行動(下)第一八三章 德國海軍戰略(一)第二五九章 土地制度(上)第三八七章 新聞發佈會(一)第一七五章 德國之行(七)第一二二章 秋收行動(十一)第一一六章 秋收行動(五)第一九六 各方反應第四六零章 圍殲日軍(四)第五四一章 鎮南浦登陸(一)第五八六章 隔空交手(二)第二八三章 旅順口作戰(三)第二十八章 錦州告急(七)第六四五章 日本本土作戰(五)第二九四章 開荒(二)第七一一章 腰帶計劃(下)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二四零章 教育(上)第三五五章 徳國特使(三)第二百章 蒙古攻略(三)第三一八章 海參崴(一)
第六七二章 大獲全勝(三)第四三二章 戰爭再啓(三)第六零五章 西安之行(五)第二四六章 王家寨(八)第五零三章 調查(下)第二三三章 作戰計劃(一)第一七零章 南下上海第一百章 新根據地(三)第三二九章 最後的準備(一)第四零八章 旅順攻略(五)第一六六章 新艦下水(二)第三一六章 錦州(四)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四八四章 清廷朝議(上)第一四三章 北倉之戰(二)第二一二章 爪哇之戰(二)第四二八章 進攻北京(七)第二零三章 英國干涉(五)第六零三章 應對計劃(三)第一六三章 外交之爭(上)第二零八章 奇襲庫倫(二)第一八五 商務招標(三)第六十二章 大沽口會議(三)第八十八章 天津戰役(一)第六十二章 大沽口會議(三)第一五五章 訪徳使團(中)第三二零章 騎軍(四)第六六四章 臺灣海峽之戰(五)第二零二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八)第五三二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三)第一四六章 徳國之行(三)第四四三章 進京(十)第二二六章 青島戰役(十)第四一七章 北京攻略(十三)第一二四章 秋收行動(十三)第四一七章 北京攻略(十三)第二三四章 訪日艦隊(五)第六七四章 大獲全勝(五)第二零一章 英國干涉(三)第一二一章 秋收行動(十)第一一七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三)第四十七章 登陸作戰(上)第二三五章 進駐膠州灣第四五二章 新聞發佈(一)第六十一章 德國使團(一)第一五一章 徳國之行(八)第四五四章 新聞發佈(三)第二零六章 正面進攻(四)第二九八章 革命者(三)第九十五章 陸軍改制(上)第五一九章 穆棱河之戰(十五)第五三八章 袁世凱復出(下)第一七四章 南洋鉅富(上)第六九六章 求和(三)第四六二章 武昌之行(三)第三十四章 導彈戰術(上)第一三零章 德國艦隊(二)第一六零章 對日談判(五)第一七五章 南下上海(五)第一七四章 德國之行(六)第一九六 各方反應第五零七章 穆棱河之戰(三)第五七三章 北洋議事(三)第四章 會議第二四四章 第一家族(三)第三八七章 新聞發佈會(一)第六零一章 應對計劃(上)第五零九章 清廷招撫(六)第四六三章 武昌之行(四)第二九六章 革命者(一)第四一一章 旅順攻略(八)第一八一章 護僑行動(三)第三五三章 徳國特使(一)第一零四章 攔截(下)第五四二章 鎮南浦登陸(二)第四七八章 山海關之戰(七)第一八三章 護僑行動(五)第一零三章 攔截(中)第二四七章 王家寨(九)第二零五章 懲罰行動(下)第一八三章 德國海軍戰略(一)第二五九章 土地制度(上)第三八七章 新聞發佈會(一)第一七五章 德國之行(七)第一二二章 秋收行動(十一)第一一六章 秋收行動(五)第一九六 各方反應第四六零章 圍殲日軍(四)第五四一章 鎮南浦登陸(一)第五八六章 隔空交手(二)第二八三章 旅順口作戰(三)第二十八章 錦州告急(七)第六四五章 日本本土作戰(五)第二九四章 開荒(二)第七一一章 腰帶計劃(下)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二四零章 教育(上)第三五五章 徳國特使(三)第二百章 蒙古攻略(三)第三一八章 海參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