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二章 戰爭再啓(三)

其實人民軍本來就不想攻下鳳凰城,因此今天當然也不會再進攻了。而且就在這個時候,人民軍己經和增援的日軍展開了激戰。

原來就在昨天下午,劉鐵收到了偵察兵的報告,日軍的增援軍隊己經到達了草河口鎮駐紮,而從規模上看,人數不少於5萬人,看來日軍顯然是注意到了丹東地區,派來了援軍,而且動作也是相當迅速的。

草河口鎮距離鳳凰城大約是55公里,如果加急行軍的話,1天時間就能夠趕到鳳凰城了。人民軍當然是不可能讓日軍順利的支援鳳凰城,因此必須在中途截住日軍,當然最好是消滅掉這支日軍。因此劉鐵下令,命1師在晚上10點左右時輕裝出發,只攜帶60迫擊炮和82迫擊炮,將100迫擊炮和師屬野戰炮都留下,首先趕到土門嶺,設置伏擊陣地,土門嶺距離草河口約30公里,距離人民軍駐地寶山鎮約35公里,估計日軍只需要到下午2點左右才能到達,而自己帶領6師在清晨6點出發,預計可以在中午12點左右的時候可以趕到戰場,完全可以和1師一起伏擊日軍。

那知在5月30日凌晨5點40分的時候,1師行進到達距離土門嶺還有約3公里的林家溝時,正好和也是昨晚連夜出發的日軍第9師團遭遇。由其是雙方的先頭部隊,相距已不足200米,並且立刻展開了交火。

其實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場遭遇戰,而且也都超出了雙方的預料之外,人民軍認爲日軍會在天亮以後出發,卻不曾料到日軍會連夜行軍趕奔鳳凰城,而日軍則認爲在這個時候人民軍應該是全力的進攻鳳凰城,卻沒有想到人民軍竟會跑到在這裡阻擊援軍。

不過既然相遇了,雙方自然是誰都不會退讓,而事實上這個時候雙方誰也都退不起,人民軍不可能讓日軍的援軍到達鳳凰城,而日軍也不可能不趕去增援鳳凰城。因此儘管雙方的軍隊都經過了連夜行軍,體力大減,但還是都不約而同的決定全面開戰,擊敗對手。

1師的師長李立新立刻下令,命令1團馬上向敵方發動進動,而2團、3團則立刻就地佈置陣地防線。

雖然人民軍的整體作戰經驗還不算是特別豐富,但擔任中層指揮官的穿越戰士卻都是從與八國聯軍的戰鬥一直打到了現在,也算積累了不少戰鬥經驗,儘管這5年多時間裡,並沒有經歷過什麼大戰,但在舊時空裡,穿越戰士都接受過大量的軍事理論教育,再結合這個時代的實戰磨練,因此就指揮官的素質來說,是絕不輸於日軍的。

而且在舊時空裡,解放軍就相當重視運動戰,而遭遇戰是運動戰中十分常戰的一種作戰模式,因此遭遇戰怎麼打,人民軍是有一套完善的系統戰術理論,而且在平時的訓練中,也專門進過類似的訓練演習。

按照人民軍的戰術,在突然遭遇敵人時,而又不知敵人的兵力多少,武器配置,戰鬥力強弱等情況時,應首先應派出少量部隊,向敵人發動進攻,這一方面是試探敵人的虛實高低,然後根據試探的結果,確定下一步的作戰安排,一方面也是爲自己的大部隊贏得調整、佈置的機會。

如果敵方的兵力少,或戰鬥力一般,則可以全力進擊,徹底擊敗敵軍;如果敵軍的兵力多,或戰鬥力較強,則可以考慮防守或撤退;如果雙方遭遇的地點不重要,而且敵軍的實力較強,則可以考慮稍稍後退,以避其鋒芒或爭取更多的佈置時間;但如果雙方是在必爭之地遭遇,或是不能後撤,必須頂住時,則要充分利用敵人被牽制的這段時間,就地佈置陣地防線,阻擊敵早。

