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九章 作戰計劃(七)

原來華東政府的德國辦事處己經找到了卡爾·弗里德里希·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這兩位奔馳汽車的創始人,向他們提出了投資參股的要求。

但讓穿越者沒想到的是,這兩位在舊時空裡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拒絕了華東政府的投資要求,其實理由也很簡單,現在本茨和戴姆勒都已經成立了自己的汽車公司,雖然還沒有達到後來奔馳公司那種業界霸主的地步,但也算小有成就,因此這時兩人到也並不差錢,而且現在汽車的市場還不大,兩人對投資的需求也並不急切;而且兩人都認定汽車在未來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自然不會爲了這一點投資而出讓本公司的股份。

不過兩人對於向華東政府轉讓部份技術,由其是發動機技術到並沒有異議,因爲這不涉及股份,而且還可以換來一部份資金,畢竟在短時間內,雙方基本沒有競爭關係,而且汽車的技術還在不斷的發展,真要是到了雙方展開正面競爭的時候,現在的技術恐怕早就己經落伍了。

收到了德國辦事處的回覆以後,華東政府的衆人也不由感嘆,看來奔馳公司能夠做到業界霸主果然不是偶然,這兩位創始人不僅是出色的工程師,同時也是極精明的商人。看來穿越者搶佔奔馳公司原始股的計劃是落空了,不過能夠獲得部份技術也不錯。

但行政院對怎樣利用發動機技術發生了異議,一種建議是由四方機車廠接手,這樣可以充份利用四方機車廠現有的設備和技術人員,節約開支,畢競現在華東政府的主要目標是日俄戰爭,其他能省則省;還有一種建議是新成立一個汽車廠或機械廠,畢竟四方機車廠主要是生產鐵道機車,用的是蒸汽機,和汽車用的內燃機還是有很大的差別,隔行如隔山,還不如重新成立一個新廠,那怕一開始的時候規模小一點,投資少一點也行。

雖然行政院還在討論方案,但發動機技術確定己經引進了,這也解決了固定翼飛機研發的最大障礙,雖然這個時代的發動機技術還十分落後,但用於最原始的固定翼飛機也還可以,萊特兄弟完成飛行的第一架飛機用的就是一臺四缸水冷汽油發動機,功率只有 12馬力。

於是行政院也決定,正式成立固定翼飛機研發項目部,由王新平擔任組長,但飛行員們要求的8-10輛汽車則被砍到了只有4輛,因爲陸軍一口氣己經要去了40輛,剩下的當然要省着一點。

裝甲部隊的情況其實和飛行部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都是由於技術相比於這個時代太過先進,因此顯得有些曲高和寡。不過裝甲部隊要比飛行部隊好一些的地方在於,人數要多一些,裝甲部隊一共有28輛兩棲戰車,6輛工程車、18輛猛士車,駕駛員加上維護人員有400多人,團隊人數是飛行部隊的兩倍多;而且裝甲車輛的大部份配件都可以在其他車輛上找到,還有裝甲車輛的動力系統都是用柴油機,在這個時代到也不缺油料,這樣裝甲部隊在相當一段時間岡到是不用擔心裝甲車輛失效的問題。而只要是有這些裝甲車輛在,那麼裝甲部隊也就不會被解散,因此裝甲部隊的成員在心態上要比飛行部隊的成員好得多。

但除了生存狀態要稍好一些之外,裝甲部隊的其他方面和空軍部隊也差不多了,都是沒人、沒項目、沒錢的三無部隊,而雙方解決的辦法也是如出一轍,就是研發裝甲車輛,而且這個項目還要更靠譜一些,畢竟這個時候實用的汽車已經被髮明出來。

