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六章 訪徳使團(下)

其實辜鴻銘和華東**的接觸時間要比嚴復早得多,在華東**剛成立上海新區的時候,華東**曾組織了一次上海的工商界的人士到青島訪問的活動,當時辜鴻銘也參加了這次行程,應該說在那一次行程中,華東**還是給辜鴻銘留下了不錯的印像。

不過從那以後,華東**和辜鴻銘就再沒有什麼直接的接觸了,畢競華東**的精力主要在發展工業化和經濟上,看重的是詹天佑這樣的技術人材,而不是辜鴻銘這樣的學術大師;而辜鴻銘雖然也承認在華東**的治理下,社會民生,精神氣貌確實都要比清廷要好得多,但他的骨子仍然帶中國傳統文人的清高和傲慢,華東**不來相請,辜鴻銘自然也不會主動上門,而且還故意做出一付對華東**也不屑一顧的樣子來。

但辜鴻銘的大部份時間都居住在上海,也得到了許多瞭解華東**情況的機會,而且雖然辜鴻銘在表面上表現得對華東**不屑一顧,但實際對華東**的動向相當的關注,華東**出版的幾份主要報紙基本都一期不落,另外對華東**出版的幾本學術著作也是本本都購買,並且都進行了認真的研讀。

應該說辜鴻銘對華東**的土地制度是相當不認同的,對華東**繞過士紳階層,直接面對基層百姓的治理方式也頗有微詞,但對華東**治理的效果還是有些佩服,畢竟辜鴻銘是在歐洲留學14年,並且拿到了11個博士學位,留學的經歷主要是在英國和德國,對歐洲國家的治理環境有相當的認知,而華東**成立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治理能力卻並不遜色於歐洲國家。

而對華東**的學術理論著作,辜鴻銘的評價也是各有高低,比如對華東**的土地理論,就很是不屑,而對工業化理論也並不怎麼上心,但對華東**提出的中國是一個文明型國家,而非民族國家這一概念卻有相當的認同感,因爲辜鴻銘是推崇中華傳統的孔孟思想學說,這和中國是文明型國家的理論有很大的契合之處,而且這個理論也給了辜鴻銘很大的啓發,使他對中華文明優於歐洲文明的理論可以更爲完善。

還有就是華東**對歐洲國家的體制,及社會制度、文明的批評,辜鴻銘則是十分贊同。和這個時代其他的中國學者普遍都推崇歐洲國家的制度、思想、文明不同,辜鴻銘對歐洲國家的體制,制度、文化都相當不屑。這也和辜鴻銘在海外留學長達14年的經歷有關,因爲其他的中國學者如嚴復國外留學的時間也不過只有4年,對歐洲國家的認知未免有些流於表面化,僅僅只看到了歐洲國家的表面繁榮,對歐洲國家的社會深層缺少實際瞭解。而正是有長時間的海外生活經歷,使辜鴻銘對歐洲國家的社會有更爲深刻的認知,並沒有被歐洲國家的表面繁榮、發達、科技所迷惑,同時還看到社會繁榮背後的陰暗、墜落、自私、貪婪的一面。

不過辜鴻銘畢競不是社會學家,雖然他看到了歐洲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的缺點,但對造成這些缺點的根源卻缺乏足夠的認知,而且想出的解決辦法卻不是靠推動社會進步,提高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或是建立一種更高等級的社會制度,而是中國傳統孔孟學說的仁義之道,這也是辜鴻銘推崇儒家學說的最主要因素,甚致到了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不管是精華還是糟粕,也堅決擁護的程度。

其實這也是這一代中國學者的一個共性,隨着對歐洲國家的社會的認知加深,看到歐洲國家的社會、文化的缺限後,幾乎都不約而同的迴歸到中國傳統文化中來,在舊時空裡,嚴復到了晚年時,也開始推崇中國傳統文化。