當然在佈置陣地時,也有講究,首先是選擇高地,佔據致高點,這樣當然是有利用炮兵火力的發揮,但佔據高地時,必須在高地附近佈置策應部隊,這是以防高地上的部隊被敵軍包圍;其次是儘量選擇地勢狹窄、樹林或靠近河流的地方佈置陣地,這樣有利於防守,隱藏兵力,並以防被敵軍包圍,而且在佈置陣地時,還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側翼,由其是在河流邊佈置陣地,一定要在河對岸佈置一支策應的部隊。

而如果在試探性進攻時發現敵軍的實力並不強,則應立刻停下佈置陣地,或只留下少量的人員佈置陣地,而將大部分兵力都投入到進攻中去,力爭儘快擊潰敵軍。

現在的情況就是,不管敵人是強是弱,人民軍都是不能撤退的,因此李立新才果斷下令,命1團牽制敵軍,2團、3團立刻就佈置陣地。

作戰命令下達之後,1團團長班建威立刻將自己團屬的三個戰鬥營分爲三路,向日軍發動進攻,同時團屬的迫擊炮部隊也就地支起炮架,以最快的射速向日軍轟擊,打不打得準不算,但先要把這個聲勢造起來再說。由於這時雙方的距離很近,日軍的大部都在迫擊炮的射程之內,因此人民軍一陣猛烈的炮擊,頓時將日軍給打懵了。

其實這個時候日軍同樣也是兩眼一抹黑,即不知道對方的兵力,也不知道對方的實力,儘管有戰鬥的勇氣,但遭到對方劈頭蓋臉的一陣炮擊之後,師團長大島久直中將也不禁有些震驚,因爲日軍爲了輕裝趕路,根本沒有帶火炮,而對方不僅有火炮,數量看樣子還不少,這一仗可就有些麻煩了,沒有炮兵的軍隊和有炮兵的軍隊交戰,雖然不能說是完全輸定了,但贏面確實不大。

而就在這時,人民軍的進攻己經衝上來了,日軍本來也是倉促應戰,而且由於剛纔人民軍的一陣猛烈炮擊,其實對日軍造成的傷亡並不大,但給日軍心裡上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儘管師團長大島久直中將身經百戰,日軍的士兵也是久經戰場的,但恰恰就是老兵才知道炮兵的可怕,何況現在日軍也不敢再輕視人民軍的戰鬥力了,因此大島久直也不得不採取穩妥的戰術,下令軍隊暫時後撤,重新整頓隊伍,並且查清了人民軍的實力以後再作打算,萬一人民軍的實力遠在自已之上呢?那麼還是等第4軍團的大部隊上來了再說。

日軍畢竟是訓練有素,雖然是在撤退中,但仍然是秩序井然,互相掩護配今,退而不亂,因此並沒有給人民軍太多的機會,當然人民軍的進攻本來就是虛張聲勢,目地只是牽制日軍,自然也不會冒然追擊,正好可以利用時間在佈置自己的陣地。只用守住交通要路,不讓日軍通過去增援鳳凰城就可以了。

這時2團、3團約已經確定好了自己的陣地位置,這兩個團基本是面向日軍,左右佈置,相距大約3.5公里,2團佔據了三個高地,而3團只佔據兩個高地,但左側是一條小河。

而李立新觀察了戰場情況之後,下令1團後撤4-5公里,再佈置陣地,3個團將佈置成一個倒三角形的陣式。這樣的佈置,主要是由於人民軍對這一帶的地理情況並不熟悉,只能採用最穩妥的戰術,三角形是最穩固的結構,可以互相保護側翼及背後,以防敵人迂迴,又可以互爲倚勢,遙相呼應,正面防守時,還可以確保防線明縱深;而缺點是正面防守的寬度不足。一個師的兵力如果全面展開,是可以防守10-15公里的區域,甚致可以達到20公里,但現在人民軍正面防線的寬度連10公里都沒有。不過只要能夠擋住日軍的路線也就足夠了,日軍要想去鳳凰城,就必要突破人民軍的防守,要繞道走是繞不過去的。