不過行政院對裝甲部隊的建議卻有很大的保留,因爲裝甲車輛是基於汽車工業的基礎之上的,由其是早期的裝甲車輛,基本就是給汽車套個鐵外殼,但現在華東政府還沒有一點汽車工業的底子,就要研發裝甲車輛,這步子也未邁得太大了一點,就連飛行部隊只是提出研發固定翼飛機,而不是戰鬥機。因此從現在開始,發展華東政府的汽車工業反而更靠普一些,畢竟奔馳公司和戴勒姆公司都同意向華東政府出售汽車技術。

但這就不是研發小組這種小打小敲了,而是應該正式建廠,只是一但建了廠,那怕只是一個小規模的工廠,投資也不可能少,至少也是十幾萬銀元起步,而且在最初2、3年內,很可能還要不斷的追加投資。但也有人認爲,這筆投資是完全值得的,因爲除了汽車本身在未來有極大的商業價值之外,如果能有華東政府參戰之前,拿出性能可靠的成品汽車出來,用於後勤運需方面,對華東政府打贏這場戰爭,也是極有幫助的。畢競現在還有近兩年的時間,完全可以依靠德國提出的成熟技術,並且用德國設備,製造出幾種實用的汽車來。

而也有人提議,在政府拿不出錢時,到是可議試一試國民合營的路子,由政府出技術、土地等資源,私人出資金,甚致可以引入股份制的形式,起碼先把項目搞起來,但這又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因爲汽車的研發是一個較長的過程,需要的前期投資較大,私人恐怕很難投資這樣的項目,只能由國家行爲出面才行,但也有人認爲可以試一試,結果衆委員也各持一辭,一時到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方案,因此還在討論當中。

而在內部爲日俄戰軍積極準備的同時,華東政府對外的活動也沒有停過,除了在旅順積極佈局之外,華東政府正式向德、美、英三國提出了發行債券的意向。

德國首先向華東政府發出了積極的迴應,表示願意爲華東政府在德國發行債券提供便利條件,並希望華東政府儘快組織談判工作組,到德國來協商、談判發行債券的相關事宜。

美國遲了兩天才回覆華東政府,在原則上同意華東政府在美國發行債券,如果華東政府真的有這個意圖,可以先和美國駐青島領事館進行協商,美國政府會根據雙方協商的內容予以考慮。

英國是在5天以後纔給華東政府迴應,雖然也表示同意華東政府在英國發行債券,但卻以今年英國政府的工作己經排滿了,因此將談判的時間推到1904年以後。

應該說三個國家的態度雖然各有不同,但也都在華東政府的預料之內,從遏制俄國的角度,這三個國家的目標和華東政府是一致是,但國家關係決不是簡單的黑白分明,而是各種利益交織的綜合考量。

德國是目前和華東政府關係最好,而且合作程度也最深的國家,雖然在開始的時候,是華東政府主動向德國示好,但現在德國巳經對華東政府的軍事技術產生了一定的依賴,因此也不斷加強雙方的關係,目前華東政府對外貿易的50%以上都是與德國進行的,華東政府出口德國的主要是礦產資源,而購入是機器設備和成品技術。

另一方面,華東政府對俄國的敵對態度也符合德國的利益,爲了瓦解法俄同盟,德國一直都積極的推動俄國在遠東擴張,同時也不忘給俄國在遠東多樹立幾個對手,按照德國的想法,俄國最好是陷在遠東的泥潭由不能自拔,就像英國陷入南非的布爾戰爭一樣,這樣德國就可以騰出手來,全力對付法國。

正是由於有政治、經濟兩方面的利益,德國自然對華東政府發行債券的要求積極迴應,何況就發行債券本身也是對德國有利的。

而美國是除德國之外,華東政府最大的國際貿易伙伴,大約佔到了華東政府對外貿易的25%左右,雖然在貿易總量上遠不及德國,但出口到華東政府的產品種類卻要比德國豐富得多,從機器設備,到小五金、生活日用品等等,而且由於美國本身就是一個資源極爲豐富的國家,因此不用從華東政府進口資源,貿易幾乎全部都是順差,單從利益上說,到也並不比德國差多少。

