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二章 圍殲日軍(六)

當然,讓大山岩感到震驚的,除了防線被人民軍輕易突破之外,還有就是人民軍不知用什麼方法,一舉擊毀了鴨綠江上的5座橋樑,包括兩座剛剛架設,遠離鴨綠江入海口的浮橋,其中的詭異之狀,確實令人匪夷所思。現在大山岩的心裡也不僅暗暗後悔,早知人民軍有這樣的手段,就該把輜重全都放棄,讓人員儘快過江。結果現在還有約16萬軍隊,30萬後勤人員留在鴨綠江西岸,只怕是凶多吉少了。畢竟裝備什麼的都是死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日軍的大半兵力都還在鴨綠江西岸,如果被人民軍全殲,雖然日軍不算是全軍覆沒,但也是元氣大傷了。

但現在後悔也晚了,先把眼前的困境應付過去,日軍原本也沒打算在這裡長期駐守,因此在九連城周邊並沒有佈置防線,好在是第1軍只過江了一個師團,兩個旅團,第2師連一個旅團都沒過完,另外還有兩個旅團駐守在北線,因此這時在九連城留下了一個完整的旅團和大半個旅團,以及兩個聯隊,大約有1.5萬軍隊,於是大山岩也立刻下令,命第1軍的剩餘部隊守衛九連城。

不過命令雖然下了,但大山岩自己的心星都沒有底,畢競人民軍只用了不到1個小時就突破了日軍的外圍防線,現在只靠第1軍的剩餘軍隊臨時佈防,又能夠擋得住人民軍多長時間?好在是現在人民軍只是在南線突破,而北線還沒有動靜,因此大山岸又下令後勤人員先趕到窯溝去聚集,並且準備船隻和繩索,在這裡渡江,日軍除了在鴨綠江上架設橋樑之外,也準備了少量的船隻,以備不測之需,現在到是能夠用得上。日軍如果戰鬥失利,立刻向北撤退,在窯溝一帶聚集,在這裡設法過江。

這裡原來是日軍架設浮橋的江段,因爲這一帶的江心有一個沖積小島,叫太陽島,江道在這裡分爲兩道流駛,每一道江面的寬度只有300多米,雖然水流較急,但在這裡無論是乘船渡江,還是游水渡江都要便利一些。而且人民軍炸燬了太陽島到鴨綠江西岸的浮橋,並沒有摧毀連通東岸的浮橋,因此只要是能夠登上太陽島,也就能到達鴨綠江東岸了。

當然,人民軍既然能夠摧毀西岸的浮橋,自然也能再摧毀東岸的浮橋,不過現在大山岩也顧不得那麼許多了,能夠送多少軍隊過江,就送多少。

大山岩的佈置還沒有完,人民軍的海軍陸戰隊就突擊到九連城的周邊地區,和日軍展開了激戰。

這時海軍陸戰隊實際只有兩個團,加上火力支援部隊,總計兵力也只有8000多人,而日軍的兵力有1.5萬,即使去掉炮兵和輔助士兵,可用於直接作戰的兵力也超過了萬人,而且日軍又是處於防守端,一般來說進攻的兵力要多於防守才行。但人民軍的裝甲部隊再度發威,而且這一次不再是集團衝鋒,分爲兩個小組爲一隊,分別突進。結果十分輕鬆的就將日軍的防線撕得支離破碎,也再次證明,裝甲代機械部隊纔是未來的戰爭之王。

而海軍陸戰隊也緊跟着裝甲戰車,迅速的從裝甲戰車撕開的缺口中突進,殺得日軍傷死無數,而日軍見擋不住人民軍的進攻,只得紛紛敗退。只有小部份逃進九連城裡,其餘都繞過九連城,向窯溝方向逃去。

而這時海軍陸戰隊也分成兩部份,一部份在城外清掃日軍的殘餘抵抗,另一部份則突進九連城裡,直搗日軍的司令部。

九連城並不是大城市,城市的長寬只有200多米,而且城內的守軍只有大山岩軍部的警衛部隊,因此幕僚、參謀人員都勸大山岩,儘快離開九連城,再做打算。其實這時大山岩如果逃到鴨綠江邊,找條船的話,還是有很大射機率渡過鴨綠江。