而日軍後撤了大約2公里的距離,也迅速的調振好了隊伍,並且也佈置好了自己的陣地。日軍的陣地是呈正梯形佈置,正面橫列,兩翼呈梯形後掠,這是因爲日軍己佔領這一帶的地形1年多的時間了,不僅十分熟悉地形,而且還繪製有詳細的地圖,只用監控住幾條要道,就不用擔心人民軍採用迂迴攻擊戰術了。同時師團長大島久直又派出了大量的偵察兵,偵察人民軍的情況。

1小時之後,日軍也大體弄清了人民軍的情況、佈置。確定人民軍的數量在8000-1000之間,應該是一個師級規模的部隊,和日軍大體相當,防線呈三角形佈置,不過並未發現這支軍隊配備有大量的火炮,主要原因是沒有發現大量驢馬的痕跡。

聽完了偵察兵的報告之後,大島久直的心裡也有了一點底,看來自己在兵力上還是佔一點優勢的。但炮兵是怎麼一回事,大島久直就有些犯糊塗了,因爲從雙方初次交火來看,對方應該是攜帶有一定數量的火炮,而且決不會少於個位數,按大島久直的經殮估計,至少在30門左右,既使當時對方是集中了全部的火炮,但也是一個比較可觀的數字了,畢竟日軍確實是連一門火炮都沒有。

但如果敵軍真是30門火炮,那麼所需要的驢馬就不是一個小數量,應在200-300匹,這麼多的驢馬,是不可能不留下一些痕跡的,如蹄印,糞便,尿液等等這些,偵察兵也不可能沒有發現。