但看了華東**關於對歐洲國家的體制形成,以及文化缺限的原因的深度分析之後,再結合自己多年歐洲生活的經歷進行印證,使辜鴻銘也頗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畢競華東**關於對歐洲國家的體制、文化缺限的分析,是建立在舊時空無數學者長達百餘年的探索、研究、分柝、試驗的基礎之上,這決不是辜鴻銘區區十幾年的生活經歷所能相比的。

雖然這並不表示辜鴻銘從此就放棄自己的思想,徹底拜倒在華東**的面前,畢競像辜鴻銘這樣的學術大師,一但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觀點,是不會輕易改變的,雖然這並不防礙他會從其他理論思想中吸取對自己的思想觀點有利,或是有補充的優秀部份。因此在辜鴻銘後來的文章、講學、交流中,也大量的引用華東**的這些理論。

不過辜鴻銘對華東**的態度並沒有什麼改變,依舊是不屑,並且不時還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或調侃、或抓苦、或指責華東**的一些行爲或者是一些特定人物。當然喜歡懟人,是辜鴻銘的一大特點,他到也不是專門針對華東**,對清廷、對其他國家,對清廷的官員、外國政要,以及其他學者、社會名流、都是照懟不誤,簡單來說就是看誰不順眼,看什麼事情不順眼,都會開懟,並極盡嘲笑、挖苦之能。

華東**控制上海之後,報紙當然不敢發表反對華東**的文章,辜鴻銘懟華東**通常是在宴會、學術交流的場合,不過辜鴻章到也不是亂懟華東**,並且相當注意分寸,往往就是打打擦邊球,更多的還是調侃性質,而且除了懟華東**之外,辜鴻銘也依照是見人懟人,見事懟事,行就如故。因此上海**也並沒有太在意,對他依然是敬而遠之,但並沒有阻止辜鴻銘在上海著書、教學、發表演說等等,只要是不要過線就行了。

其實雖然在舊時空裡,辜鴻銘是以敢說、敢罵、敢懟而著稱,但並非是真的憤世嫉俗,不通世故,其實相當注意分寸尺度,知道什麼人可以罵,可以在什麼時候罵,可以罵到什麼程度,並且保證自己的絕對安全,因此儘管在辜鴻銘生命的最後10餘年間,儘管政局迭蕩起伏,**更迭如家常便飯,不少學者都因站錯了隊、說錯了話而吃過大虧,但辜鴻銘卻始終屹立不倒,無論是誰當政對他都敬若上賓,而且辜鴻銘還是照樣罵人、懟人。

秦錚其實一直都在關注嚴復、辜鴻銘等學者的行動,對他們的一些改變都瞭如指掌,隨着華東**的國力日益強大,由其是在取得了遠戰爭的勝利之後,這些學者們都明顯在向華東**這邊靠隴,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因爲清廷的表現實在太爛,根本就是爛泥扶不上牆,僅僅只是佔着一個正統的大義明份,而當華東**表現出了足以徹底壓倒清廷的能力,改朝換代己不可避免時,自然有不少學者會改弦易轍,站到未來的勝利者一方。

而且這次代表華東**和德國進行文化交流活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官方主導的文化交流活動,代表的整個中華文明,無論是誰能夠參與其中,都是足以留名青史的至高榮譽,對於學者來說,榮譽比經濟利益更爲重要。因此秦錚才認爲可以邀請嚴復、辜鴻銘做爲華東**的代表。

經過行政院的討論之後,最終還是同意了秦錚的建議,當然首先還要看嚴復、辜鴻銘的態度,如果他們不願代表華東**去德國,那就沒有辦法了。而邀請嚴復、辜鴻銘的任務,自然就落到李鬆晨的身上。

其實這件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也真不算小,雖然辦不成也不會對李鬆晨的前途造成什麼影響,畢競如果嚴復、辜鴻銘真的不想去,總不能將兩人架去吧!但如果辦成了,無疑是對李鬆晨還是有加分的。