但大山岩卻拒絕了幕僚和參謀的勸告,拒不離開九連城,只是命令幕僚、參謀們離開。原來這時大山岩心裡己是萬念具灰,只想留在九連城裡殉城而死,根本就沒有逃離的念頭。因爲這一戰的結果己經註定了,日軍肯定會遭到重大的失敗,讓日軍平安撤到朝鮮半島的目標也徹底不可能實現了,做內全軍的主將,大山岩是責無傍貸的,由其是前兩天的撤退空窗期,大山岩未能放棄物資,先讓軍隊過江,成爲大山岩最大的決策失誤,因此就算是逃到朝鮮半島,今後日本國內追究責任,大山岩也是逃不掉的。到時很有可能被國內當作替罪羊,最終身敗名裂。因此不和戰死在九連城,這樣好歹也算是爲國捐軀,國內也不可能拿自己當替罪羊。

幕僚、參謀們苦勸無果,反到是大山岩以司令官的身份,命令他們離開,儘可能自己想辦法逃過鴨綠江去,而這時槍聲愈密,因此幕僚、參謀們也不敢在九連城裡久做停留,只得從九連城裡撤離,向窯溝的方向撤退,當然也有一些幕僚、參謀願意留在下陪着大山岩一起殉城。

而人民軍殺進九連城中,基本沒有遇到什麼有力的抵抗,一來是九連城裡的日軍並不多,二來日軍的鬥志也不高,因此像遼陽城中那樣的頑強抵抗,根本沒有出現,因此人民軍於6月6日凌晨1點,完全佔領九連城,並在日軍司令部裡發現7、8具屍體,其中有一具屍體身穿的制服與其他人大不相同,至少是將軍級別,死因是太陽穴被擊穿,手裡還握着一把手槍,證明是自盡身亡,而且俘虜辯認,確定此人就是日本滿洲軍司令官大山岩元帥。

就在人民軍佔領九連城的時候,日軍的南線防線也全線潰敗,其實被裝甲部隊撕開了缺口之後,日軍防線的崩潰也就是遲早的事情,因此負責守衛南線的日本第2軍團司令官奧保鞏大將和參謀長落合豐三郎少將協商之後,也果斷下令,從戰場撤離,向窯溝方向撤退。

而就在日軍撤退時,人民軍也趁勢隨後掩殺,不僅大量的殺傷殺死日軍,而且還俘虜了不少日本士兵以及日本的後勤人員。

到凌晨4點的時候,人民軍又收到好消息,原來第3軍攻破了鳳凰城。人民軍對鳳凰城的進攻發動時間最早,而守衛鳳凰城的日本第4軍團只有不足4萬的兵力,不過日軍在鳳凰城準備的時間較長,構建了比較完善的防禦體系,這就給人民軍的進攻造成了不小的困難。

另外於鳳凰城遠離主戰場,九連城這邊的失利消息很晚才傳到鳳凰城,結果讓鳳凰城的守軍能夠在較長的時間保持較高的鬥志,這也自然增加了人民軍進攻的因難,好在是第3軍有自行火炮和牽引火炮這兩張王牌,因此靠強大的火力,硬是一點一點的攻克日軍的陣地,結果激戰了大半夜,纔算是突破了日軍的防線,第4軍司令官野津道貫和參謀長上原勇作帶領敗軍,向東撤退,而在半途又遭到攻佔九連城的人民軍襲擊,被打得幾乎全軍崩潰,野津道貫和上原勇作在少量精銳部隊的保衛下,趁着夜色才從戰場上逃離。

連續攻佔了九連城、鳳凰城之後,人民軍也基本鎖定了勝局,不過這時戰爭並沒有完全結束,畢竟日軍的人數太多,即使是後勤人員,也接受過一些基本的軍事訓練,因此在被日軍被擊潰之後,建制也徹底被打亂,剩餘的日軍、後勤人員自覺不自覺的分成數十個小團體,各自爲戰,戰場也呈現出碎片化的局面,極爲混亂。