第四章 制度(三)第二五五章 圈套(三)第一九七 日本的算盤第一七五章 德國之行(七)第二十六章 接管濟南(十九)第三七七章 對馬海戰(四)第一三五章 外調(九)第六十六章 工業(三)第二零四章 正面進攻(中)第四八四章 清廷朝議(上)第一四八章 徳國之行(五)第七二三章 歸國(三)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四十三章 錦州之戰(一)第四一七章 北京攻略(十三)第三九八章 全面開戰(七)第四五四章 新聞發佈(三)第一八三章 德國海軍戰略(一)第一四零章 上海新區(四)第四八一章 登陸作戰(三)第二一二章 爪哇之戰(二)第一七二章 德國之行(四)第三一七章 騎軍(一)第六章 設伏計劃第二二三章 青島戰役(七)第三四二章 李鴻章之死(三)第二四零章 王家寨(二)第四十四章 天津分治(二)第七二零章 上海談判(七)第三三一章 李鴻章來訪(八)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之死(二)第五七二章 北洋議事(二)第四五五章 山海關(一)第五九九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上)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區(十)第一七三章 南下上海(三)第二零六章 正面進攻(四)第四七二章 戰前(四)第四零七章 北京攻略(三)第四三三章 進攻北京(十二)第四一六章 北京攻略(十二)第五四三章 軍委完善第五七六章 談判(四)第五五八章 美國(一)第四二二章 停戰期(三)第六四三章 日本本土作戰(三)第九十五章 天津租界(二)第一五一章 新農村建設(二)第四三三章 戰爭再啓(四)第一零五章 電報第二九四章 開荒(二)第一四一章 震動(下)第三零三章 南線,北線(一)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四四六章 外交斡旋(三)第四九五章 襲取海參崴(四)第八十二章 災民(二)第二七五章 戰爭開始(四)第四一九章 北京攻略(十五)第五五二章 土地改革(七)第五九九章 濟南衆態(八)第二五五章 工作組(三)第五九八章 濟南衆態(七)第一九五 訪問天津(七)第三一一章 二進膠州(四)第十六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三)第一九九章 英國干涉(一)第六十四章 德國使團(四)第一九零章 登陸爪哇(二)第三十六章 換裝(下)第三七二章 餘波未平(九)第五百章 輿論再變(三)第五五六章 接受談判(八)第五十二章 佔領大沽口(三)第一六三章 日本的訪問(六)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之死(二)第六九一章 再度出擊(二)第六零四章 西安之行(四)第五九八章 濟南衆態(七)第四二七章 停戰期(八)第三七二章 德國的收穫(下)第五八七章 隔空交手(三)第一四九章 進攻楊村(二)第三九八章 全面開戰(七)第五一二章 穆棱河之戰(八)第八十章 陸軍編制(四)第一零六章 造艦(一)第六四一章 日本本土作戰(一)第三二六章 海參崴(九)第六七零章 大獲全勝(一)第五三三章 土地政策(一)第四七九章 統一商界(一)第四二三章 進攻北京(二)第四九九章 輿論再變(二)第二四七章 第一家族(六)第一零七章 考查(四)第一零一章 新根據地(四)第一二六章 秋收行動(十五)第四四五章 外交斡旋(二)第四九二章 歸附(下)
第四章 制度(三)第二五五章 圈套(三)第一九七 日本的算盤第一七五章 德國之行(七)第二十六章 接管濟南(十九)第三七七章 對馬海戰(四)第一三五章 外調(九)第六十六章 工業(三)第二零四章 正面進攻(中)第四八四章 清廷朝議(上)第一四八章 徳國之行(五)第七二三章 歸國(三)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四十三章 錦州之戰(一)第四一七章 北京攻略(十三)第三九八章 全面開戰(七)第四五四章 新聞發佈(三)第一八三章 德國海軍戰略(一)第一四零章 上海新區(四)第四八一章 登陸作戰(三)第二一二章 爪哇之戰(二)第一七二章 德國之行(四)第三一七章 騎軍(一)第六章 設伏計劃第二二三章 青島戰役(七)第三四二章 李鴻章之死(三)第二四零章 王家寨(二)第四十四章 天津分治(二)第七二零章 上海談判(七)第三三一章 李鴻章來訪(八)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之死(二)第五七二章 北洋議事(二)第四五五章 山海關(一)第五九九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上)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區(十)第一七三章 南下上海(三)第二零六章 正面進攻(四)第四七二章 戰前(四)第四零七章 北京攻略(三)第四三三章 進攻北京(十二)第四一六章 北京攻略(十二)第五四三章 軍委完善第五七六章 談判(四)第五五八章 美國(一)第四二二章 停戰期(三)第六四三章 日本本土作戰(三)第九十五章 天津租界(二)第一五一章 新農村建設(二)第四三三章 戰爭再啓(四)第一零五章 電報第二九四章 開荒(二)第一四一章 震動(下)第三零三章 南線,北線(一)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四四六章 外交斡旋(三)第四九五章 襲取海參崴(四)第八十二章 災民(二)第二七五章 戰爭開始(四)第四一九章 北京攻略(十五)第五五二章 土地改革(七)第五九九章 濟南衆態(八)第二五五章 工作組(三)第五九八章 濟南衆態(七)第一九五 訪問天津(七)第三一一章 二進膠州(四)第十六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三)第一九九章 英國干涉(一)第六十四章 德國使團(四)第一九零章 登陸爪哇(二)第三十六章 換裝(下)第三七二章 餘波未平(九)第五百章 輿論再變(三)第五五六章 接受談判(八)第五十二章 佔領大沽口(三)第一六三章 日本的訪問(六)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之死(二)第六九一章 再度出擊(二)第六零四章 西安之行(四)第五九八章 濟南衆態(七)第四二七章 停戰期(八)第三七二章 德國的收穫(下)第五八七章 隔空交手(三)第一四九章 進攻楊村(二)第三九八章 全面開戰(七)第五一二章 穆棱河之戰(八)第八十章 陸軍編制(四)第一零六章 造艦(一)第六四一章 日本本土作戰(一)第三二六章 海參崴(九)第六七零章 大獲全勝(一)第五三三章 土地政策(一)第四七九章 統一商界(一)第四二三章 進攻北京(二)第四九九章 輿論再變(二)第二四七章 第一家族(六)第一零七章 考查(四)第一零一章 新根據地(四)第一二六章 秋收行動(十五)第四四五章 外交斡旋(二)第四九二章 歸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