對俄國在遠東的擴張,美國儘管也反對,但卻並沒有英國那麼急迫,畢竟美國在中國的主要是商業利益,而基本沒有地緣政治的考量,而且有英國頂在前面,美國自然不會出頭,而是躲在後面一邊爲遏制俄國出力,一邊也悶聲發大財。

發行債券當然是發財的一種,因此美國己經爲日本發行了5000萬美元(約合1025萬英磅)的債券,而對華東政府發行債券的意向,美國當然歡迎的,不過美國並不打算這麼容易就讓華東政府的目地達成,既然是華東政府有求於自己,當然是要利益最大化,美國的打算是先弄清楚華東政府的目標和底牌,然後盡力多爲自己爭取利益,如要求華東政府進一步開放市場,如果華東政府擊敗俄國,美國在東北又能夠獲得那些利益。

英國的心態是最矛盾的,爪哇的事件讓英國對華東政府充滿了警覺,甚致已經將華東政府列爲僅次於俄國的第二遏制目標,當然不想允許華東政府在英國發行債券,獲得發展的資金,但現在英國還需要華東政府來對付俄國,畢竟英國對日本的能力還有些信心不足,因此還不能和華東政府徹底撕破臉,只好使一個緩兵之計。

由於日本基本確定會在1904年上半年發動對俄戰爭,英國也打算觀望一下,如果日本在戰場上打得好,無需要華東政府的幫忙,英國就會明確拒絕華東政府發行債權的要求,但如果日本不敵俄國,需要華東政府出兵救場,那麼英國也別無選擇,只能盡力支持華東政府,因此英國纔沒有把話說死,這也充份體現了一個老司機的靈活、應變能力。

