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六章 歐洲危機(三)

夏博海道:“我認爲應該是對我們有利的,至少讓英法將注意力都在歐洲,在遠東地區投入的精力有限,因此我們的對手就只有日俄兩國,而俄國也必須將一部份精力投入在歐洲的事務中,而我們在參戰的時候,首先就要殲滅日本聯合艦隊,控制海權,這樣就可以將日本隔絕在遼東的戰場以外,這樣的局面當然是對我們有利的。”

秦錚也點了點頭,又道:“而且摩洛哥危機之後,在歐洲發生的危機就一場接着一場,差不多每隔一、二年就會發生一次危機,因此可以說歐洲各國將自顧無瑕,包括俄國在內,能夠在遠東投入的力量也越來越少了,而這一戰我們能夠給日本重創,那麼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在遠東地區,就基本沒有可以威脅到我們的勢力,而我們也可以在時機成熟之後,正式出兵推翻清廷,統一全國。”

王雲鵬道:“就算是所有歐洲國家都沒有精力來關注亞洲的事務了,但還有美國嗎?雖然這個時代的美國不是我們那個時代的超級大國,但也是這個時代的第一經濟強國,有足夠強大的實力,而且地理位置優越,本土幾乎不會遭到任何威脅,因此既使是我們最終取得了日俄戰爭的勝利之後,美國仍然是我們巨大的威脅。我們也仍然不容樂觀。”

徐濟超也道:“我們擊敗了日本,而歐洲國家沒有精力來管亞洲的事情,日本是肯定會倒向美國,將美國的勢力引入亞洲來,估計會籤一個翻版的【美日同盟條約】,美國在亞洲己經有了一塊殖民地,就是菲律賓,再加上日本,使美國在亞洲有了足夠的立足點,也足可以威脅到我們。”

秦錚點了點頭道:“如果我們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美國肯定會是我們最主要的對手,但並不是最大的敵人,這個時候的美國大而不強,國力雖然強大,但國際的影響力卻不足,而且國內的孤立主義情緒相當嚴重,這些都影響了美國對外擴張,美國的地理條件雖然優越,但優勢有時也是劣勢,美國的本土不會受到外來的威脅,但也使美國本土離世界中心太遠,想要走出美洲,成爲一個世界性的大國,本土難以給予足夠的支持力,在舊時空裡,美國是超級大國,有衆多的盟友和海外基地,才能夠維持美國的全球戰略,而在這個時代,美國顯然還遠不具備這樣的實力,比如我們和美國開戰,可以依託大陸,進攻菲律賓,而美國則需要從本土萬里馳援,誰優誰劣,是一目瞭然的。”

夏博海道:“現在談這些事情,還早了一些,先集中力量把這一場戰爭打嬴纔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有一點我不同意老秦的說法,雖然發生了摩洛哥危機,讓英法兩國不得不將注意力轉入到國內,但要說他們沒有精力管遠東的事情,也未免太絕對了。首先是摩洛哥危機只是歐洲危機的開始,現在各國的關係還沒有像後來那樣劍拔弩張,水火不容;其次是德國在摩洛哥並沒有利益,而摩洛哥的利益定位也基本確定下來,德國只是藉機向英法兩國施威,而並不大可能爲摩洛哥發動戰爭,因此當日俄兩國在遠東遭受重大打擊時,英法兩國也未必會袖手傍觀,至少我們要做好英法出兵干涉的準備。這也是做最壞的打算。”

其他人也都點了點頭,表示贊同夏博海時建議。

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在4月3日進駐金蘭灣,4月15日和第三太平洋艦隊匯合,司令官羅日傑斯特文斯基中將本打算在艦隊匯合之後,在金蘭灣再修整一段時間,在5月初再啓航趕赴海參崴,但在16日收到了沙皇的命令,要求羅日傑斯特文斯基儘快啓航,並且儘快趕到海參崴。