由於是在夜間作戰,既使人民軍有無人機和先進的通迅設備,也難以保證對戰場的全面控制,而且經過了激烈的戰鬥之後,人民軍的編制也有些亂了,另外武器、彈藥也消耗了不少,因此羅嶽決定暫時停止戰鬥,只守住幾個關建的要點,而各部隊就地進行整頓,重新恢復編制,等天亮之後再尋找日軍。反正現在所有的橋都被炸了,也不怕日軍能夠飛過鴨綠江去。同時羅嶽還將指揮部遷進九連城,這樣也更於指揮,並且還派出大量的偵察兵,去偵察日軍的動向、分佈情況。

凌晨6點的時候,羅嶽收到了負責北線牽制的第4軍的通知,發現有大量日軍在窯溝一帶聚集,人數約在10萬左右,並且在組織使用船隻、繩索等物渡江,由於這裡靠近第4軍的防區,因此首先被第4軍發現,不過第4軍實際只有半個軍,總兵力還不到4萬人,不敢輕易發動進攻,於是趕忙向羅嶽報告。

這時天色己經放亮了,而偵察兵也都紛紛回報,因此羅嶽對整個戰場的情況也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除了窯溝之外,日軍還有其他10餘個聚集點,多達萬人,少則也不1千餘人,而人民軍也都己經完成了重新整編,連攻佔3鳳凰城的第3軍也趕來匯合,於是羅嶽也分兵派將,對日軍進行最後的清剿。