第一七九章 護僑行動(一)第一五六章 天津見聞第四二四章 進攻北京(三)第四八五章 清廷朝議(下)第二十七章 清室回京(一)第五六零章 夜襲(一)第八十二章 婚禮第五七六章 談判(四)第二八零章 五人會議(四)第六零一章 西安之行(一)第四三三章 戰爭再啓(四)第三五八章 徳國特使(六)第一五七章 對日談判(二)第三三九章 李鴻章來訪(十六)第四二零章 空降作戰(上)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一七零章 投資考察(一)第三九零章 對馬海戰(十六)第二十七章 錦州告急(六)第六八二章 結束戰爭(三)第一三零章 海軍假期(一)第五六六章 預備會議(一)第四零六章 北京攻略(二)第二九五章 開荒(三)第三五三章 上海警戒(六)第六百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下)第四零九章 旅順攻略(六)第六三八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第五三九章 美國調停(上)第六八一章 結束戰爭(二)第二七六章 返回天津第三七八章 上海(六)第二三八章 遇襲(下)第三四九章 前往青島(二)第二四一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四)第五三九章 美國調停(上)第六一四章 滿洲里戰役(七)第四一零章 旅順攻略(七)第三一三章 軍隊擴編計劃(一)第三九一章 對馬海戰(十七)第一零一章 新根據地(四)第二七九章 五人會議(三)第六七五章 大獲全勝(六)第四一四章 旅順攻略(十一)第二九六章 脅迫(一)第一七四章 南下上海(四)第一六六章 農業技術第四十五章 錦州之戰(三)第二八一章 旅順口作戰(一)第五九六章 濟南衆態(五)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四三四章 戰爭再啓(五)第十七章 接管濟南(十)第一四四章 徳國之行(一)第四九四章 聯盟終結(下)第一八二章 護僑行動(四)第五四五章 鎮南浦登陸(五)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五八五章 青島密約(五)第一二七章 外調(一)第五三七章 聯合軍演(二)第一七四章 南下上海(四)第五一零章 清廷招撫(七)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一)第四零一章 談判破裂(二)第一六五章 新艦下水(一)第四十四章 錦州之戰(二)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六二六章 登陸日本(八)第五零一章 清廷出兵(一)第二一八章 青島戰役(三)第二十一章 增援部隊第二零六章 戰爭規則(一)第六一四章 滿洲里戰役(七)第五八五章 隔空交手(一)第六零九章 朝見風波(一)第四四三章 遼陽之戰(五)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六章 設伏計劃第二一零章 戰爭規則(六)第五十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一)第九十一章 天津戰役(四)第二十五章 責任問題第四七零章 戰前(二)第九章 村民第四三二章 戰爭再啓(三)第五九一章 上海租界(三)第五九七章 上海租界(九)第一零二章 新根據地(五)第二五九章 根據地(一)第一二三章 秋收行動(十二)第三二四章 海參崴(七)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島(一)第一八零章 開平煤礦第三七四章 上海(二)第二十九章 出兵(二)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第二十八章 出兵第六一零章 朝見風波(二)第四二三章 停戰期(四)
第一七九章 護僑行動(一)第一五六章 天津見聞第四二四章 進攻北京(三)第四八五章 清廷朝議(下)第二十七章 清室回京(一)第五六零章 夜襲(一)第八十二章 婚禮第五七六章 談判(四)第二八零章 五人會議(四)第六零一章 西安之行(一)第四三三章 戰爭再啓(四)第三五八章 徳國特使(六)第一五七章 對日談判(二)第三三九章 李鴻章來訪(十六)第四二零章 空降作戰(上)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一七零章 投資考察(一)第三九零章 對馬海戰(十六)第二十七章 錦州告急(六)第六八二章 結束戰爭(三)第一三零章 海軍假期(一)第五六六章 預備會議(一)第四零六章 北京攻略(二)第二九五章 開荒(三)第三五三章 上海警戒(六)第六百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下)第四零九章 旅順攻略(六)第六三八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第五三九章 美國調停(上)第六八一章 結束戰爭(二)第二七六章 返回天津第三七八章 上海(六)第二三八章 遇襲(下)第三四九章 前往青島(二)第二四一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四)第五三九章 美國調停(上)第六一四章 滿洲里戰役(七)第四一零章 旅順攻略(七)第三一三章 軍隊擴編計劃(一)第三九一章 對馬海戰(十七)第一零一章 新根據地(四)第二七九章 五人會議(三)第六七五章 大獲全勝(六)第四一四章 旅順攻略(十一)第二九六章 脅迫(一)第一七四章 南下上海(四)第一六六章 農業技術第四十五章 錦州之戰(三)第二八一章 旅順口作戰(一)第五九六章 濟南衆態(五)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四三四章 戰爭再啓(五)第十七章 接管濟南(十)第一四四章 徳國之行(一)第四九四章 聯盟終結(下)第一八二章 護僑行動(四)第五四五章 鎮南浦登陸(五)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五八五章 青島密約(五)第一二七章 外調(一)第五三七章 聯合軍演(二)第一七四章 南下上海(四)第五一零章 清廷招撫(七)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一)第四零一章 談判破裂(二)第一六五章 新艦下水(一)第四十四章 錦州之戰(二)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六二六章 登陸日本(八)第五零一章 清廷出兵(一)第二一八章 青島戰役(三)第二十一章 增援部隊第二零六章 戰爭規則(一)第六一四章 滿洲里戰役(七)第五八五章 隔空交手(一)第六零九章 朝見風波(一)第四四三章 遼陽之戰(五)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六章 設伏計劃第二一零章 戰爭規則(六)第五十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一)第九十一章 天津戰役(四)第二十五章 責任問題第四七零章 戰前(二)第九章 村民第四三二章 戰爭再啓(三)第五九一章 上海租界(三)第五九七章 上海租界(九)第一零二章 新根據地(五)第二五九章 根據地(一)第一二三章 秋收行動(十二)第三二四章 海參崴(七)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島(一)第一八零章 開平煤礦第三七四章 上海(二)第二十九章 出兵(二)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第二十八章 出兵第六一零章 朝見風波(二)第四二三章 停戰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