羅日傑斯特文斯基中將當然不敢違抗沙皇的命令,只好下令艦隊準備出發,而艦隊匯合之後,共計有38艘艦艇、其中包括有8艘戰列艦、2艘裝甲巡洋艦,14000名水兵,僅從紙面上看,這支艦隊的實力還是相當可觀的。不過從金蘭灣到海參崴全程接近6000公里,而俄國艦隊中的大部份軍艦都跑不了這麼遠的距離,由於俄國艦隊中的運輸船不多,因此所有艦隻都加載了遠遠超過裝載標準的煤炭,連旗艦蘇沃洛夫公爵號戰列艦的艦長室、甚至是炮塔內都堆滿了煤炭。雖然這樣是帶上了足夠的煤炭,但後果是導致軍艦行駛不穩,而且航速降低。因此艦隊只能以8-10節的航速行駛。

4月2 0日,俄國艦隊從金蘭灣出發,按照艦隊射航速,大約需要25-30天的時間到達海參崴,而到達黃海海域的時間,估計是2 0天左右。

當然,沙皇要求俄國艦隊儘快趕到海參崴,也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原來經過了這幾個月的準備,俄國己在遠東地區又集結了近6 0萬軍隊,而更爲重要的是華東政府己將第2軍全部佈置在遼西地區,共計有4個師3個團,總兵力達到6.2萬人,其中包括了兩個155毫米重炮團,共計36門1 5 5毫米火炮,還有兩門200毫米自行火炮。而且己在遼河西岸佈置了3個師,日軍也不敢大意,在遼河東岸佈置了7萬餘軍隊,以防人民軍跨過遼河,向遼東進攻。現在雙方隔着遼河對持,氣氛也十分緊張。

雖然6萬多的兵力並不多,但由於日俄雙方的主力在瀋陽至四平一線對持,佈置在遼河西岸的人民軍仍然令日軍十分被動。儘管華東政府和俄國並沒有達成協議或簽定條約,但雙方的佈置在客觀上形成了對日軍的前後夾擊的形式。俄軍當然也希望充份利用這有利的局面,向日軍發動反擊。

另外摩洛哥危機也在逐漸發酵,造成了歐洲的局勢高度緊張起來,繼德皇威廉二世在摩洛哥城市丹吉爾發表了德國支持摩洛哥獨立的講話之後,德國首相畢洛向參加1880年《馬德里條約》的所有國家建議,把摩洛哥問題提交國際會議討論。原來按照《馬德里條約》規定,所有外國及其公民在摩洛哥所享有的通商權利和其他權利均應該一律平等,德國就死死扣住了這一條,向法國發難。

但法國爲了爭取到摩洛哥的利益,是付出了不小的代價,爲了讓意大利、英國、西班牙接受法國在摩洛哥的利益,法國允許意大利在利比亞有自由行動的權力;又承諾不干涉英國在埃及的行動;還讓出了一部份摩洛哥的利益給西班牙,當然不會因爲一紙條約而放棄在摩洛哥的權力。

而意大利、英國、西班牙也都支持法國不接受德國的立場,畢竟通過交換摩洛哥的利益,他們都獲得了不少的好處,一但法國在德國的壓力下,放棄在摩洛哥的權力,那麼自己獲得的好處自然也都要打折扣,甚致是沒有,自然都慫恿法國採取強硬立場。

法國本來就和德國有仇,在這個時候自然是更不能在德國的壓力下屈服,就在威廉二世發表講話的第二天,巴黎的法國民衆就組織了抗議德國的遊行,而在德國首相畢洛要求把摩洛哥問題提交國際會議討論。再次在法國引起軒然大波,社會各階層都反對將摩洛哥問題國際化,要求政府採取對德強硬態度。