當然李鬆晨也知道,這種學術大師都不是好請的,因爲一個個都自視甚高,自比孔明,雖然心裡千願萬意,但還要故作姿態,左推右託,最後彷彿千不甘萬不願的纔出頭。因此李鬆晨經過認真思考之後,首先向辜鴻銘發出了相約見面的請求,辜鴻銘果然在一番“我很忙、沒時間”的託辭之下,最終將會面的時間推到三天之後。而李鬆晨馬上又去約見嚴復,這次到是順利得多,會面的時間定在第二天。

這樣的邀請先後安排,當然是有意而爲的,因爲嚴復是軍人出身,本身性格比較豁達大變,涵養也好,另外他對華東**的認同感也更強一些,畢競在遠東戰爭中,華東**也算是爲北洋水師報了甲午的一箭之仇,而嚴復也是北洋水師的創辦者之一,不能不有所觸動;而辜鴻銘身上的文人氣更重,雖然不能算是心胸狹窄,但他的性格畢竟偏於過激,因此如果先邀請嚴復,可能會讓辜鴻銘有所不快,認爲華東**更看重嚴復,說不定在一氣之下,就拒絕了邀請,而先邀請辜鴻銘,但卻是由於辜鴻銘自己故作姿態,定下在三天之後會面,那麼華東**先和嚴復見面,辜鴻銘也就沒話可說了。