第三七三章 上海(一)第三七七章 上海(五)第一九五章 巴達維亞(三)第六四五章 日本本土作戰(五)第三八五章 對馬海戰(十一)第二十九章 出兵(二)第二七零章 根據地(十二)第二四四章 王家寨(六)第四六二章 武昌之行(三)第一九零 訪問天津(二)第一七三章 投資考察(四)第一九八 超強硬對強硬第五六九章 進駐縣城(二)第三十三章 年度總結(三)第五六七章 預備會議(二)第四百章 談判破裂(一)第三五八章 徳國特使(六)第六二零章 登陸日本(二)第三三一章 李鴻章來訪(八)第五十七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八)第一百章 新根據地(三)第三十六章 圈孑第三零八章 再進膠州(一)第三二九章 李鴻章來訪(六)第三二八章 李鴻章來訪(五)第六零三章 西安之行(三)第二十二章 錦州告急(一)第六十六章 艦上見聞(下)第四八五章 登陸作戰(七)第六一零章 滿洲里戰役(三)第二三六章 考察隊第五九零章 農場巡視(五)第一五四章 訪徳使團(上)第二一三章 青島攻略(二)第一六一章 對日談判(六)第二十四章 錦州告急(三)第六九三章 再度出擊(四)第四四一章 遼陽之戰(三)第八十二章 災民(二)第五零八章 清廷招撫(五)第四五八章 山海關(四)第六一一章 朝見風波(三)第六一八章 滿洲里戰役(十二)第六十五章 德國使團(五)第八十五章 造艦競標(二)第四四九章 遼陽之戰(十一)第五四二章 鎮南浦登陸(二)第六零三章 西安之行(三)第一五六章 訪徳使團(下)第四五四章 外交斡旋(十一)第五五三章 土地改革(八)第三三零章 李鴻章來訪(七)第二二二章 清廷求和(五)第三三五章 李鴻章來訪(十二)第一九五章 巴達維亞(三)第一二九章 分礦計劃(下)第七十二章 【協議】與【宣言】第二二六章 清廷求和(九)第一四零章 合肥見聞(四)第四二八章 空中偵察第四十八章 登陸作戰(下)第三八一章 足球比賽(二)第五十九章 遠東戰爭結束(中)第五一七章 穆棱河之戰(十三)第六五七章 遠東遠征軍(四)第六十九章 工業(六)第三三九章 李鴻章來訪(十六)第一二九章 分礦計劃(下)第五二八章 談判(六)第三八五章 足球比賽(六)第四五六章 處罰(下)第五一八章 突擊行動(上)第三九七章 談判(五)第五十九章 殲滅(四)第五十二章 上海新區(五)第二三三章 訪日艦隊(四)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五八三章 青島密約(三)第四八三章 登陸作戰(五)第二二七章 後續影響(二)第一零四章 攔截(下)第一五二章 上任(六)第一零一章 巡視(六)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五一七章 叛逃第三八一章 足球比賽(二)第四七二章 外交爭鬥(一)第四章 會議第四零五章 北京攻略(一)第五二四章 談判(二)第一九五 訪問天津(七)第三九四章 談判(二)第二五九章 土地制度(上)第三六三章 大戰之前(十)第四三五章 戰爭再啓(六)第七二二章 歸國(二)第一七八章 德國之行(十)第二零五章 從軍(三)第五七一章 預備會議(六)第一八六 商務招標(四)
第三七三章 上海(一)第三七七章 上海(五)第一九五章 巴達維亞(三)第六四五章 日本本土作戰(五)第三八五章 對馬海戰(十一)第二十九章 出兵(二)第二七零章 根據地(十二)第二四四章 王家寨(六)第四六二章 武昌之行(三)第一九零 訪問天津(二)第一七三章 投資考察(四)第一九八 超強硬對強硬第五六九章 進駐縣城(二)第三十三章 年度總結(三)第五六七章 預備會議(二)第四百章 談判破裂(一)第三五八章 徳國特使(六)第六二零章 登陸日本(二)第三三一章 李鴻章來訪(八)第五十七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八)第一百章 新根據地(三)第三十六章 圈孑第三零八章 再進膠州(一)第三二九章 李鴻章來訪(六)第三二八章 李鴻章來訪(五)第六零三章 西安之行(三)第二十二章 錦州告急(一)第六十六章 艦上見聞(下)第四八五章 登陸作戰(七)第六一零章 滿洲里戰役(三)第二三六章 考察隊第五九零章 農場巡視(五)第一五四章 訪徳使團(上)第二一三章 青島攻略(二)第一六一章 對日談判(六)第二十四章 錦州告急(三)第六九三章 再度出擊(四)第四四一章 遼陽之戰(三)第八十二章 災民(二)第五零八章 清廷招撫(五)第四五八章 山海關(四)第六一一章 朝見風波(三)第六一八章 滿洲里戰役(十二)第六十五章 德國使團(五)第八十五章 造艦競標(二)第四四九章 遼陽之戰(十一)第五四二章 鎮南浦登陸(二)第六零三章 西安之行(三)第一五六章 訪徳使團(下)第四五四章 外交斡旋(十一)第五五三章 土地改革(八)第三三零章 李鴻章來訪(七)第二二二章 清廷求和(五)第三三五章 李鴻章來訪(十二)第一九五章 巴達維亞(三)第一二九章 分礦計劃(下)第七十二章 【協議】與【宣言】第二二六章 清廷求和(九)第一四零章 合肥見聞(四)第四二八章 空中偵察第四十八章 登陸作戰(下)第三八一章 足球比賽(二)第五十九章 遠東戰爭結束(中)第五一七章 穆棱河之戰(十三)第六五七章 遠東遠征軍(四)第六十九章 工業(六)第三三九章 李鴻章來訪(十六)第一二九章 分礦計劃(下)第五二八章 談判(六)第三八五章 足球比賽(六)第四五六章 處罰(下)第五一八章 突擊行動(上)第三九七章 談判(五)第五十九章 殲滅(四)第五十二章 上海新區(五)第二三三章 訪日艦隊(四)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五八三章 青島密約(三)第四八三章 登陸作戰(五)第二二七章 後續影響(二)第一零四章 攔截(下)第一五二章 上任(六)第一零一章 巡視(六)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五一七章 叛逃第三八一章 足球比賽(二)第四七二章 外交爭鬥(一)第四章 會議第四零五章 北京攻略(一)第五二四章 談判(二)第一九五 訪問天津(七)第三九四章 談判(二)第二五九章 土地制度(上)第三六三章 大戰之前(十)第四三五章 戰爭再啓(六)第七二二章 歸國(二)第一七八章 德國之行(十)第二零五章 從軍(三)第五七一章 預備會議(六)第一八六 商務招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