法國外長泰奧菲爾?德爾卡塞就主張對德國的發難給以強硬的回擊,而在沸騰的民意支持下,法國派出一艘軍艦到丹吉爾,對摩洛哥進行恫嚇,也表明法國的強硬立場,同時又積極和英國進行聯絡,要求一但法國和德國開戰,英國應給法國以軍事支持;而在英國內部,也有一部強硬派主張法德開戰,英國應派遣艦隊打擊德國港口,消滅德國海軍。

不過面對法國的強硬態度,德國的反應也同樣強硬,立刻向法德邊境增派了軍隊,而且威廉二世甚致在宮中狂妄的宣稱:我向法國拋出了手套,但法國人肯定不敢把它拾起來。而在一時間德法兩國劍拔弩張,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而面對德國發出的戰爭威脅,法國政府儘管表面強硬,但內心裡是十分緊張的,畢竟法國現在還沒有準備好戰爭,而在這種時候,法國自然是需要盟友的支持,雖然俄國在日俄戰爭中實力大損,但畢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俄國仍然還有足夠的力量,而且多一個國家支持總比沒有好,那怕是給法國壯壯聲威也好,因此法國才放棄了調停日俄戰爭,並且開放金蘭灣,讓俄國艦隊進駐,還給俄國艦隊提供燃煤,以換取俄國在摩洛哥危機對法國支持。