第七百章 求和(七)第四六三章 圍殲日軍(七)第七十三章 義和團(下)第一七九章 軍事交流(一)第二零二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八)第五三三章 土地政策(一)第五一二章 清廷招撫(九)第六零二章 應對計劃(下)第三六一章 大戰之前(八)第二三八章 遇襲(下)第二二六章 青島戰役(十)第二二零章 談判(二)第二十八章 錦州告急(七)第三七六章 對馬海戰(三)第一四七章 北倉之戰(六)第二一五章 青島攻略(四)第十四章 艦炮發威第二三六章 訪日艦隊(七)第三八六章 對馬海戰(十二)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區(十)第一五二章 徳國之行(九)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島(一)第四三九章 進京(六)第一八九章 德國海軍戰略(七)第四二六章 停戰期(七)第九十一章 青州之亂(四)第三六六章 餘波未平(三)第二零七章 戰爭規則(二)第一九八章 巴達維亞(六)第二二八章 各方反應(二)第十四章 接管濟南(七)第四九五章 輿論風向第二十一章 海軍編制(五)第五六四章 美國(七)第一一二章 接管天津(四)第三五六章 徳國特使(四)第五七九章 袁世凱來訪(三)第六五六章 遠東遠征軍(三)第二二八章 後續影響(三)第二八五章 協商(下)第二零七章 奇襲庫倫(一)第一九二章 登陸爪哇(四)第二九二章 漁人行動(四)第三八四章 足球比賽(五)第一零二章 攔截(上)第三三三章 李鴻章來訪(十)第五二五章 反圍剿(五)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島(一)第三八八章 對馬海戰(十四)第六十一章 大沽口會議(二)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八十九章 青州之亂(二)第九十二章 安置營(八)第六五四章 遠東遠征軍(一)第七零五章 求和(十二)第七零八章 日本的選擇(二)第三六五章 媒體(三)第六一七章 滿洲里戰役(十一)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一三零章 海軍假期(一)第二六四章 反撲(四)第二十章 海軍編制(四)第一三六章 渤海海戰(五)第六零一章 西安之行(一)第五九八章 上海租界(十)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第三二一章 海參崴(四)第二四五章 天誅(二)第四零四章 旅順攻略(一)第六十一章 英日同盟(一)第一九六 各方反應第二九八章 革命者(三)第四八七章 激烈博弈(一)第一五四章 回師第一一七章 農村調查(三)第五八四章 青島密約(四)第二十一章 接管濟南(十四)第三五零章 上海警戒(三)第六零五章 東北戰事再起(三)第五十三章 上海新區(六)第一一五章 秋收行動(四)第四九八章 輿論再變(一)第一六七章 天津新區第二六三章 反撲(三)第五一二章 穆棱河之戰(八)第五零九章 清廷招撫(六)第二十七章 清室回京(一)第五五一章 土地改革(六)第三一九章 海參崴(二)第一五六章 訪徳使團(下)第一五五章 訪徳使團(中)第二二二章 青島戰役(六)第一七二章 投資考察(三)第五一八章 突擊行動(上)第四五零章 遼陽之戰(十二)第一一一章 造艦(六)第二三五章 進駐膠州灣第五九八章 上海租界(十)第六十六章 艦上見聞(下)第八十二章 八國聯軍的動向(上)
第七百章 求和(七)第四六三章 圍殲日軍(七)第七十三章 義和團(下)第一七九章 軍事交流(一)第二零二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八)第五三三章 土地政策(一)第五一二章 清廷招撫(九)第六零二章 應對計劃(下)第三六一章 大戰之前(八)第二三八章 遇襲(下)第二二六章 青島戰役(十)第二二零章 談判(二)第二十八章 錦州告急(七)第三七六章 對馬海戰(三)第一四七章 北倉之戰(六)第二一五章 青島攻略(四)第十四章 艦炮發威第二三六章 訪日艦隊(七)第三八六章 對馬海戰(十二)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區(十)第一五二章 徳國之行(九)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島(一)第四三九章 進京(六)第一八九章 德國海軍戰略(七)第四二六章 停戰期(七)第九十一章 青州之亂(四)第三六六章 餘波未平(三)第二零七章 戰爭規則(二)第一九八章 巴達維亞(六)第二二八章 各方反應(二)第十四章 接管濟南(七)第四九五章 輿論風向第二十一章 海軍編制(五)第五六四章 美國(七)第一一二章 接管天津(四)第三五六章 徳國特使(四)第五七九章 袁世凱來訪(三)第六五六章 遠東遠征軍(三)第二二八章 後續影響(三)第二八五章 協商(下)第二零七章 奇襲庫倫(一)第一九二章 登陸爪哇(四)第二九二章 漁人行動(四)第三八四章 足球比賽(五)第一零二章 攔截(上)第三三三章 李鴻章來訪(十)第五二五章 反圍剿(五)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島(一)第三八八章 對馬海戰(十四)第六十一章 大沽口會議(二)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八十九章 青州之亂(二)第九十二章 安置營(八)第六五四章 遠東遠征軍(一)第七零五章 求和(十二)第七零八章 日本的選擇(二)第三六五章 媒體(三)第六一七章 滿洲里戰役(十一)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一三零章 海軍假期(一)第二六四章 反撲(四)第二十章 海軍編制(四)第一三六章 渤海海戰(五)第六零一章 西安之行(一)第五九八章 上海租界(十)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第三二一章 海參崴(四)第二四五章 天誅(二)第四零四章 旅順攻略(一)第六十一章 英日同盟(一)第一九六 各方反應第二九八章 革命者(三)第四八七章 激烈博弈(一)第一五四章 回師第一一七章 農村調查(三)第五八四章 青島密約(四)第二十一章 接管濟南(十四)第三五零章 上海警戒(三)第六零五章 東北戰事再起(三)第五十三章 上海新區(六)第一一五章 秋收行動(四)第四九八章 輿論再變(一)第一六七章 天津新區第二六三章 反撲(三)第五一二章 穆棱河之戰(八)第五零九章 清廷招撫(六)第二十七章 清室回京(一)第五五一章 土地改革(六)第三一九章 海參崴(二)第一五六章 訪徳使團(下)第一五五章 訪徳使團(中)第二二二章 青島戰役(六)第一七二章 投資考察(三)第五一八章 突擊行動(上)第四五零章 遼陽之戰(十二)第一一一章 造艦(六)第二三五章 進駐膠州灣第五九八章 上海租界(十)第六十六章 艦上見聞(下)第八十二章 八國聯軍的動向(上)