在這種情況下,俄國國內也認爲向日軍發動反擊的時機快到了,於是才命令俄國艦隊儘快趕到海參崴,好參加俄軍的大反擊。

第五十二章 上海新區(五)第四三六章 進京(三)第四三零章 進攻北京(九)第二百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六)第三八五章 足球比賽(六)第三四五章 財政工作報告(二)第四三四章 戰爭再啓(五)第五一四章 穆棱河之戰(十)第一六八章 新艦下水(四)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五十二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三)第二三八章 遇襲(下)第四十六章 天津分治(四)第一六五章 新艦下水(一)第一九八章 蒙古攻略(一)第一五三章 徳國之行(十)第二四八章 天誅(五)第四十六章 擊沉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第三六一章 徳國特使(九)第七零四章 求和(十一)第七十六章 來訪者(四)第十四章 接管濟南(七)第六二七章 登陸日本(九)第十四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一)第六零一章 應對計劃(上)第五十一章 佔領大沽口(二)第四七六章 山海關之戰(五)第六二七章 登陸日本(九)第一一一章 抓捕(中)第九十七章 天津租界(四)第五六四章 陰謀(二)第七一八章 上海談判(五)第三七五章 對馬海戰(二)第五七八章 袁世凱來訪(二)第七十六章 規劃(二)第四六八章 迎擊俄軍(五)第一四九章 徳國之行(六)第六章 設伏計劃第一八三 商務招標第二十章 海軍編制(四)第四一六章 遼河之戰(二)第六一五章 皇帝與太后(上)第七二三章 歸國(三)第一七五章 南下上海(五)第六一四章 滿洲里戰役(七)第八十章 戰前(上)第一五九章 對日談判(四)第一五二章 徳國之行(九)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第二八七章 年終會議(三)第一一六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二)第四一一章 旅順攻略(八)第八十五章 安置營(上)第三七三章 上海(一)第三二一章 海參崴(四)第一五四章 新農村建設(五)第四十三章 天津分治(一)第二四三章 第一家族(二)第三九四章 談判(二)第五六八章 預備會議(三)第一八九 訪問天津(一)第一七五章 南洋鉅富(下)第三二零章 騎軍(四)第二二八章 後續影響(三)第一三六章 渤海海戰(五)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第三三五章 李鴻章來訪(十二)第二零八章 奇襲庫倫(二)第三五二章 前往青島(五)第四九一章 歸附(上)第五七五章 力排衆議第四三九章 進京(六)第五三八章 聯合軍演(三)第一零二章 攔截(上)第六一三章 朝見風波(五)第四四三章 進京(十)第七十七章 水災(二)第七一八章 上海談判(五)第四九零章 登陸作戰(十一)第四五六章 處罰(下)第一八三章 德國海軍戰略(一)第四八八章 激烈博弈(二)第六八一章 結束戰爭(二)第四百章 談判破裂(一)第三五三章 上海警戒(六)第六百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下)第二三四章 訪日艦隊(五)第一六六章 農業技術第七二六章 臺灣來客(下)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區(十)第四三四章 進京(一)第三一五章 軍隊擴編計劃(三)第九十一章 天津戰役(四)第五五一章 土地改革(六)第九十三章 青州之亂(六)第二五二章 八國聯軍分裂(下)第五八七章 農場巡視(二)第六十三章 德國使團(三)第五零四章 清廷出兵(四)
第五十二章 上海新區(五)第四三六章 進京(三)第四三零章 進攻北京(九)第二百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六)第三八五章 足球比賽(六)第三四五章 財政工作報告(二)第四三四章 戰爭再啓(五)第五一四章 穆棱河之戰(十)第一六八章 新艦下水(四)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五十二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三)第二三八章 遇襲(下)第四十六章 天津分治(四)第一六五章 新艦下水(一)第一九八章 蒙古攻略(一)第一五三章 徳國之行(十)第二四八章 天誅(五)第四十六章 擊沉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第三六一章 徳國特使(九)第七零四章 求和(十一)第七十六章 來訪者(四)第十四章 接管濟南(七)第六二七章 登陸日本(九)第十四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一)第六零一章 應對計劃(上)第五十一章 佔領大沽口(二)第四七六章 山海關之戰(五)第六二七章 登陸日本(九)第一一一章 抓捕(中)第九十七章 天津租界(四)第五六四章 陰謀(二)第七一八章 上海談判(五)第三七五章 對馬海戰(二)第五七八章 袁世凱來訪(二)第七十六章 規劃(二)第四六八章 迎擊俄軍(五)第一四九章 徳國之行(六)第六章 設伏計劃第一八三 商務招標第二十章 海軍編制(四)第四一六章 遼河之戰(二)第六一五章 皇帝與太后(上)第七二三章 歸國(三)第一七五章 南下上海(五)第六一四章 滿洲里戰役(七)第八十章 戰前(上)第一五九章 對日談判(四)第一五二章 徳國之行(九)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第二八七章 年終會議(三)第一一六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二)第四一一章 旅順攻略(八)第八十五章 安置營(上)第三七三章 上海(一)第三二一章 海參崴(四)第一五四章 新農村建設(五)第四十三章 天津分治(一)第二四三章 第一家族(二)第三九四章 談判(二)第五六八章 預備會議(三)第一八九 訪問天津(一)第一七五章 南洋鉅富(下)第三二零章 騎軍(四)第二二八章 後續影響(三)第一三六章 渤海海戰(五)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第三三五章 李鴻章來訪(十二)第二零八章 奇襲庫倫(二)第三五二章 前往青島(五)第四九一章 歸附(上)第五七五章 力排衆議第四三九章 進京(六)第五三八章 聯合軍演(三)第一零二章 攔截(上)第六一三章 朝見風波(五)第四四三章 進京(十)第七十七章 水災(二)第七一八章 上海談判(五)第四九零章 登陸作戰(十一)第四五六章 處罰(下)第一八三章 德國海軍戰略(一)第四八八章 激烈博弈(二)第六八一章 結束戰爭(二)第四百章 談判破裂(一)第三五三章 上海警戒(六)第六百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下)第二三四章 訪日艦隊(五)第一六六章 農業技術第七二六章 臺灣來客(下)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區(十)第四三四章 進京(一)第三一五章 軍隊擴編計劃(三)第九十一章 天津戰役(四)第五五一章 土地改革(六)第九十三章 青州之亂(六)第二五二章 八國聯軍分裂(下)第五八七章 農場巡視(二)第六十三章 德國使團(三)第五零四章 清廷出兵(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